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主管主办
建设韧性城市 提升抗险能力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科研管理部副部长 郑瑾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湖北武汉的疫情尤为严峻。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在汉国有大型设计企业,临危受命、不辱使命,在一个月内先后圆满完成了包括雷神山医院在内的38个抗疫抢建项目。同时,牵头联合编制了《呼吸类临时传染病医院设计导则(试行)》等多项导则、规范;先后为省内外多个医院改造项目提供技术咨询;积极与清华大学等高校、企业合作开展抗疫科研,为夺取抗疫阻击战的全面胜利贡献了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指出,突如其来的疫情也暴露了我们的城市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方面存在明显短板。疫情过后,我们在城市建设、建筑设计、新技术提升等方面需要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本文将从建设韧性城市、健全国家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健康建筑等方面,对一些亟待发展、完善的技术问题进行阐述及分析。
建设韧性城市势在必行
韧性城市是指城市在经历地震、洪水、飓风等灾难、瘟疫、社会冲突等突发事件之后,能够快速重组和恢复生产能力的城市,具有反思力大、随机反应能力强,以及稳健、冗余、灵活和包容等特点。
韧性城市的基本构架,可归纳为经济、工程、环境、社会四个方面。对于勘察设计行业,本文重点对城市工程方面进行探讨。韧性城市强调基础设施和社区建设要能够应对突发灾害,在受到冲击后,通过城市系统内部协调重新恢复原有结构和功能。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医疗卫生、供电供水系统等为居民提供日常公共服务的设施,一定要具备应对、承受突发灾害的韧性。
此次疫情,也让我们看到社区的重要性,社区是城市的一个缩影。韧性城市强调社区一定要具备处理社会变化、政治变动和环境变化所引起的困扰的能力 。韧性社区,是韧性城市的重要一环,面对突发灾难,通过调动社区的人际关系网络和熟人社会的关系网络,可发挥人的韧性力量。
处于新冠肺炎疫情“重灾区”的武汉,一个超过1000万人的大都市,一度几乎接近停摆。疫情过后,我们更应该从规划建设与管理角度出发,提出韧性城市的总体规划,保障城市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强化城市的通讯、能源、给排水、交通、防洪和防疫等维持城市正常运营的生命线,提升基础设施应对灾害的能力。
完善国家公共基础设施
身处疫情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城市规划一定要有前瞻性和忧患意识,注重承灾公共基础设施、医疗设施以及各类灾害应急设施的配套建设。
建议未来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可参考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选址的做法,建设一个集治疗、研究、培训为一体的高标准的公共卫生中心。要未雨绸缪,及早建成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核心医疗设施,使其成为城市医疗资源的战略储备。在平时可作为综合型医院使用,一旦遇到疫情,可迅速承担起传染病医院的功能。医疗设施的规划建设应聚焦短期应急运用与长期综合运行的综合平衡,在建设中充分考虑医疗建筑的适应性和可变性,做到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同时,还要重视基层医院的建设。此次疫情,武汉地区早期症状患者大部分都涌向中、大型医院,这样既加大了中大型医院的压力,也增加了相互感染的风险,后续的基层医院设计应重点关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工作预案。
建设健康建筑、健康住宅
新冠肺炎疫情后,所有人都在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环境、居住环境是否健康,这就促使我们要建设健康建筑、健康住宅。
健康建筑是指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基础上,为人们提供更加健康的环境、设施和服务,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实现健康性能提升的建筑,应特别注意健康安全敏感度高、使用人员高密集并可能长时间滞留的公共建筑的健康。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每天在办公室能够看到明媚的阳光,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满眼都是绿色,这是一个多么惬意、多么舒心的办公环境。
疫情中,为保障全家健康,除了针对病毒传播所采取的应急措施外,如何打造健康住宅,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般情况下,我们需要的是具备南北通透、采光良好、客厅功能多样、玄关收纳强大、卫生间干湿分离等多种功能的住宅。此次疫情后,对于玄关的设计,如可能的话,应加设洗手、消毒设施,同时要配备收纳家庭必备药品、工具、消防等特殊时期或灾害条件下的应急用品,在关键时期一定会派上大用场。卫生间要做到干湿分离,并具备良好的通风,这些都是建筑住宅必不可少的。
希望疫情结束后,能将“健康”作为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在住宅、办公、商场、学校、医院等各类建筑的设计过程中,都应当融入“健康”的设计理念。
亟待发展完善的技术体系
疫情过后,我国的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领域都将释放强大的成长潜力。为此,勘察设计企业亟待发展完善相关技术,其中包括平疫结合的医院设计及智慧医院、物联网技术及智慧社区、装配式建筑、BIM 技术、远程办公等。
智慧医院
随着医院数字化转型的迅速升级,未来医院内控信息化、医疗业务在线化、诊疗场景智能化等方面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强。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将成为未来智慧医院的主要特征。智慧医疗包括在去医院前,在手机上或是在医院大厅可通过导诊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实现智慧导诊,提高导诊效率;人工智能、大数据助力智慧医疗发展,拥有医疗大数据,形成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的临床辅助诊断系统;个人健康护理的智能移动医疗设备推广,医疗服务实现从治疗到预防再到个人健康管理的延伸;智慧管理包括将医疗设备、医务人员等形成有效连接,实行精细化管理,提升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
物联网技术及智慧社区
随着5G 技术的升级及更多智能化设备配套的建设,快捷高效的万物互联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疫情过后,要建立以数据为驱动的智慧城市以应对突发情况,利用大数据帮助识别风险地区,加强风险预警机制,做到临危不乱。在此次疫情中,铁路、航空、手机APP的数据都能为疫情提供风险地区识别、健康码等信息,掌握人群的去向,而“封城”后各类救灾物资的迅速调配,同样需要大数据的支撑。疫情过后,借助物联网技术,利用政府现有的空间规划平台,建立数字城市,进一步接入行业数据,将使得各类信息更透明、调配更迅速。
智慧城市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智慧社区,智慧社区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疫情过后,一个符合要求的智慧社区,要做到科学布局、智慧管控。要在社区内或周边形成五分钟生活圈,在小区里就可以满足就医、蔬果供应、社区活动等功能,这样宅家的时光就会相对舒适惬意。要利用社区智能系统,为社区居民提供“无接触式”生活,提供诸如大堂入户门的人脸识别、社区AI摄像头系统、车辆无感支付、电梯的语音梯控、照明的声光控制等更安全便捷的“免接触式”设计。未来,智能化设备将大大提高社区管理的效率与安全。
装配式建筑
2020年2月18日,中国房地产报社联合装配式建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委员会,共同主办了以“疫情之下建筑业应对之策”为主题的线上沙龙活动。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文林峰认为,在抗击疫情工作中,通过火神山、雷神山等医院的建设,装配式建筑显示了巨大优势。通过这次疫情,我们更加坚定了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决心。装配式建筑的快速响应能力成为建筑行业备受关注的焦点。
装配式建筑将传统建筑90% 以上的装修工序移至工厂环境下完成,特别适合需要高质量、快速交付的项目。每个模块高度集成化,结构、内装、外装、设备管线等全部在工厂生产,整体运输至施工现场统一吊装,最大限度地减少建造垃圾,实现绿色施工。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的施工速度令人惊讶,也让人们看到了装配式施工在效率上的巨大优势。装配式建筑具有标准化、易于运输、安装迅速、场地适应性强、节约劳动力和节能环保等特点,借助模块化的设计,还能够展现出高度的可组合性和可复制性。随着数字技术、材料和施工技术的发展,装配式建筑将会更多地应用于住宅、公共设施和商业空间等各种类型的项目当中。未来,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更好地发展装配式建筑,将是行业企业亟待加强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BIM技术
这次疫情期间,火神山、雷神山两座医院的建造速度令世界瞩目,而背后有很大一部分的功劳离不开BIM(建筑信息模型)及信息化等技术的应用及支撑。BIM技术在整体统筹规划、项目协调、可视化模型创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 BIM 优化设计,指导工厂模块化生产、各类管道安装、孔洞预留和现场施工,有效提升了工厂生产和现场装配施工效率,有利于做好碰撞检测,把握各专业信息互通、电力供给等整体协调规划。
远程办公
疫情防控期间,新零售、远程办公、在线协作等新业态和新组织方式的大规模运用,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体会到远程协作办公带来的效率与便捷。为此,许多企业开始调整工作流程和组织架构,与之相适应。从历史视角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很有可能成为产业变革升级的历史性“拐点”。
远程办公系统运行稳定后,企业的用工制度或将会发生重大变化,公司设计师队伍或将由分散在世界各地居家办公的网约设计师构成,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将发生革命性变化。远程办公将进一步推进公司生产模式转型,由单一的实体公司向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互联网工程公司转型。远程线上办公,不只是一种技术手段,更将会是一场技术革命。
结语
疫情尚未散尽,新冠肺炎不仅给全国民众健康带来了威胁,也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疫情过后,企业将以更积极的姿态,加快技术创新和提供更优质的产品,以加速市场回暖。在此大背景下,勘察设计企业应当将更多的精力聚焦在韧性城市、国家公共基础设施、健康建筑、健康住宅的建设以及亟待发展的智慧医院、物联网技术及智慧社区、装配式建筑、BIM技术等领域。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将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充分履行国企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积极为国家和社会贡献技术力量,为抗击疫情倾力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