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主管主办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战略论述,为企业贯彻新发展理念、谋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指引和方向。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要想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科技创新是最为核心的驱动力和竞争力。当前,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首要战略命题。面对深刻变化的市场形势,勘察设计企业又遇到了增长瓶颈、处在了发展的关键路口。严峻的市场环境和现实的竞争压力,倒逼行业企业要着力推进企业再转型再升级。再转型,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再转型、再升级,是基于过去的发展基础进行优化提升,塑造企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作为工程建设产业链的上游环节,勘察设计企业该如何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着力点,推动再转型再升级,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下面,笔者结合中冶武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冶武勘”)的实践,与业内人士共同探讨。
勘察设计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思考
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勘察设计行业新质生产力的特性
每个行业的新质生产力都有自己的特性,勘察设计行业新质生产力的特性主要聚焦在三个方面:
技术创新驱动
勘察设计行业的新质生产力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撑。例如,BIM、AI、元宇宙、大模型、高超精度遥感技术、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工业领域的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的创新应用,以及深海、深空开发,量子科技的应用等现代技术在勘察设计中的广泛应用,细化了数据的颗粒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成果质量。
绿色环保理念贯彻始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勘察设计行业坚持绿色化、可持续性发展,把握绿色低碳发展机遇,体现绿色环保理念,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品质效益驱动的根本转变。同时,发挥勘察设计企业在工程建设领域的上游优势、技术优势、能力优势,提高材料、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可回收、可重复利用材料的使用范围,提升建筑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数字化转型赋能
数字化是新质生产力的基础。通过数字化转型,企业可以实现业务流程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科学性。把积累的大量数据转化为数据资产,是一种革命,是制度的重塑、利益的重新分配和产业生态的重构。当前,行业内多数企业都在以数字化转型规划为引领,探索以数字化技术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和新管理,再造发展新动能。
勘察设计企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当前,我国建筑行业已由高速增长转向中低速增长,由增量竞争步入存量竞争,勘察设计行业的竞争格局呈现加速演进趋势。我们要科学研判形势,进一步“从大势中谋商机”。
面临的挑战
一是行业竞争模式升级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出更高要求。在建筑行业“见顶、内卷、分化”的大背景下,勘察设计行业洗牌进一步加剧,行业利润率持续衰减,客户对一体化的服务需求加大,对企业全过程服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策划经营、产业咨询和产业导入、投资带动模式、切入运营端等模式成为行业头部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细分行业市场发展不均衡,行业边界不断被打破。随着新技术与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融合,大数据、AI等新技术正在加速改变工程建设和城市运营方式,工程建设领域逐渐向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变革,跨界整合现象不断涌现,进一步加剧了跨行业竞争。
三是全过程服务需求对企业综合经营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全过程工程咨询、EPC工程总承包、设计施工“双资质”等,已成为中小型设计勘察企业难以越过的“壁垒”,矿山修复领域要求具有较高的综合运作能力;综合能源服务对属地政府背景资源依赖较高;城市更新、旧城改造项目要求参建方具备较强的投融资能力和项目运作能力。客户对项目全过程服务需求给企业市场经营、投融资、项目管理、专业技术等方面带来更高要求。
发展的机遇
一是新产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增长迅速。10月29日,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在《新型工业化》杂志发文称,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央企业是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主体,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底座”作用。必须加强战略布局,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下一步将适度超前建设一批智能算力中心,强化人工智能算力供给,提升数据安全治理能力,筑牢数字经济安全屏障。新产业的迅猛发展离不开包括基础网络、网络设备、IT设备、电力设备、制冷设备、机房等在内的基础设施支撑,因此高端实验室、实验基地、中试基地、数据中心、数字化工厂等建设需求将持续增长。
二是传统建筑适用性改造处于重要窗口机遇期。增量与存量并举的新型城镇化、城市群建设、城市更新和旧城改造带来大量细分市场空间。在城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城市发展已经从规模急剧扩张阶段进入规模收敛聚焦阶段,发展思路也转变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未来建筑市场格局将逐渐从新建建筑为主转变为既有建筑功能、节能、低碳、绿色、智能化等改造及维修为主,传统建筑改造市场规模有望长期释放,市场空间巨大。在国家对“两新一重”“双重”项目的政策与投资支持下,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下,仍然存在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预计未来五年需要改造的城市燃气、供排水、供热等各类管网总量将近60万公里,投资总需求约4万亿元。
三是融合新技术新材料类的新型基础设施加速发展。新型基础设施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的建设重点,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基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智慧交通、智慧水务、智慧水利、智慧物流、智慧市政、智能建筑、绿色低碳建筑等成为深化新型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四是新能源、绿色环保产业发展,“双碳”目标带动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持续增长。根据国家相关规划,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工程市场空间广阔。近年来,我国环保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空间加速释放。生态环保行业将主要向水利水务、生态城镇建设、流域综合治理、土壤修复、城市污水、污泥处理、固废处置等领域展开。“双碳”目标影响各行业发展,冶金、石化等重工业低碳转型、清洁能源(新能源发电、储能、氢能、区域能源站)、矿山绿色发展、海洋资源开发等领域将形成可观的细分市场空间。
中冶武勘再转型再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
企业基本情况
中冶武勘始建于1955年,是全国勘察设计百强企业,国内首家开展南极科考、大洋科考的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湖北省首批创新示范企业,国务院国资委“科改企业”。
中冶武勘业务体系发展历经点上突破、线上延展以及向工程公司立体化转型的成长历程。20世纪50年代以来,致力于服务国家钢铁工业建设,公司业务在苏联专家指导下蹒跚起步,重点发展测绘、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勘察三个专业,实现点上突破。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冶武勘把握市场化浪潮,借鉴岩土工程理念,业务逐步实现向前岩土工程设计咨询及后端基础工程、检测监测线上延。“十二五”以来,公司逐步构建五大业务板块,锻造三大特色,探索向工程公司立体化转型。
面向“十四五”,围绕“为保障国家金属资源供给与安全提供关键技术服务,以绿色、智慧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服务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五矿”)和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冶集团”)战略发展”核心功能,形成“技术服务、工程服务、工程总承包与专业承包服务”三大业务模式,勘察设计咨询、资源勘查、数智应用、清洁能源、特色基础设施五大业务板块,构建“一核心两特色两主体”的“1+2+2”业务体系,由单一的专业勘察类企业向以勘察设计咨询为基础、在细分领域具有特色的EPC全产业链科技型工程公司成功转型。
2023年,中冶武勘全面完成上级集团下达的考核任务和年度预算指标,荣获中国五矿和中冶集团突出贡献奖,在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2022、2023考核中连续两年获评“优秀”。主要经济指标较2019年增长率均超100%,圆满完成了“三年再造一个新武勘”的阶段性战略目标。
源网荷储一体化——华能广西铁合金分布式光伏项目
青海省玉树州 青海省玉树州50.5MW 50.5MW 光伏扶贫项目
昆钢安全可视化应用项目
湛钢超低排智能管控平台
中冶武勘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着力点,推动再转型再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举措
“十四五”期间,随着国家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特别是随着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叠加发力,基础设施建设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近年来,中冶武勘紧抓机遇,加快发展“第二曲线”业务,市场份额稳步提升,发展态势持续向好,为企业再转型再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
中冶武勘坚持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着力构建以传统优势业务为代表的“第一增长曲线”,以战略性新兴业务为代表的“第二增长曲线”。明确了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智慧工厂、智慧城市、智慧乡村)、新能源产业(可再生能源发电、储能)、节能环保产业、相关服务产业(资源勘查、海洋勘探、设计咨询)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业务,持续做好市场和专业细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时“布网、织网、补网”,匹配和完善智能建造、绿色建造、城市更新、产业园区、新能源、数字智慧等增量业务资源要素,加速打造“蓝海业务”矩阵。
一是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构建了国内头部钢铁联合企业的数字工厂底座;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数据服务平台建设PPP项目取得良好进展,项目累计投资近9亿元,推动了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同时,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总承包EPC项目落地,实施数字赋能乡村治理和农产品生产、网上平台化交易。
二是大力推进新能源发展。在新能源发电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承接风、光发电项目100余项,累计装机容量近9GW。参与大冶市矿区绿电绿氢制储加用一体化氢能矿场综合建设项目,项目入围国家氢能全产业链示范项目名单,获批国家“两重”建设专项资金支持;为实现岩洞储氢从“0”到“1”的突破,投资建设湖北大冶深地储氢科研中试验证基地项目,致力于创建国际领先、国内首座深地储氢科研中试基地,为打造清洁能源产业新质生产力、带动氢能万亿市场发展树立新的里程碑。
三是强化节能环保路径探索。打造华中地区首个江水源绿色低碳能源站,促进现有能源体系向零碳智慧能源体系升级,塑造“低碳城市发展典范”。
四是积极发展相关服务业。资源勘查领域,承担“矿业报国、矿业强国”使命,连续四年承接大洋科考项目。勘察设计咨询领域,承接了新建综合型钢厂的岩土工程一体化EPC总承包项目、冬奥会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和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山体生态修复及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生活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工程、武汉周大福金融中心地下空间工程等项目。其中,在地下空间工程方面,圆满完成了武汉周大福金融中心地下空间工程,打造了国内最大的超深圆环内支撑基坑,基坑最深处超过33米,位居同类型项目全国之首。以现场循环市场,项目完成后又承接并完成了该项目的筏板工程,达成72小时一次性成功浇筑4.3万方混凝土,体量、用时及各项技术指标均居全国同类城市建设项目前列,推动国内超大体积筏板施工技术跃升至全新高度。
北京冬奥会国家高山滑雪和雪车雪橇中心山体生态修复及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打造新型生产工具: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要求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中冶武勘数字化转型重点聚焦管理数字化、业务数字化、数字化业务三个方面:
一是积极推进数字化企业大脑建设,促进企业运营管理的数字化升级。以提升“战略闭环管控、业务协同高效、风险管控有力”等核心管控能力为目标,围绕16个主题建设模块,梳理公司管理要素,构建统一的要素字典;引领各项管理、各项业务由线下向线上拓展,夯实数据基础,促进数据流动融合,搭建公司“数字底座”,推进业务系统的数据交互与集成,实现业财一体化、项目管理全流程信息化;加快打造上下贯通的“数字化企业大脑”,实现多业务、多维度、多层次的数据可视化展示及分析、预测,以及智能预警,支撑管理管控效率提升。
二是强化对业务的数字赋能,推动生产建造的数字化升级。加强中冶智勘云、基坑复合支护设计软件、智慧工地、智慧检测监测、矿产储量分析系统、工程设计等业务数字化平台的应用及迭代升级,促进业务向数字化服务模式转型。重点围绕工程总承包及投融建运一体化项目,推进作业平台、工程监控中心与项目管理平台的融合集成,形成业务数字中台,实现项目全过程“数字建造”,赋能项目运作效率提升。
三是大力拓展数字化业务,实现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服务。利用数字技术形成新的产品服务,重构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场景,推动新价值的创造。积极推动BIM技术在投标、咨询、设计、施工及运维各阶段的应用,深入开展GIS、大数据、AI、量子技术等集成应用,建立专业服务与数智应用的融合发展机制,形成“专业—数据—智慧应用”的产业链条,深化数字化技术与工程建设全周期、全业务链的融合。
塑造适应新的生产关系:强化规范化管控
作为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中冶武勘深入开展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压茬推进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一是打造“运营管控型”总部。结合中冶武勘企业规模、业务特点和发展阶段,瞄准规范化运行的科技型工程公司管控需求,打造“运营管控型”总部,强化穿透式管理。对公司组织架构进行了适应性调整,强化总部部门运营管控+业务运作能力,分类建设运营+职能和职能管理两类部门,突出既管又干,财务、费控、招采、履约等职能人员下沉到项目现场,强化对分子公司和基层项目部的穿透式管理。
二是激活干部队伍建设。考核指标上,结合业务特点,构建“进步指数”考核体系,科学选取指标,将基数增长率和“赛马机制”综合考虑。考核机制上,从指标下达、分解、督办落实到考核形成闭环管理;实施中层领导人员竞争上岗,推动人才“四化”建设,建立储备人才库,强化退出机制,多措并举提升用人市场化水平。
三是强化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完善中长期激励机制,加强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实行全员绩效挂钩薪酬制度,完成2023年、2024年科技型企业岗位分红激励分配,持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契约化激励和市场营销激励。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壮大,为勘察设计行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冶武勘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探索,是用新质生产力理论指导再转型再升级,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竞争优势,进而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探索。
面向未来,中冶武勘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推动企业再转型再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未来,希望与行业企业携手共进,与时代同频、与行业同行,共同在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的转型中迎来发展新篇章,为我国工程建设事业的繁荣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本文作者臧中海系中冶武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