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主管主办
上海作为超大型城市,城市发展已从“快速增量”进入“优化存量”的时代。黄浦江两岸是上海城市空间的重要节点,近年来,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开放的举措使其工业遗址空间重塑活力,弥补了城市高密度发展进程中所缺失的公共开放空间,是上海城市有机更新的重要标志。黄埔滨江船坞极限运动公园的更新改造,既响应了滨江的有机更新,打造舒适的公共开放空间,同时弥补区域公共体育场地面积的不足,与滨江岸线相融合,形成与城市生活空间紧密结合的滨水运动空间。
上海特色的城市有机更新
上海作为我国的超大城市和国际大都市,自1843年开埠以来,其城区面积由原来的4平方公里发展达到现在的6300多平方公里。快速的城镇化发展加上多元异质的文化交织,以及地理区域特性、经济快速发展等要素的交融和碰撞,形成了极具上海特色的不同区域城市形态。经历过高速发展的时期,上海近年来面临着新建建设用地匮乏、用地结构不符合城市发展、公共服务空间偏少、设施陈旧、交通拥堵等问题。作为“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诞生地,2023年3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上海市城市更新行动方案(2023–2025年)》,来推动城市更新的有序实施,以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我国城市发展从“快速增量”进入“优化存量”时代,需以满足人民生活需求为导入点,通过微治理、渐进式、可持续的城市有机更新对城市空间、功能、结构等进行持续性的完善优化,使其更符合当下的发展模式。近30年来,上海从“危棚简屋改造”开始,到“大规模旧区改造”,发展至当下的“渐进式更新”,逐步确立了城市“有机更新”的理念,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模式的更新之路,强调多元化、创新性、有机性,注重高新科技的引入、历史文化的传承和自然生态的修复的同时,通过完善城市功能与空间布局,强化城市活力,提升城市品质,打造“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开放的更新改造
城市建设与时俱进的发展需要其物质基础及时作出调整并与之匹配,这就要求城市空间持续性的更新优化以满足城市日益发展的需求。但目前进行中的城市更新更多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在现代城市规划存量创新的大背景下,公共开放空间的更新与供给成为了都市生活空间品质的关键保障。
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黄浦江两岸历来是助力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也是上海城市空间的标志性节点。然而,随着适应时代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过去繁华的两岸工业区及码头逐渐衰落,形成了诸多荒无人烟的边缘地带。2002年,上海市政府启动了“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项目,提出“人民之江”的发展目标,旨在通过功能迭代,将过去的工业、仓储、码头、运输等使用主体转换为商业、办公、旅游、居住等,重新激活浦江两岸的活力。上海城市发展进入新时期以来,黄浦江两岸的开放性与贯通性不足的问题逐渐显现。上海市政府于2016年发布了“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开放概念方案”,正式启动对浦江两岸贯通开发的更新改造,这是一个系统性、持续性的城市区域更新规划项目,通过一系列的建筑更新改造、艺术文化置入、生态环境提升等项目,提升两岸空间的品质,逐步开发休闲、运动、休憩等功能,进一步向市民全面开放两岸的公共活动空间,满足市民日益提高的生活品质需求。
黄浦滨江船坞极限运动公园的动态更新
黄浦滨江船坞极限运动公园所处区域是浦江两岸发展史的亲历者,随着两岸功能的迭代,持续进行动态改造更新,以满足不同时代对其不同的功能需求。
黄埔滨江船坞极限运动公园——浦西夜景(摄影:马元)
项目位于上海中心城区黄浦区上海世博会浦西园区世博彩虹桥南侧,是19世纪中期中国近现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该区域由原江南造船厂1#船坞(原世博船坞剧场)、2#船坞(远望1号)、3#船坞(原世博育乐湾半露天下沉广场)、船坞间过道和3#船坞西侧后勤区部分区域组成,总占地面积约为3.5万平方米。前身是江南制造总局,1905年改名为江南造船厂。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从虹口迁往黄浦滨江一带,随即于1868年建成了1#船坞。造船厂的功能是符合当时城市发展需求的,因此,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直至1999年上海提出申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之间,该区域作为滨江重要的工业区为上海的经济发展增加动力。
区位图
1999年,上海申办2010世界博览会,这一事件的发生意味着当时上海的城市发展已经步入相对成熟的阶段,社会上层建筑也有较为稳定的基础。从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浦江两岸的工业区曾经是经济发展的基石,但在上海城市化进程到较为成熟的阶段,中心城区不断扩张后,原本处于城市边缘地带的工业区却摇身一变成为了中心城区。但是,其功能单一,生态环境较差,空间结构不能满足中心城区的使用需求,且脱离于周边城市生活空间,无法为居民生活活动提供所需承载的物理空间。于是,依托申办世博会这一事件的契机,2003年,上海将黄浦江两岸的城市老工业区重新规划布局,至2008年7月,两岸共计18家企业完成腾地搬迁或关闭。本项目所属的江南造船厂,也随之迁址至崇明区长兴岛,规模扩大五倍,继续为上海市的经济发展作出卓越贡献。而原工业遗址则成为上海世博会场馆中的一部分,1#船坞也在当时改造成为世博船坞剧场。
工业遗址与运动空间的结合(摄影:马元)
2010世博会过后,永久保留的场馆大部分位于浦东一侧,而浦西黄浦片区的大型场馆因为尺度较大,分布相对零散,并未在后世博时期吸引大量人流聚集。虽然后续将场馆更新为博物馆群,如中国船舶馆、乒乓球博物馆、世博会美术馆等,但场馆之间被大量的空地、停车场或者物流集散区割裂开,未能形成集聚效应,整个片区都较为冷清。1#船坞改造而成的世博船坞剧场,也自世博会结束后一直空置,未做其他用途。
2019年,因外滩开办“INCLUSION·外滩大会”,需要对周边环境进行整体整治,妥善解决世博滨江黄浦段遗留的安全隐患,同时考虑到市民日益增长的健身运动需求及因历史发展原因造成的区域公共体育场地面积不足,黄浦区政府及区体育局拟将1#船坞进行更新改造,打造更符合当下市民生活需求的对公众开放服务的极限运动公园,为年轻一代的新兴运动提供可独立使用的场所的同时,与滨江岸线相融合,形成与城市生活空间紧密结合的滨水运动空间,更好地为市民提供高品质的公共体育服务。
遗产更新,水岸再生,活力重塑
1#船坞所在的原江南造船厂工业区处于各大世博场馆的包围区域核心,连接世博会博物馆、外滩国际电竞文化中心(“上海外滩大会”主会场)、世博彩虹桥和滨江步道等重要节点。这一区域的更新重塑将极大改善阻挡在各场馆之间的空置空间和被低效占用的地块,丰富区域内功能形式,增加近人尺度,使原有相互割裂的地块及场馆之间产生紧密联系,形成复合多样、充满活力的生态片区,集聚人流,弥补城市高密度发展进程中所缺失的公共开放空间。因此,借由“外滩大会”周边环境整治的契机,以滨江工业遗产更新为亮点,将1#船坞更新改造成为滨江极限运动公园。
1#船坞是江南造船厂的遗址,是上海工业文明的重要记忆碎片,因此在改造设计过程中,尤其注重对原有船厂历史痕迹的保留,拆除影响历史遗存信息辨认的要素,如后期加建、装饰等无实用价值的部分。随后在不影响历史遗存保护的前提下植入所需功能,重新激活区域活力。
黄浦滨江船坞极限运动公园建设规模约为1万平方米,1#船坞内主要修建“一区一品”轮滑运动项目,包括街式滑板、碗池轮滑、速滑赛道、基础训练场等。原船坞剧场(1#船坞附属东侧3层建筑)修建体育运动配套服务的运动驿站,包括办公、培训、真人CS、体能训练、运动休息、淋浴更衣、体育超市、简餐等。项目建成后将是目前全国规格最高的滑板专业场地,可以承接世界顶级滑板赛事,也是上海市滑板队的专属训练场地。
船坞遗址里的轮滑场地(摄影:马元)
作为黄埔滨江休闲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在景观节点的设置上,既提供了市民可自由参观的工业遗址区,以使上海的工业文明记忆得以留传,还提供了篮球、网球等室外运动场地,与滨江公园相融合,打造满足市民健身需求的滨江休闲带。同时,设计积极采用智慧运动、光影互动等新科技技术,助力项目的活力重塑。
结语
黄浦滨江船坞极限运动公园更新项目于2022年完成一期轮滑运动场地的建设,并确认承办奥运会资格系列赛其中一站的比赛。项目建成后,为市民提供了上海中心城区面积最大的轮滑公园,为已被遗弃的城市空置用地注入新鲜生命力,为已被遗忘的城市工业遗产翻开新的记忆篇章,将旧时代工业文明与新生代体育文化相融合,既重塑了工业船坞的新生,也激活了整个片区的活力。黄浦滨江船坞极限运动公园的更新实践是“全民健身”与“城市更新”这两大城市发展重要主题的成功结合,为高密度城市中心城区遗存空间重塑活力,弥补公共运动空间,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实践案例。(本文作者邱东晴系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院长助理、所长)
图片来源: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