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博

扫一扫,关注微博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主管主办

加入收藏

中国市政中南院:匠心绘蓝图 携手向未来

发布时间:2025/3/31 15:26:50 浏览次数: 作者: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来源: 《中国勘察设计》杂志

从建国初期的创业起步,到改革开放时期的转型开拓,再到新时代的快速发展,如今,作为世界500强企业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新型城镇化板块的重要子公司,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综合实力位于全国勘察设计行业前茅,资质顶尖、专业齐全、技术力量强大、业务遍布全球、科研实力突出,是全国拥有工程设计综合甲级、工程勘察综合甲级、工程咨询综合甲级资信、工程监理综合甲级、城乡规划编制甲级“四综一甲”资质的五家企业之一。

 

发轫长江之滨,通达四海之畔。1954年,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市政中南院”)诞生于新中国的建设热潮中,从江城武汉启程,开始了与党同心、与国同行的发展历程。作为全国最早成立的部属市政设计院之一,中国市政中南院始终勇立潮头,以国家队的责任担当,把光荣梦想凝聚在人民城市建设中,将壮美蓝图铺展于祖国大好山河。

 

七十载逾山越海,九万里风鹏正举。从建国初期的创业起步,到改革开放时期的转型开拓,再到新时代的快速发展,如今,作为世界500强企业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集团”)新型城镇化板块的重要子公司,中国市政中南院综合实力位于全国勘察设计行业前茅,资质顶尖、专业齐全、技术力量强大、业务遍布全球、科研实力突出,是全国拥有工程设计综合甲级、工程勘察综合甲级、工程咨询综合甲级资信、工程监理综合甲级、城乡规划编制甲级“四综一甲”资质的五家企业之一,在全国拥有80余个分支机构,并在卡塔尔、菲律宾、安哥拉、尼泊尔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业务,业务范围覆盖市政、公路、建筑、水利、电力等行业的规划、咨询、勘测、设计、工程总承包、监理、数字化设计研发和科学研究等工程建设全过程服务,是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的制定者,也是工程勘察设计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领跑者。

 

图片

中国市政中南院大楼


铸精品工程,立时代标杆

 

自1954年建院以来,中国市政中南院始终秉承着“做一个项目、树一座丰碑”的理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打造了一个又一个“之最”,在每个时期都有其代表性标杆工程。


时代潮起,万象更新。建院初期,新中国百废待兴,中国市政中南院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投身于建设祖国的宏伟事业,培育了一大批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进入70年代,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市政中南院参与了众多国家重点工业区、三线地区的市政配套设计,包含大型的给水工程设计和疑难化工污水处理等,完成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也为中国市政工程行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劈波斩浪,再闯新路。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雷激荡大江南北,中国市政中南院先行先试,建分院、拓市场、强专业,确立了“沿海内地并举,面向设计大市场”的经营指导思想,相继进军珠海、深圳、海南、厦门、汕头等沿海城市和地区,并积极向重庆、四川、江苏、浙江、云南、山东等地拓展,迈上了全国化市场布局之路。亚洲最大的卵形污泥厌氧消化池——武汉三金潭污水处理厂,见证深圳特区发展的“深圳第一路”——深圳深南大道,当时华中地区最大的生活垃圾填埋场——武汉江夏长山口生活垃圾填埋场,国内最大的以防洪为主导的国家湿地公园——胶州少海新城公共开发景观工程等,都在全国各地城市发展的图鉴中,留下了中国市政中南院人奋斗的足迹。

 

勇立潮头,实干创新。迈入新时代,中国市政中南院赓续国企红色血脉,在服务国家战略中践行使命担当。围绕美丽中国建设,完成一大批工艺先进、低碳环保的水环境综合治理、污水处理、固废处置、新能源等项目;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深入拓展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雄安新区、成渝城市群、海南自贸区等国家重点区域,建设一批标杆工程;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从输入千家万户的“放心水”“安心气”,到打通城市动脉的“幸福路”“连心桥”,将一大批民生工程建成“民心工程”;主动响应“数字中国”战略,顺应宜居、智慧、韧性城市发展趋势,超前布局、全面推动数字化转型,着力开拓BIM设计咨询、智慧水务、智慧交通、智慧环卫、智慧能源、智慧园区等数字化业务,打造数字化发展新引擎;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市场开拓取得重要成绩,为打造“中国建设”靓丽名片,助力“一带一路”国家建设贡献卓越力量。雄安新区首座大型现代化高品质饮用水水厂——雄安新区起步区1#供水厂,亚洲最大的半地下式水质净化厂——深圳福田水质净化厂二期,亚洲面积最大的垃圾填埋场封场项目——卡塔尔梅赛义德及乌姆旧垃圾填埋场修复工程,享誉国际的深圳固戍水质净化厂、武汉黄孝河机场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引领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武汉金口智慧水厂、襄阳智能网联汽车公开测试道路设施改造等,都是中国市政中南院人打造的一个个精品工程。70年来,中国市政中南院承接的项目多次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国家优质工程奖等国家级奖项,以及FIDIC菲迪克全球工程项目奖、IWA全球项目创新奖等国际奖项。

 

图片

株洲市第三水厂


图片

武汉市余家头水厂


图片

亚洲规模最大的以处理印染废水为主的工业污水处理厂——绍兴市污水处理厂


图片

FIDIC菲迪克全球工程项目奖获奖作品——深圳市固戍水质净化厂二期



擎科技之炬,开创新之门

 

中国市政中南院以“科技支撑发展、创新引领未来”为发展理念,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全国最早成立科研机构并延续至今的设计院之一。对科研工作从承接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到服务生产为主、科研与设计兼顾,再到专注科研主业、践行国家战略和引领行业方向,开展产研融合创新、加强成果推广应用,科研创新发展到全员工、全部门、全专业、全领域的“四全”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阔,科研人才队伍越来越壮大,科技创新实力越来越强劲。截至2023年底,中国市政中南院承担“七五”至“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60余项,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百余项,主参编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等各类标准规范千余项,获得授权专利千余个。

 

1960年,中国市政中南院成立科研机构,开始进行实验研究。上世纪70年代,中国市政中南院率先研究使用的加速澄清池、斜管沉淀池、三层滤料滤池先后在全国得到推广,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异向流正六边形蜂窝斜管沉淀池、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机械加速澄清池、第一座三层滤料滤池、当时国内最大的脉冲澄清池等,为行业技术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4项科研成果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市政中南院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和“七五”至“九五”科技攻关计划中的相关科研项目,富营养化湖泊水源水净化技术、湖泊外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高效曝气氧化沟技术等多项课题成果位居当时全国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多个发明专利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等。

 

新时代战鼓催征,中国市政中南院在完善体制机制、攻关重大项目、深化产研融合、凝练科技成果、加快数字化转型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一路领先”积蓄力量、创造条件。

 

强化顶层设计,优化管理机制。中国市政中南院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专业实际情况,制定了《科技发展规划》,按照特色差异化发展的基本原则,找准专业发展定位,制定各专业重点任务;以提升科技创新管理能力为导向,全面梳理科技创新制度体系,通过资源整合、组织保障、考核奖励、制度依托、流程规范化和管理信息化等措施,构建了科学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

 

深化平台建设,推进产研融合。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和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科技平台,搭建了市政给水排水技术湖北省中试基地、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湖北省中试研究基地和超过2000平方米的实验室;产研深度融合,结合实际工程案例与政策导向,针对行业难点、痛点,持续发掘研究课题,以科研带动技术营销,以项目催生科技创新。

 

攻关重大课题,丰富科研形式。通过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和省、市、企业委托科研课题,大力开展自主立项课题,以及扩大“朋友圈”,深入推进与高校、省市级、部委级科研平台的产学研联动等,深耕细作传统专业技术,不断拓展新技术、新领域,在给排水、道桥隧、固废、燃气热力、数字化等方面形成一系列具有竞争力的科研成果和自有核心技术,多项成果获得国家级、省部级以上奖励,并实现工程化应用,建成一大批标杆工程。

 

壮大人才队伍,营造创新氛围。截至2024年底,中国市政中南院拥有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重大科技攻关技术带头人等一大批高端技术人才,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开展科技工作大会、院士专家讲座、总工程师讲座等技术交流活动,围绕前沿技术、热点难点、未来趋势等广泛交流讨论,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

 

图片

雄安新区首座大型现代化高品质饮用水水厂——雄安新区起步区1号供水厂


图片

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厦门市筼筜湖生态工程


图片

IWA全球项目创新奖获奖作品——武汉市黄孝河、机场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察时代之势,建数字中国

 

“十四五”以来,中国市政中南院积极践行“数字中国”战略,扎实落实中信集团数字化发展战略以及实业“星链”工程在新型城镇化板块数字化业务布局,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着力拓展BIM设计咨询、智慧水务、智慧交通、智慧环卫、智慧能源、智慧园区等数字化业务,致力于成为智慧城市的营建者。

 

聚焦智慧城市基础设施运管服场景需求,中国市政中南院发挥70年深厚积累的技术优势,将工程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依托自主研发的“中信智慧水务云平台”“智慧交通智能网联协同管理平台”“智能建造管理平台”等工程数字化产品,落地百余项智慧水务、智慧交通、智慧环卫、智慧能源、智慧园区、智能建造等工程数字化项目。


智慧水务。中国市政中南院充分发挥自身在水务领域70年的专业技术优势,自主研发了中信智慧水务云平台,并应用在全国近50个项目中,可为水务企业节省10%-20%的运营成本。搭建了面向水业务全流程的智慧水务产品体系,打通水务生产、运行、调度、应急、维护、运营、决策等全方位、各环节,打造安全优质、智慧高效、节能生态的智慧化标杆供水厂和污水厂,可全面提升供排水系统整体智慧化运维能力和厂站网联合调度管控水平。在顶层设计与评价领域方面,编制完成《城镇智慧水务技术指南》,填补了我国城镇智慧水务建设与应用的空白,被评定为“处于国际同行前列”;编制完成《智慧水厂评价标准》,填补了我国城镇智慧水厂评价标准的空白。

 

图片

武汉市首座智慧水厂——武汉市金口水厂智慧水务升级改造工程


智慧交通。中国市政中南院依托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以及全国首个数字交通与智能汽车示范区、双智城市试点项目等,奠定了车路协同领域的先发优势;牵头成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专业委员会,结合住房城乡建设部双智城市试点项目课题研究,构建了在车路协同方向行业领先优势。自主研发智慧交通4S协同云平台,搭建低空经济–地空组团全空间无人系统,构建国内领先的综合立体智能交通技术体系,可适配自动驾驶、新能源充电、智慧停车、交通仿真分析、低空无人机城市综合治理等不同应用场景。其中,攻关的车路协同感知、孪生、仿真、安全等方面关键技术行业领先,结合综合设计优势,可降低道路智慧化改造成本30%左右。

 

图片

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核心工程——襄阳市智能网联汽车公开测试道路设施改造工程


智能建造。中国市政中南院自主研发基于BIM的智能建造管理平台,用于项目建造过程中的协同设计工作及施工管理。平台以BIM和项目管理业务信息集成为核心,通过三维模型数据,接口集成工艺、土建、电气等多个专业模型。以BIM集成模型为载体,将设计、施工过程中的BIM模型、人员管理、投资管理、采购管理、材料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安全管理、设备管理、预警管理、工程费用管理、数据资产管理等集成到同一平台,并开发绿色工地系统、碳排放监测系统、AI智能捕捉系统等智能化集成系统。利用BIM模型形象直观、可计算分析的特性,为设计、施工过程中的进度管理、现场协调、投资控制等关键过程及时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进行有效决策和精细化管理,控制建设成本、提升施工质量。


中国市政中南院强化多领域数字化业务布局,持续巩固数字化行业领先优势,在智慧环卫、智慧化工园区、城市生命线、城市体检等方向全面开花。2024年,在湖南、云南、四川、山东等地承接多个相关领域重点数字化项目。面向城市基础设施运维更新方向,联合浙江大学院士团队开发行业领先的城市体检系统,涵盖城市综合体检、城市更新体检、生命线工程体检、碳排放专项体检以及交通仿真体检等,以人工智能驱动城市智能体检和更新。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中国市政中南院将持续紧跟国家发展战略,推进科技兴企,勇担重任、勇攀高峰,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高远的目标、更加顽强的斗志,干事创业、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努力推动行业及企业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