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主管主办
从白山黑水到大江南北,由渤海之滨至西域戈壁,草甸洼塘屹立现代工厂,荒山野地崛起产业园区……钢铁的脊梁挺立起中华民族的伟岸身躯,钢铁的意志铸就了共和国的辉煌篇章。70年来,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鞍钢集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紧随时代步伐,坚守报国初心,以奋进为笔,以智慧为墨,绘就了一幅气势恢弘、绚丽壮阔的钢铁设计长卷。
源起(1955年–改革开放)
新中国成立之初,华夏大地百废待兴,人均钢产量还不够打一把菜刀,那是一个想钢盼钢的时代。毛主席说:“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样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1949年7月9日,肩负“为工业中国而斗争”伟大使命的鞍钢在“大白楼”前举行盛大的开工典礼,共和国钢铁长子在废墟上开始一次次书写“复工奇迹”。
然而,当时的中国人根本没有自主设计钢铁厂的能力,整个设计必须完全依靠外国人,这个现实一直深深地刺痛着每一个具有傲骨的钢铁建设人。
历史将永远铭记:1955年1月20日,由鞍钢计划处整图室发展而来的鞍钢设计院(现为鞍钢集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自此,中国人开始走上自主设计属于自己的钢铁企业的光辉历程。鞍钢设计院诞生伊始就扎根钢铁设计建设一线,坚守钢铁强国使命,引领钢铁冶金设计发展,培育出大批冶金设计人才,成就了多个冶金设计优秀企业,不断突破超越,为鞍钢和我国钢铁工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也因此收获了“中国冶金设计队伍的摇篮”的美誉。
鞍钢集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知创园园区
建院初期,第一代鞍钢设计院人在残缺不全的图纸中翻阅整理、细心查找技术资料,潜心学习、消化苏联技术,积极参与鞍钢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7号高炉三大工程建设,完成了新建2300毫米中板厂的设计,设计指标与装备水平均与当时苏联援建项目持平。随后,鞍钢设计院又完成了装备与操作达到当时国际水平的全国最大的1513立方米高炉设计,还将两座小平炉改建成一座500吨的大平炉,成为当时的全国“平炉王”。
20世纪60年代,鞍钢设计院人继续为鞍钢建设和发展尽心竭力、屡创佳绩,先后完成了国内首创的10号高炉水力冲渣、二炼钢真空处理、冷轧硅钢片等工程设计。与此同时,中央提出建设“三线”,鞍钢设计院积极响应,独立承担了重钢五厂、水城钢铁厂、通化钢铁厂、凌源钢铁厂等地方钢铁厂的规划及工程设计,为发展我国钢铁工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20世纪70年代,虽然特殊时期的政治运动导致大批技术人员下放农村改造,但是鞍钢设计院人依然坚守建设和发展鞍钢的使命,克服诸多困难,完成多项高炉、转炉的改造设计,并连创多个纪录——设计出当时全国最大最先进的2580立方米炉容的7号高炉、当时国内最大的150吨三炼钢转炉,完成了化工厂9号、10号焦炉改造设计。
鞍钢设计院在鞍钢回归人民的怀抱时应运而生,随鞍钢蓬勃发展而茁壮成长。“钢铁报国、钢铁强国”的红色基因在鞍钢设计院人的血脉中根植,见证了新中国钢铁工业从一穷二白到傲立全球的腾飞奇迹。
壮大(改革开放–2009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钢铁行业和勘察设计行业都迎来划时代的发展大机遇。鞍钢设计院紧扣时代脉搏,开启壮大之旅。
1985年8月,随着钢铁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帷幕的拉开,鞍钢设计院更名为鞍钢设计研究院,与鞍钢签订《设计经济技术责任承包书》,成为有自主权和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承包制有效激活了发展动能,该院的规模逐渐壮大,仅用不到10年时间就发展成为冶金行业专业最全、技术精湛的冶金设计队伍,员工队伍达到1400余人。1987年,该院获得最早一批冶金工程设计甲级、工程勘察甲级资质,1993年获国家甲级工程总承包单位资质,是我国最早一批获得勘察设计总承包资质的冶金设计院。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设备陈旧、工艺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缺乏竞争力日益成为拖累老国企发展的因素,技术改造作为老国企脱困与振兴的重要工作被寄予厚望。20世纪末,为了全面复兴,鞍钢开展了两轮大规模技改,鞍钢设计研究院迎来发展新机遇:
该院出色地完成了鞍钢三炼钢平炉改转炉的改造设计,建成的180吨顶底复合吹炼转炉是当时国内自行设计制造的最大转炉,改变了我国大型转炉单纯依靠进口的局面。
该院为鞍钢设计了我国第一个投产的高速线材工程,对原有引进的国外设备进行技术改造,获得1989年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铜奖。
该院设计的当时国内最大的球团厂——鞍钢烧结总厂球团车间技术改造工程获得1993年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奖。
该院仅用9个月时间就完成了鞍钢“平改转”工程的设计,助力鞍钢的炼钢工艺装备水平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该院在成功设计鞍钢的“希望工程”——1780工程后,又设计了代表当时最先进技术水平、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700中薄板坯连铸连轧(ASP)生产线,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2年,该院更名为鞍钢集团设计研究院,转制为独立法人单位,经营自主性和市场化属性进一步增强,创精品、树品牌的意识亦更加坚定。
2005年,该院在大型钢铁基地系统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其自主集成、技术总负责的鞍钢西区500万吨精品板材基地建成投运,其设计的260吨转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08年9月,由该院技术总负责、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内首例沿海钢铁精品基地——鞍钢鲅鱼圈钢铁项目竣工投产,成为鞍钢乃至中国钢铁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标志着该院的钢铁工艺技术能力已经实现了由单条生产线向自主集成全流程冶金工厂设计的质的飞跃。
在不停产、不减产的苛刻前提下,在场地狭小、新旧系统交叠布置的复杂环境中,在资料不全、图纸不详的困难条件下,是鞍钢设计院人冒严寒、战酷暑,钻管廊、爬屋面,收集转化国内外资料,深入一线调研生产实践,在无数个不眠之夜与无数次的曲折探索中,用坚持长期艰苦奋斗、坚持长期埋头实干的精神,结晶出系统性、专业化的技术路线,构思出开拓性、前沿化的设计方案,成为鞍钢旧貌焕新颜的强大支撑,更在业界竖起了鞍钢设计院这一金字招牌。
鞍钢新4号高炉
鞍钢鞍钢50万吨线材生产线改造工程
鞍钢1700中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
承德光伏发电项目
转型(2009年–2018年)
2009年11月,鞍钢集团设计研究院正式转制为鞍钢集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鞍钢工程技术公司”)。以此为起点,结合行业发展规律并敏锐把握当年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掀起全国建设大潮的机会,确立了“转型=提升=跨越”的发展路径:在核心业务拓展上,由工程设计为主向设计与总承包并重转变;在技术能力培育上,由工厂设计为主向设计和工艺技术研发相结合、更加注重新技术开发转变;在市场开发上,由承担鞍钢任务为主向开拓鞍钢以外的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转变,不断创新商业模式,拓展服务领域,构建技术与资本协同创效、业务多元、市场多元的一流工程技术公司,规模与效益呈现跨越式增长。
在鞍钢各基地,鞍钢工程技术公司承揽了鲅鱼圈3.8米中厚板、一炼钢厂新建100吨RH真空处理、三炼钢LF炉、鞍凌2600立方米高炉煤气干法除尘、鞍凌8万立方米和5万立方米煤气柜、大型厂步进式加热炉、厚板厂和热轧厂加热炉改造、一发电厂除盐水站等各个工序的总承包项目;在地方市场的工程总承包项目上,鞍钢工程技术公司充分展现了自身积淀多年的技术优势,唐山轧钢厂蓄热式加热炉、山西太钢热风炉双预热、东北特钢加热炉汽化冷却等项目的建成投产,标志着鞍钢工程技术公司设计能力与项目管理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
挺立市场潮头,练就瞭望本领。鞍钢工程技术公司抢抓节能环保这一钢铁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需求,果断布局。
2009年,鞍钢工程技术公司成功进军烟气治理领域,总承包的首套鞍钢烧结烟气脱硫项目一次性热试成功,SDA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此后陆续承接的国内70余套同类项目打下坚实基础。随后,自主研发SDS+SCR活性炭烟气治理技术,推广完成40余套同类项目;消化吸收德国专利技术,自主研发CSCR二代逆流活性炭烟气治理技术,在鞍钢、沙钢等重点钢铁企业建成多套同类项目,为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注入澎湃动力。2016年,鞍钢工程技术公司作为课题组长单位,完成国家级科研课题《辽河流域特大型钢铁工业园全过程节水减污技术集成优化与应用示范课题》,获得冶金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全国发明展金奖。
在国际市场上,2013年,由鞍钢工程技术公司设计、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五矿”)施工的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钢厂轨梁项目在西西伯利亚寒冷的土地上建设完成。公司员工的智慧与付出赢得了俄方的尊重与中国五矿的信任,也展示了鞍钢工程技术公司拓展国际市场的勇气和实力。
布局不止于此。2014年,鞍钢工程技术公司成立北京中科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搭建水处理技术开发、应用、推广平台。2015年,鞍钢工程技术公司成立鞍钢(上海)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充分利用上海进出口优势平台,打造聚合高层次人才的平台。
加快企业发展,深化机制改革。为了进一步调动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更加适应市场化竞争,2015年,鞍钢工程技术公司下发《关于推进鞍钢集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深化改革的决定》,在全公司范围内实施面向市场的事业部制改革。
顺应发展趋势,抓住改革机会。设计院成功转型成工程技术公司,为“设计无限梦想”的鞍钢工程技术公司增添了魔力画笔,助力更多客户梦想成真。
本钢煤气柜
鞍钢本部1800万吨钢铁基地
鞍钢西部综合废水深度处理回用
东山宾馆建筑群
蝶变(2018年–至今)
钢铁是一个强周期型行业,2015年–2016年,经过前一个景气周期,整个钢铁行业陷入低谷。“设计院的明天是谁,设计院的明天怎么发展”这一生存危机问题也沉甸甸地压在了鞍钢工程技术公司身上。
如何突围?新一轮国企改革带来蓬勃发展希望。2018年8月,鞍钢工程技术公司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双百行动”试点企业,2019年6月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第四批“混改”试点企业,成为鞍钢集团唯一一家“双试点”单位。鞍钢集团从精准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高度,抓牢“根植于钢铁生产实践是设计院生命力”这一关键因素,提出:“设计院是鞍钢的核心竞争力与家底,要为鞍钢所用,用好改革这关键一招,充分激发活力动力”。
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在鞍钢集团和公司内部上下的热切期盼中,鞍钢工程技术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大幕正式拉开——
实施战略重构,科学设计股权方案,形成鞍钢有控制力、民营有话语权、核心骨干持股的多元化、制衡化股权结构;精选战略投资者,与鞍山钢铁、攀钢建立股权纽带关系,优选北京建龙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冶赛迪集团有限公司引资4.4亿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厘清“四会一层”权责边界,构建了权责法定、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
实施组织重构,实施工艺与设备专业系统“重组”深度融合,成立化学科技分公司、高端咨询事业部,培育钢铁工艺技术品牌产业;推进能源环境专业“裂变”发展,打造节能环保领域微观市场主体;成立电力能源科技事业部、勘测公司、监理公司,布局发展新能源、岩土工程、地理信息、全过程工程咨询等产业赛道;优化组建复杂结构、水处理技术、智控研发等全新专业室,“专业成就产业”发展思路进一步融入实践。
实施人才重构,坚持“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的人才理念,以开放视野和市场化规则,选聘具有企业家精神的职业经理人;深入宣贯“混改”政策精神,全员思想认识实现高度统一,684名员工全部竞争上岗,重签劳动合同,完成市场化身份转换,157名核心骨干自愿拿出8300余万真金白银购买股权,与企业共建共享。
通过战略重构、组织重构、人才重构,鞍钢工程技术公司加速“冶金设计摇篮”的时代蝶变,实现了资本增值、发展增值、人才增值,成功完成“变革突围”,迈入“变革生长”阶段。2021年7月,鞍钢工程技术公司入选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百家典型案例;2022年7月,被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专项考核最高等级——“双百标杆企业”称号;2022年,鞍钢工程技术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历史性突破,迈上40亿元营收规模新台阶,人均创效和劳动生产率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2023年,在全国百强企业中的排名跃升至第59位。
改革还点燃了科技创新的新引擎。世界最大三联跨棚化原料场建成投产,全球最大一体化智慧炼铁中心成功上线运行,国际领先的烧结矿竖冷窑技术累计完成360小时工业化试生产,全球首套绿氢零碳流化床氢冶金示范线实现热试出铁……一系列前沿技术的突破,为鞍钢工程技术公司进一步开启“变革跨越”新阶段蓄足发展底气。
2024年底,鞍钢工程技术公司以鞍钢本部2万平方米的“小白楼”为基点,拓展到千山湾5万平方米的“知创园”新发展平台。“小白楼”的点点灯光与知创园的星火璀璨交相辉映,揭开了设计院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中国第一部工科巨著《考工记》中记载:“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取“知创”二字为新园区命名,承载着鞍钢工程技术公司因知启航、因创致远,奋斗实干、知创未来的价值理念。
未来当如何?鞍钢工程技术公司在变革跨越新阶段提出“331”发展战略,以“两个坚持”“三个加速”为工作引领,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标定了目标。奋力践行“为客户提供更好服务、为员工提供更大平台、为股东提供更高回报”的初心使命;全力攻坚“迈上百亿营收规模、构建创新生态体系、推进公司整体上市”的光荣任务;锚定成为一流创新领先、一流幸福美好、一流社会责任的国际化科技型一流现代工程技术企业的美好愿景;坚持“专注成就专业”,坚持“专业成就产业”,全面推进加速由企业院向市场院转变,加速由工程型企业向科技型企业转变,加速由中型企业向行业头部跃升。
凯歌而行,不以山海之巍峨为远;乘势而上,不以日月之轮转为限。70年前,鞍钢工程技术公司唱响“钢铁报国”,投身祖国钢铁建设的第一线,取得一座又一座业绩丰碑。今天,在变革跨越发展的壮阔历史新起点,鞍钢工程技术公司将继续传承鞍钢基因、赓续鞍钢血脉,秉持“知者创物”文化内涵,激荡新时代钢铁洪流,加速建设国际化科技型一流现代工程技术企业。
鞍钢股份鲅鱼圈分公司厂区规划
智慧炼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