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主管主办
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要有新气象,要有新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必须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把住房城乡建设事业与国家新的历史方位、新的发展战略、新的发展部署相衔接,积极做出响应,去适应新时代,要有新发展,更好地服从、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使命、新目标。今天,我将从六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第一,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必须适应新时代的新目标和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要求,坚持规划的改革和创新,促进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讲到,我们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判断和结论,这种主要矛盾的变化既是关系到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也必将对国家的各个方面、各行业工作都提出新的要求,发展要有新的取向。
习总书记还提到,发展是第一要务,在这个基础上更要注重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要大力提升质量和效益,满足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个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了我们在城市建设、城市规划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规划设计上,前瞻性、严肃性、强制性和公开性不够,城市建筑贪大、求怪,城市文化缺失;城市建设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节约、集约程度不够高。在管理上,依法治理的力度不够,违法建设、大拆大建问题突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环境污染、交通堵塞等城市病蔓延,大家怨声载道。
要解决这些问题、补齐这些短板,规划和建设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是规划,必须要克服人治,要树立和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强制性,要与国家的战略目标相契合。现在,各地都在编制、调整城市总体规划,省域在编制省域总体规划,国家也在编制国家的总体城市规化。这其中有两个历史定位和坐标点,那就是2035年和2050年,我们的规划编制要跟国家大的历史坐标相吻合,去搞好城市的战略定位、空间布局、要素配置,划定生态红线和开发边界,城市要有边界,不能越来越大。其次,要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所以,我们规划的任务是很重的,规划、建设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多规合一。2014年,住建部等四部委就开展了多规合一的试点;2016年,国务院明确由住建部牵头,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的管理,要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权威性、公开性,促进多规合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要改革城市规划的管理体制,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衔接。特别是中央提出,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两者合一。
多规合一的本质是简政放权,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行政效率。现在,各行各业都在搞规划,但是这些规划都要落在同一个坐标上,弄不好就互相打架、互相扯皮。所以,要充分认识多规合一的本质,还是简政放权、提高行政效率。
现在,多规合一试点在很多省市都在展开,实施比较早的是厦门,较早地实现了发改、国土和规划三个部门的三规合一,效果较好,行政效率大大提高,总的审批时限由原来的122个工作日缩短到49个,前期工作总时限压缩了三分之一。
二是城市设计。住建部今年3月发布了第 35 号部令《城市设计管理办法》。城市设计不是一个法定的设计阶段,但是它非常重要,它是介于总体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阶段。住建部从部令的层面,对城市设计提出了管理要求。
目前,城市设计试点正在进行,全国已经通过了两批,第一批20个、第二批37个试点。这57个城市,要突出做好城市核心区和中心地区、历史风貌地区、新城区、重要街道等重点地区的城市设计,要编制一批具有影响力、高水平、有实效的城市设计成果。
现在,很多单体建筑看起来还可以,但是放在一起就乱七八糟,很多城市千城一面,没有城市设计。城市设计不同于总体规划,也不同于单体设计,它是对某一特定地段,一种三维形体和空间环境的一个整体构思的安排。所以,落实总体规划的意图,指导建筑设计,协调景观要素,城市设计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是塑造特色风貌、营造良好人居环境的一个重要的措施。城市设计做好了,对克服现在普遍存在的空间秩序杂乱、风貌特色消失,尺度、形体、色彩失控,传统文化中断、品位的缺失等,都会起到积极作用。各个城市要研究自己的人文和自然资源的优势,突出自己的特色,确立自己城市的文化主题。上海有上海的文化主题,海派、浪漫;北京有北京的文化主题;杭州有杭州的小家碧玉式的风格……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主题,就不会雷同了。综合调动城市设计的手段,就会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才能改变千城一面的状况。目前,也有一些城市的城市设计做得比较好,如上海浦东的小陆家嘴CBD、天津文化中心、天津新城、郑州郑东新区等。
三是城市双修。城市双修包括两方面内容:一个是生态修复,我们要有计划地去修复被破坏了的山、河、湿地、植被、土地以及矿坑,修复它的生态;另一个是城市修补,重点是老旧城区、住区、老旧建筑以及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经过前一段时期,特别是从旧城改造方面,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探索了一些路径,发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从单体改造延伸为群体,形成一片或者一个区。二是从单一的功能过渡到复合功能。原来更多的是创意产业,现在是多业态的复合功能,如上海的新天地、成都的宽窄巷子等。三是从单纯的建筑改造利用扩展到综合整治,恢复整个区的功能与活力。四是从只注重地面修补,延伸到地上、地下空间的统筹开发,形成一个立体空间。五是从原来被动的维修、保护遗存,提升到怎么去传承和创新,让我们的历史遗存和文化遗产能得以活化,融入到现代人的生活中去。六是从常规的功能修补、提高颜值,进入到全面贯彻新建筑方针,特别是绿色、低碳。
城市修复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做,而且也很有意思,所以,我们不要老考虑增量,存量性的发展这篇文章我们还需要做好。
四是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综合管廊在欧洲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整个巴黎地下就是一个地下管廊的网络,底下相互连通,大家都可以去参观。现在,我们要求综合地下管廊要有管廊区,所有的管道必须进入管廊,不能再新建自己的管线。管廊要有限使用,是收费的。
海绵城市的要义就是把雨水留下来,减少它的径流,可以获得一个非常规的水源。
第二,住宅与房地产管理,必须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住房基本制度和调控长效机制。
房地产管理一定要按照十九大要求的“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个定位,加快建立基本制度和调控长效机制。根据这个总的定位,十九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这是将来房地产管理的一个根本准则。
去年,开启了新一轮更严厉的房地产调控,调控效果开始显现,但是基本上还是行政手段,狙击了一些热点城市的投资和投机性需求,购房逐步向理性回归。现在看,效果还是有的,一线城市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环比下降了0.2%;15个热点城市,有11个新建商品房有所下降,4个持平;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涨幅全部回落。但怎么能够可持续,还是需要研究,总应急不行。今后,要按照十九大报告要求的,“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这个定位,以解决群众住有所居为目标,加快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第三,坚持创新发展,转变生产方式,构建现代化的建筑体系。
秦砖汉瓦使用了那么多年,建筑业革命也进行了几次,我们的技术水平、材料也经过革新,但很多作业方式基本上还是传统的。所以,我们要构建新的建筑体系,要改变过去那些短板,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品质和质量、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提高产品的完成度、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现代建筑体系有几个主要特征:结构体系化,构件、部品标准化,安装、连接工法化,标准、体系模术化,管理信息化。我们要把推进建筑装配化作为住房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争取达到30%。要把住宅工业化作为一个重要措施,来提高建筑品质,做到节能减排;要结合创新发展战略,研究一些关键问题,特别是优化结构体系,提高工业建造的预制率和整合度;要结合保障性住房建设,在政府工程中率先推广工业化建设。
第四,坚持绿色发展,进一步提高建筑节能水平,建设低碳城市,建设美丽中国。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建设美丽中国。要推进绿色发展,重点是推进资源的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要实行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性和生活性的循环连接。在生活方面,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要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对于工程建设行业来讲,一要继续提高节能标准;二要大量应用清洁可再生能源;三要大力推广被动房、被动式建筑;四是户型要适度,同时城市要推进低碳出行。
中国的建筑节能标准,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步是1986年提出来的节能30% ;第二步是是1995年提出来的节能50%;第三步是2005年提出来的节能65%。目前,全国的强制性节能指标是65%,少数走得比较快的城市和省份,如北京、河北、山东等已经达到75%。
被动房又被称为超低能耗建筑。被动房之后,还出现了零能耗建筑。再下一步,我们的建筑、小区,不但是零能耗,还是负能耗。这是什么概念?这是说,我们的建筑是产能的,我们不但自己产能,还要向社会提供能源。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一天终会到来。
第五,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宜居的现代化农村。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优先、农村优先,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原来,我们的建筑师都是在城里,对农村关注不多。现在,观念要转变,建筑师要关注农村,而且现在有不少设计大院的建筑师辞去了在国有大院的工作,到了农村去,在农村创业,为农民研究怎么复兴、更新农房、农村,这跟乡村振兴战略是一致的。在进行村镇建设的时候,要特别注重几个“尊重”,千万不能用建设城市的办法去建设乡村。第一就是对环境和生态的尊重;第二是对传统村落的格局、街路和建筑的尊重,不能搞造城运动;第三是对本土文化和乡俗民情的尊重,保护好乡土文明,这样才能承载乡愁,才能延续记忆;第四是要尊重村民的意愿,去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建设美丽乡村是给农民造福祉的,不是给他们增添苦恼。
第六,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主动走出去参与国际合作,体现建筑大国的责任担当。
要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主动参与国际合作,体现我们一个建筑大国的责任和担当。“一带一路”倡议是习总书记2013年提出来的,这是维护开放性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国方案,是深化区域合作的中国主张,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一种责任担当。
“一带一路”进展得非常好,已经由理念转化为行动,由愿景变成了现实,由规划转向了实施,由过程转换为成果。在“一带一路”中,建筑施工做得最好,有些工程总承包做得也不错,但建筑师在“一带一路”中还是一个短板。
我认为,建筑师可以“走出去”有三条理由:一是我们有能力。中国改革开放快40年了,我国一年的新建建筑面积达20亿平方米,哪个国家的建筑师有这么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中国,所以我们是可以的。二是我们有责任。中国是一个建筑大国,我们的注册建筑师已有5万多人。我们有责任去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建设搞好服务,所以应该“走出去”。三是我们有意愿。因为这种“走出去”是互利共赢的,对双方都有好处,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地“走出去”。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走出去”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信息的不足。二是标准的壁垒。三是体制的约束。对此,我有几个建议:第一是成立“一带一路”建筑师合作联盟,搭建平台、沟通信息,研究怎么合作,定期召开论坛。第二是标准问题。首先,要把我们自己的标准完善好、修订好、做好标准升级;其次,要积极参与标准的制定,提高中国标准的国际化水平,通过工程总承包把中国标准带出去。第三要延伸建筑师的执业链条。第四要积极推进以工程设计为龙头的工程总承包,建筑师转变角色,由建筑负责人转变为策划、设计、监造总负责的角色。
(本文摘编自宋春华在2017中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的主题演讲,本刊根据录音整理,标题为本刊所加,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