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博

扫一扫,关注微博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主管主办

加入收藏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重塑中国建筑之魂

发布时间:2017/7/15 11:36:27 浏览次数: 作者: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 赵晖 来源: 本站

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工程的方式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一个新阶段。《意见》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讲明了为什么传承发展、传承发展什么、怎样传承发展,擘画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蓝图,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是镌刻在石头上的史书,凝结着深厚的文化。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华民族生存智慧、工程技术、审美理念、社会伦理等文明成果的载体,客观、真实地反映着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蕴含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智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以及未来城乡建设的营养库和传家宝。例如,中国古人很早开始研究天象,并有辨方正位思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在建筑的选址、建造上这种天人合一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所谓“天道曰圆,地道曰方”。古人将“天圆地方”的审美崇拜完全渗透到建筑中,像通常祭天的天坛采用的是圆形,祭地的地坛采用的是方形。此外,中国传统建筑往往寄托着主人的思想,在随处可见的建筑楹联和各种美好寓意的雕刻中,我们都能清晰地看到主人的人生追求和对后人的教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见》提出的“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保护和城市特色风貌管理,实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做好传统民居、历史建筑、革命文化纪念地、农业遗产、工业遗产保护工作”,可谓是为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有力抓手,也注入了太极般绵韧的支撑力量。

    文化是建筑的灵魂,能够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灌注生气。2000多年来,以中轴建筑思想构建空间秩序、表达人与天地对话的中国建筑文化传统,形成了稳重、典雅、均衡的空间美学风格,也育养了中国人遵规守矩、长幼有序、追求和谐的文化性格和生活美学。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建筑技术和现代主义等思潮传入中国,一些地方出现了简单“拿来主义”的现象,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和洋化风格,一些新建城市建筑缺乏风格个性和民族文化内涵,成为冷冰冰、干巴巴、没有生气的“混凝土工程”。《意见》提出,要“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价值,提炼精选一批凸显文化特色的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纳入城镇化建设、城市规划设计,合理应用于城市雕塑、广场园林等公共空间,避免千篇一律、千城一面”,同时要“挖掘整理传统建筑文化,鼓励建筑设计继承创新,推进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延续城市文脉”,这无疑是提出了纠偏校准的原则和方向,提醒人们关注建筑的精神诉求和文化内涵,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建筑文化,创建中国特色的当代建筑文化,对促进中华文化发展、重塑文化自信具有“灵魂归窍”的“定鼎”作用。

近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努力把坚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作为重要原则和要求,科学推进城乡建设发展。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意见》精神,着力推进《意见》确定的相关重点任务,促进传统建筑的优秀文化在当代城乡建设中传承。具体来说,一是牵头实施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建立完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改善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建立保护管理信息系统,推动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化工作,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二是推动深入挖掘整理传统建筑文化,组织开展全国传统民居调查,开展全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研究、传统建造技术调查,开展中国传统建筑智慧调查研究,拍摄制作《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纪录片。三是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保护和城乡特色风貌管理,全面开展城市设计,积极推动城市“双修”,深入开展美丽宜居村镇建设,重塑中国建筑之魂,重现中国建筑之美,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新的贡献。

图片34.png

版权声明:本文刊登于《中国勘察设计》杂志201705期;版权为《中国勘察设计》杂志社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