微信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博

扫一扫,关注微博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主管主办

加入收藏

观点 | 建筑业+: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0/4/27 17:23:34 浏览次数: 作者: 管理员 来源: 本站

拥抱“建筑业+”  提升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



中建政研集团董事长、中建政研圆梦商学院院长  梁舰

中建政研圆梦商学院副院长  闫伟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趋优化、技术显著提高、实力明显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然而,中国建筑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仍然面临着风险大、发展质量不高、管理相对粗放、结构不合理、企业核心竞争力不突出等行业困境。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转变阶段、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我们三年前就曾预判建筑行业未来集中度将越来越高,行业将进一步分化。



“建筑业+”的思考,源于一次与山西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山西建工”)董事长倪华光的一次茶叙,在谈到中建政研集团为山西建工编制的“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实施情况时,倪董谈到,山西建工没有把“纵向一体化、横向多元化、区域多元化”的战略规划束之高阁,而是真正将其进行了落地,从而引申出“建筑业+”的概念。这一理念居然和笔者近年来的思考不谋而合。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建筑企业是一种企业业态,到底应当称之为“建筑业+”还是“建筑施工+”,或是“建筑企业+”?同时这个“+”到底是纯加法的加,还是包括“嫁接”“链接”“融合”“联合”等内涵?笔者近年来虽然参与了不少政策建议制定和讨论,也参与了一些课题的研究,在淡化学术概念内涵和边界的基础上,既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囿于概念,同时要把观点讲清楚 , 暂且将本文所述统称为“建筑业+”。此外,本文并非从学术的角度展开探讨,更多是站在企业管理者的角度,从商业模式和企业发展战略切入,交流探讨建筑业的发展趋势,探索建筑企业的转型升级路径。



产业链竞争取代企业竞争成为时代主题,只有打造“建筑业+”才能赢得未来



今年一季度极不寻常,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在疫情持续的背景下,多数行业受到重创,建筑行业也不例外。关于疫情对建筑业的影响,我们的判断是“前低后高再平”。大部分企业前期合同签约和产值数量下降,无论是远途接工人到工地、企业机关推迟上班还是加强工地防护等,都会对项目进度和企业产生影响。疫情对中小建筑企业的冲击最大,特别是现金流不好、经营管理能力弱的中小建筑企业将面临来自央企和当地大企业的挤压。随着国家加大专项债规模、降息降准、对“旧基建”和“新基建”投资力度的加大,以及对老旧小区投资进一步加码等政策的出台,预计下半年建筑业又将迎来新机遇。与餐饮、娱乐、旅游等行业相比,新冠肺炎疫情给建筑企业带来的影响算是“轻伤”,试想如果过两年后经济恢复,固定资产投资又会回到新常态,建筑行业只能在存量蛋糕市场竞争,仅靠设计、施工还有多大竞争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20年一季度建筑业总产值35917亿元,同比下降16%。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84145亿元,同比下降16.1%,降幅比1-2月份收窄8.4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投资下降19.7%,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同比下降17.6%。建筑国企大部分合同额上升,同时看到上市的装饰企业(基本为民营企业)大部分由盈利转为亏损。同时在2019年十多万建筑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建筑企业只有将近7000个,占建筑企业总数的6.67%,市场份额却占到了30% 左右,民营建筑企业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需提早并加速转型。



转型升级,发展为纲。移动互联网的大潮汹涌而来,历史又一次将我们推到了时代变革的风口浪尖,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兴起,跨界与融合已成为大势所趋,新兴业态不断涌现。随着建筑业龙头企业集成度越来越高、建筑业分化越来越快,产业整合和跨界将不断加速,产业链竞争将取代企业竞争,联合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作为互联网公司之外第一批提出平台化转型和生态化发展的企业以及咨询、培训行业最早的平台战略、社群经济、共享经济的实践者和探索者,中建政研集团在服务数千家建筑企业的实践中发现,“建筑业+”的路径日渐清晰,是行业由成本驱动型、关系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微信图片_20200427171850.png




打造基于“产业链纵向一体化”的产品和服务综合解决方案,是做强建筑企业之本



传统建筑业产业链很长,能够拉动很多行业的产品,拉动就业与国家的税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建筑业涉及行业涵盖金融机构、房地产商、设计方、总包方、分包方、设备商、劳务公司、监理方、建材生产供应商(含装饰装修材料)等,这些行业都是建筑业可以上下游延伸的对象。在产业链构建方面,一是向上游延伸,即向建设项目的投融资端靠拢,集合资源,参与项目规划、立项,并注重运用金融工具,实现投资建设一体化。二是向下游延伸,即向建设项目的运营靠拢,使建设资金回笼与运营效果绑定,深耕多个领域,提高企业竞争力。



现对“建筑业+”的主要模式,进行简单分析:



1. 建筑业 + 互联网或互联网 + 建筑业(也就是数字建造或数字建筑)。在国家大力推动新基建的背景下,建筑企业更要顺势而为。李鹏程在《2045的世界》一书中阐述了一个核心观点:人类即将进入数字时代,科技是大势之中的大势。某央企CIO曾表示,建筑业信息化水平甚至比农业还低,让人意外。建筑企业必须积极探索“互联网+”形势下的管理、生产新模式,深入研究大数据、人工智能、BIM、物联网等技术的创新应用,创新商业模式,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2. 建筑业 + 全过程工程咨询。2017年2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首次明确提出“全过程工程咨询”这一概念。我们认为,这次推动全过程工程咨询和15年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动代建制、原建设部推动项目管理,虽无本质区别,但是政府推动的力度和环境不可同日而语。《 政府投资条例》的出台、工程建设审批制度改革的推进,加上建设单位的自身需求,成为勘察设计、造价、监理、招标代理等企业转型发展的迫切动力。尤其是2019年3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投资规〔2019〕515号),将全过程工程咨询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未来,更多的建设单位可能只对接两类主体:一是工程总承包商;二是全过程工程咨询机构。建筑企业也未尝不可参与,组织专业团队力量参与其中,可能会给建筑企业在项目选择、招投标等方面带来意想不到的价值。



3. 建筑业 + 投资、运营(也就是PPP)。市场上对于国家推广五年多的PPP争议很大,融资已经成为制约PPP市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时常有人谈起PPP就带有情绪,甚至发出“PPP就是骗骗骗”“PPP和P2P不是都不行了吗”等论调。对此,我们依然是那句重复了上百遍的话:“中国PPP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尽管不少民营企业特别是环保类上市公司被PPP拖垮了,依然有很多企业受益于PPP市场大获成功,优秀民企和央企、国企合作开展项目得到了超额收益。好的PPP项目利润远远高于传统施工项目,建筑企业应学会协助政府策划项目、筛选项目,提前与金融机构沟通,整合各类资源,争取拿到优质PPP项目。即使在专项债大幅增加的今天,未来PPP依然是一种主要模式,是建筑企业发力的可选领域。



4. 建筑业 + 金融(保理、融资租赁、基金、融资担保等)。金融是企业经营的加油站。在行业急速变化的背景下,中国建筑企业面临生存与发展的重大转折,建筑企业应顺应大势、抓住机遇,实现产融结合;要通过参控股融资担保公司、发起产业基金优化外部生存环境,增强生命力和竞争力。任何想做强做大的企业都有必要插上金融和科技的翅膀,一方面可以满足自身发展;另一方面也将有助于承揽其他业务。



5.建筑业 + 科技(新材料、新技术、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进步是建筑业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广泛应用建筑新材料和设备是建筑企业未来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建筑企业来说,通过在具体项目中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能够有效提升企业技术水平、提高工程质量、缩短施工工期、降低工程成本,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一些建筑企业可开放自身市场,同生产材料、设备的科技型企业合资合作,为企业产业版图增加一个重要板块。



6. 建筑业 + 城市或园区运营(城市运营商)。从工程承包商转型到城市运营商的路很长也很难走。近年来,招商蛇口将自身定位于“中国领先的城市和园区综合开发运营服务商”,开始了顺应时代及自身寻求高质量发展的“综合发展”之路。华夏幸福在在产业园区和城市运营方面持续发力,中建、中交等央企也有动辄百亿元以上的片区项目中标。我们也看到,安徽路网等企业在全国“跑马圈地”,秉持“策划引领、产业先行、投建联动”的经营理念,提供策划、规划、设计、投资、融资、建设、招商和运营的一站式服务。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联合经营的形式积极拓展该领域。



7. 建筑业 + 设计、采购(工程总承包)。工程总承包虽然不是新鲜事物,对于冶金、化工领域的项目,已经非常普遍。原建设部15年前就专门发文发展工程总承包,近期住建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又联合发文,推动全过程工程咨询和工程总承包,随着《政府投资条例》的实施,我们相信,越来越多的政府投资工程将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此外,3月1日正式施行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办法》,标志着“设计 + 施工双资质”时代已经到来,“联合体”方式也真正获得了“身份”。建筑企业要采取差异化的竞争方式,有实力的建筑企业积极收购设计院或申请资质,向工程总承包方向转型。



8. 建筑业 + 房地产。过去20年,也是中国房地产的黄金20年。很多建筑企业旗下的地产公司创造的利润,甚至大于建筑业主业。一些地方政府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要搞建设,给地方建筑企业抛出橄榄枝,建筑企业不妨和有实力的开发商合作联合开发。



9. 建筑业 + 装配式(建筑产业化)。近年来,住建部着力推进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装配式建筑在质量、效率、环保等方面,较传统建筑方式有明显的优势。一些建筑企业与地方政府平台公司及远大、杭萧等装配式企业合作:地方政府平台公司为企业转型“造血”,地方政府在用地、税收、项目等政策上给予支持,与建筑企业一道运营和投资产业园,最终实现多方共赢。目前,中国建筑科技集团、中南建设集团等企业在这一领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10. 建筑业 + 设备租赁。建筑企业一方面有对物资采购和租赁的自身需求,一方面又可以将其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比如,广西建工集团将设备租赁作为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支持广西建工大都租赁公司扩市场、扩规模,提高市场占比,提升管理水平;上海宝冶物资公司成为上海宝冶集团跨越式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助力上海宝冶打造“一流的最具产业链竞争优势的全生命周期工程服务商”。山西建工、邢台路桥、甘肃建投等很多企业也都有既供应内部市场、又拓展外部市场的物资公司或租赁公司。



此外,有些建筑企业也在向生态环保领域、水利领域、地质灾害防治、养老、海外(国际工程)、供应链金融、土地开发等领域进军,我国建筑业必然要迈上数字化、绿色化、产业化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只有积极融入产业链延伸、跨界整合的洪流中,才能打造产业纵深的服务和产品体系,赢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打造“横向联合体”、实现跨界整合,是做大建筑企业的创新举措



近年来,建筑行业甲乙方的角色越来越模糊,建筑企业与政府角色不同、思维有别,但是为实现同一目标、同一愿景,可紧跟国家政策,学会换位思考,服务地方政府,承担社会责任。



1. 建筑企业 + 专项债。在专项债增发背景下,有些地方政府对专项债的政策不甚了解,建筑企业和相关机构共同策划、包装符合专项债发行范围等政策的项目。



2. 建筑企业 + 乡村振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建设重心逐步向乡村振兴转移,建筑企业将面临四大转变:一是业务的主要方向将由城市逐步转向乡村;二是建设的主要内容将由城市房地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主,逐步转向以围绕乡村振兴的乡村二三产业建设、农民居住条件改善和生态环境建设为主;三是投资建设主体将由房地产开发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为主,逐步转为以地方政府、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社组建的联合体为主;四是投资建设资金将由政府投融资平台、房地产开发商和建筑企业筹措项目资本金。建筑企业应审时度势,将生存和发展空间由城市逐步向广大乡村转移,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抢占先机、占领制高点。



3. 建筑企业 + 相关机构。建筑企业以乙方视角和甲方思维,协助地方政府推荐优秀的咨询机构、金融机构、产业资源等,同时进一步与设计、施工、咨询、产业、投资运营及金融机构形成深度合作联盟,给政府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



4. 央企、国企 + 民企混改。目前,很多原本承担政府项目业主身份的地方国有平台积极成立自己的建筑企业、工程咨询企业,对现有央企和民企将带来重大冲击。为了在当前的背景下承接更多的项目,“央企+民企”混改的现象 非常突出。



服务型建筑企业蓬勃兴起、联合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未来对中国建筑业来说,将是一个格局发展、重塑的时代。建筑企业要顺应形势、抱团取暖、联合发展,以更快的速度、 更强的行动力来应对市场变化。



“平台思维”助力建筑企业做强、做大,而“工匠精神”确保建筑企业长治久安



我们认为,企业领导者要具备平台思维和资源整合的能力,这样企业才更有可能做大,专业团队必须要具有工匠精神,这样才能使企业做强、做久。溯源“建筑业+”,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内因着眼于成长:一家企业要发展,就要不断地突破天花板,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外因立足于生存:如果没有深厚的专业功底,企业很容易被兼并、整合。



做好“建筑业+”,既要根植于自身的资源禀赋,“打铁还需自身硬”,做强做大主业,这是发展的土壤;又要顺应行业的变化,瞄准趋势、弥补短板、调配资源、重点突破,这是前进的方向。



对于“建筑业+”来说,人才是第一资源,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专业团队是实施“建筑业+”成败的关键。在人才团队建设中,“新瓶装旧酒”的做法不可取,要进行新老搭配,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资源是企业的宝贵财富,是企业成长和扩张的重要途径之一,谁掌握的资源多,谁整合的资源多,谁的动力就会更足。



“建筑业+”对认知是考验、对资金是压力、对人才是挑战,需要一把手和决策层有高瞻远瞩的认知、一往无前的魄力和克服万难的坚定信念。实施“建筑业+”的路径有很多,总体而言,要以战略引领为方向、以绩效目标为导向、以人才战略为支撑、以资源整合为活力,处理好建筑业业务板块之间相互融合的关系,也即“建筑业+多边关系”,避免贪大求全。



“建筑业+”已遍地开花,突破认知是核心举措



近年来,一些建筑企业尝试践行“建筑业+”的发展战略,其虽然提法不一、模式有所区别,但是其定位和目标趋同,都在以自己的行动朝着“建筑业 +”的目标奋力前进。现就央企、地方国企、行业龙头和地方民企中的典型代表,作一简要分析。



央企



众所周知,中国建筑集团不仅是世界最大的工程承包商,而且还是我国专业化发展最久、市场化经营最早、一体化程度最高、全球规模最大的投资建设集团。公司业务涵盖投资开发(地产开发、建造融资、持有运营),工程建设(房屋建筑、基础设施建设),勘察设计,新业务(绿色建造、节能环保、电子商务)等板块,投资建设了我国90%以上300米以上摩天大楼、3/4重点机场、3/4卫星发射基地、1/3城市综合管廊、1/2核电站……此外,中国建筑还提出了“无房建不稳、无基础设施不强、无投资不富、无设计不优、无海外不亮”的公司发展重点,确定了到“十三五”末实现“5321”产业结构的发展目标:在主营业务收入中房屋建筑占50%,基础设施占30%,地产占20%,海外业务占10%。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也不只是做交通建设,按照该集团董事长刘起涛的说法,要把公司打造成全球知名的工程承包商、城市综合体开发运营商、特色房地产商、基础设施综合投资商、海洋重型装备与港口机械制造及系统集成总承包商。



中国核工业华兴建设有限公司(简称“中核华兴”)致力于打造成为建筑业全产业链资源整合者和一体化解决方案服务商。近年来,中核华兴收购了设计院,与三家民企合作,建立了资管平台,同时与无锡、常州等地方政府合作,并与南京的江北、财政国资公司以及金融机构合作,各发行30亿元的基金,有效地把工程端、经营端融合在一起。中核华兴成立金融中心、项目中心、工程管理中心和资本管理中心四大中心,目前主要向港口航道、生态环保、水利等领域延伸。其中,设计院根据国家政策推行全过程咨询服务,纵向达到了全产业链的延伸,彰显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省级建工企业



近年来,山西建工集团按照“建筑工程为主体,市政和公路工程为两翼,全力突破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的核心战略方向,以“建筑业+”的思维,谋划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山西建工在北京成立广恒地产、在山西太原成立环保生态公司、与煤炭地质局所属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合作成立金地源地质灾害公司、与山西省黄河万家寨水务集团合资山西黄河水务生态环保控股有限公司等股份制企业,都是践行“建筑业+”战略的重要实践。在上游产业链方面,山西建工积极参与顶层金融配套服务,参股了晋建私募基金公司,累计基金管理规模达20多亿元;参股晋建商业保理公司,开展保理类相关业务,打造专业金融平台。在投资建设领域,公司先后承揽了市县级PPP项目22个,涉及公路、水利、市政、房建、环保等多个领域。此外,山西建工还不断创新地产项目开发模式。在下游产业链方面,公司开展了设计咨询、环保、水环境治理、地质灾害、强夯、工程检测、物资采购等业务,积极参与建筑产业现代化园区、装饰一体化及绿色建材园区建设,着力拓展战略业务单元,实现多元化发展。目前,公司已基本形成传统业务、投资业务、转型业务三大板块有机组合的业务布局,打通了设计、投资、施工、运营的全产业链。



江西建工集团(简称“江西建工”)作为一个地方省级建工企业,传统房建业务占据60%左右的份额。除了原有业务外,江西建工在聚焦政策、聚集资源、聚合力量三个方面持续发力,践行“延伸产业链、打造新板块”的发展战略,围绕建设“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新型建筑材料、供应链物流仓储、建筑周转物资租赁”等五大产业基地目标,旨在打造“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年营业规模百亿元以上的现代建筑产业园和集“项目投资运营、供应链仓储、物流、装配式建筑、工业智能制造、金融服务、矿产资源开发、周转材料及设备租赁”等为一体的新型建筑产业投资企业集团。



行业龙头企业



近年来,邢台路桥建设总公司(简称“邢台路桥”) 建立了“一主两翼多辅”的产业布局,即以公路工程为主,以市政工程、钢结构工程为翼,以房建工程、水利工程、工程项目投资、建筑材料销售、工程设计、试验检测、商业运营、工程咨询,房地产开发等为辅助的综合产业布局。建立了“立足河北、辐射全国、拓展海外”的区域战略。邢台路桥紧跟时代发展,根据国家政策适时调整企业战略,近年来积极拓展“乡村振兴”领域及老旧小区、古城区改造领域,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地方民企



中欧国际建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欧建工”)也是“建筑业+”的积极践行者之一。中欧建工在内部积极践行“建筑业+”战略,在EPC、PPP项目建设、BIM技术应用等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在承接施工总承包项目时,中欧建工为业主免费提供BIM体验模型,通过“可研分配+内部分析”的方式,完善工程建设信息,筛选合适项目,并做进一步的跟进,从而节省了大量的后期经营成本。中欧建工还和当地政府一起,成立合资公司,从沙石资源的利用、加工到商品混凝土,再到装配式工厂展开合作。中欧建工四川省技术中心参与了多个地方标准和规范的编制。专门成立培训学院,针对产业工人进行培训,储备管理人才。此外,中欧建工还注重全产业链中产业之间的相互配合,为企业下一步生存提供更多的后备力量,让企业走得更远。



中建政研“培训咨询+”与“建筑业+”发展同频共振



作为国内领先的投资建设领域综合服务运营商,一直以来,中建政研集团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致力于打造服务全产业链的“培训咨询+”新业态。我们以为,“培训咨询+”与“建筑业+”同频共振。中建政研集团坚持“立足一个领域、明确两个定位、运营三大模式、实现四个驱动、开展五块业务、服务六方主体、推进七层结构、整合八方资源”的发展战略,与行业或相关主体共生、互生、重生,共同创造更大价值。目前,中建政研集团已形成培训咨询+金融(华鼎睿诚、蓝海星云)、培训咨询+科技产业(中研建科)、培训咨询+法律(诺德律师事务所)、培训咨询+财税(政德会计师事务所)、培训咨询+工程项目(相关战略合作伙伴)的立体性、全方位综合服务格局;创办了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专注于为投资建设领域企业家赋能的商学院 —— 中建政研圆梦商学院,深度接触了很多建筑行业优秀学员企业,围绕建筑业的未来和建筑企业的发展战略展开了思考。同时,建筑企业资产并购重组、企业大学、全过程工程咨询、产业招商等新兴产业布局日趋完善,产品线基本成型,形成多个板块相互融合,众多成员机构协同作战的产业集群。


微信图片_20200427171905.png



谋定而后动,方能拥抱“建筑业+”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党的十九大对中国经济发展做出的一个重大判断。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打造“中国建造”品牌,任重而道远。



虽然房地产领域的黄金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万科也在喊“活下去”,然而,没人敢否认,作为一个传统的、重型的基础行业,建筑业对国计民生具有的重要和广泛的影响。而建筑业一旦开始加速“建筑业+”的进程,自身的变革大幕将被拉开,并将带来众多新的市场机会。



“建筑业+”是建筑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要求下,我们必须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对行业抱有坚定的信心,顺势而为、谋势而动,不浪费大变局给我们带来的历史性机遇,重视 “建筑业+”、实践“建筑业+”、 拥抱“建筑业+”,提升供给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提升产业链水平和竞争力,加快转型升级,加强短板弱项,努力实现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