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博

扫一扫,关注微博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主管主办

加入收藏

技术规格书完善建筑师负责制提高建筑设计和建筑品质

发布时间:2025/2/19 16:14:28 浏览次数: 作者: 奚悦 韩慧卿 来源: 《中国勘察设计》杂志

技术规格书(Specification,SPEC)作为国际通行的工程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通建筑工程全流程,集成科技创新产品、技术、材料的重要工具、平台和手段。建筑师负责制作为工程组织模式的一种,随着技术规格书在中国系统性研发与项目应用,将有力推动建筑师负责制的完善、落地与成熟,提高建筑设计和建筑品质,进一步促进中国工程建设通行规则与国际规则接轨,不断扩大中国建造、中国标准、中国设计的世界影响力。


技术规格书是完善建筑师负责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国家和地方建筑师负责制相关政策文件的陆续出台以及试点工作的逐步推进,技术规格书已成为建筑师负责制建筑师服务内容中重要、新兴板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5年首次提出建筑师负责制的概念,并于2017发布了《在民用建筑工程中推进建筑师负责制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建筑师的7项服务内容,提出建筑师负责的施工图技术设计重点解决建筑使用功能、品质价值与投资控制,并从管理方式、组织模式、技术标准、人员素质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北京市2020年6月获批建筑师负责制的试点。2021年1月,《北京市建筑师负责制试点指导意见》《技术规格书与招标采购》作为北京建筑师服务的配套文件之一发布[1]。2022年5月,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布《北京市建筑师负责制项目应用指南》,提出“建筑师团队在招标采购、材料设备选用等阶段享有技术建议权”“建筑师团队在施工管理过程中行使技术监督权”“包括但不限于……关键设备材料部品部件招标采购技术要求的确认”等,上述多项内容都需要通过技术规格书及其标准化来实现。


在北京市建筑师负责制试点项目建筑师标准服务内容与工作流程中,技术规格书是设计方,即建筑师及其团队精准定义工程、行使其责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建筑师负责制建筑师团队的服务范围为建筑工程全过程或部分阶段,且至少包含工程设计、招标采购和合同管理三个阶段。技术规格书应用于工程设计阶段,方案设计环节提供技术解决方案的纲要;初步设计环节,明确主要材料设备的技术参数和控制指标,满足业主材料设备招标和采购准备的要求;施工图设计环节,通过编制技术规格书,对应用于工程项目中的材料和设备的技术要求做规范性描述,反映工程设计、施工过程中对材料或设备装置的组成、质量标准、设计参数和施工要求的详细定义及后期维护要求等,是设计图纸的附加技术文本和招标文件的技术标附件。技术规格书应用于招标采购阶段,与施工招标图纸、设计说明等共同构成招标采购文件[2]。


技术规格书是建筑师负责制的核心技术文件之一


技术规格书是对工程任务的全面、规范、详细的文字描述,并与招标图纸一起形成招标文件的技术部分,包括对各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界面划分及各方责任、提交成果要求,构件、材料和设备的使用范围、适用标准、性能、外观、质量、生产工艺、运输储存、施工安装、测试调试、备品备件和维护保养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技术规格书主要用于工程施工招标和建设实施,其作用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生命周期,最终目标是控制品质和成本。同时,技术规格书为工程建设中的各参与方提供了明确的说明和依据:对于业主而言,技术规格书是产品介绍;总承包商则依据技术规格书进行工程管理和实施;预算部门根据技术规格书中的信息编制预算;采购部门则依据技术规格书的要求采购材料和设备;监理则把技术规格书作为对工程建设进行监理的依据;对于分包商来说,技术规格书是明确分包工作范围和职责的重要依据。


技术规格书与招标图纸、设计说明等技术文件相互依存、互为支撑,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设计成果,实现建筑品质的整体把控。主要设备材料技术规格书、物料手册则分别应用于主要设备材料和装修设备材料的采购。


技术规格书与招标图纸是相互协作的互补关系。招标图纸包含各设计元素的大小、形状、位置和相互关系等信息,是形象化的描述,技术规格书则包含图纸无法或者难以表达的各种材料、设备和器具的种类、质量、规范等质量控制要求,二者相互独立且自成体系。由于技术规格书的文字形式,使其在法律上的意义大于图纸。菲迪克条款中明确规定,当技术规格书与招标图纸信息不一致时,以技术规格书为准。


技术规格书不同于设计说明,技术规格书的主要功能是成为施工招标和项目实施的依据之一。设计说明和图纸一起,供建设方确认设计成果是否满足使用要求,供主审部门确认是否满足上位规划和规范,供施工方作为施工依据。设计说明中,产品要求包括材料做法表和材料、设备的主要技术参数,实施要求内容少且不成系统,一般不包含施工管理等内容。而技术规格书系统地包含了技术要求、管理要求、产品要求和实施要求。


技术规格书是设计方对施工招标、实施、验收等建造全过程提出的要求,涉及范围包含红线内场地、景观、建筑、结构、机电等全专业。部分项目受条件限制,仅对主要设备材料提出要求,包括技术规格、技术要求和参考实例等,供施工方进行材料、设备的选型和采购,虽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技术规格书,但在现有条件下解决了部分项目采购问题。物料手册主要用于装饰工程主材采购,附主材样板或者样板照片。


此外,技术规格书不是规范、标准的抄录或者汇编。建筑业有完整详尽的施工规范、产品加工和安装规范、各分部验收规范等规范标准,所有的规范都是底线。技术规格书中对于材料、设备和系统的描述,主要关注材料、设备选型信息,包含详细的技术参数;规范中有不同标准选项时,明确所采用的标准选项;提出高于规范的标准和要求。


技术规格书的实践情况


技术规格书是国际通行的工程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化的工程项目设计过程中,设计方除提供设计图纸、计算书、模型外,通常会被要求提供一份“技术规格书”作为设计成果的一部分,共同构成合同文件条款。


发达国家在管理体系、行业标准与规范等方面的建设较为科学、系统、成熟,在技术规格书的研发、体系构建、编制、实践等方面具有较为深厚的经验积累,且与国外相关业务流程、工程实践结合紧密,符合国际通行的工程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


国外技术规格书通常采用MasterFormat、UniFormat、OmniClass等欧美国家主导、国际通用的建筑信息分类方法搭建技术规格书框架,分类至具体的材料和产品。MasterFormat由美国建筑标准学会(CSI)和加拿大建筑标准学会(CSC)开发,便于施工过程的任务分解、成本计算,但不直接对应设计师工作逻辑。UniFormat由美国建筑师学会(AIA)和美国总务管理局(GSA)联合开发,以功能为线索,符合设计师的思维逻辑,便于设计和运维。OmniClass由CSI基于ISO12006–2开发,面向全要素分类,整合了UniFormat和MasterFormat的分类。对于某一类材料或产品,通常采用“一般要求–产品–实施”的模式编写,包含参考标准、管理工作流程、提交的材料、质量保证、实体样品、运输和存储、现场条件、各类主材和辅材、施工准备、安装及工艺、清洁、成品保护、维护服务等方面的要求。


伴随国内高质量发展要求和建筑师负责制等工程组织模式改革背景,技术规格书文件编制、技术咨询的业务服务需求在逐渐增加,技术规格书已有一些局部的不同形式的应用。由于国内外技术规格书涉及的内容、标准、厂家、语言表达习惯等不同,亟待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系统化的技术规格书行业范式。


中国的建筑师制度最早于20世纪初在香港地区确立[3],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技术规格书被称为“一般规格”(General Specification),它作为技术文件之一,和测试与运作程序、建筑工料清单、建造元素量度方法、工料估算表、标准图样一同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建筑署发布标准模板并更新[4]。2022年版《建筑物的一般规格》分为预备工作等27个分项,每个分项采用“总体要求–材料–工艺”的模式编写,包含工作内容、参考的规范标准、性能要求、承包商提交相关程序的要求、质量保证的措施、承包商应具备的资格要求、样块的质量要求、会议管理要求、施工环境要求、主材和辅材的要求、对承包商的要求、各道工序、现场质量控制、调整修整等要求。


目前,部分中国设计企业正着手推出技术规格书成果。例如,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BIAD,以下简称“北京建院”)的技术规格书技术与产品体系BIAD–SPEC,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建筑产品技术规格书、外交部产品平台,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的项目技术规格书、援外工程技术规格书、援外成套项目设备材料监管制度体系,现代设计集团上海筑京现代建筑技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的MATiSPEC、筑想网等。技术规格书的技术、产品体系与模板范例研究在当前条件下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随着多产业资源整合能力、研究和实践能力的提升,目前行业中已逐步研发系统化的高标准技术规格书成果1。随着建筑师负责制的推广,技术规格书将在更大范围被建筑师团队应用到项目当中。


北京建院开创性系统性研发技术规格书


北京建院历时三年,着力打造技术规格书技术与产品体系BIAD–SPEC,联合院内建筑、结构、设备、电气、经济全专业,16个部门108人参与研究编写工作,建立了强大的评审与顾问团队,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编制了全专业主要系统、材料、设备、设施的模板范例,启动了4个项目的试点应用;编写了BIAD–SPEC专项服务建议书和作业指导书,形成了完整的技术管理体系、业务组织模式和人才培养路径。


BIAD–SPEC以BIAD建筑系统为线索,以功能为分类依据,与设计方团队架构相对应,易于设计方团队理解、编写和应用,易于协同工作。BIAD–SPEC包括工程技术通则、建筑工程技术规格书、结构工程技术规格书等6个分册。各分册下再拆分卷和章,最终拆分至具体产品和材料。各分册内部框架根据专业特点存在一定差异性,以章为单位归纳为6类典型框架,各专业根据需要选用适当的子系统框架。


BIAD–SPEC包括对各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界面划分及各方责任、提交成果要求;构件、材料和设备的使用范围、适用标准、性能、外观、质量、生产工艺、运输储存、施工安装、测试调试、备品备件和维护保养等方面的技术要求;面向产品档次需求,提供满足不少于三家供应商名单;提示设计人员关注的造价控制要点,如产品标准、产地、工艺等造价相关信息。相较于当前市场上以材料为主的技术规格书,BIAD–SPEC在框架和内容上更为系统、全面。


以建筑工程技术规格书分册为例,分为室外工程技术规格书、建筑及装饰工程技术规格书等4卷,道路广场工程、内门及门控五金工程、内墙饰面工程、金属与防腐工程、BIPV建筑光伏一体化工程等22章。在整体性较强、现场施工量较小的内门及门控五金工程中,对钢质防火门等8类产品及门控五金、门密封件采用“总体要求–产品要求”的模式编写;针对需要若干种产品现场施工的内墙饰面工程,对天然石材等7类产品采用“一般要求–产品要求–实施要求”的模式编写;在材料类的金属与防腐工程中,整理和细分含防水金属材料等12大类的建筑金属材料体系。每类材料和产品具体包含各类产品的工程范围、标准、性能、施工、安装和维护等要求和造价控制要点。


BIAD–SPEC专项服务建议书以全过程服务理念,针对技术规格书编制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周期特点,包括公司简介、服务内容等六项内容。BIAD–SPEC专项作业指导书包含设计过程中基于编制技术规格书的各专业技术整合、技术管理等内容,明确编制技术规格书的项目管控程序性要求。服务建议书和作业指导书共同推动BIAD–SPEC更好地用于项目实践。


面向合同与收费的市场行为,技术规格书编制是独立的业务板块,应纳入设计方服务清单,并收取相应的费用。按照责权利对等、优质优价的原则,可以采用工程造价比率法或者是人工时法计费。


image.png

北京建院技术规格书应用于多项大型复杂建筑工程


北京建院形成了丰富的技术规格书应用经验


北京建院在20余年的多项大型复杂建筑设计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技术规格书的应用经验,对集合大量技术资源完成的BIAD–SPEC通用模板进行了工程试用,均取得了良好效果,有效控制了建筑设计完成度和建筑品质,如中信大厦、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腾讯北京总部、中国驻英国使馆新馆舍改造工程、北京商务中心区(CBD)核心区Z3地块项目以及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多个项目等。


中信大厦项目技术规格书是BIAD第一个自主编制建筑专业全部技术规格书内容的项目,其基于BIAD建筑系统分类,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作为一个大型复杂工程,中信大厦面临众多外界环境条件与要求,其设计具有极高的挑战,需要建筑师及其团队高度精准的定义工程。中信大厦搭建了科学系统的建筑信息分类方法,实体系统以以人为本和完成面控制为基本出发点,以功能为主要划分依据,从主系统、子系统至构配件层级划分为5个层级,分为10类、62个主系统、260余个次级子系统。通过具有科学性与条理性的设计控制方法和技术规格书的应用,中信大厦实现了对项目清晰高效的设计控制与高品质的建造。


中国驻英国使馆新馆舍改造工程是BIAD–SPEC技术支持下完成的全专业、全要素试点项目。作为新时代驻外馆舍建设示范工程,建筑师团队在承担设计总包职责的基础上,编制了服务于工程招标阶段、含通则等七个分册的技术规格书,其编制范围完全覆盖设计范围,与设计图纸相配合,进一步细化表达了设计标准和控制标准,也为业主方编制招标清单和实现限额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北京商务中心区(CBD)核心区Z3地块项目技术规格书作为BIAD–SPEC研发试点之一,重点强调产品的精准描述与各专业界面清晰划分。面向工程招标,编制初期以BIAD–SPEC全专业模板为基础,根据项目需求快速搭建技术规格书框架,明确包括通则在内的四个分册及各分册的编写重点;中期与业主充分沟通,审核反馈技术规格书的界面划分和产品档次、价格等重点关注内容;后期打磨细节,界面划分与业主招采及施工计划充分结合,精准描述具体产品,通过设计方牵头,充分发挥各类专业顾问团队的力量。


结语与展望


北京建院作为北京市建筑师负责制试点工作专班和行咨委的成员单位,参与18个系列专题策划并承担“技术规格书与招标文件”专题研究并形成了配套文件,为北京市建筑师负责制的制度研究、技术文件完善、试点项目等工作的策划、启动、推进和评估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在推广建筑师负责制的行业背景下,北京建院将结合已完成研发的技术规格书,拓展更多类型的项目实践,应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开发技术规格书数字化编写工具、大语言模型,研编建筑工程技术规格书编制指南,进一步形成完整、成熟的方法流程和工作体系,全面推进行业技术规格书应用,以促进北京乃至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的完善、建筑建成品质提升和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本文作者奚悦、韩慧卿系北京市建筑师负责制试点工作专班成员、行咨委成员、BIAD–SPEC系列科研项目负责人之二)


1.改自SPEC2工作报告,原文为“限于多产业资源整合能力、研究和实践能力,目前行业中尚未有系统化的高标准技术成果出现。”


参考文献


[1]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以“多测合一”“建筑师负责制”助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提质增效[Z/OL].北京规划自然资源公众号,2021-12-21.

https://mp.weixin.qq.com/s/Dz8CNlF_dgC9NTgshoq1BA?search_click_id=3323515229954775919-1730344237847-5641536850.

[2]北京市建筑师负责制试点工作专班.建筑师负责制工程建设项目建筑师标准服务内容与流程[R/OL].北京工程勘察设计协会,2022-3-18.

http://www.bjkcsj.com/upload/gckcsj/old_file/3765287c89e8fb30dd166d4a2d3447c0.pdf

[3]姜涌,庄惟敏,张日,等.建筑师负责制与全过程工程咨询[J].时代建筑,2024,(02):20-25.

[4]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建筑署.技术文件[EB/OL].(2022-9-1)[2024-10-30].https://www.archsd.gov.hk/tc/reports/technical-document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