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主管主办
版权声明:本文刊登于《中国勘察设计》杂志2021年7月刊,版权为《中国勘察设计》杂志社及作者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打造百年党史精品“立体书”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设计侧记
本刊记者 刘红伟
6月18日,首都北京。
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的喜庆时刻,一座庄重大气的红色新地标——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以下简称“党史馆”)正式亮相,首展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通过2600余幅图片、3500多件套文物实物,第一次全方位、全过程、全景式、史诗般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
党史馆地处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与古都壮美的中轴线遥相呼应,总建筑面积14.7万平方米,是国内首座以党史为主线、全景式展示党矢志不渝奋斗之路的永久性展馆。党史馆甫一开馆,便被各界拿来与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等经典建筑并列,称其为“祖国大地上又一座标志性建筑、首都北京又一座红色地标”。
党史馆犹如一部“立体党史书”,可谓是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之作。党史馆主设计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建院”)首席总建筑师邵韦平表示:无论是风格样式、结构外观,还是功能设计、内涵底蕴,党史馆都生动展示了党的初心使命,真切反映了党的时代风采,实现了纪念性、传承性、实用性有机衔接。
西南角鸟瞰
“得知有机会参与这个重大政治任务,深感责任重大”
建设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是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不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
“党史馆建设要同中国共产党的精神相吻合,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和其中蕴含的伟大奋斗精神,反映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顽强奋斗的伟大历程”;“要充分发挥展示、纪念、宣传、教育、研究等综合功能”;“要着眼于教育年轻人,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史馆建设工作高度重视,亲自谋划、亲切关怀,多次听取工作汇报,作出重要指示。
谈及当时接到这一重大任务的经历,邵韦平表示感受颇深。
2018年初,北京建院得到中宣部关于党史馆的设计邀约,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全胜高度重视,迅速部署,委派公司首席总建筑师邵韦平第一时间参加中宣部的方案征集部署会。邵韦平坦言:“作为建筑设计师,同时也是一名党员,得知有机会参与这个重要政治任务,深感责任重大,于是迅速组织团队投入到紧张的设计工作中。”
“接到设计任务后,我们就不断研究整个项目和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契合点。党史馆的意义特殊而重大,如何在设计中体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和其中蕴含的伟大精神,同时兼顾功能性,成为我们面临的首要挑战。”邵韦平说。
在项目的整体设计过程中,从方案投标到最终定案,从深化设计到施工配合,北京建院党委始终要求项目设计做到高站位、高标准、高要求,党委领导班子多次对项目方案进行集体研究把关,协调内外部资源保证项目顺利推进。项目设计团队充分发挥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整个过程中各项设计细节进行反复的方案推敲和多轮比选,以工匠精神对待每个环节,精益求精,仔细论证,寻求最佳效果。
他们最初的方案概念来自于“红船”,重在体现历史与现代的对话,设计将整个展厅利用时间轴进行串联,展现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波澜壮阔。第一轮方案提交后,他们又根据进一步的要求,增加了建筑的历史传承感、厚重感和“精神殿堂”的考虑。在方案深化过程中,他们多次召开专项设计沟通会,与大型展览馆馆长对话,听取对党史馆建筑的功能、流线等方面的意见。
当时,7家国内设计单位接到了任务,大多数都由院士领衔,组建最强队伍参与设计方案投标。“当时时间也非常紧,从决策形成到建党百年,只有3年多时间。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总体量近24万平方米且建设标准极高的工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从提出初步设计方案到完成深化设计,邵韦平和他的团队只用了3个月时间。
传承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等经典建筑的文化基因,采用传统柱廊式结构,形成简约、大气、质朴的建筑风格;细节造型上充分体现中华文化特征;内部结构符合时代对展馆的功能要求,实现纪念性、传承性与实用性的有机衔接……经过三轮角逐,他们的方案脱颖而出,北京建院最终赢得了党史馆的设计任务。
“作为党史馆的主设计单位,北京建院能为建党百年的标志性项目工程添砖加瓦,虽然很辛苦,但完成设计任务后很是欣慰,全体人员倍感自豪。”邵韦平如是说。
2021年5月5日党史馆落成仪式合影(左起:陈钟毓、刘宇光、束伟农、 邵韦平、徐全胜、张铁辉、孙成群)
“建筑是百年大计,真正能够流传下来的往往是文化层面的理念”
北京建院的设计方案,缘何脱颖而出?
邵韦平称,设计方案之所以能被选中,一方面是因为方案传承北京建院几十年来的历史积淀,继承“十大建筑”建设理念,既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又体现了当代建筑理念;另一方面是因为方案充分考虑了周边环境因素、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在确保建设目标的基础上融入了大量优化提升措施。
时间回溯到1959年,为献礼新中国成立10周年,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军事博物馆等北京“十大建筑”拔地而起。邵韦平所在的北京建院是当时天安门广场建筑群主设计单位,也是人民大会堂设计方。
“当时的北京‘十大建筑’,是中国建筑文化和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不仅达到了当时专业技术的顶点,也为我们探索建筑服务国家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经验。当年,建设过程中提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理念以及‘中西合璧、兼容并蓄’的建筑风格等,都对后来的建筑实践产生了方向性的影响。”邵韦平说。
邵韦平表示:当时留下的宝贵经验和设计成果,对北京建院承担这座具有纪念意义的党史馆设计提供了很大帮助。“党史馆位于北中轴线东侧,我们考虑跟中轴线的关系,把建筑主立面安排在建筑西侧正对轴线的方向。人民大会堂将西方平顶式结构、柱廊和中式纹样,琉璃瓦屋檐相结合。在党史馆设计中,我们也借鉴了这样一些处理手法,体现了历史的传承性。”
“建筑是百年大计,时尚性的元素很快就会被替代,真正能够流传下来的往往是文化层面的理念。”邵韦平认为,一座成功的建筑,既要从传统中继承和当今时代相适应的内容,也要映射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邵韦平带领团队在承袭人民大会堂等经典建筑的文化基因、表达厚重感和纪念意义的同时,追求功能上的现代性和与时俱进,力求符合时代的要求,通过将前沿的建筑理念和建筑技术注入这座展示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丰碑式建筑,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公众。
如今的党史馆,既能看到人民大会堂等经典建筑的影子,同时也展现了新时代的建筑风貌。“这座建筑是为建党100周年的献礼,其诞生过程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彰显了我们的文化自信。”邵韦平表示。
简短的词语中,隐含着他难掩的自豪之情,更彰显出新时代建筑设计人拼搏奋进、勇担使命的豪情。
邵韦平代表设计单位作汇报
邵韦平在党史馆施工现场
“完整呈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党史馆的核心内涵”
6月18日下午,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党史馆,参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
从空中俯瞰这座大气恢宏的展馆,整体呈现“工”字形,寓意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外观传承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等经典建筑的文化基因,采用传统柱廊式结构,庄重恢弘,充分传承中华建筑方正端庄、质朴大气的传统精髓。
整座建筑将开国经典建筑的柱廊风格与中式建筑纹样相结合,通过厚重的实墙和虚实变化的柱廊及玻璃幕墙,共同形成了一种庄严的纪念效果。建筑外立面采用土黄色,寓意中国共产党来自大众,脚踏黄土地的沉稳、厚重气质。上部顶冠采用我国古建筑大屋面琉璃瓦形式,形成连续的立面肌理。
党史馆东西两面立有28根廊柱,象征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浴血奋战建立新中国,柱身直径1.9米,柱身至幕墙2.1米,象征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年份是1921年。南北两面各6根廊柱,体现美好的愿望和寄托,展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奋勇前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昂扬风貌。屋顶旗杆高7.1米,象征着党的生日是7月1日。
东西柱廊两端的花格墙装饰,同时融入向日葵符号,突出党史馆的党史特征。建筑的檐口没有简单做成抽象造型,而是通过类似木构椽子的形式,形成比较强烈的中式建筑印象。柱础采用红色花岗岩,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性及用鲜血和生命换来胜利果实的特征。
在内部空间布局上,双轴线对称的形式,使建筑看起来周正庄重、更具有中国传统精神。建筑细节造型上,也充分体现中华文化特征,柱廊的柱头、柱础采用了宝相花设计图样,柱与柱之间通过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额枋进行连接,使立柱更加稳定。
广场上,五大主题雕塑雄伟矗立,震撼人心。广场正北方向的大型党旗雕塑《旗帜》气势如虹,深刻反映出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力量。由《旗帜》雕塑座台向南眺望,广场上矗立的《信仰》《伟业》《攻坚》《追梦》四组大型汉白玉雕塑,分别对应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四个伟大”主题。276个人物与583块汉白玉融为一体,人势与山势相依,庄重、巍然,讲述着中国共产党100年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历程。
党史馆不仅在设计上处处体现着党的元素,在材料的选择上也别具匠心,许多建材取自革命圣地,比如奠基石就来自革命圣地延安。
……
“完整呈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党史馆的核心内涵。”邵韦平说:作为单体规模大、功能全面、地位重要的国家级展览馆,无论是风格样式、结构外观,还是功能设计、内涵底蕴,党史馆都生动展示了党的使命抱负、真切反映了党的时代风采。
“实现展览馆的纪念性、传承性与实用性有机衔接”
在设计中,“如何实现党史馆的纪念性、传承性与实用性有机衔接,同样是我们团队考虑的重要问题。”邵韦平说。
“党史馆布局中心对称,层次分明,空间恢宏大气,双轴线对称的形式使建筑更具有中国传统精神。”邵韦平介绍说:建筑主入口位于东西向轴线,这条轴线突出了建筑的纪念性和仪式感;另一条轴线位于由南向北、由低到高向上的一条动线上,这条轴线具有非常强大的感染力。
从西侧主入口拾级而上,进入党史馆序厅,由100块漆板拼接而成600平方米的《长城颂》巨幅漆画壮丽雄浑。地面石材叫“中国红”,取自四川雅安,当地称这种石材为“红军红”。序厅高3层,能够串联各个主题展馆,南、东、北两侧各有一个主题展厅,序厅和3个主题展厅中间为中央展厅。中央展厅标高与周边展厅差半个层高,构成错层,形成流线型参观路线。党史馆一、二、三层为主题展厅,四层为专题展厅,五层为书库。
“通过采用符合现代展陈理念的连续展陈流线设计,我们设计了一条螺旋上升、循环向上的参观流线,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观展效果。”邵韦平说:参观流线从一层序厅开始,顺时针循环观展之后,沿着中轴线上的台阶和扶梯转换标高,通过逐渐的空间转换,形成层层递进、由下而上的展览动线。
逐级上升的展览空间,全景展现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人们在向上一层层行进中,会油然而生一种仪式感、崇敬感,“同时寓意我们党的事业不断走向新高度”。
“设计过程中,党中央一直强调要突出人性化的功能需求,体现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据邵韦平介绍:在加强对外交流、接待的使用功能方面,建筑首层设置了供序厅举行重要活动而配备的休息场所,六层设置了可供1000人举行大型交流活动的红色大厅,周围配有休息场所,针对不同区域的功能房间,设计了不同的到达方案。
内部办公区域位于展厅之上的五至七层南北侧,通过不同的出入口和竖向交通保证与公众流线相互独立。尾厅设置阶梯教室,参观者可在此逗留或观看展览、影视作品等。
以往很多大型展馆,观众需要在场外排队等候,该馆西侧广场地下设置了一个约9万平方米的公共服务空间,配套有餐饮、影视等各类服务设施,观展前观众可以在此等候参观,观展后可通过尾厅乘电梯穿过结束厅到达该空间。该公共服务空间下方即为3层停车库,可满足大型展览停车需求。
馆徽和柱廊
柱头纹饰细部
展厅内景
红色大厅内景
“立足新发展理念,打造新时代展馆,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
建筑学是一门跨越科学和艺术的综合性学科。作为一座新时代国家级党史展览馆,党史馆从设计到建成的各个环节,都体现了高质量发展要求,创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新发展理念一以贯之。
“党史馆可谓是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之作。”邵韦平表示:党史馆不仅在建筑风格、结构、功能等方面实现了纪念性、传承性与实用性的有机衔接,而且立足新发展理念,打造新时代展馆,从设计到建设各个环节都体现了新发展理念,数字化三维设计确保每个建筑细节精准美观,因地制宜采用减碳技术,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
“我们利用数字赋能,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邵韦平和他的团队通过采用数字化三维设计,结合虚拟技术,直观展现人在数字孪生建筑中的视觉感受,进行方案比选、优化流程动线、研究空间和构件尺度,实现设计上的精雕细刻。施工图设计阶段,有效避免了各个专业设计成果间的矛盾,减少了数据冗余、歧义和错误,确保了每一个建筑细节美观精准。
在建设阶段,项目团队依托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对设备位置和管线走向精准排布,通过碰撞检查、净高分析确定最优方案,为精细化施工管理奠定基础,保障了项目高质量建设。后期,该数字模型将为党史馆运营维护提供更大助力。
在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党史馆总体按照国家绿色建筑最高标准——三星标准配置。屋顶设置了连续太阳能采暖台架,并专门定制太阳能集热管,使之和建筑造型完美结合,既突出绿色生态理念,又具有现代美学效果。同时,建筑大量采用减碳技术,通过减少碳排放,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作贡献。
例如,党史馆采用冰蓄冷系统,利用夜间低价电进行制冷,用于白天高价电期间的能源需求,从而降低供电煤耗,实现减排;为满足文物和展品对室内湿度的要求,创新采用组合加湿方式替代传统的蒸汽加湿,取消了燃气蒸汽锅炉,每年预计可减少直接碳排放约600吨。
为提高安全等级,党史馆还采用全隔震技术,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完全断开,设置橡胶隔震支座和弹性滑板支座,有效降低下部结构震动对上部结构的影响,在释放建筑空间限制的同时,将建筑抗震性能大幅度提高到9.2级。
在后续运维等环节,北京建院将继续提供完善的后续服务,从数字展馆、智慧运行等环节提供多方位技术支持,将运用科技力量实现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的运维工作,让党史馆成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建筑,是时代的风貌。从延安时期的中央大礼堂,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全国政协礼堂,再到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等,都是党的历史的重要见证、革命精神的鲜明标识。如今,雍容大气、气势磅礴、独具一格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成为祖国大地上又一座标志性建筑、首都北京又一座红色地标。
犹如一部“立体党史书”,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记录着一个百年大党砥砺奋进的峥嵘岁月,聆听着一个古老民族迈向复兴的铿锵足音,也浓缩了中国建筑业100年来筚路蓝缕高质量发展的风雨征程。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建成,是全体中国建筑人的无上荣耀。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落成仪式上,邵韦平在发言时说:“从2018年开始,经历了1000多个日日夜夜,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由概念和图纸变成了现实,能够参与并见证这一历史性的工程落成,无比荣耀。”这是以邵韦平为代表的中国建筑设计人发自肺腑的感悟,必将激励中国建筑设计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