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博

扫一扫,关注微博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主管主办

加入收藏

建筑师负责制助力高质量更新改造

发布时间:2025/3/17 15:59:30 浏览次数: 作者: 薛峰 凌苏扬 来源: 《中国勘察设计》杂志

建筑师负责制是从项目策划阶段开始,贯穿设计创作、选材以及保证建造品质的各个环节,不是“画出来的”,而是“管出来的”。本文以北京市门头沟区沿河口村灾后重建项目和北京水碓子社区更新项目为例,探讨建筑师负责制在乡村振兴和城市更新中的实践,以新的视角对建筑师负责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思考,旨在为诗画乡村和城市更新提供有效的模式和方法。


对我国建筑师负责制的思考建筑师负责制起到哪些职能作用 


建筑师是创造美好生活场景的“大系统”总设计师,负责使用需求提炼、美学价值塑造、多专业技术整合、选材与建造工艺确定,以及与使用者、建造者和建材生产者的沟通等。“他”是工程全过程、全要素的“总设计师”。具体来说,房地产业主设计部所负责的事,建筑师(团队)都应该去负责,包括项目前期策划、各类场景设计、各类技术论证、多专业设计协同、选材定材等,这也是国际通用的建筑师执业模式。总之,建筑师完成方案深化设计,负责全过程的“设计管理”,并不仅仅是“画图”,更重要的是全过程的专业管理,是要把“心”用足。


建筑师负责制与以往的模式有什么不同 


建筑师负责制不等于“建筑创作+技术设计+项目管理”,更不同于传统的设计院专业设计业务模式。这种传统大院的设计模式是从前苏联计划经济模式转化过来,改革开放以来,由设计创意或拿来主义(以西方的建筑事务所为主)+大院设计生产,大量快速标准化设计的生产模式已不符合当前高品质城市更新与建设发展的要求。以前是一切听业主(开发商)的,设计懂得怎样套用标准就可干活,成为了画图的机器。今后,要应对高品质城市更新与发展,也就要求建筑师们走出图纸、走进生活,学会从使用者需求角度出发,从项目全过程、全要素的角度,独立思考、独立管理,完成全过程的设计与管理。这是思维方式,或者说是执业模式的转变。


建筑师负责制最适用于哪些场景  


建筑师负责制是保障高品质城市更新与建设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特别适用于片区更新改造和乡村环境提升改造。这些项目的业主大多数是街道或乡镇政府,他们没有像开发商一样的设计管理部门,只是聘请了项目管理公司,主要针对建设流程、各方协同、变更合规等进行管理,缺少执业建筑师的系统管控环节。


在大规模开发建设过程中,设计部的建筑师们实际上在履行责任建筑师的作用,只不过他们的“责任”只是对“老板”负责。当前,虽然很多城市也实行了责任规划师制,仍然以规划协调和城市设计等中观管控为主,但对“精细细节”谁来负责,如何避免简单的“外饰刷皮,技术叠加”,却缺乏机制与方法。


建筑师负责制需采取哪些方法


建筑师负责制不是简单地靠经验进行设计和管理,建筑师也并不是什么都懂,他需要去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团队的工作方法。这就要构建“大系统”设计方法,其关键是要把“大系统”的各类要素、制约条件提炼出来,并将其耦合关系整理出来,从而形成精细的全过程流程管控要点、方法和平台工具,并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形成大数据耦合分析模型和相应的推演方法。


建筑师负责制要求建筑师具备哪些能力


对于社区和乡村片区更新来说,片区更新总师就是建筑师负责制的一种,作为片区改造的“总设计师”,要对该片区的资源进行统筹规划与设计,通过“大系统设计”完成片区更新场景的科学推演,帮助政府科学决策干什么、怎么干、搞得活,避免以往“刷皮、变脸、堆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策划设计、建造技术、运营谋划一体统筹。


能够担当此任的建筑师,并不需要他去“画”施工图,但他必须既要有系统思维能力,又要具有建筑师良好的美学素养、设计管理经验、项目全过程工程技术经验,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跨界融合知识,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更要有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


建筑师负责制的钱从哪里出 


建筑师负责制不是简单地提高设计费,因为工程的前期费用在工程建设全过程中已明确,费用大概在10%左右。建筑师负责制就是把原来业主(房地产商)设计部管理和协调的工作由建筑师团队负责,并将这部分费用支付给更具有专业能力的建筑师团队,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提高设计费”。这就要将所有前期工作内容拆解,明确哪一部分是必须由建筑师来统筹、哪一部分要由建筑师来设计、哪一部分要由建筑师来管,只有将这些工作内容列细,才能把建筑师应得到的“钱”算出来,才能把机制落地,而不是仅靠建筑师的“情怀”提高项目的“完成度”。


建筑师负责制对高品质城市更新的贡献


可持续性的城市更新就是要把城市变成“绿水青山”,建筑师负责制将会对提升我国高品质建设、提升建筑环境人性化品质起到重要作用,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新阶段的必然所需。可让建筑环境处处都会有设计感,既要让文化记忆留存下来,又能让每个使用者感受到设计的“温度、味道、颜值和活力”,是对产业的带动、城市服务的带动。


建筑师负责制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


2023年夏季,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沿河口村因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灾害,已无法居住,需要整村迁址重建,实现受灾村民“回家过年”的美好愿景。安置用地选在了旧村东北侧,面积约4.65公顷,村边有三座明代长城箭楼,紧邻北京著名的越野游乐地“石羊沟”。作为北京乡村建筑师负责制试点项目,建筑师团队提出策划、规划设计、监督施工、指导运营,用装配式技术,建成新农居;带大家去改变,成为新农民;让大家自己干,成为新文旅。


塑造山村特色的生活场景


村落规划保留了27棵核桃树,依“树”形成村落规划肌理,因“石”形成山区村落特色。该项目设计不是简单地从“空间规划”入手,而是从“人因、场景”入手,描绘“核桃树下看星星,石头村里观山景”的生活场景,按照“因人而生,因景而生”开展规划设计。根据“村口的核桃树——回家记忆”“在林荫下和孙子下棋”等场景,设计了村口核桃树下环境。根据“山村里的那条街——烟火味道”场景,设计了洒满树荫的“窄街窄巷”,挡土墙也不再是设施,而是变成了可以坐着聊天晒太阳的地方。村落主街的核桃树下布置可“围炉夜话”的小广场,形成树下小舞台,有了村里开会的地方。不仅仅是设计房子,还要谋划让村民富起来的“场景”。规划设计的96户农宅每户都有独立的民宿接待用房,其中51户农宅朝着街巷开门可经营“农家乐”。


image.png

门头沟沿河口村重建后实景图


保留村中的“烟火”记忆和“生活”故事


利用被洪水冲下来的卵石、碎石,以及拆除的建筑材料、回收的老旧物件等作为村庄道路、挡土墙和农宅院墙的建材,保留山区村落特色“石头”肌理,成为特色“打卡点”。


在村口的村头广场给96户村民分配自家的网笼模块,邀请乡村工匠共同参与,在建筑师的指导下填放自家旧房拆除的砖瓦、老物件和老照片等,共建“人民墙”。铭记村民过往生活场景和抗击灾情、共建新家园的过程,形成96个关于“家”的故事,让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能寄托村民们的感情。


围绕着保留的“镇村石”形成下沉的小广场,设置儿童游乐场,让老年人带着孙子在这里晒太阳“一起玩”,让孩子们记住过去,让孩子们能顺着台地滑下来,骑着单车沿着无障碍坡道骑下来,沿着台地形成可晒太阳的坐卧台凳。


image.png

村内保留下来的核桃树


建设“低碳木构,不一样”的配套服务设施


村民中心与保留的核桃树融于一体,布置于村庄台地的最高点,作为“平急两用”场所,设置光伏供电储能系统,保证紧急情况下电力稳定、通信畅通。采用木结构和屋顶光伏瓦,其光伏发电用于村头广场的夜间照明。内部空间多功能兼用可灵活布局,其内设置了老年日间照料、医疗、图书阅览、村民议事等复合功能。设置无障碍电梯,让轮椅使用者能够无障碍到达二层平台,观览长城箭楼山景。


在村边设置羽毛球场,大家可围坐在一起看“比赛”;设置“木构”小集市,让村民和外来游客在此购买特色农产品。公共厕所采用200毫米厚外保温材料,外筑石笼,满足冬季不采暖情况下的使用要求。


“因人而生”的人性化设计


考虑到留守老年人多和携老带幼的旅游者需求,所有高差处均设置了无障碍坡道,让大家在村里无障碍地“慢跑起来”,小院台阶处也设置了无障碍坡道,使无障碍进入农户。老年人相聚聊天的座椅采用木制材质,并设置了撑扶扶手。


住房的适老化设计考虑了未来可以加建电梯,所以楼梯窗洞口宽度大于0.8米。为方便老年人使用,插座距地0.6米,开关距地1.1米。为了让户内有更好的采光和日照,采用0.6米窗台。门口设置小门廊,解决村民进屋换鞋等各类卫生需求。


让村子“慢慢地生长”


广场道路铺装采用渗水工艺和雨水花园措施,让路边慢慢长出一棵棵“小草和野花”。发动村民一起捡来被洪水冲下来的碎石搭建石笼围墙,在挡土墙的坎缝内嵌入绿植包,让挡土墙长出“绿”。用过的水也要利用起来,建设小型污水处理站,“零排放”用于村里的浇灌用水。希望引来“特有”小生物与村民一起“生活”,形成生物多样共存的生态山村。


image.png

村民用碎石和家中的砖瓦搭建自家的围墙用装配式技术建成新农居


由建筑师确定适配哪些技术,结合这个村的实际情况,采用“工业化模块装配技术、生态资源修复技术、乡村地方性建造技艺”,建造“绿色低碳、智能安全、健康舒适”的乡村“好房子”。5类农宅户型(116平方米、138平方米、162平方米、172平方米、185平方米)总计用了891件预制基础、1256件地梁和654个箱体,共2800个预制装配模块组装。42天完成工厂加工和现场结构主体安装,60天建成一个村。


image.png

工业化模块装配技术建造的农房小院


绿色村庄与数字诗画乡村


该项目是北京市第一个获得星级绿色村庄的绿色建筑项目。农宅规划布局均为南北向,窗体开窗位置均可形成自然对流通风。由于采用全混凝土箱体结构,墙体密实性和热惰性都远远高于一般砌筑墙体。采用保温、防水和外饰一体板装配式外墙饰面,综合传热系数为0.6,其构件均采用绝缘套管,门窗洞口采用密封铝扣板封边等节能构造技术。经实测:在不采用空调的情况下,夏季室内外温差可达8摄氏度。冬季采暖采用分户空气源热泵、低温地板辐射采暖,可分室调控。在不使用供暖设备的情况下,冬季室外温度为5摄氏度时,室内温度为22摄氏度。


开发了北京第一项贯通“设计,建造,运营”的北京数字诗画乡村软件平台,以“运营发展、产品性能、室外环境、室内场景”四类数字模块,形成了乡村数字产品说明书。


修复“八地”让村民富起来


下一步的乡村文旅运营,要将“一沟(石羊沟)、一水(指沟、山、湿地的水)、一道(连接三个箭楼的漫步道)、三地(营地、菜地、湿地)、三箭楼”进行系统规划。规划漫步健身山道;引流山体储蓄积水,设置橡皮坝形成河滩生态湿地,建设帐篷房车营地,修复石羊沟越野游线等;结合约11.33公顷耕地修复,设置采摘大棚等。在沟坎山地设置光伏发电场约3000平方米,建设能源自洽新型乡村能源系统,满足停车场充电桩、露营电炊、照明等用电需求。


让三座长城箭楼成为“北京乡村长城文化漫游打卡点”。规划漫步健身山道游线、乡村慢跑道、运动场地、文化体味驻足点,组织老村旧址院落、村委会院落的“再生活化”改造“大师集群设计”。


建筑师负责制在老旧小区改造中的实践


北京水碓子社区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街道,建成于1979年,社区占地面积9.18万公顷,建筑面积12.04万平方米,涉及31栋住宅共2235户居民。改造涵盖社区公共环境整治、楼体抗震加固、危房原址拆建、便民设施加建和商业设施改建等社区改造中全类型内容,是北京城市更新建筑师负责制试点项目。


image.png

北京水碓子项目改造总平面


image.png

北京水碓子社区现状


危房带户作业加固低影响改造


采用结合阳台增设混凝土短肢剪力墙的外套筒抗震加固技术、将抗震、节能、防水、遮阳和建筑造型进行一体化设计改造,既保证了改造后的抗震安全性能,又提升了住宅的节能保温和防水性能,同时还避免了施工期间住户外迁,带户作业节省了3000万元搬迁资金,大幅度减少了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image.png

住宅外套筒加固改造实景


原址拆建工业化模块装配式改造


该社区需要原址拆建的不成套危房,第一期解决42户居民原址回迁。由于老旧社区无施工场地,同时居民外迁租用临时过渡住房的费用过高,综合各类相关因素,最终确定采用工业化箱体模块装配技术进行建造,以“搭积木”的思维搭出“好房子”,尽可能缩短现场施工时间,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3个月让居民回家。


采用6类箱体模块,组合成3类户型。户型面积分为35、45、55平方米/户。其一,居室虽小,但并不“蜗居”。注重为户内居住面积较小的居民拓展公共空间,让老邻居有更多的交往场所。单元入口设置老年人和儿童可以倚树而坐的邻里交往空间,利用楼道窗台设置窗前邻里交往场所,并把楼梯变成健康慢步梯道。其二,一体化组装的长寿命围护体。采用保温、防水、外饰一体化构件,并将围护结构与太阳能光伏一体化结合。其三,管线更新不入户。公共管线与主体结构分离,设置可开启的管线检修门;公共配电利用走道地面垫层,用易拆卸的卡扣形成可更新管线的管道槽,方便公共管线的易更新。卫生间降板280毫米形成同层排水,装配式卫生间底盘解决卫生间渗漏的难点。其四,健康适老,全寿命期弹性可变。该楼居民中老年人超过50%,设置适老化电梯,卫生间设置适老化设施,厨房设置炊事防火报警装置,户间采取隔音减噪措施。为保证全寿命期弹性可变,采用结构大空间布局,既考虑了户内可变,也考虑了户间连通。


image.png

工业化箱体模块与装配式建筑造型


全龄友好的更新改造


开展全龄友好无障碍环境设计,设置了闭环健身漫步环线,结合单元出入口处的坡道设计设置了可供居民休息和交往的座椅和绿植,形成共享客厅,增强邻里交往。同时,每个单元出入口墙体采用不同的色彩,增强可识别性和归属感。为楼栋加建适老无障碍电梯,保证平层入户,并配备了所加建电梯可容纳的削角急救担架。社区内专门设置了寓教于乐的儿童活动场地,设置了儿童友好跑道、游乐设施和科普园地等,“让儿童跑起来”,设置适老电梯、适老卫生间,使社区真正成为适老、适童的全龄友好型环境。


将原有只能看、无法参与的绿地改造为可进入式绿地,通过与场地植物对应影射的墙面彩绘和实体设施趣味性结合的方式,加大社区原本“局促”的环境视觉尺度,营造居民可互动体验公共环境场景。


image.png

全龄友好社区环境规划


结语


上述两个项目探索了“设计下乡下社区,总师负责、双师协同”的机制,应对复杂的社区与乡村建设,形成了全过程、全要素融合适配的大系统设计方法。建筑师担任了策划者、设计者、监管者和指导运维者的责任建筑师角色,从前期策划、施工管理到指导运维全程统筹,推动高品质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本文作者薛峰系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凌苏扬系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科创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