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博

扫一扫,关注微博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主管主办

加入收藏

海河设计集团: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发展提质增效

发布时间:2024/9/18 14:42:12 浏览次数: 作者: 赵建伟 来源: 《中国勘察设计》杂志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质的跃迁,不仅指明了我国新发展阶段激发新动能的决定力量,更明确了重塑全球竞争新优势的关键着力点。当前,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加快推进勘察设计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行业新质生产力之我见


新质生产力的突出特点在“新”,关键点在“质”,落脚点在“生产力”。相对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呈现出颠覆性创新驱动、产业链条新、发展质量高等显著特征。天津海河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河设计集团”或“集团”)及天津市政总院、天津建院、天津规划总院、天津测绘院、天勘集团、水务设计公司、天津园林总院等七家成员企业主动适应行业变化趋势,积极打造核心竞争力、专业板块比较优势、新业务先手优势,持续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立足改革发展实践,城乡建设行业之新质生产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颠覆性创新驱动。当前,勘察设计行业处于持续调整的“逆周期”,“大投资、大建设、大消耗”的传统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力度连年放缓,勘察设计企业的发展压力进一步加剧。就增长方式而言,依靠政府投资带动企业营收增长,依靠传统优势专业、队伍规模增长带动企业规模扩大已成为行业“过去时”,而基于Al赋能的数字化、智慧化业务将迎来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以推动数字化转型为例,众多业内企业通过生产业务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将现有业务从传统模式升级到了高级别的数据流转上,通过集成化流程快速识别和解决问题,为业主提供了更大价值。天津建院数字化应用的优势技术——智慧平台技术,在城市建设中成功实现了增量赋能、存量提升、智慧降碳,在绿色低碳、智慧运营等板块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成效。


突破性整合链条。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改变原有的技术路线,通过创造全新的产品或服务满足已有市场需求或创造市场需求、实现新的价值,同时带来产品架构、商业模式、应用场景的一系列突破性改变。借鉴建筑类央企所倡导的“产品化产业化市场化”创新方向,海河设计集团唯有发挥全产业链策划牵头作用,走出“为设计而设计”的业务模式,稳步向咨询、运营管理等环节延伸,才能通过新技术、新产品集聚竞争优势,焕新业务格局。行业企业持续推动传统业务与数字化技术充分整合,加快BIM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全生命建设周期的集成应用,助力实现建筑业颠覆性创新。天津测绘院以遥感+AI、时空信息底座等技术抢占前沿阵地,“重点区域实景三维数据产品”成为天津首批获批登记的地理信息数据资产。


系统性焕新品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将全方位提升相应领域产品、产业质量,加快配套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立健全,突出体现“质优”特征。天津市政总院在雄安新区首次探索采用全断面预制装配式综合管廊技术,促成国内首例大断面U盾顶进预制装配式综合管廊的落地首发,推动了装配式建筑技术进步。天津规划总院创新构建“城市推演仿真模型平台”等多项创新技术产品和应用场景,为加快城市规划数字化、智慧化进程提供了依托;天勘集团自主研发的“岩土工程BIM应用平台”在天津机场三期改扩建等项目中充分发挥了全过程协同作用,“星际多维空间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成功获评2023数字中国“十大硬核科技”。


image.png

集团组织架构图


image.png

获评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会“十大硬核科技”


image.png

雄安启动区市政干线道路及综合管廊项目


image.png

岩土工程BIM应用平台


着眼实际发展新质生产力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城乡建设行业发展既要面对周期性调整的重重压力,也要面对存量市场下更加精耕细作的发展模式的持续转变。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既为行业企业加快科技创新、实现生产力跃升、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战略引领,也为行业企业突破发展瓶颈、跨越行业周期提供了全新思路。我认为,行业企业需进一步聚焦以下五大重点:


科技创新:创新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不是由一般的科技创新推动,而是由具有颠覆性且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广泛而深远的科技创新所推动。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毋庸置疑的核心要素,提高科技创新水平,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聚焦主业,向“新”发力。勘察设计企业要坚持构筑平台与汇聚人才相互促进、科技研发与标准编制共同推进、创先争优与知识产权携手跨越,确保科技创新方向与国家战略需求、与行业变化趋势、与企业战略需求同向,着力建设勘察设计原创技术策源地。要持续加强高端软环境建设,重视承揽国家及市部级高等级科研任务,积极承办和参与全行业高层次论坛、活动。


二是建强高地,向“新”而行。用好海河设计集团科协、低碳经济与技术、数字经济与技术、标准研究院等“软机构”,用足各成员企业技术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平台,构建与集团业务特点和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科技研发体系,细化科技创新考核激励,聚焦主责主业开展科研工作。要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加强核心技术攻关,用好“高、大、精、尖、特”项目实战平台,推动集团迈上更高水平的内涵式增长。


三是协同发力,以“新”创效。要坚持科技助推市场营销,充分发挥科技获奖、标准、专利、工法等科技成果及BIM技术应用对市场开拓的正向促进作用,精心打造各门类“第一个”项目,以点带面创新发展;要坚持科技服务质量工作,持续提升基础技术管理能力,加强在手项目的技术支持服务和监督检查力度;要坚持科技助推创收创效,做好科技创效策划,做好成果提炼升级,在新基建、医疗康养、绿色低碳、城市更新等领域培育一批推广性强的专有技术或拳头产品,推进开展AI赋能的智慧应用场景服务,形成创新链和业务链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要坚持科技助力创优创奖,主动适应科技进步奖等评选规则变化,加强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等优势资源的跨界合作,聚势向各类高等级奖项发起冲击。


产业筑基:稳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当前沿技术或颠覆性技术进入成熟阶段,以新质生产力的形式推动相关产品大规模生产时,就形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对百舸争流的竞争大潮,我们既要对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升级,也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合理布局。行业企业要从国家大势、行业发展趋势和自身发展需求出发,积极捕捉发展“风口”,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引导优势资源向国家支持的关键领域、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打通“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发展路径。


一是创新设计产品。焕新传统业务名片,站在政府方、投资方、建设方、运营方角度充分思考,提升策划规划、工程咨询、原创方案能力,赋予传统“拳头产品”新的活力,提高行业“话语权”、影响力;打造全新产品名片,顺应AI赋能数字化、绿色化、智慧化等时代潮流,密切与产业链上下游、科研机构、行业协会间沟通合作,实现跨行业、跨产业、跨链条的集成化及业务一体化服务,主动从服务项目转向服务场景,为助力天津“设计之都”建设蓄势赋能。


二是优化业务布局。着力构建以传统优势业务为代表的“第一增长曲线”,以战略性新兴业务为代表的“第二增长曲线”。要持续做好市场和专业细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时“布网、织网、补网”,匹配和完善智能建造、绿色建造、高端文旅、城市更新、产业园区、新能源、数字智慧等增量业务资源要素,加速打造“蓝海业务”矩阵。


三是延长服务链条。持续创新全过程服务能力、前瞻性创新能力,全面优化和梳理生产、生活、生态布局视角下的城市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蓄力在民航、水运、农林、铁路、电力等跨行业资质类业务以及发债咨询、产业与品牌策划、投融资策划、创意设计等非资质类业务方面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主动寻求在运维业务领域质的突破。


数字赋能:AI加速数字化、绿色化、智慧化


随着AI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人工智能与勘察设计行业深度融合,释放行业动能,联动优质资源,提速推进数字化、绿色化、智慧化进程。一是深入推进“头号工程”。从全局出发制定数字化转型顶层架构,选择适当的切入点和优先级,坚持重大数字化项目领导层直接挂帅、自上而下推动、循序渐进,稳步完成数字化转型。二是探索推进营销创新。以数字化引领业务升级,向咨询、工程建造、运营管理环节延伸,形成数字设计、项目管理、工程咨询、总承包综合业务,以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的方式进行业务拓展。三是着力打造示范项目。发挥重点项目或典型项目的示范效应,通过具象的数字化成果推动企业形成数字化转型的内生动力,尝试构建数字交通、数字水务、数字勘察、数字测绘等产业生态。四是重视培育数字化人才。大力开展BIM基础软件、自主研发软件等线上线下培训工作,有针对性地培养勘察设计企业数字化人才队伍。坚持外引与内培相结合,通过全流程项目实践,打造善于综合运用工程技术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型设计团队。


转型升级:“三新”“三量”加速发展


瞄准“通过技术升级带动现有业务升级,拓展打造新产品”“发展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及集成化业务”及“积极进行跨行业新业务拓展”三大方向,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是发力“盘活存量”。主动关注存量业务的功能需求、技术需求,进一步拓展城市更新业务,促进相关资源重新组合、相互作用,用活“有中出新”之道,促进各类资源重新组合、相互作用,激发经济总量增长潜能;二是发力“培育增量”。把准“策划引领、集成服务和创新业态”三大关键,谋划实施更多高质量项目、战新产业项目,探索从“出图纸”向“讲故事”“造项目”的转变,持续加大全国化市场布局的深度、力度,培育发展有效益的增量;三是发力“提升质量”。推动主营业务向“业务纵向一体化,横向业务集成化的全产业链、全覆盖服务”的方向转型,更加关注“有利润的营业收入”“有现金流的利润”,将高质量的要求贯穿至集团生产经营各个方面。与此同时,要发挥勘察设计“前端”引领作用,积极践行“双碳”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ESG理念本土化实施,着力建设基础设施绿色低碳领域原创技术策源地,研发推广绿色施工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加速推进城乡建设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智力支撑:建强复合型创新人才队伍


人才,不仅是勘察设计企业的传统生产优势,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队伍,一是抓导向。下好人才“先手棋”,持续完善科技创新容错机制、创新绩效评估机制、科研人才激励机制,对进入国家及天津市重点科技创新平台,承担高等级科研课题的创新团队,在专家推举、职称评聘、薪酬政策上提供实打实的倾斜政策,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推动企业迈上更高水平的内涵式增长。二是抓队伍。继续实施“知名专家”“人才强企”战略,做好全业务领域科技人才引进培育,尤其是要培养建立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多层级各门类专家梯队,加快补齐战新与未来产业人才短板。要探索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特点相适应的绩效支持和薪酬制度,积极落实创新人才、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助力加快集团新质生产力发展进程。三是抓项目。精准有效投入研发经费,鼓励支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的专家团队联合承担高等级科研项目,勇敢肩负起国有企业在创新驱动中的主体责任。要以在手大项目、好项目为平台,结合实现“双碳”目标、智能交通、装配式建筑、BIM、CIM设计技术等重点,努力打造业内知名的新质生产力示范项目、标杆工程,逐步构建创新链和产业链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四是抓转化。明确服务主业、创造价值的科技创新目标,持续探索符合工程技术领域特点、集团发展实际的新质生产力成果转化机制,积极主编参编各类规范、标准,推出一批具备自主知识产权、推广性强的成套技术或拳头产品,让新质生产力成果转化速度更快、精度更强、市场号召力更大。


创新“一子落”,带动“满盘活”。海河设计集团正以坚定的步伐和前瞻的视野,抓住“质”和“智”两个关键,加力满速推动新质生产力在城乡建设领域广泛应用和深入发展。我们相信,只要坚定不移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塑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就一定能在新赛道上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发展。(本文作者赵建伟系天津市勘察设计协会理事长,天津海河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天津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