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主管主办
你想过“出海”做设计吗?
无论你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很多设计企业确实因此站在了十字路口。
国内市场的存量搏杀日益激烈,去哪里寻找新的机会?行业发展红利没了、中国建设正在“往外走”,变化交织在一起,是否意味着“出海”的好时机来了?
2012年4月27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宣布收购新加坡CPG集团,在业内引起巨大轰动。
为此不惜向中国进出口银行贷款6亿多元,最终以9.1亿元完成全部股权收购。该案被称为“中国勘察设计行业海外收购第一案例”,也被很多从业者看作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为“出海”业务压下的重量级砝码。完成收购项目的前后几年,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在海外参与了大量项目,比如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中刚友好医院……
在新加坡,CPG是一家拥有2000+员工的建筑咨询设计公司,是前新加坡公共工程局企业化后所成立的公司,曾参与樟宜机场、滨海湾花园、邱德拔医院、国家美术馆、国立大学校园等重大项目。
新加坡相关政府部门认为,收购完成之后,CPG可以迅速扩大自身在中国的业务机会,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也可以通过合作扩大自身的国际业务空间。
在此之后,设计企业收购海外公司的案例接踵而至:悉地国际全资收购澳大利亚PTW公司、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原华东院和上海院合建而成)全资收购美国威尔逊室内设计公司......
国内设计企业收购国际设计公司的案例似乎已不再是新鲜事。
随着中国建造、中国制造的崛起,越来越多国内设计企业或主动、或被动地把“出海”、国际化作为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
根据商务部《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发展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总份数11932份,新签合同额达到2602.5亿美元。其中一般建筑业务新签合同额为464.3亿美元,住宅、商用建筑和其他业务的占比分别约为30%、30%和40%。
业务主要集中在亚洲市场,占比近60%;非洲市场占比约30%;欧美、大洋洲、拉丁美洲等发达和准发达市场合计占比仅有10%。国内企业在境外承接房建业务以总承包、传统承包为主,2019年95%的完成营业额来自于这两种业务模式。
不仅如此,该报告还分析认为,随着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改善民生的刚性要求,国际房屋建筑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我国企业依托丰富的国内业绩和实施经验,以及一定的成本、工期和质量优势,面临着诸多的发展机遇。
具体而言,在大量发展中国家,新城建设、城镇化发展、居住改善等需求日益强烈,衍生出海量建筑业务。
新城建设方面,如赤道几内亚欧亚拉新城、埃及新行政首都、印尼美加达新城、缅甸曼德勒产业新城、孟加拉普巴乔新城和达卡南部新城、沙特Neon新城等……
居住改善方面,如斯里兰卡提出每年10万套社会保障房建设需求;伊拉克计划2018-2022年在全国各省(除库区外)完成70万套住房项目并以快速拼装技术完成10万套保障房项目;埃塞俄比亚计划继续大规模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减少城市贫民窟;加蓬计划至2025年建设20万套住房和多个居住、商业、教育、绿地、休闲功能齐全的街区……
另外,东南亚、南亚和非洲部分国家的城市化发展进程进入提速阶段,商用建筑和房地产项目建设计划越来越多。在东南亚地区,伴随外资的大量涌入,柬埔寨、泰国、越南、菲律宾等国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持续火热。
有很多投资者认为,部分东南亚、非洲国家目前的发展状况与10年、20年前的中国十分相似,人口红利、基建需求都处于极速增长的状态。也因此,近几年各行各业呈现出一股“出海”浪潮。
相应的,海量基建需求的出现也意味着大量的设计需求。跟随着中国建设“出海”的浪潮,国内设计单位是否有机会借此实现国际化的布局,抢占海外市场?
中建西南设计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等一大批央企、国企设计院早在多年前就曾深度参与过不少援外项目。
除此之外,近些年也有一批事务所和明星设计师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崭露头角。
2006年,在第10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中国设计师米丘斩获“艺术及建筑杰出贡献奖”。5个月之后,他接到意大利奇维达莱市中心废弃水泥厂改造规划的正式邀请,成了主导国外城市改造工程的第一个中国人。
奇维达莱是一座具有两千年历史的意大利古城,项目计划在市中心废弃水泥厂重建银行与大学,以恢复自己的城市精神。据说在此之前,意大利国家电视台派了两个制作组来到中国,花了很长时间探访米丘1998年后的所有项目。
除了米丘,王澍、俞孔坚、张永和、马岩松等一批中国设计师渐渐走入国际视野。
但即便如此,国内大部分设计企业仍然较国际水平有着不小差距。
近几年“一带一路”倡议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和影响:中国的交通行业已经成为世界的领跑者,港口、公路、桥梁、高铁、建材、设备等行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我国逐步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程建设强国。中国建造、中国制造在国际工程市场上具有优势地位。
但中国设计似乎始终难以赶上前两者的发展速度。
在国内,高端项目几乎“沦为”境外设计公司的领地。开发商和政府也更信任国际公司,大型标志性项目多采用国际招标的方式,且中标设计单位基本都是境外公司,最多允许联合体。这其中有业主和开发商“崇洋媚外”的因素,更是理念和实力差距的表现。
去年,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R)公布了2020年“国际设计225强”企业榜单,该榜单以公司海外营业收入进行排名,有24家中国内地企业入榜。但以建筑设计为主业的公司仅有华东建筑、悉地国际和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3家,且排名分别为123、155和215名。
当下,国内设计市场增速放缓,趋向平稳发展。为了寻求新的增长,设计“出海”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方面,在异国他乡,“出海”需要面对不同的市场环境、规范体系、法律体系、操作流程和语言、文化,如何打出名气,获取品牌信任度是一个难题;
但另一方面,海外有广阔的市场和无限的可能,凭借中国承包商在国际工程领域的明显优势,中国设计未尝不能闯出一片天地。
中国设计“出海”,你看好吗?
(文章来源于计成 ,作者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