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主管主办
2023年,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国家及地方相继围绕资质管理、设计收费、招标投标、智能建造、工程建设模式等方面出台系列配套政策文件。天强产业研究院梳理2023年工程勘察设计行业重点政策,探寻行业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多地出台专项政策引导行业高质量发展
2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要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提高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深入实施质量强国战略,针对工程建设领域,明确要求提升建设工程品质。就设计行业本身而言,行业高质量发展不仅促进自身规模壮大,同时在引导创意发挥、推动产业升级以及提升城市品质等方面将发挥重大作用,为此,多地纷纷发文引导设计相关领域高速发展。
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布《支持设计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豫政办〔2022〕123号),提出支持企业通过市场化并购重组方式做大做强;通过举办设计大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手段提升设计产业服务能力。
江苏省人民政府发布《江苏省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168号),在推动勘察设计创新创优、规范勘察设计收费、发挥高端人才领军作用及明确质量责任等方面提出诸多举措。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山东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的《关于繁荣建筑创作的若干措施》(鲁建设字〔2023〕1号)明确要求,要充分发挥建筑师在建筑方案创作中的主导作用,在创作过程中将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应用融入设计理念。
表1 2023年各地出台的促进设计行业发展的政策汇总
行业监管进一步向标准化、数字化靠拢
标准化是提升整体质量水平的重要方式,数字化则是提升效率的重要工具。2023年,工程建设领域以审批流程标准化和数字化为主要抓手,进一步优化监管手段方式,提升监管效率。
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的通知》,通过对工程建设审批全流程事项清单化管理,推进区域评估、分类优化、集成联合办理等审批方式,进一步标准和规范审批流程,提升审批效率。
10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在全国27个地区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改革试点工作,基于试点搭建全流程数字化报建审批流程,建立建筑单体赋码和落图、全生命周期数据归集共享机制,探索打通工程建设项目设计、施工、验收、运维全生命周期审批监管数据链条。
住房城乡建设部统一收回资质审批权限
2020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落定资质改革方案,并在当月17日和次年3月2日相继发文,提出将建设工程企业资质审批权限下放至试点地区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
2023年9月15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企业资质审批管理工作的通知》(建市规〔2023〕3号),决定收回此前下放的资质改革审批权限,统一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实施,并提出加强对企业重组分立及合并资质核定和资质动态核查力度。
多地发布地方设计收费标准
2022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在5月发布的《“十四五”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发展规划》中提出“支持行业协会发布行业服务成本信息,引导合理设计取费和设计周期”等相关内容。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共有吉林、黑龙江、湖北、湖南、新疆、山东等6家地方协会或主管部门,根据地方需求拟定发布勘察设计和专项领域设计收费标准,引导合理设计收费。
从内容上看,对比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02年发布的《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计价格[2002]10号),各地新版勘察设计收费重点调整了四方面内容,一是重新拟定收费基价,较原来有较大提升,并且根据不同专业进行细致分类;二是调整工程复杂程度调整系数;三是新增对全过程咨询、BIM、建筑师负责制等新兴业务的收费标准;四是部分省份对收费下限或增值服务作出强制规定,以确保合理收费。
此外,针对压缩合理工期等难题,部分地区也在探索为超时服务付费的方式。在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9月4日印发的《湖北省建设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收费参考标准(试行)》中提到,若委托人要求赶工或占用国家法定休息时间,增加20%~30%的咨询服务收费。
表2 2023年各地勘察设计收费以及部分专项收费标准相关政策汇总
统一大市场政策加码,招投标领域成为专项整治重点
2022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一文中提出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2023年,国家层面出台多项文件,通过系列专项整治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铺路。
7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开展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清理工作的通知》(国市监竞协发〔2023〕53号),提出针对妨碍市场准入和退出、妨碍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影响生产经营成本、影响生产经营行为的具体行为开展专项整治工作。
表3 《关于开展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清理工作的通知》部分内容
招投标环节成为重点整治领域。1月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完善招标投标交易担保制度进一步降低招标投标交易成本的通知》,要求全面推广保函(保险),规范保证金收取和退还;同时,鼓励减免政府投资项目投标保证金,鼓励实行差异化缴纳投标保证金。
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工程建设招标投标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的通知》(发改办法规〔2023〕567号),提出针对招投标领域存在等问题开展为期约5个月的专项整治,重点整治对所有制歧视、地方保护等不合理限制,以及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资质挂靠、串标等违法招标投标活动,从而营造公平竞争的竞争环境。
智能建造试点城市相继发布实施方案
2022年10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发文选定北京市等24个城市开展智能建造试点,积极探索建筑业转型发展路径。2023年以来,各试点城市加快出台智能建造实施方案,开展试点项目。
从各地出台政策来看,政策重点提出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促进建筑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培育智能建造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着力解决工程建设存在的生产方式粗放、劳动力紧缺、资源能源消耗大等突出问题。梳理试点城市的重点任务发现,大部分城市主要围绕智能建造平台打造,挖掘数字场景、打造示范工程,加大技术研发以及完善监管体系等方面展开。
表4 与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相关的主要试点城市智能建造方案重点任务梳理
上海发文扩大建筑师负责制试点
近年来,多地开展了建筑师负责制探索,通过发挥建筑师的专业优势和技术主导作用,提升工程建设品质和价值,其中,上海在2023年围绕配套制度建设展开持续探索。
1月,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发布《上海市建筑师负责制扩大试点实施办法(试行)》(沪建建管联〔2022〕727号),明确将在乡村设计类、城市更新类、政府投资的科教文卫项目和“五个新城”“南北转型”等区域内的建设项目中开展试点,并提出责任建筑师需承担设计质量终身责任。
7月,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发布《建筑师负责制试点项目招标文件示范文本》,完善在招投标方面的规定。文件提出允许建设单位在立项前提前开展设计招投标,并鼓励采用评定分离的招标方式。
8月,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发布《上海市建筑师负责制工作指引(试行)》,在此前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每项工作的服务范围、职责权利、责任义务等细则。
12月,由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组织编制的《上海市建筑师负责制服务成本测算办法(试行)》,作为建筑师负责制项目的收费参考。根据办法,建筑师负责制项目的服务费率以建筑功能分类为基础,根据建筑分类不同呈阶梯式变化。调整后的服务费率较2002版本有大幅提升,最高为7.08%,最低不低于4%。费率还对常规改扩建项目、城市更新建筑还设置了上调系数。
除了上海以外,2023年,广东、山东和海南等地也分别于7月、9月和12月对外发文,加快推行建筑师负责制。其中,广东聚焦探索开展工程质量保险;山东提出在民用建筑和低风险工业建筑领域实施建筑师负责制;海南提出以海口、三亚、儋州为试点城市,在民用建筑及低风险工业建筑项目中开展试点工作。
表5 2023年上海发布的有关建筑师负责制政策汇总
PPP再出新机制,强调项目后期运营与收益
为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同时激发资本活力,2023年国家层面再出一系列PPP新机制。11月3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函〔2023〕115号),针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运作模式提出三方面新要求:
一是要求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需全部采用特许经营模式实施,优先和重点推进交通、环境整治、社会、新型基础设施和盘活存量和改扩建有机结合的项目。
二是将项目回报机制确定为使用者付费,要求明确收费渠道和方式,不再由政府买单,同时要求定期开展项目运营评价。
三是鼓励社会资本优先选择民企。与之前相比,本次政策更加强调对项目后续的运营管理,以及项目的自盈利性,十分关注项目运营阶段的盈利模式、运作机制是否成熟,为此文件提出要筛选排除掉收益偏低、无法通过付费回本的项目。
11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发布《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进一步将PPP模式范围缩窄至基于使用者付费特许经营模式,提出项目需确定收费渠道和方式,项目经营收入需要覆盖建设投资和运营成本并获取一定投资回报,强调了项目的后期运营管理与盈利。
“双碳”行动进入试点示范阶段
2023年是“双碳”目标提出的第三年,随着“双碳”顶层设计体系确立,近年进程不断加快,2023年开始在多区域、多领域开展试点工作。10月,《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发改环资〔2023〕1409号)发布,首批选择15个省区,在能源、产业、节能、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开展碳达峰试点。文件同时提出在能源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先进技术示范、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规划实施一批重点工程。
聚焦工程建设领域,重点以低碳技术应用为切入口推动“双碳”工作。8月4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住建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实施方案》,提出要在具体项目中推进绿色低碳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加速技术的成果转化和市场化,并启动2023年首批示范项目申报。实施方案分别针对源头、过程和末端提出了减碳、降碳、固碳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12个具体方向的示范项目类型。
表6 示范项目具体类型
深圳前海探索区域内推行符合港澳及国际通行规则的工程建设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工程建设领域一直在探索和对接国外工程咨询产业,探索国内外执业上的衔接过渡。2023年,深圳前海地区迈出制度创新第一步。
7月21日,《前海建设工程管理制度港澳规则衔接改革方案》印发实施,提出在前海地区推行“建筑师负责制”,实现“五方责任主体”转为建立与国际一致的“三方责任主体”管理模式。同时,方案提出借鉴香港经验,建立并推行“前海深港认可人士制度”,该人士可依托所在的全过程工程咨询单位,可作为建设单位代表,统筹全过程咨询团队,全过程负责项目设计、政府报批报建,监管施工质量、安全、环境及品质管控,并协调各参建方完成竣工验收等相关工作。
12月10日,国务院批复《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支持前海地区先进探索。为进一步促进合作落地,12月29日,由深圳市前海管理局指导,香港发展局支持,前海建投集团运营的前海深港规划设计建设平台揭牌成立,成为国内首个规划建设领域深港交流合作常态化、多元化、专业化、精细化的平台。未来,该平台有望在港深工程建设项目合作方面进一步发挥作用。据官方消息,截至2023年7月,已有香港建设领域50家专业机构、444位专业人士在前海备案,有10家香港专业企业独立承接项目,74名香港专业人士参与前海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