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博

扫一扫,关注微博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主管主办

加入收藏

“十五五”行业发展前瞻解码

发布时间:2025/3/28 16:05:42 浏览次数:352 作者: 祝波善 来源: 《中国勘察设计》杂志

2025年,设计企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局。生存压力、行业洗牌以及创新步伐的加速,使得企业正经历着一轮前所未有的震荡冲击和不景气周期。面对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未来,企业需要适应变化,拥抱变化,积极创变,提升对环境的适应性。本文将探讨“十五五”期间企业所面临的宏观经济、社会文化、技术革新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分析行业环境变化的内在规律,进而提出设计企业未来战略思考的立足点。


“十五五”时期行业发展外部环境的变化


经济环境:处于新旧发展动能转化时期


2008年,为应对美国金融危机,国家出台“四万亿”投资政策。中国经济经历了几年高速增长之后,进入了增速持续放缓通道。2015年,国家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再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转而关注经济的发展质量。10多年来,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被整顿,同时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范畴产业,明确“先破后立”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2023年底,为因应形势变化,中央提出“先立后破”。近十年来,在寻求经济稳定与高质量发展转型方面,在“立”和“破”之间一直在艰难平衡。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政府不会再采取过去的大水漫灌式刺激政策,而是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这一轮的经济下行倒逼传统增长方式下的产能出清,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环境条件,政府宏观政策发挥托底调控作用。2024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对经济调控的关注度明显提高,政策出台频率明显加快。但总体而言,目前的宏观经济调控仍然是问题倒逼下的应对式调控,调控政策的力度仍然是有所节制的。


展望“十五五”“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和“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将不会发生改变,这又决定了经济不会走出“V”形反转,而是依然要维持较长时间的“L”形走势。“十五五”宏观经济将逐步走出全面收缩期,进入筑底恢复期,新旧动能转换的顺利与否将是决定筑底恢复期时间长短的关键变量。


社会文化环境演变:价值观念的重塑


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不断变化,改革开放前30年迸发出来的创业热情、冒险精神逐渐消退,社会大众的心理状态逐渐倾向于保守与稳妥,社会舆论对于“犯错”的包容度大大降低。


意识形态从追求普世转向回归传统。上一轮由美国主导的具有浓厚新自由主义色彩的全球化浪潮中,西方的民主制度和自由市场经济一度成为一种带有普世意义的意识形态。随着上一轮全球化给很多国家内部造成的社会矛盾和阶层撕裂日益严重,一些主要大国都开始呈现从过去追求普世到回归传统的意识形态转向,强调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在普世和特色方面寻找平衡。


价值观念从物质主义转向后物质主义,从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足转向更看重环保、自由、个性满足、主观幸福等非物质因素。预期“十五五”期间,中国在物质相对充足环境下成长起来的90后、00后将逐渐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物质主义向后物质主义的价值观念转向也将体现得更为明显,并由此带来从生活观念、工作观念到消费观念的诸多变化。就企业而言,也需要更加重视产品的精神内涵、文化内涵,更加关注对员工非物质方面的需求满足与激励。


自我认知从工具性转向目的性。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化科技革命的发展将极大地消减人类的工具性价值。预期“十五五”期间,由科技革命引发的人类自我认知从工具性到目的性的转向仍将持续,人们将不断反思自己存在的价值意义,并将越来越多从自身的内在诉求出发来对人生诸多重要事项进行选择与决策。就企业而言,可能也将面临使命和价值观的再定义:企业究竟只是盈利的工具,还是存在其他什么样的内在目的性?这些变化将对企业“十五五”时期的战略选择、经营管理、文化建设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技术环境:第四次科技革命催生新经济、新业态


自从工业革命发生以来,人类社会已经历三次科技革命,分别是机械化、电气化和信息化,当前是第四次科技革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大关键性技术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不断实现突破:一是新能源技术;二是人工智能技术。新能源的发展可能意味着人类未来有希望在不破坏地球环境的前提下生产出无穷无尽的廉价能源,进而用以制造丰富廉价的物质产品。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发展,将推动数据要素成为新的生产要素,预计未来数据要素将与技术要素一起,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要素。


两大关键技术的发展,将会给以下领域带来革命性变化:能源(能量)利用方式的变化,用可再生能源取代化石能源;为传统产业带来革命性的效率提升;孵化出新的现象级产品,诞生新的支柱性产业,如新能源车、AI助理、类人机器人、智能穿戴设备等。


行业环境变化的内在规律


行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将发生改变


发展环境的变化,对于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发展将会带来较大的影响:一方面是勘察设计行业受整体环境变化影响;另一方面是其服务的产业变化带来的影响。


勘察设计行业作为服务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行业,其发展速度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之间有着高度的正相关性。在“十五五”期间,勘察设计行业将面临固定资产投资活动的变化、专业服务属性的挑战以及工程建造复杂性等影响。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将逐渐淡化拉动经济增长的“工具”属性,回归匹配需求、讲求效益等基本规律和常识。投资主体的变化将主要集中在有财政可持续性的城市、市场前景良好、现金流稳定的企业,以及传统过剩产能向海外转移带来的投资需求。


经过多年发展,勘察设计行业企业的业务范围、业务模式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由专业服务驱动(尤其是专业技术服务)的业务发展模式并没有太大变化。专业服务属性塑造了勘察设计企业的主要“护城河”,但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周期的终结,高质量发展成为未来主线,勘察设计企业的专业服务业务属性的优势有望得到更多展现。同时,勘察设计企业需要增强专家型层次的专业服务能力,主动拥抱AI等数字技术,推动专业服务的转型升级。


展望“十五五”,预计随着大规模建造时代的结束,市场将加快出清,市场参与方的短期化、浮躁性的博弈氛围有可能会逐步有所改善。长期主义、理性需求、数字技术、科技驱动等将在行业生态的重塑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从线性链到立体网


就勘察设计不同的细分行业而言,由于各自服务的具体产业链存在很大差异,不同产业的发展态势和生态格局变化会给不同细分行业的勘察设计企业带来更为直接的影响。


工业工程设计企业所服务的产业链工业化、标准化、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经过数十年改革开放的市场化运作,大部分工业(特别是制造业)行业都基本完成行业整合,形成比较良性和稳定的行业生态格局。在当前数字化、智能化技术革命影响下,工业领域的各细分行业将率先进一步进行产业生态重塑——从过去线性的链状产业链向立体的产业生态系统转变。工业工程设计企业的业务延伸空间将大大打开,不仅局限于过去线性产业链结构下的全过程、全生命周期服务,还可以进行纵向跨产业层次的立体化布局。


土木工程设计企业服务的细分行业基本都是公益属性比较强的基础设施领域,以政府投资和国有资本为主,市场化程度不高,经过多年行政主导下的整合,已经形成了比较明显的行业或区域垄断格局。随着大规模增量建设时代的结束,基础设施行业的存量时代特征也将日益明显,已形成的垄断格局将更加稳固。基础设施领域的产业生态系统更像是星形结构,垄断性的集投资、建设、运营等为一体的大型国有集团居于中心,周围环绕着大量的配套供应商、服务商等。已经深度嵌入到某个星形产业生态格局中的设计企业将更加依附和依赖于所在的集团平台,对于那些尚未深度嵌入到某个星形产业生态格局中的土木类设计企业,其发展前景将比较堪忧。


建筑设计企业服务产品类别差异性较大,无法对产业生态特征进行统一描述,从分类来看:其一,服务的建筑产品标准化程度高、市场化程度低,如人防、军工、安全等。这类建筑产品市场规模不大,有较高封闭性和垄断性,以权力和关系为主要治理纽带,产业生态格局相对稳定,并非多数建筑设计企业可开拓的主要市场;其二,建筑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低、市场化程度低,如博物馆、体育馆、艺术馆等。未来的市场空间相对也比较有限,是少数高端或头部建筑设计企业角力的小众市场;其三,建筑产品的标准化程度高、市场化程度高,在未来较长时间中都会一直处于市场出清过程之中,如普通商品房、写字楼等。如果市场出清效果比较好,未来这类细分市场有望向工业化、规模化方向演变,产业生态环境有望得到改善;其四,建筑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低、市场化程度高,如高端住宅、高档宾馆、特色民宿、特色文旅、老旧改造等。市场增长空间大,创新空间大,与数字化、AI等新技术结合空间大,将成为建筑设计企业未来的主要市场。这类建筑产品市场将不断细分,产业生态也有望形成立体生态系统,兼具规模优势和个性化的柔性定制优势。


整个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已经从过去高速发展的增量时代转变到低速甚至降速发展时代,行业的核心矛盾已经发生改变,行业向转轨方向不可逆地前行,行业的核心竞争要素需要重新定义,甚至未来工程项目的定义也会被重新改写。


构建企业发展适应性,深化生长型战略


“十五五”时期,企业面临的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适应性成为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生长型战略作为一种新兴的企业战略理念,强调企业应像生命体一样,通过自我生长和进化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生长型战略的核心在于激发企业内在的生长动力,这种动力源自企业的生命本能,即企业的生存欲望和扩张冲动。这种战略不是简单的应激反应,而是企业在深刻理解外部环境变化的基础上,主动调整和优化内部结构,以实现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企业生命本能的激发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创新文化的培养。创新是企业生命活力的源泉。企业应建立一种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文化,让员工敢于尝试新思路、新方法,从而推动企业不断进化;二是组织结构的灵活性。企业应构建灵活的组织结构,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这包括打破部门壁垒,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以及推行扁平化管理,提高决策效率;三是资源配置的动态优化。企业应根据市场和环境的变化动态调整资源配置,将资源集中在最有潜力和最需要的领域,以支持企业的生长点。


生长型战略使企业能够以不确定性为立足点,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企业不应将所有资源投入到单一的业务或市场,而应进行多元化探索,分散风险,寻找新的增长点;快速试错和迭代,企业应采取快速试错的方法,通过小规模实验来测试新想法,然后根据反馈快速迭代,优化产品和服务;建立生态合作伙伴关系,通过与其他企业、研究机构甚至竞争对手建立合作关系,企业可以共享资源、知识和风险,共同应对外部挑战。


生长型战略是一种全新的战略思维,它要求企业具有自我生长和进化的能力。“十五五”时期,这种战略将成为企业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激发企业的生命本能,应对不确定性,实现可持续、适应性发展,企业可以在变局中找到新的生长点,使之成为应对时代变化的生存之道。(本文作者祝波善系上海天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