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主管主办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导致风险挑战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这些都给正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探索前行的勘察设计行业,带来了重重阻力与挑战。新时期,如何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勘察设计企业亟待研究的课题之一。
中信工程设计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工程”)是世界500强、香港上市公司中信集团的下属一级子公司和旗下的重要科技骨干企业。作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文明领域一揽子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和行业领导者,中信工程高质量发展有哪些成功秘诀?未来有怎样的发展规划及设想,有哪些问题待解……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武汉勘察设计协会会长,中信工程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杨书平。
问: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您认为,当前勘察设计行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行业应如何应对?
杨书平:战略管理学家魏斯曼有一句名言:“一个问题的解决总是依赖于与问题相邻的更高的一级,即问题决不可能在它出现的那一层面得到解决。”对勘察设计行业机遇和挑战的分析判断,需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对工程建设行业供需关系的高度来看。
从需求端来看,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中央财经委第十一次会议先后对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部署,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节奏有望加快,网络型基础设施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为勘察设计行业打开了新窗口。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把县城作为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市政工程将是县级城镇化建设补短板的重点,这也给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空间。
从供给端来看,一方面,EPC工程总承包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已经被大多数地方建设主管部门认可,本来给勘察设计行业提供了新可能,但机会被施工行业抢占了更多市场份额,勘察设计行业原有的“产品”被“降维”,行业发展的压力空前凸显。同时,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安全是当前城市开发建设的总体要求,基础设施建设被要求与产业发展同步谋划、同步实施;TOD、EOD等开发建设模式逐渐兴起,市政道路、污水处理、水环境和水生态等被赋予了功能复合、外部性内部化的需求。面对上述需求,勘察设计行业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在竞争中不再突出,具有整合项目策划、招商引资、工程建设等不同行业资源能力的企业成为新需求的“宠儿”。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不断反复、中美贸易争端和俄乌战争等,使得国内经济增长承受巨大压力,地方财政持续紧张,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有效需求减少,工程建设和勘察设计行业增长乏力。
面对机遇和挑战,勘察设计行业必须创新商业模式,围绕客户需求改变传统的价值创造方式和呈现方式,深化多专业集成,在整合资源和提高能力中对接市场需求,探索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发展路径。行业发展也需要领军企业作出示范,引领整个行业的发展。
武汉森林大道项目
问:当前,传统市场增长乏力,行业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工程建设组织模式和设计咨询服务模式创新。在此过程中,中信工程进行了哪些探索?取得了哪些经验?
杨书平:中信工程是在中南市政院和中信建筑院战略重组基础上成立的平台型企业,聚焦于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领域。成立之初,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市政工程和建筑工程的勘察设计,是典型的勘察设计企业。近年来,中信工程主动适应工程建设组织模式和设计咨询服务模式变化,积极构建“一体两翼”发展格局,创立了“策划+投融资+EPC+运维”的商业模式,开创了一条勘察设计企业高质量发展之路,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具体而言,就是发挥设计处于产业链前端的优势,发挥中南市政院和中信建筑院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主动与城市规划和业主需求对接,把政府规划目标策划成为各级地方政府高度认可的高品质建设项目,从而取得项目的优先获得权。然后,以少量的投资带动社会资本共同参与项目投资,以PPP的形式获取项目后再以EPC形式交给两院实施,从而带动两院业务转型、人才转型。另外,还介入项目运营阶段,推动设计人才向运营管理人才转型,拓展全产业链价值创造能力。
“十三五”期间,中信工程采用上述商业模式,实施了“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及临空港新城一体化”项目、武汉市江夏区“清水入江”项目、武汉市东湖高新区“森林大道”项目等一批规模大、影响力强、经济社会效益好的投资项目,带动两院新签工程总承包合同额约160亿元。
从中信工程的创新实践来看,投融资能力和风险防控体系是勘察设计企业转型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否则难以支撑持续健康发展。为此,我们已经成立了基金公司,旨在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还将探索发行基础设施公募REITs,盘活优质资产,最大程度发挥投资带动作用。我们统筹安全和发展的关系,持续推动风险防控体系的迭代升级,防范投融资、工程总承包实施过程中的合同风险、安全风险、质量风险、法律风险等,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
问:在数字化转型、“碳达峰碳中和”方面,中信工程开展了哪些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哪些成效?积累了哪些经验?
杨书平:数字化转型是勘察设计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没有数字化转型就没有高质量发展。中信工程的数字化转型按照“2+2+N”的思路展开,即两个层面(中信工程总部、相关子公司)、两条主线(业务数字化、数字化业务)、N个应用场景或产品。
在中信工程总部层面,业务数字化主要是以数字化办公、业财一体化、数字化绩效考核系统为牵引,逐渐打造覆盖项目管理、投融资管理、财务管理、市场管理及行政管理等全方位一体化的系统平台,形成全体系的数据中台。数字化业务主要是出资设立中信数智(武汉)科技有限公司,以工信部126和127重大BIM专项为牵引,以“中信智能建造云平台”的研发和应用为核心,精心打造“智能构件资源库”与“工程资金支付管控系统”等,致力于打造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2021年,中信智能建造云平台荣获第三届中国工业互联网大赛数字建造(建筑业)新锐组唯一的一等奖。
在子公司层面,两院通过运用BIM、GIS、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全面开展设计数字化转型。中南市政院建设了BIM桌面云、BIM设计平台、EPC协作云平台等;中信建筑院建设了云桌面、云存储,打造了全功能移动平台、二三维协同设计平台等。同时,两院还聚焦客户需求和痛点,分别以所在的市政、建筑行业具体业务场景为突破口,致力于构建转型发展新优势。中南市政院开发了“中信智慧水务云平台”,该平台通过湖北省技术交易中心鉴定,曝气模型及BIM信息融合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功入选工信部“2019–2020年度物联网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类示范项目”。中信建筑院聚焦BIM技术前沿,研发数字智慧建筑,完成基于BIM的可视化数字融合平台、系统数据中台及移动终端的开发,实现智慧照明、智慧暖通、安防监控、维保工单、报警中心等功能。清水入江等项目公司积极开展在线采购,应用资金支付管控系统和智慧水务运维平台等数字化管理手段,提升管理效能。
我认为,数字化是勘察设计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安排,是需要重点培育的业务和能力,必须“一把手”亲自抓,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高度系统谋划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包括流程再造、数据沉淀、人才引进、文化重塑等。
在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要求方面,中信工程下属的两院先后开展了“应用于低碳区域能源系统的大规模水体储热模型及关键技术研究”“长江经济带大中城市多源有机固废园区化协同处置及示范”“自来水厂全流程环境友好型绿色净水工艺研究”等一批省部级“双碳”课题,以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勘察设计业务的发展。另外,中信清水入江公司作为中信工程在运维领域布局的重点子公司,其在污水处理厂上盖光伏设备,每年发电约200万千瓦时;把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用于热交换源的空调系统,节约用电约30万千瓦时;污水处理后的中水代替自来水用于绿化等,节约自来水3.3万吨,积极探索绿色、低碳运行。
湖北东湖实验室
问:勘察设计行业是智力密集型行业,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中信工程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有何难点?
杨书平:人才是第一资源。中信工程积极探索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的新路径、新方法,为公司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首先,推动人才转型和培养要贯穿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勘察设计企业转型为科技创新型工程公司,需要一大批项目管理人才作为支撑,把设计人才培养成项目经理是一条可靠的路径。我们把最优秀的设计人才放到工程总承包项目中去锻炼和成长,同时通过管理学院等平台举办一系列的项目管理培训,助力人才转型。“十三五”以来,中信工程从事工程总承包的员工从30多人增加到300多人,其中80%由技术人员转型。
其次,人才引进要聚焦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和弱项。一方面,我们从党政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引进了一批项目策划、科技创新、审计纪检、品牌宣传、质量安全等方面的领军人才,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我们结合数字化转型,引进了一批系统规划师、系统架构师、系统开发师、数据管理师等IT人才,增强数字化“基因”。另外,按照全过程、一体化的发展目标,我们还引进了规划、轨道交通、水利、公路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提高综合设计能力。
最后,人才激励创新是企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一招。中信数智(武汉)科技公司,作为中信工程数字化转型战略与科技创新实施载体、国家重大专项研发载体和主要实施者,需要一大批创新型人才的加入,为此我们创立了“合伙人”制度,允许骨干员工从公司离职、以社会人的身份参股,骨干员工持股比例将达到30%,把“合伙人”的才干和智慧与公司的发展和前景捆绑起来,最大程度释放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与此同时,中信工程在人才队伍建设中也有痛点,主要是对勘察设计和总承包业务中的技术研发类、项目管理类、投融资类等关键人才的中长期激励机制不完善。但是,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所突破,相关工作已经在统筹推进中。
武汉“清水入江”项目
问:“十四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中信工程有怎样的发展规划及设想?
杨书平:按照中信工程“十四五”发展规划,我们将围绕“三化”开展工作,就是工程项目策划、规划咨询、勘察设计、投融资、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工程咨询和运营管理等全生命周期一体化,以及全过程数字化、业务布局全国化。
在全生命周期一体化方面,中信工程已经有多个成功案例,未来的重点是持续提升集战略策划、产业策划、商务策划、投资策划、技术策划于一体的策划咨询能力,实现综合策划的“一个方案”与后期综合设计的“一张图纸”相融合。
在全过程数字化方面,中信工程将以工信部项目为牵引,打造具有核心控制力的建筑产业互联网,依托总部及各子公司具体业务场景,打造基于BIM技术的数字化全过程咨询服务体系,培育中信数智公司,加大研发与成果推广应用,全面推进核心业务数字化,形成一批数字化创新成果和大数据沉淀。
在业务布局全国化方面,中信工程已经建立了华中、华南、华东、西北和西南五大区域中心,将统筹现有的全国分支机构,加大人、财、物等资源投入力度,强化内部在市场经营、科技创新、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协同,借助中信集团协同优势和战略合作伙伴协同资源,推进工程投融资业务和工程总承包业务全国化发展,加快推进业务全国化布局。
中信智能建造云平台
问:您认为,勘察设计行业在新时期应书写怎样的责任与担当?
杨书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碳达峰碳中和”、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是勘察设计行业面临的时代命题。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绿色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实施绿色建造,降低行业能耗水平,为蓝天碧水净土贡献力量;应该进一步提高数字化技术应用水平,从工程建设前端入手,推动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发展,提高城乡建设品质和智能化水平;应该进一步加大城市建设理念创新,丰富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内涵,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本刊记者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