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博

扫一扫,关注微博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主管主办

加入收藏

后疫情时代,设计企业如何切入“新基建”市场?

发布时间:2020/4/20 17:19:07 浏览次数: 作者: 管理员 来源: 本站

浅谈建筑设计企业进入“新基建”市场的七大路径


中南建筑设计院董事会秘书

中设协建筑设计分会智慧城市和建筑工作部秘书长


张玮斌


疫情之后,各级政府加快了“新基建”的规划、实施进度,“新基建”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据对全国20多个省市的不完全统计,2020年“新基建”投资总额接近2万亿元,之后每年增长幅度还将会持续增加,未来市场空间巨大,产业拉动空间庞大。面对如此宏大的“蛋糕”,建筑设计企业应该如何切入“新基建”市场?本文就建筑设计企业进入“新基建”市场的七大路径进行探讨。



“新基建”的内涵及与“旧基建”的关系



关于“新基建”,2018年至2020年间,党中央、国务院曾召开过多次会议、发布多份文件,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领域进行战略布局,旨在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至于“新基建”与“旧基建”的关系,二者之间既有相关性,又有相异性。


(一)相关性的表现


“旧基建”注重建设城市基础设施,而“新基建”在此基础上提升了城市的服务功能,其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是“新基建”与“旧基建”都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基石与“底盘”,会对其它产业和行业带来拉动作用;二是“新基建”与“旧基建”都是投资行为,都需要对基础设施进行投资,且投资额巨大;三是“旧基建”需要“新基建”提供技术支撑;四是“新基建”需要“旧基建”提供应用场景。


(二)相异性的表现


“新基建”与“旧基建”之间的相异性,集中体现在以下五个“新”:


一是新思维。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新思维,相对于“旧基建”而言,“新基建”走的是一条科技之路,思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同,更利于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而“旧基建”市场存在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结构失衡、区域失调等问题,制约着经济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一条发展新路。


二是新轨道。“旧基建”轨道主要是指铁路、公路、桥梁、机场、水利工程等重大工程项目,俗称“铁公机”。“新基建”轨道专指立足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涉及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


三是新技术。“新基建”是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作用,广泛运用前沿新技术,将大(大数据)、智(人工智能)、移(移动互联网)、云(云计算)、物(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新基建”中,提升基础设施的科技内涵。而“旧基建”虽然也会使用一些新技术,但不是主流,应用的宽度、深度不及“新基建”。


四是新驱动。“旧基建”的驱动是从生产端、供给端、建设端出发,而“新基建”则始于科技端、消费端、使用端,更贴近市场,更能解决需求,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五是新资本。投资需要切合实际做法,做到精准投资,不搞大水漫灌。“旧基建”的资金来源大部分是政府财政,“新基建”的资本更多会是民间、企业筹集的资金,更多是精准投资。



建筑设计企业进入

“新基建”市场需要解决的问题



面对新机会、新市场,建筑设计企业要适应外部环境的需要,必须从内部着手,解决三大问题,迎接新的挑战。


1. 思维问题


从“旧基建”向“新基建”迈进,我们要抛弃“旧基建”时代的思维,树立与“新基建”相适应的思维。


一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的特点是信息化、在线化、网络化、智能化。目前,建筑业的信息化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数字化程度仍然普遍偏低,建筑设计企业要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式地看待新时代、新技术、新热点。树立数字化思维,核心是一切围绕用户转,通过数字化改造与应用有效提升各个系统节点用户的效率,打破行业边界,重构新一代技术体系。


二是跨界思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技术、产业、经济的边界越来越不清晰,这就要求设计师除了具有本专业的能力思维外,还需要有邻近专业、关联专业、其他专业的能力思维,具备跨专业、跨领域的能力,形成交叉思维,适应“新基建”发展的需要。


三是整合思维。“新基建”市场庞大,建筑设计企业大有作为。建筑设计企业作为“新基建”产业链的前端,要具有策划本领、谋划能力、筹划水平,将跨行业的“新基建”内容整合在一张张设计蓝图上、全过程咨询方案中、总承包业务的实施里。建筑设计企业参与“新基建”市场,是设计、咨询、总承包的一次“旅行”,而非一节车厢,我们要把一次“旅行”过程中的所有需要安排好、整合好、协调好。


2. 人才问题


在建筑设计行业,目前能够从事“新基建”相关工作的技术人才凤毛麟角,“新基建”需要建筑设计行业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之间的跨界人才。在建筑设计企业中,与“新基建”相关的专业是建筑智能化设计人才,较之传统建筑设计专业,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的人才少之又少。而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中,尚无与建筑行业联系紧密的专业。行业间专业人才的技术分裂,造成了技术和需求的脱节。想要进入“新基建”,急需培养跨界人才。采取“三个一”的方式发展“新基建”的跨界人才,吸引一批,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行业和大学毕业生中招收一批人才;转化一批,在现有建筑设计人才中,对信息技术感兴趣的员工中发展一批;培养一批,从现有85后、90后的员工中,送到大学或信息企业去培养一批。通过积极储备“新基建”知识与人才,掌握新一代信息技术,搭起建筑设计与“新基建”之间的桥梁,解决跨专业的问题。


3. 行业标准问题


“新基建”中很多涉及与工程、建筑设计相关的部分。5G室内基站、大数据中心机房、智慧园区、智慧建筑、氢能源加气站等项目的规划设计,需要有章可循、有标可依,处在“新基建”建筑行业产业链前端的设计企业责任重大。以智慧建筑为例,智慧建筑需要依托大量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所涉及的硬件企业种类繁多,各厂商端口协议存在不一致的问题,如不使用统一标准,各子系统各自独立,便无法做到产品联动,无法形成互联互通。这就需要着手解决“新基建”中与建筑、工程相关的行业规范与标准。



建筑设计企业进入

“新基建”市场的七大路径



建筑设计企业进入“新基建”市场,有以下两大方向:一个是“新基建”原生市场;另一个是“新基建”衍生市场。原生市场是指建筑设计企业能够直接与“新基建”市场对接;衍生市场是指建筑设计企业与“新基建”派生的市场对接。从项目的角度来看,建筑设计企业切入“新基建”主要有以下七大路径。


1.  5G基站


5G基站分为宏基站(室外基站)和微基站(室内基站)。5G自身技术特点和应用场景,决定了5G与4G的不同。一是由于5G频段的升高,频率高的基站,其信号就会衰减得越快。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新建密度更小的基站,解决信号覆盖范围缩小的问题,以满足5G信号的覆盖;二是室外的宏基站难以对室内进行有效覆盖,必须建立室内基站,以解决5G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三是室内应用场景增多,对覆盖带宽与密度提出十分苛刻的要求。以云计算、VR、AR、机器人、智能制造、远程医疗、远程会议等为代表5G室内新应用,需要大量的室内基站。这些决定了大量的5G室内基站需要镶嵌到建筑物中,这将为建筑设计企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会。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预测,到2025年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1.2万亿元,5G网络建设还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投资,预计到2025年将累计带动超过3.5万亿元投资。今年要安排60万个基站,每个基站成本平均约为40万-50万元。


巨大的数量需求,让建筑设计在5G基站的建设中有用武之地。在建筑设计时,需要考虑5G基站的技术参数、信号的穿透力、运行的效率、外观的美化等。


2. 装配式建筑


装配式建筑又称建筑工业化,这是建筑连接工业互联网的一个关键节点。国家层面对装配式建筑和工业互联网作出了部署、提出了要求。作为装配式建筑的工业互联网,核心驱动技术是BIM、物联网、云计算、VR、AR和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等。在设计阶段,建筑设计企业需遵循工业互联网流水线作业的规则,把BIM技术融入设计、生产、安装三大环节,创造性地统筹建筑结构、机电设备、部品部件、装配施工、装饰装修,实现装配式建筑一体化集成设计。在总包施工阶段,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无人机摄像等技术,把部件、构件的加工、运输、安装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管理,减少设计不必要的变更,优化施工过程的顺序,提高施工质量、减少浪费、提升效率和效益。


3. 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站房


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是传统基建中唯一列入新基建的子领域,也是传统基建中增速保持较快的板块。据中银证券的调研报告,一方面,我国目前储备的城轨项目(在建未完工+规划已批复)充沛,总投资大概约为6万亿元;另一方面,未来市场空间充足,从轨道交通出行比率和城市轨道历程来看,我国与国际城市仍有一定差距。从占比来看,东京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客运量达到 86%,巴黎和伦敦为70%,而我国的主要城市上海、北京比率分别为54% 和44%;从密度来看,上海、北京的轨交密度分别为 0.11公里/平方公里、0.04 公里/平方公里,而东京是 0.14公里/平方公里, 伦敦是 0.26 公里/平方公里。从中可以看出,我国与国际城市之间仍有较大差距,未来投资空间较大。


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虽然是“旧基建”中唯一被列入“新基建”的一个领域,但在“新基建”的条件下,对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而言,是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升了其科技含量。


从投资总额、未来趋势及新的内涵来看,建筑设计企业在该领域抓住机会就能创造效益。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站房是很多设计企业的传统业务,在“新基建”的理念下,我们要把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站房中,让旅客体验智慧化、网络化带来的新感受,让铁路方感受到服务、管理等方面的便捷。


4. 智慧建筑


智慧建筑是“新基建”的重要载体,也是“旧基建”价值提升的通道。智慧建筑是通过建筑技术与新信息技术的融合,让建筑成为城市生命单元体,实现人、物、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建筑设计企业在开展智慧建筑时,除了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建筑物中外,还要重点考虑智慧建筑在实际实施工程中需要增加一定量的硬件和软件,这就在传统建筑的成本之外,增加了一定量的成本支出、增加了总投资。从财务角度来看,有必要研究智慧建筑建设期的成本降低、控制运维期的成本下降,把握整体的价值提升,降低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总成本。从历史经验数据可以得知,工程项目成本的降低,按阶段划分,设计阶段可降低70%左右,施工阶段可降低30%左右。因此,设计院要充分发挥在设计阶段降低工程成本的作用,要既能控制整体工程投资成本,又能为业主带来智慧建筑体验。


5. 氢能源建筑


氢能源是氢的化学能,属于二次能源,通常是指氢在物理与化学变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是一种清洁型含能体能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氢能来源多样、清洁、高效并可再生,相比于潮汐能、风能等,氢能更便于储备、运输。同时,它也是“能源互联网”中的重要纽带,是理想的能源互联媒介,可实现跨部门、时间和地点灵活转移能源,实现电力、热力、液体燃料等各种能源品之间的转化。据国际氢能委员会的预测:到2050年氢能可以满足全球能源总需求的18%或全球一次能源总需求的12%,氢能及氢能技术相关市场规模将超过2.5万亿美元。大量创新成果爆发式涌现,氢能实现可持续开发,将最终形成“氢能社会”。


氢能源加气站站房只是氢能源建筑的一个小领域,实际未来氢能源建筑的市场巨大。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提到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有5大支柱,其中有两项与建筑物有关,可将建筑物设计成发电厂,可把建筑物设计成电能贮存器。德国在过去10年,已有100万平方米的建筑转化为布局绿色微功率的电厂。


氢能源智慧建筑的核心技术难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氢能源生产、运输、存储、产品的转换以及最终利用问题;二是氢能源技术、信息技术和建筑技术集成难题。建筑设计企业要结合我国氢能源建筑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安全的氢能源建筑技术标准,成立氢能源建筑设计研究中心,加强氢能源建筑的技术研究。当前,要把氢能源加气站站房作为进军氢能源建筑的先头部队。氢能源加气站站房数量大、单体价值低,可以采取标准化设计,降低设计边际成本,以此为基础迈向氢能源建筑领域。


6.  5G、大数据、特高压的机房、主控楼


数据中心与特高压未来投资金额大、增长速度快。根据IDC数据显示,2019 年我国IDC市场规模为1586.2亿元,同比增速为29.2%,远高于全球11%平均增速水平。未来,受益于5G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和5G商用持续开展,预计2021年我国IDC市场规模将达到2760 亿元,复合增速高达 31%。特高压投资也将是投资力度比较大的领域之一,国家电网新闻发言人王延芳4月4日表示:“目前,国家电网今年特高压建设项目明确投资规模1811亿元,这些重点项目,投资规模大、产业链长、带动能力强,将有效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拉动社会投资3600亿元,总体规模近5411亿元。”


“新基建”组成部分的5G、数据中心、特高压,都需要相适应的建筑物(机房或主控楼)。作为电子信息设备提供运行环境的场所,它一般是一幢建筑物或建筑物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筑内部的一般组成部分主要有:主机房、辅助区、支持区和行政管理区等。


设计中涉及的许多专业,不能割裂对待机房(或主控楼)的每个系统,要从整体性、统一性方面来进行规划、设计和实施,从而提升整体方案实施的安全性、可用性和易管理性,做到合理布局、功能分区、流线清晰、管理便捷。


7. 既有建筑的“新基建”改造


我国存在将近600亿平方米的既有建筑,因为是在历史条件下建造的建筑物,其中大部分都存在能耗高、功能不完善、室内空气品质差、易火灾等问题,这之中有不少是标志性建筑、文化遗产。最近五六年国内外不少历史建筑被火灾吞噬,有1300年历史的云南香格里拉古城被化为灰烬,有 200多年历史的巴西国家博物馆被火灾烧毁,有800多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加强对既有建筑的保护与改造,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话题之一。


为了加快对既有建筑改造的实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15年和2016分别发布了国家标准《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和行业标准《既有住宅建筑功能改造技术规范》,为既有建筑设计提供了遵循。


 “新基建”政策暖风的吹出,将更加有利于加快既有建筑的数字化改造的进程。设计企业在对建筑中的围护结构、空调、采暖、通风、照明、供配电以及热水供应等能耗系统进行的节能综合改造的同时,要把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既有建筑的改造;将智能安防系统、智能能源系统、智能消防系统等智慧建筑系统植入到既有建筑之中;对各个系统的勘察诊断和优化设计,都要围绕“实用”这一特性开展工作。在智能消防系统,注重运用传感器(火灾探测器等)、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创新技术的综合使用,在公共建筑、文物建筑可以升级机器人巡查,通过综合设计,提高既有建筑的适用性、实用性和舒适性。


以上是从项目角度谈的进入“新基建”市场,也可以从切入方式角度进入“新基建”,采取设计、全过程咨询、总承包、资本、劳务等方式进军“新基建”市场,在实际工作中可以融合推进。


“新基建”时代已来,将通过产业传导进入各个产业领域。建筑设计企业要审时度势,置身其中,早谋划、早动手,将自身发展战略实实在在地融入新基建提供的机遇中,在伴行中实现自我提升和发展,为企业发展开辟一片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