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博

扫一扫,关注微博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主管主办

加入收藏

陈波:标准引领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创新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发布时间:2025/1/15 16:34:03 浏览次数: 作者: 陈波 来源: 《中国勘察设计》杂志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所长陈波在2024年11月13日–14日举办的第四届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创新发展论坛上,作了题为《标准引领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创新发展的思考与探索》的主题演讲。他从标准在促进行业创新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工程建设标准化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标准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探索三方面,对标准如何引领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创新发展畅谈了自己的思考,并提出了做好下一步工作的建议。以下为主题演讲整理稿,略有删节,以飨读者。




非常高兴应邀参加第四届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创新发展论坛。回想我的工作历程,绝大多数是与工程勘察设计工作紧密相连,在部机关工作16年,至少有10年直接从事工程勘察设计管理工作。在此期间,得到了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广大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及领导、专家的指导、支持和帮助。借此机会,谨向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致以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红利”实现了快速发展,从1996–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4%,行业规模与效益高速增长,行业营收基本上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呈现了快速发展态势。但自2021年来,我国城镇化明显减速,2021年增长0.83%,2022年仅有0.5%,2023年也只有0.94%。特别是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对工程勘察设计市场带来了冲击,加之受管理机制、组织模式、产品价值、创新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特别是房屋市政领域经历着严峻考验、面临着严峻挑战。


全国勘察设计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19年增长率为10.5%,2020年降至7.6%,2021年进一步降至4.8%,2022年则出现负增长,为-2%,直到2023年略有回升,增长率为0.2%。


在这样一个新形势下举办行业创新发展论坛,我认为是正当其时、恰逢其势。当前,我国工程建设正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这些战略部署为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创新就是勇于探索,开辟新境,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勇于创新者进,善于创造者胜。广大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要化危为机,主动求变应变,发挥创新的主导作用,加快转型升级。在这一背景下,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对于助力工程勘察设计行业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越发凸显。下面,我将围绕如何以标准引领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创新发展为主题汇报交流一些粗浅的思考。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我主要汇报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标准在行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二是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面临的新挑战;三是标准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探索。


标准在促进行业创新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健全国家标准体系,深化地方标准管理制度改革”“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构建新型基础设施规划和标准体系”,对我国新时代标准化建设作出了更加全面的战略部署,为做好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当前,我国现行工程建设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近12000项。其中,工程建设国家标准1400余项,行业标准近4000项,地方标准超过6500项,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其中,不少标准达到国际先进乃至国际领先水平,为勘察设计行业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强制性规范严守底线,保障勘察设计质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蓝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求必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工程、管建设,工程建设标准必须要率先转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定标准,关注人民的感受和需求,引导工程建设转型。


近年来,基本完成了房屋建筑、市政工程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的编制工作,通过强制约束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人身健康、工程安全和公众利益,提出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利用、满足经济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控制性底线要求。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处于标准体系的“顶层”,其他各层级标准必须符合规范的规定,不得突破规范的底线要求。规范是工程规划、勘察、设计、施工、验收的基本准则,只要能够保证项目的功能、性能要求,采用任何技术方法和措施都可以,不再强调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作为技术路径的唯一性。对工程技术人员来讲明确了基本遵循,这既是一次松绑,也是一次挑战,赋予了行业广阔的创作空间。


标准体系引领标准化发展,提升勘察设计水平


工程勘察是工程建设的先导,工程设计是工程建设的灵魂,都是标准化程度较高的领域。近年来,我们逐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覆盖了建筑、市政、公路、铁路等各类工程,涵盖了从规划、设计到维护加固等各建设阶段。为突出重点工作,又以目标要求,及达到目标需要的技术要求为导向,构建了村镇建设、绿色低碳、智能建造、住宅建设等为主要逻辑的“主题”体系,进一步强化了体系的功能性。


标准化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体系支撑行业发展,以行业标准化带动全产业链发展水平提升的过程。以绿色低碳为例,“双碳”目标提出以来,在建筑领域,积极推进了《零碳建筑技术标准》的编制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修订,规范了零碳建筑定义、碳排放计算边界,以及评价指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以下简称“标定所”)也正在联合行业骨干单位编制《城乡建设领域碳计量核算标准》,旨在统一城乡建设碳排放的核算边界、方法和计量要求,为“双碳”目标在城乡建设领域的推进奠定标准基础。此外,今年住房城乡建设部也将《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民用建筑碳排放因子基础数据标准》纳入到标准制修订计划中,通过构建“双碳”领域标准体系,推动专项工作开展。


标准支撑科技创新,增强勘察设计行业发展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加强基础研究纳入科技工作重要日程,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政策支持,推动基础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加强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的基础研究,实施标准化战略,是一项重要且紧迫的任务,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标定所自2023年起申请专项资金,开展了工程建设标准化方向的基础研究。一是加强工程建设标准基础科学研究,针对当前工程建设标准基础理论研究不足的问题,发挥标准对技术的引领作用,开展了如基于一致可靠度的我国新一代基本雪压理论研究、高强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研究等。二是强化工程建设标准应用科学研究,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兜住安全底线等方面,开展工程建设标准核心指标和工程应用研究,提升工程建设标准的科学性,如适老环境/性能化/设计评估技术研究、粤港澳大湾区/低碳零碳建筑/关键性能指标研究等。三是开展工程建设标准发展规划研究,开展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等方面研究,提出工程建设标准下一步发展规划,整体提升标准化工作能力,如政府标准/采信团体标准/的机制研究等。四是推进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发展研究,对中外工程建设标准开展调研、交流和对比,宣传中国工程建设标准,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如国内外/建筑结构材料/与构件物理力学性能/设计指标对比研究等。


标准助力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发展效能


智能建造是推进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转变建造方式、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国家“十四五”规划将发展智能建造列为推进新型城市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内容。目前,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已经应用到施工图审查、竣工验收、档案移交等环节,极大提高了勘察设计数字化水平,对工程建设项目消防设计审查、施工许可和竣工联合验收形成了有力支撑。


《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加快建筑信息模型等数字化技术研发和集成应用,创新开展工程建设工法研发、评审、推广。《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出推动智能建造标准化,完善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施工现场监控等标准内容。


标定所坚持标准驱动,积极拓展智能建造发展新路径,助力智能建造关键技术转化。


一是积极开展智能建造标准体系研究。系统梳理现行智能建造相关标准,初步搭建涵盖设计、生产、施工、运维等环节的智能建造标准体系框架,对行业亟须的标准,强化技术管理。今年将重点支撑《房屋建筑工程智能建造统一标准》《建筑与市政工程智慧工地统一标准》等6项标准的编制工作。


二是以标准为抓手,促进关键技术转化。2016年以来,住房城乡建设部先后发布了《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等BIM相关国家标准,涵盖建筑信息模型的分类、编码、存储、设计交付、施工应用等内容,与国际通行标准对接,规范了我国自主产权的建筑信息模型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工程建设标准化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进入新发展阶段,标准化工作需要应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带来的新挑战,体现在:工程建设从关注“增量”进入到强调“存量”,如城市更新面临着大量的房屋改造需要标准支撑;行业发展逐渐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如新技术、新产品的涌现需要标准的引领;海外已逐步成为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的重要“战场”,需要利用技术优势在全球市场中寻找新的增长点,通过标准带动整个产业链“走出去”。在这些迫切需求下,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要在以下三方面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标准体系要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目前来看,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的整体效应需要强化,与国家的各项战略部署需要进一步对接,制修订等动态更新机制还有待完善;标准供给渠道还相对单一,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新技术难以及时形成标准推广,团体标准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尚未得到市场的完全认可。标准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发挥得不到位,企业和工程技术人员对政府标准依赖度高,没有创新积极性。尚未形成标准的新技术,在当前框架下难以推广应用。现行标准主要是“方法措施”“过程控制”,缺乏对项目整体目标、性能的要求,没有体现“结果控制”,这就导致标准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各层级标准之间存在重复交叉,甚至矛盾,同时也会出现标准供给不足的情况,如城市生命线工程标准,需要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有效化解城市安全运行风险。这些问题需要系统解决,支撑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更高要求。


标准对提升建筑品质的引领性作用不足


在新发展阶段,提升建筑品质是建筑设计的重要任务,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客观需要。工程建设标准作为工程建设的技术依据,面对新的更高要求,标准亟须更新完善。比如,目前住宅建筑较为普遍存在的空间适应性差、墙皮脱落、卫生间漏水反味、房间隔声差、室内空气质量不佳、收纳空间不足和适老生活不便等问题。


近期,很多地方通过规定建设项目的技术要求,在逐步解决群众关切的热点问题。例如,北京市组织编制了《住宅工程质量品质提升技术标准》,确保住宅工程在设计、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都达到既定的质量要求,并对室内噪声和空气质量作出规定;湖北省发布了《高品质住宅技术标准》,明确要求楼板结构厚度不应小于130毫米,推荐设置减振隔声层等措施,并重点针对隔声、反味串味、渗漏开裂等当前住宅常见质量问题提出技术措施。此外,近期发布的《天津市住宅设计标准》《安徽省高品质住宅设计指南》以及甘肃省编制的《宜居住宅设计标准》等地方标准均明确了无障碍、适老化设计相关技术要求。这些地方制定的住宅标准均在现行国标、行标技术要求的基础上有较大提高,反映了各层级标准互为补充、发挥系统性作用,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标准对建筑业“走出去”带动效应需要进一步加强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世界各国融为一体,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工程建设标准应该与国外先进标准相协调,但目前仍有一定差距。


从标定所近年来对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情况的调研结果看,欧美标准在国际上影响力较大、应用较为广泛,中国标准在海外建设工程中的推广应用,更多是依靠国家对外经济援助项目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项目的带动。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我国工程建设标准与欧美标准之间的差异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国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是按照我国的工程建设管理模式构建的,即针对勘察、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的技术要求制定标准,规定了各专业的工作内容、成果要求及技术方法,目标是对技术人员的行为进行指导和规范,通过过程控制来保证最终的工程实体质量。但国外工程管理模式、成果要求、专业划分与我国均有很大的差异,导致我国现行的工程建设标准与其匹配性较差。同时,欧美标准的“功能性能化”特征更为明显,将理论、原理、概念、方法、措施和技术要求全部在标准中予以体现,突出强调系统性,通常将地质勘察、材料选择、工程设计、施工与监测等内容都集中在同一标准中,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标准内在联系紧密,妥善解决了标准间可能存在的重复或矛盾问题。这种差异在推进国际化进程中值得关注。


标准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探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标准将助力高技术创新,有效提升中国经济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力。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视角看,标准引领是国家步入高质量发展、参与高质量竞争的重要标志,做好标准化工作是为企业谋发展、为行业谋兴旺的基础性、引领性工作。


完善强制性规范体系,筑牢安全底线


一是提高强制性规范的系统性、完整性、统一性,突出项目功能性能要求,标准化对象由工程项目向城乡一定区域转变,对城乡范围内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工程项目进行标准化,制定规范,内容上规定工程项目“本体”的技术要求,同时各项技术要求兼顾城乡发展的需要,突出项目规模、布局的要求。二是由注重“过程控制”到强调“结果导向”,在规范中弱化过程的技术要求,强化结果的技术要求,放开实现项目建设目标的方法和措施,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应用。三是强化通用规范的技术底线作用,进一步扩大通用技术的覆盖范围,提升技术要求的科学性,筑牢安全和质量底线。


改革标准体系展现方式,提升标准效能


一是梳理好强制性工程规范和推荐性标准体系关系,逐步形成“技术法规”加“技术标准”框架,强制性工程规范处于标准体系的“顶层”,其他各层级标准必须符合规范的规定,不得突破规范的底线要求。二是形成国标、行标、地标、团标、企标共同发挥作用的新局面,只要能够保证项目的功能、性能要求,采用任何技术方法和措施都可以,不再强调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作为技术路径的唯一性,推动各层级标准真正发挥作用,良性发展。三是构建“主题”维度的标准体系,更好发挥标准作用,在绿色、低碳、智能、安全等主题下,重构标准体系展现方式。标定所正在探索利用数字化技术,将标准体系条款化,应用标准时打破标准文本的边界,提升标准的协调性,强化可操作性。


强化标准基础理论研究,提高标准化服务能力


一是加强工程建设标准基础研究,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兜住安全底线等方面,开展工程建设标准核心指标和工程应用研究,发挥标准对技术的引领作用,提升工程建设标准的科学性。二是建设标准化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打造标准化服务交流平台。以授予标定所“部标准化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为依托,探索建立联合实验室,进一步推进人才梯队建设和国际化建设,搭建高校科技储备、人才储备与工程标准建设需求之间的桥梁,开展关键技术突破和前沿领域探索,共同提升我国的工程建设标准水平。三是打通工程勘察设计全产业链,推动行业先进技术广泛应用。重点开展BIM标准体系的专题研究,进一步加强BIM标准体系的顶层设计,修订相关标准重要技术内容,提高标准实用性、有效性,通过重要技术标准制定和实施推广BIM覆盖范围,全链条推进产业技术攻关和成果应用。


加大工作力度,助力“中国建造走出去”


一是加强国内外标准对比研究,借鉴国际标准制定的理念和方法,鼓励社会团体和企业将优势领域的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向标准转化,建立领先标准。二是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标准互认工作,创立中国工程建设标准的国际品牌,探索参与海外项目所在国的标准研究编制工作。三是加快同步中国标准外文版,设立专项资金,搭建标准同步翻译平台,邀请国际标准相关技术专家,建立专家库,同步构建国际标准术语库,实现标准英文版全覆盖,打破标准国际化的语言障碍。四是加快推动我国标准化工作由国内驱动向国内国际相互促进转变。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以国际工程建设实际需求为引领,积极推进中国标准“走出去”,为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创造条件。今年以来,标定所加快推动标准国际化步伐,举办了“中国工程建设标准支撑‘一带一路’工程项目专题政策研究沙龙活动”,并与乌兹别克斯坦住房建设和公共技术服务部技术法规和标准化研究开展对口交流合作,逐步推进“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中国装备+中国建造”的全链条“走出去”。


深化标准化领域改革,打造共同发展新态势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支撑力。新质生产力来自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技术的合规性判定、新产品的认证等,都需要我们标准化工作者与行业专家一道,推动工作走深走实。行业协会是产业实践交流的重要载体,是联系标准化与技术创新的桥梁纽带,近年来也逐渐成为标准供给的中坚力量。标定所作为工程标准化的技术支撑机构,期待在基础科研、标准研究编制、标准化改革,加强与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等行业协会的联系与合作,共同致力于推动标准化领域改革,助力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创新发展。


借此机会,我简要介绍一下标定所的基本情况。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是住房城乡建设部直属的公益性科研机构,原为国家计委基本建设标准定额研究所,于1983年3月成立。40多年来,一直从事标准、定额及方法参数的研究、制订和管理工作,是国内唯一既从事工程技术标准研究与管理,又从事工程经济指标研究的科研机构。


今年年初,经住房城乡建设部批准,标定所成为我国唯一的工程建设标准化技术创新中心,其重要责任使命就是充分运用标准化手段,推动新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工程领域。标定所将立足于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支撑标准造价技术管理,秉承“专业权威、改革创新、团结合作、卓越进取”的核心价值理念,努力打造成为“保障高水平安全的守卫者、促进科技进步的推动者、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者”。


明年,我们将积极发挥“部标准化技术创新中心”平台化作用,在碳排放、房屋安全、项目评价、标准数字化等领域开展全方位的开放式合作。


同时,重点加强标定所“技术导则”的推广和应用,其目的是向全社会推广创新成果,既有利于解决当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产品推广缺乏依据的问题,也为后期转化标准奠定基础。欢迎有意愿的工程勘察设计企业积极申报,促进自有先进科研成果转化,推动行业创新发展。在此,也诚恳邀请行业的院士、大师和专家积极参与标准化工作,提升标准化水平,进一步发挥好标准的引领作用,支撑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乃至工程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标准是促进创新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创新是提升标准水平的手段和动力。创新成果通过标准迅速扩散,能加快市场化和产业化步伐,所产生的乘法效应能形成强大的创新动力,引领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壮大。


“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工程勘察设计行业是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龙头和灵魂,作为标准化工作者,我们期待与各位同仁一道,投身于行业改革与创新的浪潮中,以标准为桨,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中,奋楫笃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本文作者陈波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