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主管主办
近期,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我国建筑业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意见》不仅为政府落实放管服提出了要求,而且为广大建筑业从业者提出了要求。《意见》指出,当前我国建筑业仍然“大而不强”,监管体制机制不健全、工程建设组织方式落后、建筑设计水平有待提高、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市场违法违规行为较多、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工人技能素质偏低等问题较为突出。这些问题严重制约影响了建筑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笔者认为,要解决以上问题、做好每一项工作,需要政府、社会和企业各负其责、共同努力,才能迎来建筑业发展的春天。
改革工程建设模式
提升工程质量水平
目前,我国工程建设的组织方式是设计、勘察、施工各为一家,虽然有国家相关的标准和规范,但各方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和做法。在一个工程中,各方虽然尽力付出,可结果往往并不能令人满意。近年来,无论是航站楼、展览馆等大型公共建筑还是加工厂房等大型工业厂房,都常有漏雨现象存在。不管建筑屋面是常规的还是异形的,是刚性屋面(以压型钢板加保温)还是柔性屋面(以PVC防水卷材加保温),无一幸免。漏雨成为建筑行业见怪不怪的事情,甚至有的建筑师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也有人戏虐地称其为建筑物的“癌症”。作为使用者,无论是公共建筑还是工业厂房,建筑物的首要功能是遮风挡雨,但目前这点目标都难以实现。更有甚者,外面下大雨时室内下小雨,令人气愤又无奈。同样困扰着建筑业的还有软土地基的地面开裂和不均匀沉降问题。无论在天津还是上海浦东,无论是道路还是室内地面,绝大部分项目都会出现地面开裂或不均匀沉降现象,严重的还会导致室外管线拉断,室内起伏无法进行设备安装和生产。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是设计还是施工的问题,抑或是勘察提供的资料有问题?设计说图纸已经明确节点做法,并提出不能漏雨、不能沉降;施工单位都说是按图施工,节点安装都是专业队伍操作的,其出发点肯定不希望漏雨或下沉。那么问题来了,是设计方案有问题还是施工工法有问题?各有道理,而最受伤的是使用者。
经过认真分析,笔者认为,这种现象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一是设计和施工分家,责任主体不同,犹如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缺乏有机的整合。尽管有现场代表,但利益和责任都未能很好地融合。二是建设周期压缩。这是设计和施工都可能面临的问题。建设单位为了尽快让投资产生效益,压缩设计周期、建设周期,导致设计考虑不周、施工粗糙、质量水平低下。三是各方责任落实不到位。尽管实施了五方责任制,但是对于这一类没有涉及到安全的质量问题,没有得到政府的应有重视,对其监管、处罚都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
《意见》提出,要完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提出加快推进工程总承包。按照总承包的原则,落实工程总承包单位在工程质量安全等方面的责任。一是推进以设计为龙头的工程总承包。把工程交给以设计单位为基础的工程总承包方。这样责任主体就是一家,无论谁施工,只要出现漏雨或不均匀沉降等现象,就要追究设计单位的责任。如此,较易避免此类质量问题。二是推进以工程施工单位为基础的工程总承包。把施工图节点设计的工作内容交由施工总承包单位完成,而不是设计单位完成。设计单位的设计深度和范围比现在的施工图要浅一些,但其要负责监督施工单位完成深化设计的标准和大的原则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在此种模式中,责任主体是施工企业,设计不承担处理此类具体问题的责任。这样也就避免了设计和施工单位互相扯皮、责任不清的问题。三是政府应该尽快出台工程质量评定奖惩实施细则。根据在评价安全为核心的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完善评价标准,把功能和经济性、实用性和绿色美观作为质量评价的指标和要素,对工程进行监督管理。同时,加大标准的制定和落实监督力度,真正做到放管服到位,促进建筑业健康持续发展。
加强推动BIM应用
促进建筑业提质增效
《意见》提出,要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加强技术研发应用。其中,对BIM应用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在规划、勘察、设计、施工、运维全过程的继承应用,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和信息化管理,为项目方案优化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促进建筑业提质增效。
BIM在我国勘察设计行业应用推广已经有近10年时间,但是到目前为止,其尚未成为建筑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方法。客观地说,建筑业不像工业工程和机械产品开发等行业,对空间和精度有要求,并以此推动三维设计的开展。尤其是机械制造行业,基于数据管理(PDM)的三维设计已经成为产品开发的基本手段,三维数模的传递推动机械制造实现三维数控加工,大大提高了产品生产的精度和质量。而石油、化工、电力等行业,由于流程制造业的特点,工艺过程的三维设计应用也已经相当普遍,可直接指导设备的安装,大大提高了工程的质量;同时,三维模型直接可用于系统的维护。但对于建筑业来说,整个产业标准化程度较低、信息化刚刚起步,各类构建的三维设计还没有形成标准化,要直接应用到工程实践中还存在较大的难度。更为严重的是,建筑业由于其产业特点,相对来说空间要求低、精度要求不高,除局部的机房和狭窄空间管道要求应用三维设计解决空间问题外,对整个建筑物的数据管理没有迫切的要求,导致勘察设计行业应用三维设计的动力不足。同时,由于我国设计规范和施工验收规范的不衔接,设计和施工分属不同的利益团体,导致三维建模的基础不一致、设计模型和施工模型不能转换,存在对同一建筑物有两个不同的三维模型的状况。所以,尽管《意见》提出了要推进BIM的继承应用,但还需要建筑业做好以下的工作:
一是尽快出台建筑业和勘察设计行业统一的三维建筑信息模型标准,统一定义族库,建立统一的建筑构件分解目录、管道设备安装标准、深度定义标准,使不同阶段的模型都建立在统一的标准体系之下,无论设计、施工还是运行维护都能够应用统一的模型。二是尽快推进工程总承包的应用,把设计和施工有机融合成统一责任主体和利益主体,使BIM应用价值能够为各阶段的执行者所分享。毕竟推进BIM最大的好处在于能够节省大量的资源,为绿色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为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三是尽快制定行动计划,由政府牵头,选择政府投资项目,投入一定的资金,探索建立统一的三维建模、应用模型进行整个建筑物的构件数据管理和设备数据管理,实现建筑物的信息化数据共享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意见》提出的BIM应用目标。
标准化建设是实现建筑业
质量提升的重要基础
标准化建设是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提高建筑业质量的重要依据。现在各类建筑标准名目繁多,强制性标准屡见不鲜,违反标准的情况时有发生。存在标准多、标准繁,标准之间互相制约甚至互相矛盾的现象。所以,《意见》提出要及时开展标准复审,加快标准的修订,增加标准的有效供给,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应该说,标准在促进建筑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技术更新快、标准编制承担单位众多,出现了标准围绕局部利益集团的情况,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为了适应“十三五”的发展需要,建立完善的标准编制、修订、发布、管理等机制,应该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尽快梳理标准体系,按照建筑产品的分类和建筑产品的构造梳理影响建筑安全和质量的强制性标准,提高建筑使用功能和绿色环保特性的推荐性标准,根据“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完善建筑业标准体系;二是积极组织力量开展强制性标准的梳理,形成代表国家利益的强制性标准,包括设计、施工和要求。三是动员社会团体力量和行业协会,把建筑业功能和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要求变成行业标准,提供给设计和施工单位参照执行,提高行业的标准化程度,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四是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围绕强制性标准的实施,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使标准能够落到实处,实现市场环境的统一和和谐。
综上,做好总承包管理、标准化以及信息化建设工作,重点在于推动勘察设计和施工管理的改革、促进五方责任主体的落实,以此大大促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建成小康社会、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支撑。
(版权声明:本文刊登于《中国勘察设计》杂志2017年04期;版权为《中国勘察设计》杂志社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