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博

扫一扫,关注微博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主管主办

加入收藏

建筑业“营改增”两周年,税负真的减轻了吗?

发布时间:2018/6/5 9:15:06 浏览次数: 作者: 管理员 来源: 本站

从2016年5月1日起,建筑业实行“营改增”至今已有年时间,业界最为关注的显然是有没有达到减稅的预期。“营改增”后税负没减轻?抵扣不足抵扣不全面是重要原因。


营改增:增负vs减负

     

由于建筑工程普遍施工周期较长,到2016年底大部分企业在手项目绝大部分依然是实行“营改增”时间节点——2016年5月1日以前签订的项目,加上有少数企业钻政策不配套、征管人员业务不熟悉的空子,把一些应该按照新政策计税的,提前按老项目交税,所以实施改革一年得出了没有增加负担这一个不切实际的调研结论,实际上是误区假象

2017年对2016年企业实行“营改增”一年后情况调研,税负虽然比“营改增”之前增加,但与几年前测算的翻番情况相比,确实下降了不少,遗憾的是还是没能达到国家税改政策的初衷,切实减轻企业的负担。

2018年4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调整增值税税率的通知》,将建筑业的增值税税率从11%调为10%。业内很多人顺理成章地认为,由于“营改增”造成企业负担增加的问题就此解决了,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吗?

根据2017年全国建筑业统计数据,全国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88059家企业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13953.96亿元,同比增长10.53%;实现利润7661亿元,同比增长9.66%;新签合同额254665.71亿元,比上年增长20.41%,走出了2015年以来的低谷。这是从总量上来分析,就全行业来说,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是稳固的。

从新时代对发展质量的要求来看,建筑业的发展仍然属于粗放型,发展质量还有待提高。

为什么这么说?看起来产值和利润同步增长了,但是产值利润率从3.61%下降为3.58%,与2016年相比,总产值净增20383.02亿元,利润净增674.86亿元,按照全行业的产利率3.58%计算,净增的产值可增加729.71亿元利润,少增加的利润原因多种多样,但可以大胆的推断,包括为“营改增”消化掉的税收负担。现在都认为建筑业“营改增”减负了,甚至传说减负了若干亿元,那么减轻如此多的税收,利润应该相应增加,哪怕产值利润率提高一个百分点也好,稍微改变一下建筑业几十年微利行业的状况,可现实情况是产值利润率未升反降。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建筑业“营改增”没有真正形成建筑业发展的利好



算一算

 

从理论上测算结果也验证了建筑业“营改增”企业的实际税负增加。

假设:

销售收入95元,则购进成本为60元,增加值应为35元。

销项税=95元x11%=10.45元

进项税=60元x11%=6.6元

购进成本占销售额的比例为63.2%

应交增值税=10.45元-6.6元=3.85元

即也等于增加值35元x11%=3.85元

原建筑业营业税=95元x(1+3.41%)x3%=2.95元

建筑业税负=3.85元-2.95元=0.9元,即“营改增”后负担增加。

从今年5月1日起,增值税率从11%调为10%,仍用上面例子数据再套用有关模型:

销项税=95元x10%=9.5元

进项税=60元x10%=6元

购进成本占销售额的比例仍为63.2%

应交增值税=9.55元-6元=3.5元

即也等于增加值35元x10%=3.5元

原建筑业营业税=95元x(1+3.41%)x3%=2.95元

建筑业税负=3.5元-2.95元=0.55元

前后对比发现,税率从11%降为10%,企业税负从每95元多交税0.9元减少为0.55元,减少幅度不小,但并没有降低到低于交营业税时的税负。这只是同口径对比,尚未考虑在同一个文件上把上游供应材料从原先的17%下降为16%而导致进项税进一步减少的因素,如再计算进去,税负还会增加。




抵扣难

   

为什么“营改增”在建筑业试行两年了,还没能做到“营改增”的初衷,真正为企业减轻负担。以下列举了10个方面问题,有一些引起重视得到了解决,但还有一些仍有待研究和进一步完善。

1.甲方供料现象普遍,造成可抵扣进项税减少。

2.劳务用工无法取得进项税发票。

3.外购商品混凝土实行的是简易计税(3%),即使按照现行调整的10%增值税税率,也明显存在“政策性亏损”。

4.固定资产折旧与设备租金无法取得进项税发票。

5.水、电、气等能源消耗,也无法取得进项税发票。

6.银行贷款利息,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

7.企业在项目上取得的合同毛利(约3%左右),也不可能取得进项税发票。

8.地方材料及辅助材料,一般小规模纳税人开不出增值税发票。现在市场监管抓得紧了,就“羊毛出在羊身上”,采用加价开票出售。

9.业主工程款支付严重滞后,材料款支付多少只能拿到相应的发票,造成销项税与进项税时间上的差异,即使存在应收账款,也不能减少或推迟确认销项税额,时间差造成企业实际上的税负增加。

10.装饰企业材料繁杂,供应商大多数无法提供正规增值税发票。


如何把税制改革好的政策执行好,切实减轻负担而达到行业和企业认可的好的效果,还有大量的细致工作可做。

例如:对从事建筑劳务或包清工企业,规定允许选择简易计税办法计征增值税,也就是可以一般计税,也可以简易计税。文件是针对劳务企业的,貌似非常合理,但是真正在现实中是怎么执行的呢?这个3%简易计税的税款是总包企业代缴的,由于建筑劳务紧缺,劳务企业除了工人工资加管理费没有其他缴费来源,这3%让劳务企业交,显然不可能。

再例如,上面第8条与第10条提到的地材及装饰材料问题,通过增值税链条的相互制约,不开票的漏洞补上了,但新的问题来了,市场上几乎无一例外地采用材料原价款加上应缴税款后加价开票出售,增值税从理论上的“价外税”,又回到实际市场的“价内税”上去了。企业负担怎么减得下来呢?



未“落地”

   

另外,流传的“将现行商品混凝土简易计税办法调整为一般计税办法,增加建筑业可抵扣进项税额”,为什么文件一直未”落地”?3%简易计税和现在10%一般计税中间相差7个百分点,让施工企业来负担,无论从增值税链条抵扣理论上,还是放在实际中都说不通。更何况外购商品混凝土支出占可抵扣支出项目总额的比重超过20%,是可抵扣进项税额的重要来源,是明显可以合理减轻企业负担的一环,希望有关部门能引起高度关注。

此外,企业贷款利息在银行由于拿不到增值税专用发票,从而无法进行抵扣的问题。笔者曾听闻,“在建筑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链条上不存在任何不能抵扣的环节”,金融部门也进行“营改增”了,为什么不能开出可供抵扣的“专票”,而造成链条上出现脱节?建筑业是实体经济,要想做大做强,离不开金融部门的支持。目前,不少特级资质总承包企业的单家银行授信都在5亿元~10亿元之间,也有少数大集团企业多家银行授信额度累计达几十亿元,假设都按最低5亿元贷款额度测算,5亿元x8%(贷款利率)=4000万元。若把4000万元的专用发票开给企业,无疑又可以合理合法地减轻企业的负担。



现实难题

       


企业层面涉及到的问题更多、更具体,据调查:

1.税率调整对新承接一般征收工程项目没有减负

2018年4月,住建部发布通知称,将《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建筑业营改增建设工程计价依据调整准备工作的通知》规定的工程造价计价依据中增值税率由11%调整为10%。换句话说,新承接工程向建设方结算的总金额也随着11%调为10%而下降,施工企业没有因降税率而获益


2.对原承接一般征收工程项目的客观分析

(1)如果建设方对未完成的工作量变更合同,则该税率调整对施工企业无实质意义。因为施工企业做不到与房地产开发企业真正平等。开发商根据税率调整变更合同相当容易。

(2)如果不变更合同,继续执行原合同,则由于主要材料的税率由17%降至16%,故能取得的专用发票部分与销项税率的下降抵销;唯一能给建筑业施工企业降低税负的是原混凝土和不能取得专用发票的部分(如人工费、业务费等),预计给企业降低税负4‰左右。

所以,不能只看表面11%降为10%就认为减了1个百分点的税,企业细分析后减轻税负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

当然,站在企业发展层面如何适应“营改增”?有少数企业反映“营改增”特别是11%调为10%后是减负的,仔细分析这类企业,一是大型、特大型的企业;二是“营改增”之前就是管理非常规范的企业;三是几乎百分百地采用了材料从网上集中采购的企业,做到“四流合一”(资金、材料、合同、发票)。“营改增”倒逼企业加强管理,节约了采购成本。所以,占建筑业90%以上的中小企业,要学习大企业,顺应“营改增”的要求,堵塞管理漏洞,也逐步从现在的不适应和负担加重走向适应并减轻负担,从而促进企业发展。  




建议

       

有关部门应深入建筑行业听取意见,特别是要深入到广大建筑企业,尤其是民营建筑企业,通过“营改增”政策更大地释放出建筑业发展的潜力,使建筑业为“两个一百年”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摘编自建筑经济与管理,作者汪士和为原江苏省建筑市场管理协会会长;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