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博

扫一扫,关注微博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主管主办

加入收藏

国产BIM创新解决方案助力打造绿色低碳大厦工程

发布时间:2025/2/8 15:59:32 浏览次数: 作者: 郑硕 陈子颖 黄剑雄 林敏燕 来源:

在当今数字时代,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的印发,建设数字中国被明确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引擎与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支点。面对国际环境的复杂多变,国内建筑行业正积极响应国产生态的崛起趋势,将国产化视为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此背景下,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紧抓数字设计领域新机遇,不断探索设计创新与技术融合的新方向。


项目介绍


福建建投产业大厦项目位于福州中心城区五四路中央商务区旁,北临东大路,规划用地面积684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8156.49平方米。作为福建省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产业升级的重点项目,项目肩负着资源整合创新、扶持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


项目立项之初,即以数字化、智慧化驱动内外部产业链资源的整合为导向,为基建企业的数字化资产构建提供重要的实践助力。该项目以BIM创新应用为基础,融合多专业设计资源,以实现打造区域性标志工程、合理管控空间层高、打造高效绿色低碳楼宇的目标。


图片5.png


项目设计全部采用国产设计软件完成,包括模型搭建软件、模型浏览审核软件、模型算量软件、绿色建筑分析软件和模型表达软件等。同时,通过广联达数维协同平台进行项目管理、文档管理、任务管理、BIM协同、团队沟通等,实现项目经济效益与设计质量双提升。


BIM技术创新应用亮点


1.完善数字建造体系,打造区域性标志工程


项目通过在广联达数维协同设计平台进行二三维协同设计、设计项目管理、智能审查、数据化交付,形成真正的资源共享和信息的集中有效传递。


BIM管理过程中,可直观管控各专业成员的建模量、建模时间,有效管控任务量的分配和工时进度,实现对项目进度、质量、工时等系统分析,从而助力管理系统化、多维化。通过项目资源库,形成数字化资产沉淀,以此达到对系统类型、配件类型、配件组合之间的高效、便捷的设计安装。


项目数字化设计提供了更大的创造力和灵活性,增加了精确度和准确性,可以提升效率、节省项目周期,其数字化应用为同行树立了标杆。得益于工作分配体系与软件平台协同度的互相契合,该项目在福建省第六届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大赛中脱颖而出,荣获国产软件组设计应用一等奖。这一荣誉不仅是对项目团队专业能力的认可,也为鼓楼区政府树立了标杆精品项目。


● 设计管理一体化


项目管理初始阶段,总控人员通过数维设计协同平台策划团队成员的分工内容、拆分各专业工作单元、分配不同的分支任务,有序开展数字项目策划管理。根据分专业建模逻辑、专项性能分析等专业特征因素,共拆分工作单元55个,直观地进行BIM设计管控。


● 正向设计出图


通过BIM创新应用,实现基于本土化规范的要求,协调各专业二、三维图纸联动,以数维全专业正向协同设计的标准进行出图任务安排。依据设计企业现行出图标准,将企业图层、线型等要求(各专业共计97条)在国产化平台中进行手动配置与修缮调整,最终实现数维软件自动导出的图纸符合项目所在地区的审图与交付标准。


● 数字化交付


项目完成后,将全专业成果模型在平台上自动整合,并与二维设计图纸进行结构化关联,以链接或账号的形式交付给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与第三方参与者。项目参与环节内的其他人员可以通过轻量化的浏览器查阅设计成果,实现设计数据的上下游传递与后续衍生。


2.动态调整设计方案,合理设计把控层高空间


项目建设条件集约,在主体限高80米的条件下需实现20层的使用空间,故而大部分标准层层高仅3.8米,远低于常规5A级写字楼的4.2米标准。


为了实现常规室内装修后净高2.6米–2.7米的有效空间高度,项目需在管线综合排布、碰撞检测、净高设计等方面进行严格且精细化设计管控。鉴于其主要功能为写字楼,设计还需兼顾后期各楼层空间变动的灵活性,以满足多样化使用场景的调整需求。


图片1.png


图片2.png


项目设置两层地下室,空间有限而停车指标较高,需引入未来机械停车的条件预留。团队通过多种BIM机电排布方案实现机械停车最大化,满足净高≥3.8米的停车需求。通过三维模型更合理地在地下室坡道下布置人防口部及消防水池,充分利用空间。


在设计过程中,项目团队将全专业BIM模型导入轻量化分析平台,可通过净高控制功能自动设定不符合净高设定的空间,快速聚焦有问题的空间,进而进行针对性的管综控制调整。这既节约了设计人员在问题查找上的时间精力,也能快速直观地反映出复杂管综空间上的隐患难点,为实际室内使用效果提供了充足的条件保障。


3.低碳智慧楼宇设计,打造高效绿色低碳楼宇


项目在设计过程中,将BIM建模导入性能分析平台,通过参数设置进行负荷计算、能耗模拟、室内外风环境分析、采光分析等,其模拟结果辅助方案优化,通过智能化设计与能耗分析管理真正实现设计分析一体化的闭环。相较于传统的建模–分析–反馈再修改的模式,节约了大量的调整时间,从而确保了相关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


按照安装规范要求,实现自动布置469处照明灯具设备后,进行电气负荷照度的计算复核,自动筛选出25处不符合照度要求的灯具,并进行批量更改;暖通风管模型完成后,对负荷排烟进行计算,以计算数据驱动BIM模型更新,提升了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


BIM模型建成之后,可以快速直观生成各类二维、三维的风流线分析,风流线分析有效辅助室内开敞办公的布置,提升办公使用的舒适度,同时轻量化动态展示云平台也更有利于数据的存储与查看。


图片3.png


图片4.png


期望与发展


项目基于三大创新解决方案,实现以数据驱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一体化设计,有效提升设计质量,缩减约25%内审工作量。在此基础上,借助过程经济性控制的精细实施与实时控量策略,实时联动造价团队进行控价配合,减免了约20%设计造价调改时间。


通过全员在项目中的应用实践,培育了一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成功沉淀了丰富的项目资源与标准化应用体系,使得项目运作日益高效,构建起了企业数字化应用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设计算量模型作为增值交付产品,为甲方在招标成本管控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有效降低了对第三方造价算量的依赖与开支,进一步赢得了业主的认可与信赖。(本文作者郑硕、陈子颖、黄剑雄、林敏燕来自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