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博

扫一扫,关注微博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主管主办

加入收藏

全局思维下,如何做好城市更新特色营造?

发布时间:2022/12/8 20:24:31 浏览次数: 作者: 管理员 来源: 本站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的重大工程项目。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对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生活的地区做必要的、有序的改建过程。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新陈代谢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在城市成长过程中各组成内容本身或相互之间由于历史、自然、人为因素造成的功能失调、衰败、甚至受损等情况,需要进行不断的调整、维修、改善,使其恢复到正常的机能。推进城市的有机更新,使城市更新进程与社区发展进程耦合适应,促进城市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共同成长[1]–[3]。近年来,各地在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实践中,已积累了丰富经验,进行了广泛的方法总结,但在全局思维引导下的地方特色营造等方面仍亟须思维和方法的突破,以及实践的验证。


城市更新行动中的全局思维


既有城市更新工作中,已形成一套针对具体项目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


各地在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中,从实际出发,形成了一批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和模式,展现出三种典型思维:一是类型化思维,如将更新对象划分为老旧居住区、老旧工业仓储区、老旧商业区等常见类型,更新工作因类施策;二是定制化思维,即针对特定空间或特定人群的个性化需求,提出定制化的空间设计和服务供给,也是当前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三是补短板思维,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针对更新对象暴露出的诸如内涝隐患、停车难、公服短缺、品质不佳等问题,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虽然上述工作模式起到了对单个项目对症下药的较好效果,但在缺乏整体统筹和系统协调的情况下,不同程度地加重了城市更新项目在总体效果上碎片化的现实。仅依靠这些思维和模式,还远不足以承担存量时代城市发展赋予城市更新的使命,也难以在整体上发掘、传承和强化城市的地域特色。


在城市更新行动中融入“城市生命体”理念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考察时指出,“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要敬畏城市、善待城市,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生命体在遗传、变异、适应等过程中会产生各种疾病,“城市生命体”当然也会生病,城市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不同步,从而导致城市功能失衡或机能失调。


城市病的治愈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按照复杂程度,城市病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单要素城市病,即孤立要素的偶发性城市功能或机能问题,如点状、偶发性的城市交通拥堵、城市内涝、城市服务点缺失、城市环境污染等;二是单机能城市病,即同一系统内,多要素关联发生或频繁发生的系统问题,如频繁发生的交通拥堵、城市内涝、大范围的某种服务缺失、频发的某种城市污染等;三是综合性城市病,即城市中两个或以上系统都参与到推动城市病的产生、发展过程的综合问题[4]。当前,城市病的出现并非以点状、偶发的形式出现,多数是由于城市机能系统性的失调造成的,导致城市病症从要素扩展至系统,甚至危及整个生命体。笔者所在的中国建科正致力于建设“城市病综合医院”,以城市病综合诊断为抓手,构建城市病诊疗技术体系,应对城市更新所面对的复杂局面。在“城市生命体”理念指导下,“城市综合医院”依托中西医结合的思维方式,系统全面地进行城市体检,分析城市病因,再对症下药开方,补齐城市的短板与不足,让城市更加健康、更有活力[5]


在城市更新行动中需树立三种思维方式


在具体的勘察设计项目中,应积极探索城市更新、城市特色塑造与城市病治理一体化解决方案,依托全局意识、系统思维、长板效应等新的工作模式进行城市治理,推进城市更新行动。


一是树立全局意识,将城市视作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城市发展的全过程是一个不断更新、改造、新陈代谢的过程,相较于类型化思维聚焦于功能单一的地块改造,全局意识界定的城市更新是一项综合性、全局性、政策性和战略性极强的社会系统工程,对城市社会、经济、文化整体进行综合协调,促进城市文明形成,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在浙江湖州老城片区82个地块更新工作中(35个地块概念方案设计、7个地块功能策划、38个老旧小区改造、2个未来社区建设),项目组跳出地块更新的思维,主动开展更新工作的顶层设计,探索地块在推动湖州老城片区文化之城、宜居之城、活力之城、高效之城、靓丽之城、公园之城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使命,发挥地块尺度最大的能级效应。


二是注重系统思维,在全局意识的基础上,建立城市生命体的基础支撑系统和特色提升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好比城市生命体的神经系统,安全防灾系统好比免疫系统,交通运输系统好比循环系统,物资供应与垃圾处理系统好比消化系统,蓝绿生态系统好比呼吸系统,保证系统治理下的城市机能各司其职,健康运行。在安徽•芜湖市镜湖区城市更新行动方案工作中,针对城市中心系统,项目组提出了擦亮中心计划;针对山水本底系统,提出了“画步镜湖”专项行动计划;针对历史文化系统,提出了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计划;针对交通系统,提出了道路及背街巷支路整治提升计划;针对绿地开敞空间系统,提出了国家园林城市建设计划;针对公服配套系统,提出了老旧干网整治行动。


三是注重长板效应,相较于短板思维关注查缺补漏外,长板思维强调城市更新在突出本土特色、发展新兴经济、树立更宏大的城市发展愿景和追求更高城市价值中发挥的作用,突出长板是实现城市在同等级城镇体系中脱颖而出的必由之路。在京张铁路遗址公园改造设计中,除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外,项目组发现京张铁路周边的科创资源云集,如何在京张铁路的更新利用中挖掘这一长板特征,突出强化这一优势,才能既满足文化保护利用的基本要求,同时满足提升北京科技创新能级的额外诉求。


注重全局思维的城市更新效果


当代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在反思传统设计理论与现实技术需求的差距时,常常意识到综合目标和多元价值的实现无法通过局部设计为城市整容而实现,这就需要对城市全局或各系统进行全面的梳理,再引导局部的更新行动,方能起到更佳的效果。对城市每一栋建筑的更新、每一宗地块的更新、每一个片区的更新,就如同在“城市生命体”注入新的基因一样。有益的更新能够提升“城市生命体”的机能,推动城市风貌特色的建设;低质量的更新行动反而会加快城市的衰败,破坏固有的城市风貌特色。在国际上先进的城市更新经验中,巴塞罗那便是从改善和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开展风貌整治与特色塑造着手的:市政当局通过在衰败地区开展公共空间修缮提升行动,直接促进了周边商业空间的繁荣,进而带动城市税收的增加,反过来市政当局便有更多的预算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提升城市的内在活力与外在品质,防止城市进入衰败的悪性循环[6]。显然,这是全局意识下的城市更新实现风貌衰败地区新陈代谢、有机再造的典范。


全局思维引导下的地方特色基因发掘


全球化下城市面临地方特色消逝的挑战


在全球化、生活方式趋同、建造技术趋同的大背景下,不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都出现了“千城一面、万楼一貌”现象。如果没有特别的标识系统,身处非洲的约翰内斯堡、欧洲的华沙城、亚洲的马尼拉、美洲的洛杉矶,游客并不能快速地识别这些城市的差异,在中国各地的城市也有类似的问题。


图片

“千城一面、万楼一貌”现象


全球化下城市特色消逝的动力机制大致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从需求侧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城市经济越发开放,世界各地本土文化生态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和破坏,出现不同程度的文化趋同现象,文化多样性面临严峻挑战,外加后殖民主义时代通俗文化、大众文化在全球的传播和地区的渗透,人们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正在日渐趋同,这将导致城市从功能布局到设施布点的同质化,城市内生动力的演变也将在一定程度上驱动着城市空间结构、形态风貌等外在表征的变化;二是从供给侧来看。工业化和全球化是导致“千城一面、万楼一貌”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工业化、全球化是快速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其不仅促进了各等级城市的扩张,更重要的是塑造了从建造材料到建造技术的标准化和流程化,这使得城市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造都在不同程度上受限于统一的“国标”“行标”。此外,行业协会、国际组织对先进建设理念、先进工程技术和先进建造材料的跨地区传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进一步加剧了城市风貌趋同、固有特色消逝。因此,在存量时代探讨城市更新在塑造城市风貌特色的路径方法,就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在全局、系统、长板思维引导下,探讨城市特色缺失背后的机理以及如何在城市更新中重塑城市特色的路径方法。当城市丧失遗传性,文化将失去传承,城市将失去特色,千城必将一面。同样,在住建部发布的《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建科〔2021〕63号)中也提出了在城市更新行动保留城市记忆、塑造城市特色的路径与具体措施,包括保留利用既有建筑,不随意迁移、拆除历史建筑和具有保护价值的老建筑,梳理评测既有建筑状况,明确应保留保护的建筑清单,加强厂房、商场、办公楼等既有建筑改造、修缮和利用;保持老城格局尺度,不破坏老城区传统格局和街巷肌理,鼓励采用“绣花”功夫,对旧厂区、旧商业区、就居住区等进行修补、织补式更新,保留老城区具有特色的格局和肌理;延续城市特色风貌,不破坏地形地貌,坚持低影响的更新建设模式,保持老城区自然山水环境,保护古树、古桥、古井等历史遗存;鼓励采用当地建筑材料和形式,建设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的城市建筑;加强城市生态修复,留白增绿,保留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


城市特色基因存在的根源主要包括四个维度的唯一性


基因是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意指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因子,具有可遗传、可变异的特性,将基因的概念引入城市研究后,形成了城市形态学(Urban Morphology)的研究分支。中国科学院院士段进是最早以基因视角研究城市特色的学者[7],其认为城市特色基因是指那些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要素组合模式,其包括城市物质空间要素的形态及背后复杂的经济、社会、文化因素。通过对城市特色基因的识别提取、解析评价和传承导控,可以避免采用统一的模式面对千差万别的城市、不尊重历史和自然的设计弊端,强化规划设计的在地性,推动城市规划设计方法从空间形式创作到空间基因分析的方向性转变,为城市建设与自然保护、文化传承的共赢提供有效的设计路径[8]


延展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来思辨城市特色的来源,因应城市建设的特色之困,结合文献阅读,笔者认为城市特色基因存在的根源至少包括以下四个维度:一是地理位置的唯一性。不同地理单元的人居环境常常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这是因为地貌、气候都是无法复刻的特色场景,同时地理环境对建筑材料的选择、风土人情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二是城镇环境的唯一性。不同的城镇环境塑造城市空间独特的肌理和格局,诸如南方的水乡、北方的窑洞都是人与自然相互适应形成的独特的人工环境;三是演进历史的唯一性。由于特有的区位条件、制度环境或偶发事件,不同城市缘起、生长、收缩、消亡的演变历史各不相同,城市演变历史构筑了独特的空间基底;四是居住社群的唯一性。不同社群由于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的不同会深刻影响城市空间的风貌特色,如外向的西方民族性格形成了由建筑围合公共空间形成的城市轴线系统,而内敛的东方民族性格形成了由墙体、院落空间形成了城市场域系统。对上述唯一性的梳理是开展城市特色塑造的基础工作之一。


发掘城市特色基因的主要方面


城市特色基因既是城市空间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长期互动契合与演化的产物,承载着不同城市特有的信息,形成城市特色的标识,又起着维护三者和谐关系的作用。如何促进城市特色基因的生成,见微知著,努力发掘城市特色基因,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从气候影响的方面。不同气候区下城市空间要素的形态往往表现出显著的异质性,从原始社会的半地穴式建筑、杆栏式建筑,到古代社会的四合院、檐廊式建筑,再到现代社会的实体建筑、灰空间建筑,不论建筑技术如何更替迭代,人类在适应气候环境时所表现出的建造智慧总是呈现出相似的规律,识别与传承这些基因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地貌影响的方面。地貌对城市特色基因影响的持久性丝毫不亚于气候的影响。以成都老城“北偏东向、垂直格网”的路网形态为例,成都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形成了自西北向东南的水文流向,而北偏东向的路网格局契合了这一地形地貌,有利于引水和排水,外加成都平原东西两侧山脉走向及由此形成的主导风向平行,利于通风。因此,自古蜀开明王都“少城”至清代的“满城”都遵循了这条北偏东向的城市基准线,这一形态基因甚至影响了后来旧城外的道路。由此可见,地貌对城市特色基因的塑造往往出现最早、影响最深远[9]


从营造方式影响的方面。营造方式往往集中体现了特定时代、特定群体的价值观,甚至是世界观。诸如,周王城以经纬途制、居中不偏著名,反映了周代对于纲常伦理、王权至上的推崇;秦咸阳的主要宫苑建筑与仙后星座在平面布局上遥相对应,反映了秦王以象天法地,追求君权神授的思想;齐临淄遵照“城廓不必重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原则布局城市道路、城墙与设施,反映了法家实用主义的精神内核。当下的城市营造方式主要以规划标准、规范的形式体现,因此,如何在规划标准中植入好的基因对城市特色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从文化特征影响的方面。城市是文化在空间上最集中的表征,是人类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集中展示的舞台,聚焦到城市中最为重要的空间要素一一城市轴线,可以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城市轴线在区位、层次、体系、朝向、虚实、主次、功能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法国的城市轴线服从理性主义的思想,采用的是多向放射延伸、以开放空间作为枢纽并联轴线两旁建筑的组织方式。受到礼制尊卑思想的影响,中国城市传统的轴线强调辨方正位、择中立宫,建筑空间主要用于烘托主体权力的地位。因此,发掘城市特色背后的文化因素,往往是城市特色塑造最复杂又最重要的工作。


从建筑材料影响的角度。不同地区与城市之间随着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在建筑材料上产生巨大差异,这既包含了自然地理条件的因素,也包括了不同种类文化所造成的影响。不同建筑材料的应用,塑造了独特的城市色彩,北方的青砖灰瓦、南方的红砖绿瓦就是建筑材料塑造城市特色基因最生动的体现。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具体因素在影响着城市特色基因的形成,这就需要设计师在具体项目中进行细致的挖掘和提炼。



城市更新中的特色要素塑造


基于地理位置、城镇环境、演变历史、居住社群形成的城市个性特征,通过山水、绿地、街巷、建筑、小品等显性要素,转变为可被市民感知的具体场景。


山水一一厘清山•水•城的空间关系,实现城市由观山望水,到连山融水,到亲山近水的演变,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打通城市重要生态廊道,实现城市周边独特的自然地貌能够融入到城市的组团之中。在广东江门市潮连岛综合规划设计中,项目组对潮连岛进行寻势相地,立足让城市在自然中生长的理念,构筑了纵贯中部山丘生态带、外环滨江环+内环水景环双环的城市公共空间骨架,实现了绿水青山、城景合一的城市意象。


绿地一一绿地是自然生态空间与城市建成环境之间的纽带,是大尺度蓝绿空间融入不同层级城市生活圈的重要接口,构成城市的生态骨架,引导市民健康生活,提升人居品质。在山西昔阳县城区总体城市设计与棚户区改造规划中,项目组构建以南山梯田、门户稻田、澳垴山森林公园、北关村郊野公园为节点的郊野环,以陶乐公园、松溪公园、颐民公园、三岔河口公园为节点的老城环,和以中轴路绿化带、迎宾西路绿化带为节点的古城环,建构了城市特色空间骨架。


街巷一一街巷除了承载基础的交通运输功能,还是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载体,体现着城市品位与市井生活的烟火气。在南康东、西街改造中,项目组通过通、抬、拆等手段,在保证片区街巷基本通畅的基础上,进行新功能与新业态的植入,复现东西街旧时商贸繁荣的景象,并强化历史名人主题,提升了东、西街改造的文化底蕴。


建筑一一建筑是城市风貌特色最为重要的载体,其承载了一定时空背景下城市建造的技术水平和艺术水平,也反映了当地居民在适应地理环境下作出的空间选择。在敦煌建筑风貌规划中,项目组提取当地建筑文化基因,对敦煌新建建筑或既有建筑改造制定了建筑设计导则,包括建筑形体、构建、材料和色彩指引,以达到重塑历史古城的风貌特色。


小品一一小品主要包括设施与铺装,通过对特色要素的抽象演绎,达到呼应城市风貌特色的效果。例如,在京张遗址公园方案设计中,项目组设计了钢轨小品呼应铁轨要素,建立移动盒子呼应车厢要素,使得游客在敲击铁轨和使用盒子的过程中回想曾经繁忙的铁路运输景象。城市更新不仅要在物质空间改造中塑造城市特色,而且在精神寄托与历史记忆上强化城市特色。


城市更新已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主要方式,在延续既有的对具体项目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的基础上,亟须融入城市生命体理念,从城市发展和城市结构改善、全面品质提升的全局思维角度加以引导。上述地方特色基因分析和城市特色五要素是一些便于识别和掌握的特色保护与建设要素分类方法,关注城市更新中对城市特色影响较大的主要方面,有助于相对全面、系统地把握城市本土特色和工作重点,有效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本文作者杨一帆系中国城市发展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首席规划师,翁阳系中国城市发展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城市规划师)


参考文献


[1]阳建强.中国城市更新的现况、特征及趋向[J].城市规划,2000(04):53–55.

[2]翟斌庆,伍美琴.城市更新理念与中国城市现实[J].城市规划学刊,2009(02):75–82.

[3]杨震.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英国经验及其对中国的镜鉴[J].城市规划学刊,2016(1):88–98.

[4]文兵.牢牢把握“城市生命体”理念,建设中国“城市病综甲医院”[EB/OL].

https:www.cuwa.org.cn/shuiwuyuqing6/12007.html.

[5]张爱华,马晨光.以“城市生命体”理念应对城市病,建设“城市病综合医院”一一专访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副理事长文兵[I].小城镇建设,2022,40(05):5–8.

[6]赵燕菁.城市风貌的制度基因[I].时代建筑,2011(3):10–13.

[7]段进,邱国潮.国外城市形态学概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8]段进,邵润青,兰文龙,等.空间基因[I].城市规划,2019,43(02):14–21.

[9]李旭,陈代俊,罗丹.城市形态基因的生成机理与传承途径研究一一以成都为例[I].城市规划,2022,46(04):4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