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主管主办
新基建 新动力 新机遇
科思顿企业咨询管理有限公司高级合伙人 郭刚
7月15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13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囊括了包括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线上办公等在内的数字经济时代的15大新业态,加快了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步伐。“新基建”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基础设施,再一次引起了大众的关注。对于勘察设计行业,“新基建”究竟意味着什么? 为什么需要“新基建”? 基础设施是驱动工业革命的核心要素之一。一般认为,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共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而每次工业革命的发生,都离不开新的技术、新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驱动。 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改良为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蒸汽机成功应用于轮船和火车,铁路成为新的基础设施,开启了近代运输业;19世纪下半叶,以电和内燃机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率先在德美两国发生,电网、公路、航空成为新的基础设施,推动了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数字科技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信息基础设施成为重要的基础设施。 长期以来,我国一贯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但是,伴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传统相对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成为新的发展理念,数字经济发展得到高度重视。 2017年,“数字经济”被正式写入十九大报告。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数字中国”建设。2018年底,“新基建”被正式提出。2020年,“两新一重”成为重要投资方向。国家对于数字经济的定位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新兴产业本身,而是将之提升为驱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国家战略,而“新基建”正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以5G为例,作为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技术,5G对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进作用,也使其成为中美高科技战的焦点。国际咨询机构埃森哲研究表明,美国无线行业每年为美国经济贡献4,750亿美元,并带来470万个就业机会,每个无线工作在整个经济中产生7.7个工作岗位,无线行业直接GDP贡献中产生的每1美元都能为整体GDP带来3.20美元的增长。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2020年-2025年,我国5G商用带动的信息消费规模将超过8万亿元,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达10.6万亿元,“新基建”带来的价值及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新基建”的定义 我国对于“新基建”的理解经历了三个阶段,从狭义到广义,“新基建”的方向愈来愈明确。 概念初提阶段: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正式提出“新基建”,主要包括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以及物联网领域。2019年3月,“新基建”范围延展至包括特高压、城际高铁及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个方面,这七大领域算是狭义“新基建”阶段。 范围扩大阶段:2019年至2020年初期,随着政府及民间对“新基建”的探讨不断深入,对于“新基建”的目的和作用有了更深的理解。关于建立完整融合的交通网、水利能源网、信息技术网,以及利用创新科技建立产业生态等互通协作的讨论,逐步成为关注的重点。 方向明确阶段: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指出,“新基建”包括三大发展方向,即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具体行业将不会有固化的定义。“新基建”对经济发展的功能和作用有了更清楚的指向,旨在通过信息技术和创新能力的升级,推动产业升级,加快补短板、利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新技术的应用程度。 至此,“新基建”的概念已经非常清晰。广义的“新基建”是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三大基础设施建设为根基,旨在加快各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城市建设(图1)。 随着“新基建”方向的不断明确,各地政府都纷纷发布了“新基建”投资建设计划。例如,2020年4月29日,上海市发布了《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梳理了未来三年实施的第一批48个重大项目工程包,预计总投资约2700亿元。上海市“新基建”投资建设方向主要聚焦以5G、工业互联网为核心的“新网络”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和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为核心的“新设施”建设,人工智能计算与赋能平台、智慧政府、智慧医疗等为核心的“新平台”建设,以智能充电桩、智慧道路等为核心的“新终端”建设等。上海市“新基建”的投资建设着力创造新供给、激发新需求、培育新动能,为上海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基础。 “新基建”的投资规模 广义“新基建”的范围非常大,以下对狭义“新基建”的七大领域进行分析,预测未来几年“新基建”的投资总量。 5G方面:根据招商证券的有关分析,2020年我国5G建设全面推进,覆盖近50个重点城市市区;到2025年我国基本实现5G覆盖目标,完成基站建设约500万座,同时开始初步搭建6G。根据国外5G运营商的数据测算,一个5G基站的部署成本规模化后约为40万-50万元之间。由此,2020年到2025年,国内5G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大约为2万亿-2.5万亿元。 大数据中心方面:随着5G、云计算等技术的广泛商用,IDC(互联网数据中心)市场有望持续快速增长。从发展阶段来看,我国IDC尚处于以新建为主的粗犷式发展阶段,国内市场增速远高于全球,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全球最大的IDC市场美国已经进入行业整合阶段,我国目前仍以新建为主。根据科智咨询近期发布的《2019-2020年中国IDC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截至2019年底,中国IDC业务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563亿元。而相关业务市场规模基本遵循每三年翻一倍的发展速度,预计到2025年将超过6000亿元。由此,预计2020年到2025年大数据中心新增投资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 人工智能方面:2019年9月,科技部印发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指引》提出:到2023年建设20个左右人工智能试验区。人工智能投资主要聚焦在软件(AI技术)和硬件(芯片、传感器)方面。2020年至2025年,底层硬件和通用AI技术及平台的基础设施投资累计规模预计达2000亿元左右。 工业互联网方面:根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了4677亿元。随着产业政策逐渐落实,市场空间将有望加速,预计在2023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按照工信部的规划,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将按照“三步走”战略推进:到2025年,覆盖各地区、各行业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基本建成,标识解析体系不断健全并规模推广,形成若干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到2035年,我国工业互联网重点领域实现国际领先;到本世纪中叶,工业互联网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前列。2020年至2025年,预计新增投资规模在6000亿元-7000亿元之间。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方面: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在2020年1月发布的《2019-2020年度中国充电基础设施发展年度报告》中的测算,预计2020年新增公共充电桩15万台,新增私人桩约为30万台,新增公共充电场站8千座。根据测算,预计2025年充电桩规模上限/下限将达到1290亿元/770亿元,2020年至2025年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新增投资规模达700亿元-1100亿元。 特高压方面: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编制的2020年特高压和跨省500千伏及以上交直流项目前期工作计划,2020年整体投资规模达1100亿元。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出于逆周期加大投资的需要,预计特高压领域投资力度将持续加强。目前,特高压“在建”和“待核准”投资规模超2500亿元,预计2020年至2025年特高压新增投资规模超4000亿元。 城际高铁及轨道交通方面:根据城市建设统计数据,轨道交通投资增长迅速,“十三五”期间年平均投资增长率为17.7%。2019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至2020年,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通建设任务和“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各项任务;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形成“全国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在重点城市群、都市圈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推动下,城际高铁和轨道交通投资持续增长,预计2020年至2025年投资规模或高达4万亿元。 根据表2可知,狭义“新基建”到2025年投资规模累计在8万亿元左右。折合到每一年,预计“十四五”期间年平均投资规模在1.5万亿-1.6万亿元。如果仅从投资规模角度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广义“新基建”投资总额已经超过18万亿元,狭义“新基建”年投资规模不及广义“新基建”的十分之一。但是,“新基建”带动的相关产业投资以及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不能简单通过投资规模去量化的。 以人工智能为例,由于人工智能主要投向软、硬件领域,勘察设计行业不能直接从投资中受益。但是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对勘察设计行业生产力的提升意义巨大。近日,住建部发文同意深圳市开展建筑工程人工智能审图试点,人工智能技术在工程设计领域的应用得到了国家层面的关注。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一些高度标准化的工程设计领域,传统勘察设计行业的相关业务会很快被人工智能审图和人工智能设计所取代。 抓住“新基建”的机遇 短期来看,就投资规模而言,“新基建”主要起到调结构的作用,但重要的是其发展趋势,勘察设计行业需要思考如何抓住相关机遇。 抓住“新基建”投资机遇,塑造优势专项化产品 在狭义“新基建”的七大领域,由于历史形成的专业化分工,轨道交通、电子通信领域的勘察设计企业会直接受益于大规模投资,不过其他领域的勘察设计企业也可以抓住“新基建”的投资机遇拓展业务,打造专项化产品。 在城际高铁及轨道交通方面,TOD开发模式已经成为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的重要做法。我国高速铁路骨干网络日益成熟,但在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方面还有较大的发展需求,站区规划、轨道交通站台、车辆段上盖、交通枢纽、TOD综合体等业务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众多勘察设计企业纷纷成立了TOD设计研究中心,以加强TOD业务的研究和市场开拓。典型企业代表包括上海天华在2018年11月成立了TOD、城市更新、医养、建筑工业化等六大设计研究中心,聚焦城市问题的解决和未来发展方向;同一时期,基准方中也成立了TOD设计研究中心并举办了首届TOD论坛等。 在大数据中心方面,也有工程企业树立了品牌。例如,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实施“设计-施工-机电安装-设备调试-维护”一体化全过程服务模式,2004年以来已经先后建设完成24座数据中心,典型业绩包括阿里云数据中心、腾讯华东云计算基地、大兴机场信息中心等,被誉为“中国IDC领域全产业链最优总承包商”。 响应新技术应用要求,开展数字化企业建设,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新基建”需要新技术的应用,要求勘察设计企业加快技术升级。根据国际咨询机构麦肯锡的研究,从世界范围来看,工程行业的生产力提升一直相对缓慢,过去20年间,生产力平均每年提升1%左右。而未来应用新技术后可以帮助工程行业提升约15%的生产力。新技术主要来源于以下5个方面:高清晰度测量和定位技术、5D BIM技术、数字化协同和移动技术、物联网和高级分析技术以及新施工技术和新材料应用等。 从新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来看,推广BIM和装配式建筑早已是既定政策。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火神山和雷神山两座临时医院的快速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再次彰显了“BIM+装配式”工程建造技术的重要意义。据统计,2019年 , 我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4.2亿平方米,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约为13%,近4年年均增长率达到了55%。在政策支持、技术进步、传统建造成本不断上升等多因素推动下,“BIM+装配式”应用前景广阔。 从勘察设计企业的发展要求来看,开展数字化企业建设是大势所趋。数字化企业建设包括管理数字化、营销数字化、生产数字化、技术数字化等诸多方面。住建部发布的《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里对勘察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3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推进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深度融合;二是加快BIM普及应用,实现勘察设计技术升级;三是强化企业知识管理,支撑智慧企业建设。数字化企业建设主要包括管理数字化、生产数字化和技术数字化三个方面,通过数字化企业建设,有利于促进企业运营提质增效、增强企业发展动力,是勘察设计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结合“新基建”发展,拓展数字化业务,打造新产业 “新基建”的投资建设旨在加快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城市建设,相关领域的勘察设计企业要抓住拓展数字化业务、打造新产业的机遇。 对于工业领域勘察设计企业而言,应该重点研究如何参与工业互联网建设、推动所服务行业的智能化转型。在这一方面,一些优秀勘察设计企业已经积累了成功经验。2010年10月,中冶赛迪成立了中冶赛迪重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为钢铁行业客户提供全功能、全生命周期的信息技术服务。近年来,中冶赛迪运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布了系列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和产品体系。其中,中冶赛迪多项产品做到了世界和行业首例水平,如在韶钢投用的全球首例钢铁一体化智能管控平台,在宝钢启用的全球首个大型高炉智慧控制中心等。2019年8月,中冶赛迪发布CISDigital工业互联网云平台,提供包括智能生产管控、企业运营及外部生态协同服务的一站式云平台,助力传统钢铁行业改造升级。 对于土木工程领域的勘察设计企业而言,应该重点研究如何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根据国际咨询机构德勤2019年发布的《全球智慧城市2.0报告》,中国已成为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最为集中的国家,在建数量接近全球在建智慧城市数量的一半,智慧城市建设市场前景广阔。勘察设计企业可以选择所服务的领域切入智慧城市建设,比如智慧社区、智慧水利、智慧交通等。例如,宁波水利设计院从2006年开始从事水利基础模型技术研究和水利信息化建设,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应用于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积极投身智慧水利实践。目前,宁波水利设计院研发了以智慧水利物联网平台和智慧水利能力中心为核心的2个平台、7类产品、1000余个项目应用。2019年8月防御台风“利奇马”期间,宁波水利设计院的山洪预警平台在抗洪排涝方面充分发挥了作用,获得了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应急管理部的肯定与好评。 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新基建”的提出,并不代表传统基建已经不再重要,传统基建仍旧有较长时间的投资需求。不过,广义“新基建”的定义清楚地表明:未来传统基建的建造和管理,需要融合“新基建”所代表的新技术。勘察设计企业应该充分理解“新基建”的发展趋势,迎合“新基建”对于新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要求,抢抓发展机遇,增强发展动力,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