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主管主办
12月8日,原平安不动产有限公司董事长鲁贵卿在“预见2023—大变局,行业正道是沧桑”暨工程行业年度高峰论坛上发表了题为《韧性生存,人间正道是沧桑》主题演讲,从宏观形势“十分严峻”;“三大趋势”不会逆转;行业面临“五大挑战”;企业风险“十面埋伏”;韧性生存“八个重要”五个方面,分析了当前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本文分享部分演讲内容,以飨读者。
1. 世界局势危机四伏
我用八个字来概括世界的局势:“波诡云谲,危机四伏”。“四伏”不是一个量词,它是一个形容词,形容危机到处都有。我把危机分成四个方面,如图1所示。
图1 世界百年变局,波诡云谲、危机四伏
一是政治局势。世界格局正在重塑,不论是在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都有很多大事件发生,包括英国两任首相相继辞职、安倍晋三遭枪击身亡等,最近又发生了一些大事件,G20峰会召开、美国中期选举、台湾九合一选举、二十大召开等等,政治局势的变化深不可测,这些变化将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只是有些影响会长远一点,有些会短一点,有些是我们能够决定的,有些是我们无法决定、无法选择,只能被动接受的。比如谁当美国总统、俄乌战争,我们说了都不算,但是结局我们要接受,结果我们要面对。
二是经济格局。经济格局最重要的变化就是逆全球化。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过程中得到了实惠,这个势头发展下去,对我们是利好的。但现在形势已经变了,逆全球化、脱钩、全球能源价格上涨、贸易大战、通胀、加息、汇率起伏等等,这些宏观的经济形势和改革开放之初、加入世贸组织的时候已经大不相同了。有人说是我们在关键时刻没有把握好,实际上这不是我们一个国家的事,是全球的局势发生了变化,即使想融合,也不具备条件了。经济衰退是非常明显的,风险也很大。
三是地缘政治。地缘政治最突出的代表事件就是俄乌冲突,俄乌冲突不是俄乌两家的事,是二战之后东西方阵营对抗的延续,是整个地缘政治发生了变化。当然牵涉到我们的还有一些问题,包括佩罗西窜访台湾、美国对台军售、金砖国家扩容等等。最近这1年多的时间,大事太多了,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一朵云彩还没散去,另一朵云彩又过来了,世界风云变幻莫测、波诡云谲。
四是科技发展。科技代表世界的未来,也代表我们国家的未来。走到今天,我们国家和美国在科技上显然处于“对抗多于合作“的阶段。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我们就面临着封锁,后来有一段时间缓和了,现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于中美关系,竞争很重要的一个体现是在科技上,相信大家也有很深的体会。
“危机四伏”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四个方面都有很多重大的事件连续发生。各种因素叠加,世界格局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形势越来越复杂,这和原来大不一样了,所以称之为“百年变局”。
2. 国内宏观经济
关于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我也用8个字概括,就是:“三不一弱、长势不旺”。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取得了举世无双的成绩,但是也积累了很多矛盾,就目前阶段,用官方的话来讲有四大矛盾。
图2 中国宏观经济“三不一弱、长势不旺”
一是稳增长与防疫的矛盾。“疫情放开还是不放”在网络上有尖锐对立的两派观点。放开,有的说好,有的说差,政府也在不断地修正和完善防疫政策。尤其是进入12月份以来,中央开了几次重要的会议,大家也都有一些感受。12月2日,中央召开了党外人士座谈会,其中的一个主题就是要发展经济、回归经济,促进经济的发展、稳增长;12月6日,中央政治局开会,重点是经济发展和反腐败;12月7日,中央又发布了防疫的新十条,解决稳增长和防疫的矛盾,因为再不放开,经济就快到人们难以承受的极限了。放开虽然有理由,但也会带来问题,这是一种矛盾。目前,疫情仍是我国经济和市场的关键扰动因素。
二是抓落实与换届问责的矛盾。平时大家会感觉我们很多政策是雷声大、雨点小,政策落地难度大。很多人说上边的“经”是好的,是下边的“歪嘴和尚”念歪了,但是这么简单地责怪下边念歪了,好像也不是太公平,政策的配套机制也很麻烦。有人把中国的经济发展归纳为“人民代表大会周期”或“党代会周期”,中央换届需要约2年时间完成,第1年是党代会换届,第2年是中央政府换届,换届不仅仅是换个名头,人也要经历两次调整,这样调整下来各地的当政者有2年左右的不稳定期。每一届就5年,有2年时间在换届过程中,换届过程中政策的落实就会受到一些影响,这一次政府换届可望明年上半年完成,后续政策有望加速落地。抓落实与换届问责的矛盾也是一个长期的矛盾。
三是增量政策与硬约束的矛盾。我们的政策松了不少,但是还有一些硬约束,部分政策的核心约束“未放开、难放开”。我们这个国家大,问题复杂,大船“调头”需要时间,一项政策贯彻下来,需要半年到1年、甚至2-3年才能落到实处、才能见效。但是很多政策存在不配套的情况,也有些政策是矛盾的。去年房地产行业受政策影响较大,很多企业都被拉到“重症监护室”去了,后来又赶紧打“强心针”,让其参加百米赛跑,但是,刚从ICU病房出来,的确是跑不动的。“三箭齐发”对房地产的效果会有滞后效应,从“三道红线”到“三箭齐发”,政策的变化是非常快的,力度超大,这种“快”说明中央的决策快、效率高,但是政策落实和见效还要一个过程,加上换届的因素,落实和见效是需要时间的。
四是稳外贸与国外动荡的矛盾。2021年的外贸额增长了20%多,2022年的前三季度增长了14%,世界局势如此的波诡云谲,在目前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想要通过进出口的增长带动经济的增长,想要有大的提升难度很大。
四大矛盾影响了我们中国的宏观经济,我概括为:“三不一弱,长势不旺”。就是“疫情不去、消费不旺、出口不振、投资走弱”,结果是“长势不旺”。前三季度经济总量增长3%,2022年达到4%,我感觉还是有困难的。
3. 经济发展预期
展望明年的经济,中国这艘航母能有多大的速度?会不会快?我们希望快,但是我感觉不会太快,可能还需要一个过程,我们不能盲目乐观。现在我们要解决的问题,用中央的话说就是“预期转弱,需求收缩,供给冲击”三座大山。
图3 经济发展预期,三座大山、或许“破4”
第一座大山“预期转弱”。首先是要提振信心,这也是12月6日政治局会议的第一条内容。但是人的信心是建立在对实际经济形势分析之上的,而不是空喊“我有信心”,有的企业常喊“我们必胜”、“我们能赢”,但最后未必能胜,未必能赢。喊,可以,但是一定要建立在真实的经济发展之上。提振信心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并不是今天说了,明天就有,因为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家、每一个投资者都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判断,他们对各方面因素的分析总要有一个过程,市场是按照经济规律运行的,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所以,第一座大山是预期转弱、经济增长乏力。
第二座大山“需求收缩”。需求收缩的主要原因还是消费信心不足,比如说买房,前些年大家喜欢贷款和借钱买房,现在大家就很谨慎了。买房子都是买涨不买跌,价格越跌,钱袋子捂得越紧,还有银行的挤兑现象也是如此,越坏就越往坏的方面发展。需求收缩之后,再刺激就不是那么简单了,有一些经济学家提出来用“消费券”来刺激消费,这也是一个办法,但不是根本办法。需求消费应该是内生的,是基于内在的需求,发放“消费券”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到底有多大?很难说。实体经济不发展,就业问题不解决,老百姓手里没钱,消费就上不来。刺激消费、提升消费还需要时间。
第三座大山“供给冲击”。中美斗争、疫情肆虐、俄乌冲突等等,都对供给侧产生着影响,供给侧的生产组织者没有信心后就直接跑路了,有些企业家和企业都跑到国外去了,供给侧面临着冲击,再让他们回来,还需要时间,他们要看到实在的东西才有可能回来。民营经济的复苏难度不小。
这“三座大山”是2023年要重点解决的问题。2023年要实现经济回升、进而增长肯定还要有一个过程,对于增速的预期,我个人感觉明年全年GDP增速在4%左右是一个大概率事件,如果能有扎扎实实的4%的增长也是不错的。如果只是一味的追求数字的高增长,实际上,长期是有害的。改革开放40年,很多人变成了有思想的人了,不再人云亦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分析、都有自己的判断,然后决定自己的行动,这是改革开放的一大成果,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体现。关于中国的经济,我认为明年“破4”,也不是不可能的。以上是我关于宏观经济形势的认识。
“三大趋势”不会逆转
“三大趋势”也可以称之为长期影响中国经济的三大基本因素,一是人口老龄化,二是社会数字化,三是中国城镇化,这“三化”趋势非常明显,短期内不可能消失,不会发生逆转。
第一个趋势是人口老龄化。我国放开二胎后,人口也没有明显的增长,大家不愿意生了。我认为要尽快放开三胎,因为新的劳动力生产是长期的。前些年有一篇文章给我的印象特别深,文章提到,中国人口从6亿人到12亿人只用了40、50年时间,增长的这些人都是上世纪50、60年代出生的,再过30、50年,这代人去世后,人口就会断崖式下降。现在是14亿人,再过50年,中国可能只有5、6亿人,甚至3、4亿人。人口就是需求,没有人了还能有需求吗?人口就是影响力,假定我们中国就3、4亿人,我们在世界上还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吗?没有!社会再生产,重要的是人口的再生产,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这么快,经济增长能很快吗?从逻辑上讲就不太可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超过65岁就逐步进入纯消费阶段了,财富创造的能力没了,中国的动力就降低了,所以应该尽快放开三胎甚至多胎,只要愿意生就是好的。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每个行业都得面对,我们建设行业没有工人了,其他行业也一样。前些年我们坐飞机去欧洲、去日本,看到乘务员都是白发苍苍的,我们也可能会这样。人口老龄化是一种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我们要去关注和面对,抱怨是没用的。
图4 中国人口老龄化、社会数字化,“趋势”不可逆转
第二个趋势是社会数字化。社会数字化的趋势也是不可逆转的。这一次疫情给大家带来了深刻的体会,没有“码”是寸步难行的,将来,信息化、数字化会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会弄就很麻烦,这是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对企业来说,现在是数字化社会了,如果一家企业对信息化、数字化仍然没有感觉,或者仍然不够深入,就争取不到主动权,就占不了先机。社会的数字化趋势不可逆转,这也是我们需要关注、需要面对的。
第三个趋势是城镇化。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真正的工业化进程是从建国之后开始的。“一五”“二五”期间,工业化的进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农业社会是村落居住,工业社会是城镇居住,工业化带来了城镇化。经过上世纪70、80年代的城市化,90年代到本世纪第一个10年的城镇化,再到近10年的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城镇化。总的来讲,这是一个城市化的过程,是我国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重大社会变革。中国的社会变革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我们的中国梦,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追求。用城镇化率来衡量,我们现在是60%多,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70%-80%),还有超过10%的城镇化率要实现。我们14亿人,15%大概就是2亿人口,2亿人口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是2个日本、2/3个欧洲、2/3个美国,这个需求是很大的,这就是中国城镇化趋势的基本面。城镇化的趋势也是不可逆转、不可阻挡的,是有很大空间的。我历来不赞成简单地把中国经济和日本经济做比较,因为日本才1亿人,中国有14亿人,人口就是需求,有需求就会发展,这个趋势是长期的乐观主义,但是过程中会有很多曲折。
图5 未来经济走势,三稳一优、机遇挑战并存
“三大趋势”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走势的影响深远,用最近政治局会议上提出的三点是“稳预期、稳市场、稳就业”。“稳就业”就是大家有事干,消费、投资得跟上,得优化“三驾马车”的结构(图5)。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目标,这个目标不变,三大趋势不变,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机会,但同时也会有很多问题。怎样去落地政策?用毛主席的话就是“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战略上长期是好的,但是战术上要一个一个去落地,不能整天停留在宏观的口号上。这个过程中,对我们每一个建筑企业来说,高质量发展就成为必修课。
行业面临“五大挑战”
对于行业来讲,我们面临着五大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新冠病毒挥之不去,整体经济持续低迷。现在疫情放开了,企业和个人的担心还是比较多。据国外的数据统计分析,放开以后感染率就会大幅度提升,经济还将会持续低迷。当然,刚刚谈到经济低迷的原因,除了疫情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
第二个挑战是中美关系中竞争多于合作,国际环境负面因素增多。地球那么大,足以容纳中美两国,但是美国不这么想,本质上它还是希望自己永远当老大,所以竞争多于合作。中华民族要伟大复兴,所以中美关系的矛盾短期内很难化解,局部是可以改善的,但是长期来讲,矛盾还是存在的。现在中美关系的条件发生了变化,如基辛格先生所说“中美关系再也回不到从前了”,所以我们也不要整天说“要是回到从前就好了”,说这些没用,我们必须现实地、客观地去应对这些挑战。
第三个挑战是政经社周期性因素叠加,未来发展不确定性增大。当前,政治、经济、社会的周期性因素增加,这种内外因素叠加到中国经济,不确定性就大大增加了,预测就很难准确了。这种多种因素叠加起来的“不确定性+”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第四个挑战是行业管理的体制机制改革滞后,市场环境和行业生态问题丛生。目前的行业治理还不够成熟,行业监管政策经常来回变、大幅度变,甚至是“翻烧饼”地变,同一件事,今天鼓励,明天限制,后天处罚,任性用权。这就给我们基层从事实体经济的从业者带来了很多的困惑。就建筑行业来说,住建部在管理行业上做了很多,也动了很多脑筋,但是有些事也很难处理好。比如资质管理,不断地改,这几年有关资质的补充文件就发了一大摞,有人统计有20多个,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之前没想明白就发布了文件,之后就得不断地补充、修改、完善,这种“打补丁”式行业监管和社会治理,社会成本是很高的。行业管理的体制机制滞后,造成了问题丛生,但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确不太容易,我们可以提提建议、发发牢骚、吐吐槽,但即使让提意见的同志去处理,也很难制定出一劳永逸的政策来,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们要迈向现代文明的台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工程建设企业还将长期面对这种困惑,短期内难以改变,我们还要长期面对。
第五个挑战是建筑企业经营结构单一,管理粗放,抗风险能力不强。建筑企业在建国初期基本是搞建设、搞施工,后来才有了一些投资业务,经营结构上比较单一,人员结构也比较单一。有些建筑企业做EPC,但是设计力量不够,EPC是好的,PPP模式也不错,但是真正做成功是很难的,归根到底还是经营结构、人员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不强。
行业面临着这五大挑战,我们每个企业都逃不过,但是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些机会、一些机遇去发展。
投融资带动、提供全过程全产业链服务,是当前基础设施建设的主流模式。特别在经济下行的宏观环境下,投融资带动重大项目的作用更为关键,也是建筑央企开展区域经营的主要工具。相较于大型施工企业,勘察设计企业在资产规模和资金实力上明显处于劣势,面对工程建设市场环境的变化,需要积极整合内外资源,发扬优势,补足短板,提升市场竞争力。
针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我把企业的运营风险概括为十个方面,可称为“十面埋伏”。如图6所示,左侧5项风险是外部风险,右侧5项风险是内部风险。要想高质量发展,光喊口号是没太大用的,要去号号脉,找到风险是什么?问题在哪里?这十个风险因素可以分为企业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两类。
图6 企业风险“十面埋伏”
1. 外部风险
第一是宏观经济走弱带来的风险,这个前面已经分析过了。第二是产业供应链生态恶化带来的风险,比如某施工企业受地产开发商的影响,上游给不了资金它自己就要违约,而违约会带来一系列的信用问题,有信用借钱还容易,有风险借钱就难了。所以信用来之不易,作为一个企业一定要守信用,不守信用就会带来很多风险。第三是疫情挥之不去带来的风险。第四是行业监管政策多变带来的风险,这是我们要长期面对的。第五是成本上升、利润下降带来的风险。
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接受的外部风险,只能适当的化解,不能主导,只能去承受,该接受的就要接受,该化解的就要积极地去化解。
2. 内部风险
内部的5个风险是我们企业应该认真思考,并且能够有所作为的。
第一是企业战略摇摆不定带来的风险。有企业说“我们要成为世界500强”,我们不要500强、要500年不行吗?不要100强、要100年不行吗?我去过许多企业调研,有的企业老板振振有词地说“我们每年都搞战略规划”,好像一搞战略就高大上,甚至有些企业每半年搞一次、每季度搞一次战略研讨。每年都搞,那还能叫战略?战略就是“大的事”、“长远的事”,也不要把它想得很高大上,战略是个执行的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战略不要来回变,来回变就不叫战略了,最多叫战役、叫战术。不要感觉用了“战略”这个词就很伟大,实际上这是很荒唐的,对企业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我的体会是,战略定力至关重要,我在中建五局工作期间,我们确定的“1357工作思路”就喊了8年,8年不变,8年坚守,8年持续不断地贯彻落实,才使五局从根本上获得新生,走到了健康发展的路子上。李瑞环同志说过:“一个人要是老出新思路,他就是没思路”。一个人总出新思路,他的思路就像海边的波浪一样,后浪就把前浪淹没了,结果是他永远没有一个确定的思路。对于一个持续健康发展的企业来说,坚持战略定力比制定战略更重要,制定战略容易,坚守战略不容易,实施战略更不容易。没有战略定力是要出问题的,就像一辆行驶在高速公路的汽车,如果方向盘左右来回摇摆,是要出危险的,企业管理者要高度重视这个风险。
第二是企业商业模式变化带来的风险。我把中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历程概括为六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建国初期到1960年,那是计划经济体制;第二阶段从1960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总体上还是计划经济,有点准军事化管理的味道;第三阶段从1978年开始搞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到鲁布革经验推广、项目法施工,这一阶段是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第四阶段是从1987年鲁布革经验推广之后的“项目法施工”阶段;第五阶段是从1998年《建筑法》正式发布实施后是“法人管项目”阶段;第六个阶段从2014年开始推行PPP模式、“投建运”一体化。从企业的商业模式来看,在前两个计划经济体制阶段下,企业不完全是商业主体,不用算成本、不用算利润,完成任务就好;到企业承包经营、项目法施工、法人管项目的阶段,总体来讲还是施工企业,总承包企业多一些,也有设计单位,有投资企业,但是三者没有实质的融合。到2014年开始,PPP项目推广,投资、建设、运营三位一体、三商合一的模式带来了新变化,谁觉悟得早、谁行动得快、谁行动得好、谁行动得稳,就会带来良性变化。商业模式今后还会变化,所以企业要研究商业模式,寻找商业模式的发展契机,不适应就会带来风险。德鲁克说过: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商业模式的竞争。我们应当在商业模式的研究上下一些功夫。
第三是企业家欲望管理不当带来的风险。企业家,特别是经营了几十年的企业家,都有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是,有人能适当的管理自己的欲望,有的企业家管理不了自己的欲望,认为成功了一件事,其他事就都可以成功,最后就把企业带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企业家要管理自己的欲望,一个企业要管理自己的欲望,不要动不动就想当世界500强,全世界这么大都只有500家企业,我们不进去也没关系的。企业家一定要管理自己的欲望,能在一个领域做好,不见得在其他领域就都会做,想要跨领域发展,你会做、不见得你的团队就会做,团队做到一般,不一定能做精,不一定能做好。所以企业家的欲望会影响到企业发展的方向,欲望管理不当会给企业带来重大风险。
第四是企业运营偏离常识带来的风险。什么叫常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不会掉馅饼来”,这就是常识。“做生意,首先要做到收支平衡”,这就是常识。但是,许多人往往不这样想,有时这么想,但是不这么做!总想着投机、找个机会大发一把横财,这就是偏离常识。这个时代,我们要回归常识,回归常识才有可能不摔跤,才有可能走远。
第五是企业内部管理失控带来的风险。企业发展很快,管理组织跟不上,团队的专业性不够,最后就会管理失控。我们在战略转型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我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金融企业都做过,从小工长做到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每一次岗位变化后,工作内容、工作特点和之前相比,都大不相同,必须小心谨慎,步步为营。一个企业在调整幅度大的时候,内部管理就容易失控,看别人做得好,自己去做就有风险。我认为,企业管理者一定要时刻警惕,管理必须到位,运营不能失控。
内部的5个风险,作为企业应该认真研究,常抓不懈;外部的5个风险,作为企业应该坦然接受、坦然面对,认真寻求对策,这样才能追求高质量发展。如果“十面埋伏”解决不了,企业想要高质量发展?是不太可能的。即使到今天,大家谈的时候,还是谈速度的多、谈质量的少,不讲速度、不讲增长多少,好像就不舒服,每年不增长一点、规模不扩大一点,好像就没成功。实际上,还是没有真正转向高质量发展,必须“真正转向”!
真正转向高质量发展就是要认清本质、回归常识。什么叫认清本质呢?一个企业存在和经营的本质(图7),首先就是它的产品和服务,要提供好的产品、好的服务,要提供长期的好产品、长期的好服务。人家凭什么选择你?凭你的产品、凭你的服务,这一条要牢牢把握住。第二就是收支平衡,收支要能够盈余,企业才可持续。第三就是生产力要提升,生产要素在项目上要优化配置。比如我们施工和投资企业,产品是每一个工程项目,如果非项目管理人员很多,就有问题。李福和总调研得比较多,他谈到有的企业机关设了几十个部门,他认为建筑央企的工程局一级机关超过20个部门就不行了。我认为,一家千亿级建筑类企业的总部部门10-12个就足够了,非项目管理人员占比10%左右就可以了。活是干出来的,不是检查出来,检查监督的人过多,层层报批,“戴红袖章”的人太多,人浮于事,是要降低效率、增加成本的。生产要素要优化配置到项目上,后台要那么多人干什么呢?我认为,这也是常识,往往我们执行过程中就容易违背。第四就是用确定性穿越新周期。做好自己,做强自己,是最好的“确定性”,要用这种“确定性”去穿越经济周期。
图7 企业必须由“高速增长”,真正转向“高质量发展”
现在我们要认清本质、回归常识,要真正结束高负债、高周转、高利润的“野蛮生长”时代,不要去跟风。找风口、靠风口赚钱的那是少数人,我们的智慧没那么高,不要总去追风口、聚流量,真正转向高质量发展就会带来收益。
行业风云变幻,每个企业都要活下去。改革开放40多年,我们经历了的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那时候有很多机遇,遇见机会,“靠运气”就可以发财;第二个阶段是野蛮生长时代,“靠胆大”就可以发财;第三个阶段是高质量发展阶段,要“靠精细管理”才能做好;现在是第四个阶段,当前困难阶段要“靠耐力”才能活下去,韧性就是耐力。斗转星移,活着就好(图8)。
图8 行业风云变幻,斗转星移、活着就好
怎么才能活着?我强调“八个重要”:信心比黄金重要、自强不息比依靠外力重要、实事求是比追求时尚重要、回归常识比寻找秘籍重要、满足市场客户需求比关注自身利益重要、人的因素比物的因素重要、现金流比利润重要、合作共赢比单打独斗重要。每一句话都可以展开去讨论,都是一个大课题。
第一,信心比黄金重要。有的人,好的时候趾高气扬,一遇到问题马上垂头丧气。什么才是正确的态度呢?用毛主席的话说,“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毛主席还说:“最后的胜利,往往存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我们既要“再坚持一下”,还要“努力之中”,才能取得胜利。中国的“三大趋势”、基本国情、整个国家的发展目标,这个没有变,长期是利好的,长期是乐观的,要有这种信心。我们去努力,要树立信心,不要被困难所吓倒。
第二,自强不息比依靠外力重要。不要只想着政策,想要别人的帮忙,要乐观自强,“自己不被自己打倒,就没人能够打倒你”,我很推崇苏轼的人生态度,他一生在被贬中,但是他人生最辉煌的时刻就是在他最难受的时刻、被贬的过程中。有人说苏轼的好日子不多,不是在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最后也是在被贬返回的路上故去的,但是他的人生是很辉煌的,很有意义的,他做的事是惠及后人几千年的。一个人几十年的时光很短暂,可以自强不息去做一些事,一个企业也是这样,去把企业搞好,不要老想着投机取巧。
第三,实事求是比追求时尚重要。建设行业是一个传统行业,不要总去追求时髦,追求新词。新词误人、空谈误国、空想误企,要实事求是地把自己的企业弄明白,不要总去追求所谓的“时尚”。
第四,回归常识比寻找秘籍重要。什么叫常识?常识就是“天上没有馅饼”,常识就是“收支平衡”,常识就是你要有“好产品、好服务”,常识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过高的杠杆会把自己掀翻,过重的负债会把企业压垮,“偷鸡不成输把米”的故事常常发生。把企业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比寻找秘籍重要,因为从来就没有什么秘籍。
第五,满足市场客户需求比关注自身利益重要。因为市场和客户是衣食父母,不要总关注自身的利益,要关注市场和客户的利益,客户好了我们才能好,要给客户一个选择我们的理由。
第六,人的因素比物的因素重要。现在很多企业在减员,也有些企业做得有些过分。我经常和一些老板朋友交流这个话题,我们一定要对员工好,企业是要靠员工的,不要动不动就损害员工的利益,员工不给你干了,你靠自己是干不了多少事的。企业的本质是对外提供好产品好服务,对内要对员工好,要帮助你的员工,要成就你的员工。企业在困难的时候,一定要留下优秀的团队,不要一减了之,尤其是在减人的时候不要损害员工的利益。
第七,现金流比利润重要。这个,大家平时说的比较多,见的也比较多了,关键在于实践中是怎么做的。一些企业之所以举步维艰,之所以陷入困境,之所以倒闭,不是没有账面利润,而是因为没有现金流,没有可变现的利润,企业没有足够的安全垫。
第八,合作共赢比单打独斗重要。合作能给合作者带来好处,人家才愿意与你合作,如果合作有坏处,那他就不会与你合作了。光想着“你要跟我合作”,内心想的还是自己,要有利他的思想,合作才能持续下去。老子说:“算尽者死”。我们一定要有共进、共赢、共享的理念。
宏观形势十分严峻,三大趋势不会逆转,行业面临“五大挑战”、企业风险“十面埋伏”,应对策略没有高招,正道在哪里?我认为坚持这八句话就是最重要的。
最后,我借用尼采的一句话来结束我今天的演讲:“学会一觅即中,抵御八面来风,毅然驾舟而行”。
今天是2022年的预见,我们在谈2023年的事,据说2023年是千年不遇的年份,有两个春天,俗语有言:“一年打两春,黄土变成金”,明年是个好年份,祝愿各位好运!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