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主管主办
“十四五”即将步入收官之年,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启动“十五五”的前置谋划工作。回顾天强公司直接服务的120余家企业“十四五”战略发展规划研究编制工作,很多企业已经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全新时空背景纳入战略考虑,但近年来外部市场的急剧变化极大冲击了基本发展格局。“十四五”初期,天强公司也曾提出“生长型战略”体系,呼吁行业企业要更加关注“可持续导向的生长思维”,以创新谋划和持续创变推动自我转型和升级迭代;而当下很多企业面临生存挑战,对未来发展没有预期,看不清趋势、寻不到路径、找不到破局点的困境日益凸显。
图1 生长型战略模型
面对巨大的不确定性,行业企业必须统筹“生”与“进”的关系,用有为努力和主动创新突破生存困境,为“实现有效管理下的可持续发展”主动求变进取,而战略作为应对不确定性的工具,其重要作用更加突出。一般企业追求安全感,优秀企业拥抱不确定性,而卓越企业主动创造变化,在不确定性中创造更大的可能。从行业企业的发展实践来看,当前很多头部领先企业无一不是高度重视战略,在变化中主动推动战略性布局,穿越周期和波动,构筑了更具韧性的发展基础。
从近期天强公司与行业企业的接触了解来看,行业企业对“十五五”战略发展普遍关注的战略命题包括发展策略(收缩还是进取)、业务转型(既有业务还有没有机会、向哪里转型、战略新产业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与产品化转化、市场突围(国内市场、海外市场)、组织效能变革、新时期的数字化转型路径、发展模式等方面。
毫无疑问,“十五五”时期行业企业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但可取之路又绝不是被动等待市场“转暖”,行业企业又该如何认识变化,在趋势中找寻确定,并以新的战略思考和战略行动应对挑战呢?
拐点已至,转型要求超越过往
2020年至今,受多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时代洪流汹涌澎湃,行业企业正在经历着一轮前所未有的、普遍式震荡冲击和不景气周期,甚至没有人能准确研判到底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回归到“正常态”,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即使能够回归,这个常态也终将不是过去的样子。经历了一系列新变化,BANI这一个新概念(脆弱的、焦虑的、非线性的、不可理解的)为理解和应对当前环境提供了新的视角。
从宏观环境来看,2021年是经济社会的某个高光时刻,但也正在成为时代的拐点:中国GDP占美国GDP的比重在2021年达到最高值的77%,2022年降到70%、2023年降到了65%;城镇化进程进入减速发展期,1996年至2020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进入“十四五”以来城镇化率增速放缓至年均提高0.76个百分点;房价在2021年三季度见顶,随后一路向下;伴随房地产行业的调整,土地出入收入也在2021年达到峰值;2021年迎来人口总量的巅峰,到了2022年就是负增长状态,且趋势依旧是一路向下。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作为需求拉动型行业,外部发展环境的急剧变化对其可持续发展带来最为直接的冲击和影响。
从市场需求来看,经历了世界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我国的城市发展、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均跨越了“从无到有”进入“从有到好”的全新发展阶段,而发展模式的转型更是这其中最深层次的调整。过往高增长、高周转、高负债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增量土地换取开发资金的城市发展模式、基建野蛮生长的时代正在成为过去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城市更新成为新时期我国的城市发展战略;存量市场特征日益突出,维护翻新与智能化改造并存;城乡融合发展的迫切性进一步增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格局亟待完善,“要素富集”与“弱者沉淀”的挑战亟待破局;地方政府从土地财政向产业财政转型,发展耐心资本;2022年4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提出要“提高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2024年7月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六部门印发《市政基础设施资产管理办法(试行)》,“严禁为没有收益或收益不足的市政基础设施资产违法违规举债,不得增加隐性债务”;当传统工业化告一段落之后,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和新一轮能源技术革命交相辉映,新型工业化的主要任务转变为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相关企业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导向,提升风范防范能力……这诸多变化都进一步加剧了市场需求问题的系统性与企业解决方案的单一性、市场需求多样性与企业服务供给同质化之间的矛盾,行业企业的产品与服务创新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从竞争格局来看,当前,受市场环境的冲击和影响,各细分行业都面临着较低发展景气的挑战,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而“低价”“恶性竞争”等内卷式竞争策略也在冲击着市场秩序。市场景气情况较好的细分领域高度集中,如水利、新能源等成为众多行业企业拓展布局、稳增长的重要方向,但也带来了竞争门槛提高、收益率下降等方面的问题。跨界融合成为发展趋势,跨行业、跨区域、跨产业链前面环节的发展成为常态,进一步驱动竞争要素的立体化与全面升级,对行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图2 勘察设计企业韧性发展范式
图3 勘察设计企业业务转型框架
“适应性”正成为关键战略优势
近年来,商业世界充满频繁、剧烈的动荡,唯一不变的就是持续变化本身。宏观环境、需求结构、竞争格局、技术条件、商业生态关系等多种因素叠加所带来“从已知向未知”的系统挑战,过往成功经验与模式的未来适应性在持续降低,企业推进局部优化的有效性降低,而系统性变革的难度不断增大,企业成功要素日益呈现系统化趋势,包括技术、品牌、产品创新力、领导力、组织效能、生态资源整合能力、风险管理能力……
相较于过去,行业企业所熟悉和适应的商业生态已经发生了彻底的变化,“适应性”正在成为企业穿越周期和结构性挑战的关键战略优势,而这也恰恰是“战略的本质”。战略是在综合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所作出的一系列具有全局性长远性的顶层规划设计,是取舍选择,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找和塑造确定性。
面对变化,理性的选择是能在被颠覆之前就推动创变,进行自我颠覆。但在实际中,很多企业往往受制于很多惯性影响,以稳定为前提,从而丧失了“先发制人”的机遇。当前,行业企业正在深刻感受的冲击和挑战,除了来自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影响,更主要的是多数行业企业的传统增长模式(依赖于增量市场、同质化服务)、传统发展模式(依赖于资源投入,面临效能天花板)、传统管理模式(流于粗放式管理,面临系统化运作能力缺失)等方面的适应性挑战。
面对日益动态多变的商业生态环境,行业企业面临着复原力的竞争、学习力的竞争、创新力的竞争、数实融合的竞争与生态系统的竞争,惟有坚定推进创变,才能保持适应性。当下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企业需要更加主动地努力作为、推进创变,让创新不断涌现、让适应力不断跃升。企业创变需要坚持系统重塑,而非局部优化,推动系统性、持续性的演化,这其中涉及到企业发展理念、发展方向与路径的抉择、发展布局的进退选择、产品与服务的创新、组织化能力构建、创新氛围的构建与创新成效的产生、人的思维转型、生态资源整合等方方面面。
以“系统重塑”升级适应性
从某种程度上说,行业企业正在进入传统发展模式的瓶颈期、业务体系重构期、传统运作管理模式的问题突出爆发期的“三期”叠加发展阶段。当下,行业企业推进创变转型将呈现五个明显特征:关乎生存发展的紧迫性要求、内外矛盾交织的复杂性特点、目标可持续的系统性逻辑、面向改革成效的深度性要求以及长期应变创变的持续性要求。有别于过去创变转型的“锦上添花”——创变转型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不转也能活得不错,而当下的创变转型是“背水一战”——很多企业面临生存之忧,在原有的发展逻辑下,行业、企业、从业人员都面临重新洗牌的新格局。
适应现实的挑战和要求,行业企业需要推动愿景重塑、逻辑重构和能力重置,而这需要以顶层设计来统筹系统化目标与模块化行动、兼顾近中远期的工作、衔接多元主体的价值诉求,引领企业走上正确的轨道,并系统满足战略引领性、业务价值性、组织适应性、资源匹配性、创新前瞻性等五方面要求。具体而言,行业企业面向未来的创变发展,需要持续提升组织生命的厚度、速度和广度。
企业生命的厚度是企业组织跨越不确定长周期的穿透力,这取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迭代更新、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产品力升级、面对变化调整动能的创新力。在快速演变的商业生态中,企业只有加速进化速度,布局在变化之前,才能应变创变。
企业生命的速度取决于治理体系、韧性组织与人才梯队三个要素。其中,治理体系在现代企业中的重要作用日渐凸显,深入影响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韧性组织建设需要解决好业务领域多元化、服务形态多样性、市场多元化的业务运作要求与内部资源的动能激发、运营风险防范之间的有效统一;人才梯队建设充分适应多专业、多区域、多价值诉求的人才特质,提升吸引力、创新培养和使用模式、优化激励约束机制,使人才成为企业创变的最大动能源泉。
在行业与产业生态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企业需要通过技术强身、文化驱动、生态链接去拓展生命的广度。企业不仅要持续加强科技创新,增强自身不可取代的核心竞争优势,还需要将利他共赢的价值理念融入到统一的企业发展理念与发展逻辑中。此外,也要将生态资源的整合纳入到经营发展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双向赋能实现融合共生。
以“主动业务转型”应对市场不确定性
面对外部的冲击和挑战,持续生存下去乃至实现逆势生长,是每一家行业企业的内在追求。当然,也不得不承认未来破浪之路曲折漫长,必须实现从机会型增长到战略性生长,从要素驱动的旧发展模式到创新驱动的新生长模式的全面突破。
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过去的快速增长主要依赖于三种方式:自然式增长(抢抓市场红利)、扩张性增长(领域与区域市场开拓)和创新型增长(业务模式与发展模式创新)。然而,这些方式在当前环境下已显疲态:自然式增长受限于外部市场的影响;扩展性增长在达到一定规模后,边际效益递减;创新型增长虽曾带来显著规模化成效,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竞争手段升级,进一步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行业企业迫切需要加速拓展第四增长来源,聚焦“价值视角”拓展市场空白与细分蓝海市场,推进“补位式增长”。当前,市场发展也呈现出明确的“价值竞争”特征,市场供需关系中存在着“相对过剩”与“品质稀缺”并存的特征,既有业务的提质增效与新业务的开拓布局同样重要。顺应国家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行业企业也迫切需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业务,积极促进服务创新,不断催生出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突破粗放、传统的发展模式,塑造竞争新优势。
再认识市场需求趋势
技术革命性突破、市场需求结构性演变、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等方面因素,正在加速驱动行业市场呈现“三化三全三新”的发展趋势。工程勘察设计与建设行业正在加速向“以产业化为核心、以数智化为手段、以绿色化为目标”的方向迈进。
随着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导向的持续深入,行业企业需要从贯穿“策–投–建–营”的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全利益相关方的价值需求洞察切入,从全要素的价值转化形成价值探索与产品化解决方案。
顺应市场需求演变、行业管理政策导向以及立足绿色低碳可持续目标达成的要求,行业企业需要加速推进“新设计、新建造、新运营”的三新模式创新:推进AI等数字技术与工程技术的深度融合,提升运作效率;从重新定义设计开始,将其作为专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设计+”营造新的价值场景,解决社会问题、生产问题、生活问题;以BIM作为数字化底层技术,以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工程咨询等集成服务模式为管理手段,推进建造过程的多位协同、多方联动,实现集约化运作目的;以广义客户视角挖掘运营端价值需求,推动适应存量市场的服务创新,打造新业态。
以价值视角推进产品化设计
行业企业推动“主动业务转型”,核心是强化对市场价值需求的敏锐洞察,从“项目逻辑”转向“产品逻辑”,坚持“以终为始”的结果价值导向和涵盖功能、经济、人文及生态等视角的系统价值导向,以价值视角、产品逻辑去指导资源配置的优化,突出专业服务创造“统筹价值”,将品牌、技术、管理、资源与市场等优势重塑为商业模式与“相对优势”,推动标准化、数智化、工业化的精益生产运作体系建设,打造敏捷的生态合作供应链,以全生命周期的视角去创新业态提供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的服务,更好地推进企业价值的传递,抢占补位式价值赛道。
推进产品化设计,一方面要坚守“服务产品”的价值赛道,以全过程解决方案能力为核心构建面向不同场景的服务产品;另一方面可以积极探索新业态的培育。
主动业务转型三策略
深耕战略主场
对于多数企业而言,深耕战略主场仍是发展的基础;但成熟市场面临的核心挑战是内卷式竞争。一是要依托技术手段和管理模式提升运营效率,推动效率升级;二是要坚持价值导向,策划引领市场开拓,从融资、产业、运营、设备更新等多角度考虑市场新价值需求的满足;三是要推动模式创新,依托总包、全过程工程咨询等集成服务模式拓展,以服务模式升维方式参与市场竞争,并实现降维带动既有业务发展。
拓展新赛道
关于新赛道拓展,行业企业要建立敏捷的市场洞察工作机制,关注风口赛道和痛点赛道。其中,风口赛道包括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战略腹地建设、设备更新、绿色低碳、生态治理、智慧运维、战略新兴产业等方面;痛点赛道需要挖掘尚未有效解决的价值需求,“洞察市场找到痛点、定义痛点、改造玩法解决痛点”,能找到新的市场机遇。
推进新赛道布局,行业企业还要防止从一个红海跳入另一个红海,重点关注通过既有资源能力的“创造性转化”进行拓展布局,包括技术、客户、资本、利益相关方等资源。
培育新业态
202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的意见》发布,首次将“数据”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要素并列为要素之一写入文件,并强调要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要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这也为行业企业加速推进新业态培育孵化带来机遇。
“十四五”时期,众多行业企业开始加速推进科研创新成果的产品化产业化转化探索,包括数字化软件产品、新材料、新设备等方面。面向未来,行业企业需要跳出依赖于工程项目的运作惯性,更加关注科研创新、数字资产等方面的投入和布局,围绕“存量经济”“数字经济”“双碳经济”等赛道积极探索新业态发展,推进产品服务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
以“组织红利”塑造自身的确定性
在市场红利时代,跑马圈地毫无疑问是最优解,行业企业普遍采取的是以经营生产为主导的运作模式;随着行业市场转型、增长见顶、存量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很难有“一招鲜的秘诀”破解发展的焦虑;加之任何市场最终都将进入效率之争,市场中相关企业的竞争优势也将落脚于效率优势,因此行业企业需要回归到基本常识的“基本功”补课,重新理解业务、理解流程、理解人性、理解管理,重新回到细节,以更精益化的运营、更高的转化效率来面对市场的变化,以“组织红利”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
当前,行业企业组织发展方面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外部市场的集成化需求与内部资源碎片化之间的矛盾”,具体体现在:以授权运营为主的管理逻辑,导致企业整体的系统化运作能力偏弱,包括战略引领能力、资源统筹力、创新推动力等方面;以利益为纽带的管理模式,导致企业内部资源割裂、协同价值创造力偏弱,包括集成服务成效差、战略创新孵化差等问题;以规模化为重点的发展取向,导致精益化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普遍薄弱、流程化数字化基础偏弱。
企业通过主动业务转型,可以进一步明确“做什么/不做什么”“如何做得更好”等问题,指导丰富业务布局、优化业务流程、提升功能效率等方面业务目标的达成。但是,企业也需要关注到“业务架构”与“运作架构”就像企业DNA的双螺旋,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企业的转型与升级。企业运作架构涵盖了整个组织的运作机制及其各功能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涉及到组织结构、运作流程、协同关系、技术平台、数据要素、组织文化等多个维度。
行业企业必须接受发展环境不确定性与变化与日俱增的事实,不确定时代的企业要获得持续成功,除了战略方向大致正确外,需要依靠强大的组织力将其落实,通过环境感知力、敏捷力、创新力和协同力的不断强化,增强组织韧性、升级组织效能,才是驾驭危机、把握机遇、塑造关键持久竞争优势的抓手。
一是要树立系统观。行业企业需要真正推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价值链重构,构建“发现需求—创造价值—传递价值—获取价值”的全链条敏捷反应,这就需要全面打造和升级专业型、赋能型总部,强化战略引领、创新布局、资源协同等方面的核心功能。
二是要全面精益化。随着市场红利褪去等内外部环境变化,很多企业往往选择“降本增效”,但却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将“降本”作为救命稻草,而忽视了“增效”的核心价值。降本和增效要关注到主要矛盾层面,企业三大类成本中固定成本很难降,变动成本要谨慎地降,要将关注点放在隐性成本降低上,如组织内耗、协同低效等。行业企业需要全面打破粗放管理的组织惯性,深入推进市场经营、项目运作、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科技创新等条线的精细化管理,以流程再造、数据驱动升级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全面提升组织效能;这其中尤其要深入推进以项目为颗粒度的全流程、全要素管理体系构建。
三是要聚焦人效。行业企业要将提升人均效能作为检验组织力的重要标尺,持续推进中台复用能力建设、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动能激发机制的创新、多元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工作,有效提升人才战斗力与创新力。
四是要强化动态性。行业企业要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要关注企业组织的动态调整,以保持对外部变化的敏捷适应力。
以“生态型发展”强化生长力
新商业生态中,企业的价值逻辑正在发生着新变化,从过去关注企业竞争优势,自身全面布局价值链,形成了大而全、小而全的竞争格局,到现在更加关注“客户需求导向的资源协同”,以客户需求的洞察,突破自身资源能力边界,主动链接业务伙伴、产业伙伴来形成协同价值创造。
面向未来,伴随市场需求的综合化、集成化趋势日益突显,资源整合能力成为关键成功要素,集成与被集成将成为并存的趋势。不管主导生态建设的企业,还是参与到相关生态中的企业,都需要坚持“价值共创”的基本逻辑,在生态协同中双向赋能,围绕商业逻辑和市场需求推动产品共创,进而共享价值增值,最终实现企业与生态的共同进化。
行业企业推进生态型发展模式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第一,需要秉持开放的发展理念;第二,需要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导向,挖掘需求,构建服务场景,打造整合型产品与服务,深度协同各方的资源与能力优势;第三,需要构建合作共赢的商业模式与利益分享机制;第四,需要构建全链路的协同模式,真正将标准、数据、管理体系等充分打通。
图4 生态型发展模式
结 语
冬天终将过去,春天一定会来。经过洗礼,行业一定会有颠覆性的改变。如果把企业看作生命体,成长是企业与环境的互动,是持续不断的选择,是机能变化、适者生存的演进。历史长河中,不存在所谓成功的企业,只有不断向上、不断成长的企业。
“好战略”是一时的,也容易被模仿;而“好的战略思维”能保障持续产生好战略,使企业跨越多个周期,实现韧性发展。面对BANI时代挑战,行业企业需要凝心聚力,更清晰地认识自身并预见未来,更重要的是让自己以持续生长去创见未来。(本文作者李涛系上海天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