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主管主办
逆行而上 顺势而为
——疫情下的行业变革与民营勘察设计企业发展展望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民营设计企业分会会长、华汇工程设计集团董事长 袁建华
上海华汇融知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 林勇
2020年的起始,是一个艰难的开局。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和全球相继暴发,将经济和社会带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变化之中。时至四月,国内疫情的蔓延明显遏止,但在经济层面,疫情带来的困难开始显现。从当前来看,疫情对上半年经济的影响是确定的,而对全年经济的影响还有待观察。
现阶段,前途未卜的全球防控形势,加剧了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支撑宏观经济的三驾马车:消费的恢复需要时间,出口的困难正在加大,而投资也难以重复过去单纯数量式的投放。勘察设计企业特别是民营勘察设计企业,在经济下行与疫情影响的双重叠加下承压明显。
2020年,推动行业变革的“两大趋势”加速到来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已深刻影响了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在纷繁的现象背后,实质是推动行业变革的两大新趋势。
数字化:行业变革的新推手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上需求呈爆发式增长。线上商务成为对外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主要方式。无论情愿与否,勘察设计行业也被裹挟着进入这股潮流中。由此,数字化,这个近两年已被提及的趋势,在这场疫情的“推动”下突然加速,成为影响勘察设计行业变革的新推手。
然而,实现数字化并不仅仅是办公和作业环境从线下到线上的简单切换,勘察设计行业的数字化涉及项目作业数字化、企业运营数字化和行业监管数字化三个方面:
(1)项目作业数字化:包括BIM技术应用、在线协同设计、智慧勘察及智能施工等在内,虽然近年来一直在力推,但进展缓慢,不过此次疫情将促其加速。
(2)企业运营数字化:是数字化三个方面中深层与核心的内容,其重点是包括在线办公、企业云平台等在内的“线上设计院”建设,进而实现从计划、执行到检查、改进的企业运营全过程的数字化。企业运营数字化,是关系到企业转型升级的系统性工程,量大而复杂,在疫情到来前虽已成热词,但真正付诸实践的勘察设计企业并不多。
(3)行业监管数字化:疫情形势下的“不见面”状态,促使线上政务、行业数据共享加速推进。这将带来两方面的变化:一是在线公共服务的全面推进;二是行业主管口、工商口、税收口、人社口等各条块之间监管数据库的全国化互联互通。可以预见,一个全国化、全过程的数字化行业监管网即将成形。
深层次分析,数字化将重新定义企业竞争能力、加速企业间的分化与模式演进、推动行业监管模式转型,从而加快推进行业新格局的形成。
基建投资新格局:行业变革的新环境
基建投资是影响勘察设计行业发展与变化最直接的外部因素。2020年,行业态势中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基建投资格局变化带来的行业环境变化。
疫情的全球蔓延,使得投资维持经济稳定的作用大为凸现。其中,由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势必进一步成为力扛“稳经济”大旗的主角。而今时不同往日,基建投资不会走重复建设的老路,也不会出台“大水漫灌”的政策,而是立足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眼于推动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
由此,基建投资既需要担负起短期内迅速企稳经济的任务,又要避免重复建设带来的长期副作用。综合各方面政策进行分析,“新基建”与“传统基建”共同推进又各有侧重的基建投资新格局已经成形。
其中,以5G网络、数据中心等为代表的“新基建”重在“拓新域”,即拉动整个供给侧产业链向数字化产业转型,为经济增长开拓新动能。而“传统基建”的主要任务是“补短板”,特别是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等领域基础设施将显著加大,同时确保既定重大项目的落实。
对行业而言,基建投资的作用因疫情而更加凸现,总体上有利于企业业务基本面的稳定。特别是中小企业,得以在疫情加压而百业俱艰的不利环境下,赢得喘息之机。而“新基建”所蕴含的数字化建设工程、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等领域,无疑是新的市场机遇,但这同时也带来企业能力的新挑战,对于中小型民营勘察设计企业,这方面的挑战大过机遇。
行业变革,倒逼民营勘察设计企业创新发展
党的十九大以来,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勘察设计行业的共识。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即使没有这场疫情,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的行业变革也已行进在路上。
这场突然而至的疫情,并未使行业变革转向,而是加速了行业变革的进程。疫情的危机时刻,数字化生存能力显现出空前的重要性,而“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从决策到建成运行的快速高效,是全过程工程咨询、工程总承包以及装配式建筑优势最具说服力的体现。这次疫情让行业普遍感受到了变革转型的紧迫。
行业变革:因疫情而加速
1. 行业发展层面:从传统到现代、从碎片到融合
近几年来,各级政府都在着力推进勘察设计行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一方面,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BIM、绿色建筑等的应用,推进行业技术和作业方式从传统型转向现代型;另一方面,加快推动行业主体改革。2020年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三年计划”时间表的最后一年。列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序列的勘察设计事业单位必须在今年完成“事改企”,同时,今年也是国有勘察设计企业改革的关键年,混合所有制改革正在加快步伐。无论是事改企还是混改,政策导向都十分明确,就是行业的市场经营主体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从而推进行业整体格局转变。
行业发展变革的另一个方面是从碎片化转向融合化。通过主动拆除“隔离墙”的“解封”政策,体现出十分明显的政策导向:
一是只定原则、不限模式的全过程工程咨询为以知识要素为主要资源的跨专业融合提供了多种可能;而工程造价资质门槛的大幅降低,补齐了全过程工程咨询推进中的一个短板。
二是工程总承包的推进则将加速“知识+资本”的资源要素融合。而近期出台的设计与施工资质互认,大幅度突破了设计企业承接工程总承包业务的资质壁垒。
2. 企业发展层面:从数量型到质量型、从低集聚到高集整
今后一段时期内,勘察设计企业发展的重点就是从数量型、低集聚向质量型、高集整转变。
一方面,各地国有勘察设计单位正加快推进以混改、员工持股为主要路径的产权改革;已实现民营化的企业则在推进以股权合伙、上市、混改参与等“二次改制”;而难以进行体制改革的国企则在推进以用人、激励机制改革为重点的内部管理机制改革,这些都有力推动了企业发展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
另一方面,低集中度已成为勘察设计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行业市场面的狭窄与小而众的分散布局相互叠加,造成行业竞争的低水平和资源整合的低效率。因此,由低集聚向高集整的转变势不可挡。全过程工程咨询、工程总承包以及上市、并购、重组等的推进,正在有力推动这一变革。
3. 行业监管层面:从行政化审批管理到市场化过程监管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放管服”为导向,行业监管从行政化审批管理向市场化过程监管的变革正在加快。以“四库一平台”为主要抓手的行业数字化监管平台,已经基本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为行业监管层面的变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方面,自2019年年底以来,放宽施工图审查的趋势已经明朗,取消图审的区域也在增加,在部分工程中取消强制监理的地区在增多;同时,在图纸质量、资质维护升级等环节已开始逐步实施“责任主体承诺制”,而“淡化企业资质”改革也在日益临近,这些新政策、新举措,本质上都是在强化市场对行业格局和企业发展的主导作用。对于为数众多已习惯了由行政主导的勘察设计企业而言,这样的变革,带来的挑战与压力显而易见。
另一方面,行业监管的市场化,还体现在对于公平市场秩序的维护深化。今年提上议事日程的招投标“两法”修订,法规主张将定标权还给招标主体,并极大压缩串标、围标的违法空间。一些过于依赖地脉人脉的中小型勘察设计企业,将面临重塑竞争能力的现实挑战。
提质换档:民营勘察设计企业发展的关键词
伴随着行业变革,原有壁垒逐渐打破,行业整合大势所趋。
一个客观的现实情形是:在勘察设计企业队伍中,民营企业总体在规模上处于底部。2018年全国共有近23000家勘察设计单位,整个群体大致可以分为“部级院”“省级院”“市县级院”“设计事务所”四个方阵,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分布在后两个方阵。规模小、实力弱是业内民企普遍特征,而且多数民营勘察设计企业集中在建筑、景观、装饰等少数工程领域,专业面的狭窄也是制约民营勘察设计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受限于自身规模的实力,相较于国有大院,大多数民营勘察设计企业在人才、技术、业绩、品牌影响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
正因如此,对于多数民营勘察设计企业而言,要适应行业变革,面临困难实在不小。如果说,在传统基建投资中,广大民企尚有较多机会的话,那么面对基建投资新格局,许多民营勘察设计企业会感到难以着手。新基建涵盖的工程项目,大多数民企实际上不易参与,这块蛋糕“好看不好吃”,而健康医护、应急设施等项目,则需要相应的特色化产品能力,众多民营勘察设计企业同样不具备这方面的明显优势。
民营勘察设计企业的上述短板形成已久,且除了少数例外,多年来甚少改善。这也决定了在行业变革中,民营勘察设计企业多处于不利地位,而这个不利地位,因疫情下行业变革的提速而越发严峻。若应对失当,在大洗牌中出局,对许多民营勘察设计企业,可能是大概率的结局。
那么,民营勘察设计企业的出路在哪里?
面对行业变革加速的趋势,民营勘察设计企业除了变革发展,别无他途。而发展的关键词只有一个:“提质换档”。“提质”是在现有基础上的调整优化,包括体制与机制的持续优化;“换档”则是企业发展定位、方式、路径的转换,需要进行变革创新。“提质”是为了企业不掉队,而“换档”则是为了企业找到适合自己的新路。
“数字化+集整化”:民营勘察设计企业的发展新路
如上所述,“提质换档”是民营勘察设计企业变革发展的核心要求。尽管不同的企业提质换档的具体战略会有所不同,但可以判断,在疫情加速行业变革的新形势下,“数字化+集整化”,是民营勘察设计企业实现“提质换档”的发展新路。
数字化:民营勘察设计企业能力的新坐标
此次疫情,是对企业数字化能力的一次检验。“潮水退去时,方能现出谁在裸泳”。疫情中,暴露出一大批在数字化潮流中“裸泳”的企业。我们曾在今年2月,就线上复工情况随机对50多家各地的民营勘察设计企业进行抽样调查,发现总体上受访企业线上复工状况不佳,大多数停留在利用社交工具进行常规性沟通的层面,能够迅速开展在线协同作业、在线办公的企业较少。可见很多民营勘察设计企业欠缺数字化能力。
企业的数字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化的能力建设过程,不应单纯地理解为某一项软件工具的应用,或者简单地把线下工作搬到线上。
企业的数字化能力建设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构建与强化:一是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构建企业数字化硬件、软件平台以及数字化运营系统;二是数字化运营机制建设,包括企业线上协同生产机制、在线流程与办公机制以及数据采集、处理与运营机制等;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数字化运营文化建设,包括企业的数字化运营理念形成、员工数字化工作习惯的培养等等。
上述三个方面,对企业数字化能力的建设缺一不可。在这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上走在前面的民营勘察设计企业,在这次疫情中,体现出先人一步的快速响应力,华汇集团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依托多年来在数字化建设上的持续布局和能力建设,华汇在疫情方炽时就快速推行线上作业,全面实现线上运营,高效完成急重工程任务,在数字化条件下实现了快速响应。
或许有的企业认为,对数字化能力的需求只存在于疫情下的特殊时期,疫情过去后仍将回归原态,认为数字化能力建设并不迫切。而事实上,即使疫情退去,我们也回不去从前,因为经过此次疫情,整个行业已经走上数字化的道路。
在此趋势下,数字化能力将成为勘察设计企业优化生产、完善管理、提高效率的基础性能力,数字化建设正在成为企业走向未来之路的“新基建”。
数字化,对大多数企业而言,还是一项新能力。相比国有大院,在传统能力上处于弱势的民营勘察设计企业,或许可以借此实现“弯道超车”。因此,民营勘察设计企业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灵活的体制与机制优势,通过技术引进、管理创新、战略合作等,实现产品和服务、运营与管控的数字化发展,使数字化能力成为民营勘察设计企业新的竞争优势。
然而,一个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就是,数字化建设不但前期投入大,而且需要持续升级迭代的长期投入。相较于少数“财大气粗”的大型民企,对于占总量大多数的中小民营企业,完全独立地进行数字化建设,既难以做到,也不经济。一个比较可行的选择,是融入到既有较好基础、又有较大开放空间的数字化平台中,以可接受的投入成本和合作机制,通过引进吸收,快速形成自己的数字化能力,在行业的数字化趋势中不掉队、不落伍,乃至形成自身的差异化优势。
集整化:民营勘察设计企业动力的新源泉
无论是政府对行业的“过程监管”,还是全过程工程咨询和工程总承包这两大工程服务模式,对于勘察设计企业都意味着集整化能力建设迫在眉睫。这里的“集整化”指的是资源的集整化,其能力体现为两个维度:一是资源运营能力,包括资源的获取、组合、调配和经营的能力;二是从要素到成果的资源转化能力。前者集中体现为企业的经营与管理能力,后者集中体现为产品与服务的产出和提供。
对于民营勘察设计企业而言,在发展资源运营能力方面,灵活的体制和机制是比较优势,而自身体量与行业影响力的局限,则成为大多数企业发展此项能力的制约;在发展资源转化能力方面,快速的需求把握与及时高效的市场反应能力是比较优势,而专业人才与技术能力的水平,则决定了企业能够达到的资源转化能力水平。
因此,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民营勘察设计企业,在集整化能力建设上,应当选择不同的路径:占群体相对少数的上规模、有影响力的民企,可优先选择“资源运营型”路径,走“平台化”道路,其中,基于自身能力与禀赋的差异又有“全国化平台”和“区域化平台”的不同细分方向。其余占群体相对多数的中小型民企,则更适合选择“资源转化型”路径,走“专业化”道路。当然由于自身人才、技术及产品能力的局限,中小型民企走“专业化”道路,需要聚焦于特定的细分 领域。
行业变革的过程也是行业洗牌、优胜劣汰的过程。随着行业变革的加快,整合与分化将加剧,“大企业平台化、小企业专业化”的新局面将加速形成。一些不适应行业变革的企业,将面临淘汰出局的命运。
广大民营勘察设计企业,既要迎着疫情下市场的压力与挑战“逆行而上”,更要适应行业变革“顺势而为”。纵观历史,民营勘察设计企业的发展,其比较优势在于体制和机制的灵活,在行业变革的今天,这仍然是民营勘察设计企业发展的重要凭依。民营勘察设计企业应当在已经到来的行业大变局、大洗牌中,更加充分地发挥体制机制的灵活优势,积极主动走“数字化+集整化”发展新路,在行业市场新格局中,找到新位置、闯出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