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博

扫一扫,关注微博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主管主办

加入收藏

多维度适应性的城市更新设计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4/10/28 16:35:39 浏览次数: 作者: 许世文 来源: 《中国勘察设计》杂志

存量时代背景下,城市更新设计越来越重要,同时也面临各种各样新的困境和挑战。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省院”)长期以来扎根浙江,紧跟时代步伐、牢记使命担当,积极投身到城市更新建设中,以“适建筑”观探索城市更新设计问题,提出“多维度适应性”的城市更新设计理念,结合更新项目实践设计经验,总结了不同尺度、不同类型以及不同利益主体等多维度适应性的城市更新设计方法,以应对城市更新设计中不同使用需求和场景。


多尺度适应性


城市更新设计空间跨度大,需适应“城市–片区–项目”多尺度的设计要求,满足宏观、中观、微观的差异化诉求。


适应城市尺度


城市尺度层面的更新设计强调宏观系统性,落实市级国土空间规划战略目标、国土空间格局、重大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布局要求,重点在于城市系统的更新提升以及更新潜力片区的更新提升。城市尺度的更新设计根据城市体检评估提出的短板和问题,对城区人口分布、蓝绿系统、交通网络、民生保障、基础设施、特色风貌等系统提出更新提升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划定城市更新片区,为片区更新的策划设计与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奠定基础。


适应片区尺度


片区尺度的更新设计是面向更新单元的城市总体更新方案的再深化,是片区更新行动的系统解决方案,强调统筹协调性。统筹推进片区更新的模式,解决整个片区空间的资源配置问题,为争取在片区范围内适当进行用地置换、容积率指标调整创造条件。片区更新设计需要统筹片区内的产业、居住和公共空间的更新,根据片区发展实际与诉求,明确更新片区的目标定位,结合经济测算明确用地“留改拆”策略,提出公共利益导向的底线管控要求,平衡多方主体利益,同时结合更新对象类型,强化分类建设指引,明确更新行动重点项目和时序安排,并对原有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调整优化建议。


适应项目尺度


项目尺度的更新设计是面向具体的更新项目,主要对城市和片区层面指引的深化实施,强调落地可行性。项目尺度的实施性更新设计主要落实所属片区策划性更新设计中提出的要求和指引,充分响应分析基础数据调查成果和广泛征求使用者意见,在导入产业或业态的基础上,优化功能结构和布局、提升建筑风貌、改善交通流线、提升建筑性能、提高景观品质、完善服务设施、明确经济平衡测算以及投建管运计划,从而有效推进城市更新项目的建设进程。


多类型适应性



更新设计的空间类型非常多,典型的更新有城市公共空间更新、商业区更新、历史街区更新、老旧住区更新等。面对不同类型的城市更新设计,需深入研究不同空间和业态要求,通过梳理每类空间的适应性需求,分层次、针对性和精细化提出不同的设计内容。下面,笔者简单阐述一下典型空间类型适应性更新设计的主要内容及实践案例[1]


公共空间彰显城市特质


公共空间更新设计核心在于凸显城市独特性,通过空间缝合、设施融合及消极空间积极化,深度融合公共空间与城市功能,对接使用者需求,展现城市特质,如升级公园广场设施、连贯绿道网络、优化街道界面等。


公共空间更新设计主要内容


公园广场:营造多元可塑性场所,满足弹性需求,激发多样活动,优化绿化布局、合理划分空间、增加活动设施、完善基础类设施,确保公共开敞空间功能全面且安全舒适。


街道环境:合理划分街道断面,营造连续的无障碍步行与骑行空间,优化临街界面,合理划定外摆空间,加强界面通透性,鼓励将封闭围墙换为通透式景观围栏,细化家具小品设计,融入公共艺术装置,鼓励铺装艺术化装饰,扮靓小微空间节点。


水岸空间:激活漫步道、跑步道、自行车道三道慢行系统的连续性与可达性,设置满足游憩、亲水、交往、健身等多种活动的功能场所,融合打造特色商业界面、游船码头空间、趣味夜景灯光的空间体验,展现地域性文化特征,重现场所历史记忆。


绿道系统:提高与公共交通衔接度,完善绿道系统以保障连续步道,鼓励设置立体绿道缝合割裂空间。绿地系统生态功能多维提升,完善景观及附属设施,增加休闲运动、儿童娱乐等设施,完善分级驿站配套服务,升级驿站风貌和功能。


低效闲置空间:因地制宜设置步行道、观景平台、运动健身场地等公共活动空间,生态修复可达性不佳、地形地貌条件复杂的桥下空间,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空间改造和商业运营。


实践案例——杭州蜻蜓公园立体停车场


由浙江省院与丹尼尔斯坦森事务所合作设计的杭州蜻蜓公园立体停车场,将绿色公共空间与极具未来感的垂直停车楼相结合,在为市民提供娱乐设施和屋顶花园的同时,通过自动化停车技术解决城市中心停车问题,成为标志性建筑。


image.png


杭州蜻蜓公园立体停车场鸟瞰图


商业区营造活力氛围


商业区更新设计以“多元功能空间”与“风貌环境改善”为导向,营造活力氛围,需前期引导功能业态,突出商圈特色。空间上,建立开放式交通结构,改造低效公共空间,整合碎片用地,功能上完善基础设施,重构街道功能;风貌上,提升街道环境,美化建筑,植入绿化;文化上,关注标志性节点,提升城市商业氛围和活力,建设高品质、有特色的商业区。




商业区更新设计主要内容


功能引导:注重差异发展,结合区位条件与人群需求,落实片区商业发展定位,合理引导布局多元特色功能业态,相互联动形成活力商业生态圈,打造新型消费场景。


建筑更新:建筑风貌匹配商业整体定位,系统改造提升既有外立面,塑造新旧交融的商业形象,打造活力创新、魅力多元的商业地标,优化商业动线的可见性和可达性,鼓励通过局部拆改,提高商业空间适用性。


道路交通:通过疏堵促畅、供管结合等多方式、多途径优化车行交通秩序,完善公共交通体系和停车设施,加强慢行系统与地面公交、轨道交通等公交站点的衔接,鼓励通过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等形式,进行人车分流。


商业环境:结合空间尺度植入主题性空间场景,提升雕塑小品、家具座椅LOGO标识等景观元素的艺术设计,增设互动性景观设施,通过艺术设计、展览展示、主题活动、数字孪生等形式,彰显商圈文化内涵。


实践案例——杭州武林银泰


由浙江省院与UDIA攸地合作更新设计的杭州武林银泰,通过对立面的改造,彰显杭州的“城脉、商脉、文脉、动脉”,调整以符合现代审美观的外立面比例,同时优化内部空间布局和沿街商业的视觉形象,致力于打造延安路的时尚地标,塑造一个“全球领先、中国示范、杭州韵味”的“国际化商业大街”。


image.png

杭州武林银泰改造前后对比


历史街区传承地域文化


历史街区更新以“风貌传承”“空间梳理”与“保护利用”为导向,注重地域文化传承。重点关注延续空间肌理,恢复街巷尺度;保护院落格局,修缮历史元素;增加绿化设施,提升空间品质;微调空间关系,激发空间活力;建筑保护更新,完善街区功能;优化道路系统,延续街区肌理;修复街区景观,体现微观之美。促进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加强景观人文艺术表达,引导功能业态,优化基础设施,推动历史文化区的有机更新。


历史街区更新设计主要内容


文化记忆:整体性保护历史街区的尺度、肌理、风貌与环境特征物质保护,注重对历史环境要素的保护,鼓励小规模、渐进式的更新方式修复历史建筑与环境。


功能引导:延续历史文化区原有空间格局和功能业态,挖掘、利用特色文化资源产业,融合新旧功能业态,活化利用历史文化区微空间,补充完善文化展示、咨询问讯、旅游接待等文旅配套服务功能,全面创新文旅体验。


建筑更新:根据功能需要对既有建筑进行活化利用,延续特色传统风貌,鼓励提取能够体现区域特征的建筑元素进行立面更新,促进新旧建筑在物质形态与精神象征上互通融合。


道路交通:尊重传统街巷空间尺度,延续街巷整体风格,结合文化资源与地形特色,构建特色步道系统,优化公共交通线路与站点设置,补足停车设施。


环境景观:梳理历史街区的闲置空间、边角空间,进行微改造,打造历史文化特色的景观节点,串联文化广场、重要建筑街巷等重要空间节点,鼓励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对景墙、雕塑、小品、家具、标识系统等设施的精细化设计。


实践案例——衢州龙游大南门历史街区


由浙江省院更新设计的衢州龙游大南门历史街区,建筑面积约9.8万平方米,大南门胜利街是龙游古城的中心,以两层建筑为主,点缀少量一层和三层建筑。该区域规划为步行区,同时设有消防和货车车道,以保证交通顺畅安全。历史文化街区中,共有10处文物保护建筑,涵盖了若干住宅建筑和古城墙等重要遗迹。此外,还对多处历史建筑进行了重建,并保留了原有的水系和古代遗址。


image.png


衢州龙游大南门历史街区改造后效果图


老旧住区注重人本价值


老旧住区更新设计以居住者的日常体验为核心,突出人本价值,通过“空间结构优化”“配套设施完事”“住区建筑更新”以及“邻里文脉修复”为主要途径,以城市设计手段提升老旧住区内外的居住空间品质,改善空间格局,完善住区公共配套设施,优化道路交通系统,提升住区建筑风貌、建筑环境,加强住区的社会结构与邻里交往等方面的文化建设,保护和延续承载居民集体记忆的公共场所。


老旧住区更新设计主要内容


空间格局:增加老旧住区的空间结构层次,形成居住街区(整体住区)–开放式小街区(小区)–邻里街区单元(封闭组团)的三级结构层次,完善对外交通骨架,建立合理的路网体系,明确住区道路等级与层次。


配套设施:通过设施共享和集成服务,完善“一老一幼”服务设施,构建全龄友好公服体系。腾退空间并提升配套景观品质,保护老树并结合公共艺术小品,彰显街区特色。对低效用地再设计和功能置换,挖掘街巷边缘空间、建筑的闲置前区、晾晒空间以及一些“畸零空间”,营造公共“微空间”。


道路交通:鼓励利用闲置边角地、建筑增设停车设施,合理设置分时段、共享停车。住区周边公交站点需结合公共服务设施布置,加强轨交站点与街区衔接,提供清晰标识与引导,注重智能化、人性化、舒适化设计。完善人行空间,强化无障碍设计,贯通绿道体系。


建筑更新:控制建筑形式、体量、色彩等要素,实现风貌协调、彰显地域特色。鼓励结合人行视角,提升街区首层及活动区域周边立面品质。增补住宅功能设施,完善无障碍与适老化设施,提升居住品质。


文化特色:对承载居民集体记忆的公共场所进行保护和延续,可在保护原有空间的基础上,提取住区特色文化,通过各项实施手段提升空间品质,也可以通过改造将其原有功能转变为适应性居民精神需求的场所,再塑老旧住区居民交往模式及传统邻里文化。


实践案例——杭州和睦未来社区


由浙江省院更新设计的杭州和睦未来社区,围绕和睦“一老一小”独特的人群特质,通过对老旧小区可利用的空间的梳理,以社区入口、街道空间、配套设施、入户方式作为改造设计重点,利用小区公共用房和街道空间,打造“四街三园三中心”养老服务综合体。


image.png

杭州和睦新村改造前后对比


多主体适应性


城市更新的建设活动旨在改善城市的空间环境和市民的生活环境,必然有多方参与,各方利益相关者参与可以提高更新的可行性和效率,如政府、业主、公众和设计师。更新设计应以设计师为桥梁,协同上述各方的利益诉求,实现平等互动、协同治理、多方共赢。


政府


政府往往是城市更新规则的制定者和更新项目的发起者,确定城市更新的目标,牵头导入城市更新中可用的资金、技术、政策、市场等资源,推动城市更新的建设进程,监督更新项目的整体质量。作为共同参与的设计师,应发挥技术优势,助力顶层谋划。


浙江省院依托强大的人才队伍,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城市更新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新办法、新举措。至今,全程参与省级层面系统谋划,完成厅级课题《浙江省高质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方案及政策机制》研究,协助起草《浙江省城市旧工业区提质增效技术导则》《浙江省公共空间更新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浙江省旧厂区更新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等,推动“1+15+X”的政策框架构建;协助杭州市建委起草《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城市更新的实施意见》,推进杭州市城市更新立法工作等,承担起了政府智库的重要角色[2]


业主


更新项目的业主繁多,如负责更新项目建设的城投公司、更新项目的策划咨询公司、导入的各商家或经营单位、运营管理单位等都是更新项目的业主。在更新项目设计中,设计团队应权衡各方业主的利益,兼顾使用功能、经济成本以及城市形象。城市更新项目的业主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在城市更新项目设计中,通过业主的积极参与,为更新项目出谋划策,可以帮助项目更好地满足未来使用者的需求和期望。负责更新项目建设的城投公司、策划团队、设计团队和运维团队应紧密配合,确保项目更新后的经济效益和运管效率,特别是商业类更新项目,引进的租户非常关注项目的商业环境和市场潜力,以获得更好的发展条件和机会。


公众


公众的需求和期望对城市更新设计具有极大的推动和反馈作用。城市更新设计创造出对社会有益的公共环境,保障公众的利益,如改善社区的环境质量、保障人们的健康和安全,提高公众的生活的舒适度和便利性。对于公共空间的使用者,城市更新应充分考虑多样化场景使用需求,提供足够的休闲区域、娱乐设施、无障碍通道以及安全的步行环境,同时满足不同年龄层、不同职业和不同兴趣爱好的人群需求。对于商业空间消费者,城市更新应注重提升购物、餐饮和娱乐等商业活动的便利性和体验感。对于历史街区的游客,城市更新应使其体验到当地文化,同时也感受到现代生活的便捷,使历史街区既能保留其独特的文化氛围,又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对于老旧住区的居民,城市更新应注重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水平。鼓励公众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更新的设计、建设和管理,在决策中更好地发挥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来辅助相关部门和设计师进行城市更新[3]


设计师


城市更新的设计师包含的专业较多,包括规划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市政道路设计师等。作为城市更新的设计师,应有自己的更新设计价值观,在满足各方主体利益的同时满足设计师自身的理想追求,真正实现多方共赢。作为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参与者,城市更新的设计师具有协调多方利益的重要作用,要确保项目设计在规划、法律和环保等方面符合标准。在设计中,还应满足政府对项目的审批、许可和监管等方面要求,对于不合理的情况要尽力想办法沟通交流,找出合理的解决办法,以确保项目的合法性和可行性。城市更新项目的设计应鼓励设计师以创新的方式思考,每个设计师由于专业素养的不同也会对项目有不同的理解和追求,但需要尽量创造出符合自身专业追求标准的设计方案。


结  语


面对复杂的城市更新,“多维度适应性”城市更新设计理念提倡在城市更新设计中采用适宜的设计策略、设计手法去适应不同尺度、不同空间类型和不同主体的更新项目,通过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系统性规划设计,分别对待公共空间、商业区、历史街区和老旧住区等不同空间类型的更新需求,适当考虑更新区域的地域文化,综合平衡更新项目各方主体的利益,建立协作创新、共建共享、多方共赢的城市更新模式,持续为城市更新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本文作者许世文浙江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建筑师 


参考文献

[1]吴维平,李东泉,等多维尺度下的城市主义和城市规划——北美城市规划研究最新进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张金星.城市更新探索与思考——以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为例[J].施工企业管理,2024,(07):42–44.

[3]周安远,施建刚.基于利益相关者分析的公众参与城市更新研究[J].建筑经济,2009,(10):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