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博

扫一扫,关注微博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主管主办

加入收藏

建筑师负责制在多类型城市更新中的实践

发布时间:2024/11/1 14:51:27 浏览次数: 作者: 杨旭 李优 张慧若 来源: 《中国勘察设计》杂志

目前,我国城市发展已呈现出由增量到存量、由速度到质量的转变,城市更新成为当下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城市更新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所在,而建筑师负责制可以更好地保证城市更新的高质量实施。在行业面临发展困境和巨大挑战的大背景下,对于广大建筑师来说,需要谨慎思考个人和职业发展方向,建筑师负责制作为未来职业的一种新探索,也是面对当下行业现实的一个重要选择。

 

不同的类型和不同的尺度下,建筑师负责制的工作模式及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深圳是一个只有40多年历史的年轻城市,相对于北京和上海这样历史悠久、管理颗粒度精细的城市而言,深圳的城市发展模式略显简单。随着城市的可开发建设土地快速消耗,目前深圳也已全面进入到了更新存量时代。在过去的近十年中,深圳的设计工作性质和内容也较以往发生了较大变化。本文以三个不同尺度的深圳城市更新类项目,对建筑师负责制的多种模式进行探讨。

 

深圳城市更新中的建筑师负责制与项目实践

 

从深圳目前的实践来看,城市更新中面临的问题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

 

首先,深圳城区整体开发强度较高。深圳城市面积1997平方公里,开发更新的容积率在10以上的并不少见。因此,从2009年到现在,政府及各级主管部门不断对深圳城市更新实施办法的细则、条例进行优化调整。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总院”)基于建筑师负责制在不同尺度城市更新中的工作模式探索,在深圳完成了三种不同类型的项目实践:一是单体建筑尺度;二是街区(城中村)尺度;三是大尺度的城市片区。这三种类型分别依托的是代建、全过程工程咨询和城市总设计师三种机制,对三种类型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建筑师负责制做了积极探索。

 

单体建筑尺度城市更新

 

单体尺度城市更新的尝试中,项目依托代建角色的权责,设计团队更多的是参与到前期策划、立项及相应的设计工作中,开拓了建筑师的职责边界,为后续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甘泉路近零碳社区改造”项目周边是深圳发展初期的城市核心区,基地面积7000平方米,更新的新建建筑面积仅有5000平方米,解决交通、空间、形象问题是项目提升的关键因素。深总院团队在该项目中既是代建的角色,也是业主之一,因此设计师团队得以有权利能够更多地参与前期的立项,协调了多方的利益,也有效地控制了成本。

 

image.png

甘泉路近零碳社区改造(摄影:林泽良)


正因为设计师参与了更多前期的功能策划,才得以深入了解企业的需求。项目中间的两块公共绿地由政府出资统筹,左侧的立体车库由一家企业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投资建设,需要通过未来的运营来达到收支平衡。因为成本有限,也不能对场地地下部分进行大面积开挖,只能通过立体车库的向上建设实现停车位的增加。另外,由于附近大型的设计机构和政府部门很多,原有的办公楼缺少大型会议场所,所以利用半地下空间设计了文化文体中心,以满足未来大型学术活动和行业交流的需求。最后,通过空中二层的连廊空间,将周围不同的单位、部门有效地连接起来。项目设计前期,明确将公共空间、城市形象、民生作为该项目工作的弹性控制目标,预留了投资调控的可能性。所以,工作从前期到后期,对场地内主要建筑的风貌进行了有效提升。

 

依托代建制实现建筑师责任制,主要是在前期的立项过程中开展了利益平衡、功能策划和投资调控,发挥了建筑师在中前期的作用,也为后期的全过程管控奠定了好的基础。同样,在单体的其他类型中也有不同的重点。“甘泉路近零碳社区改造”项目更多是平衡各方利益,确定功能的策划。而在一些单体的幼儿园项目中,重点是构建一个复合的建筑师团队;在一些产业园区项目中,则更为关注限额投资和成本控制。所以,不同类型的项目建筑师负责制,在项目过程中关注的策略和重点也不同,建筑师负责制通过“代建”模式实施有利于强化建筑师团队在前期策划和决策的职能。

 

街区尺度城市更新

 

深圳有1000多个村级行政单位,很多村子是综合整治,不能拆除重建,相应地区城市更新的投资成本和未来运营就尤为重要。为此,深总院依托全过程工程咨询,前期参与招商、运营等传统设计的后端工作,通过后端工作的延伸拓展了建筑师的业务的服务范围。

 

以大梅沙村综合整治提升工程项目为例。大梅沙是深圳非常重要的一块海滨旅游目地,北侧是史蒂芬·霍尔设计的原万科总部,现在通过产业升级改为梅沙书院,场地条件虽然优越,但目前的条件也不适合进行拆除重建,所以最终由地产企业牵头进行了综合整治更新。项目场地约7万多平方米,建设规模约9万平方米。项目内有大约150栋既有建筑需要保留,总建筑面积约3万多平方米。所涉及的环境、设施、配套部分的更新改造,需要通过未来的运营收入来进行平衡。所以,项目前期甲方对于未来的策划和招商尤为关注,需要责任建筑师的团队从运营和经营的角度去切入整个项目统筹工作。依托于未来对市场的预测,开展全面的建造和成本控制分析,也为未来的运营奠定良好的基础。

 

image.png大梅沙村更新前后对比(摄影:于桥)


同时,在整个更新过程中,项目设计面临众多的小业主,最终还是通过大量的伴随式服务去调整设计以及运营方案,期待满足未来正常运营的需求。建筑师在这个项目中并不仅仅体现了设计上的价值,更多的是开展了建筑师负责制的探索、尝试。通过这个项目的升级,从运营、限额投资、资本的角度反思深圳大量存量更新中的项目,如何依托全过程咨询实现建筑师负责制,是项目设计师获得的一些经验和收获。另一方面,在这种类型项目中,设计师参与的更多是策划的定位、成本的控制以及未来的运营的维护,这些工作往往是传统设计师工作中关注较少的部分。事实上,在街区尺度的城市更新中,针对不同的运营导向及未来的匹配业态,建筑师负责制在不同的类型中全过程工程咨询发挥的作用也略有不同。

 

所以,在全过程工程咨询过程中,建筑师团队是以甲方的同等角色或是以甲方授权的形式参与从策划到运营的全过程,重点是关注运营所需要的投资、设计,包括产品定位的工作,这些都与传统的建筑设计工作有很大的不同。

 

片区尺度城市更新

 

过去的七年中,在孟建民院士的带领下,深总院团队开展了大量城市总设计师的实践,这是建筑师负责制在城市层级的一种响应。2018年3月,以深圳湾超级总部项目为试点,尝试开展城市总设计师制。2018年至今,深总院团队通过城市总设计师制对国内十余个片区进行了全专业、全过程、全要素的城市设计实施的高品质的把控。

 

以东莞国际商务区首开区为例。项目总占地约60多公顷,地上地下开发面积约250万平方米,采用的是规划、建筑双总师模式,通过建筑师对公共空间和项目整体品质进行全域的管控。面对这种尺度的城市更新,深总院团队首先梳理了“四个一”的顶层架构,即1个市级的指挥部,负责高级别的协调;1间指挥部办公室,负责最具体的行政协调;1个总设计师团队,在东莞项目中是总规划师和总建筑师;1个平台公司,利用市场的力量补足统筹代建的空缺。这样的构架,有利于规建管服务一体化的工作。总设计师团队和建筑师负责制团队一样,通常是一个专业群体,在这个项目共同组成一个“1+N”的开放平台。除了深总院团队的技术支撑,还有很多不同领域的权威的专家,包括规划、交通轨道、景观等,为了指挥部提供一个全专业伴随式服务的专家顾问团队。

 

在这个类型的建筑师负责制过程中,工作通常分为由事前、事中、事后三部分。前期从土地遴选阶段、方案招投标阶段开始工作,中期包括方案报审前调整、方案审查、工规审查等等,后期则主要对现场施工,包括施工图变更以及幕墙样板巡视等也工作也参与其中。通过全过程确保设计思想能够有效地传达到实施层面。

 

在东莞国际商务区首开区项目设计中,建筑师主要参与了以下工作。首先是城市优化。因为在中微观尺度的城市更新与实施工作中,建筑师视野和规划师视野有所不同。建筑师要进行空间优化,同时对单体要进行审查。团队先对原有规划进行了优化。比如,对中间景观中轴的加强和拓宽,在中轴下层近人尺度的空间形成二到三层高的聚落式组团;对功能布局也做了部分调整,将中轴左侧原有的公寓统一调整到右侧,将基地南侧的超高层塔楼调整到里轨道站点更近的位置。建筑师视野对建筑、对空间、对未来的运营、对业态的功能构成更为熟悉,这样的城市空间优化也给后续的工作打下了基础。方案创作阶段的管控相对开放,对每个参与的团队没有过多的限制。总设计师团队通过对一些底线问题的梳理,形成一份建筑设计的负面清单进行项目管理。同时,在该项目中,团队还对幕墙、泛光等建筑外观的完整度进行了品质把控。

 

image.png东莞国际商务区首开区(图源:深总院)


image.png“ 四个一”顶层架构(图源:自绘)


城市总设计师背景下的建筑师负责制,根据不同的城市尺度,其关注点也不同。上述东莞国际商务区首开区尺度是0.5–1平方公里,关注的是城市空间的优化和精细化实施管控;尺度1–5平方公里关注的是全维的管控、全过程整合要素、全专业及各单元设计的统筹;在更大尺度的10–15平方公里,则强调的是分级管控以及重点空间、重点项目和重点任务的识别。所以,依托城市总设计师制,团队尝试系统性地构建一个多尺度城市空间管控的品质空间、品质管控机制,这也是对建筑师负责制的有效拓展。

 

小结

 

通过建筑师负责制在城市更新项目中的实践可以看出,与国际上一些“建筑师负责制”较成熟的国家相比,我国建筑师的角色、管理、薪酬、保障包括法律和政策培训及认证体系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针对不同的单体、街区和城区的建筑师负责制,还应该有更多的类似代建、全过程工程咨询、城市总设计师等模式的探索。所以,在不同的类型和不同的尺度下,工作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面对当前行业发展的现状,需要继续探索建筑师负责制的实施机制,从制度层面进一步明确项目负责人从项目前期策划、项目设计、施工到建成后的运维、更新、拆除等全过程中的主要责任、服务范围及服务深度。根据建筑师负责制的人才需求,推动建筑师执业资格制度的细化与完善,促进建筑设计师的职业角色转变,这对当下的工作和未来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更现实的意义。(本文作者杨旭系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执行总建筑师、副总经理,李优系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直属综合院副院长,张慧若系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