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主管主办
作为北京市首批建筑师负责制试点项目,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承接的北京城市副中心0701街区A2标段采用了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的EPC工程总承包模式,经过近两年半的实践,工程即将收尾,2023年底将迎来副中心二期搬迁职工入住。本文结合项目在EPC工程总承包和建筑师负责制两种模式下的实践应用,梳理建筑师团队在工程建设全过程发挥的作用,围绕高质量发展和能力提升,总结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发现的问题,并从建筑师的角度指出现阶段建筑行业存在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并提出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北京城市副中心0701街区A2标段项目
选择建筑师负责制的原因
北京城市副中心0701街区A2标段项目为什么会主动选择建筑师负责制,或者说为什么参建各方对采用建筑师负责制可谓是不谋而合呢?随着项目的推进,我们逐渐找到了答案。
项目层面
北京通州区副中心0701街区职工住房项目总面积250万平方米,中心为二期职工办公区,周边为配套职工住房,共计约1万套。该项目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加快城市副中心建设,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精神的重点项目,既要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总体目标,也承载了副中心二期搬迁职工实现职住平衡的重任。这个项目的特点决定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从前端策划介入,提出项目的整体建设理念,过程中对设计理念要不断进行跟进、调整、优化,同时会产生大量需要创新引领的工作。在这种背景下,建筑师的角色特点更加匹配,需要其在全过程建设中发挥总控的作用。
业主层面
北京保障房中心有限公司作为建设单位,在保障性住房特别是公租房的投建管运方面,拥有大量的装配式建筑实施经验。本项目对于保障房中心而言,一方面,服务人群发生了改变,有别于公租房的策划理念和运营方式,需要重新定位调整;另一方面,产品标准和技术标准需要重新研究以适应新模式下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这些外部变化引发了保障房中心从需求侧提出改革创新的需求,这种内生动力改变了中心过去作为建设主体,自主管理项目+购买多个单项技术服务的模式,调整为购买一站式综合服务,满足业主单位整体策划、制定技术标准、指导实施落地等综合性需求。这种服务是全过程的,需要向传统建设过程前后两端延伸,在供应链上能提供这种全过程服务的,建筑师团队是个好选择。
建筑师团队的加入,可以在建设环节发挥更多技术管理的作用,让业主单位有更多的精力用在对一体化运营的思考上,做出更科学的决策。在建筑师负责制试点方案出台前,保障房中心就已决定在该项目A2标段采用EPC工程总承包模式,并要求由建筑师担任EPC项目经理,发挥建筑师的整体统筹作用。
实施层面
作为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全产业链企业,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从创立之初就是为了打破传统的建设模式,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制机制创新带动科技创新。集团科技创新型企业的特征决定了需要以设计研发作为引领,一体化作为核心特征,EPC工程总承包是实践模式。因此,由责任建筑师作为项目的总负责人,同时承担设计总负责人和项目经理的职责,统筹协调策划、研发、设计、生产、采购、施工,也是由实施单位企业特征所决定的。
综合这三方面的因素,项目的创新性需求,结合业主方和实施方在需求侧和供给侧都有变革的内生动力,让建筑师负责制能快速落地并生根发芽。
建筑师负责制结合EPC工程总承包的模式构想与实践成果
2021年9月试点项目实施初期,笔者在《建筑师负责制与EPC工程总承包相结合的实践与思考》(原载于《中国勘察设计》杂志2021年第9期)一文中,曾就探索责任建筑师牵头EPC项目实施的“A+EPC”新模式展开过探讨。设计和施工资质的结合,意味着将工程总承包方的业务范围从施工阶段向前延伸到设计阶段,建设方将最重要的项目集成管理工作转移到了工程总承包方。
EPC项目建筑师负责制组织架构图
组织模式。根据该项目五方责任主体和合同特点,为确保建筑师团队全过程参与项目管控,强化设计引领和一体化集成管理,有效体现建筑师对建设项目的设计理念,确保建筑总体质量和品质。该项目责任建筑师在对建设单位负责的同时,统筹监理和造价咨询单位,建筑师团队通过确立工程设计标准、明确限额设计目标、建立部品库和信息化管理等抓手,实现项目管理的可操作性。
EPC管理系统
服务内容。该项目招投标阶段采用了EPC模式的相关管理办法(项目招投标时间早于《北京市建筑师负责制试点指导意见》(京规自发〔2021〕28号)颁布),在后续补充合同中明确了该项目采用建筑师负责制,服务内容包括工程设计、招标采购、合同管理、运营维护四个阶段,细分实施范围为协调落实城市设计、优化地块内详规,装配式建筑技术策划、协助业主行政审批,工程设计,编制招标采购文件、合同管理,监督施工准备、统筹协调施工总体计划、审核施工详图、施工深化设计、加工图、样品,统筹协调施工质量、进度、成本,协助工程验收与竣工交付,室内精装设计、夜景照明设计、景观园林设计、标识标牌设计、建筑幕墙设计、建筑智能化设计、消防设施工程设计、BIM设计咨询、绿色建筑设计、被动式节能建筑设计、预制装配式建筑设计等专项设计。
总体策划
在项目前期,由建筑师团队根据合同内容对全过程进行总体策划,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建筑师的专业优势和技术主导作用,探索提供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与服务。依托于工程总承包项目系统性分析重点工作,推进项目“一张图、四统一”,即“一张蓝图绘到底”,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流程、统一平台。
需求研究
相对于传统项目模式,建筑师团队对城市、人群、空间、社区管理有了更多的思考,力争将品质社区从单纯的建造完成度转变为一种融合的良性生活模式和积极的城市空间;能够居停其间,人与自然、与社会融于一体,没有条件的局限,没有刻意的装饰,将现代人的品质生活呈现出来。
品质社区需要从社区城市、街区、空间、建造、运维管理多个方面加以提升。结合副中心地区小街区、密路网的设计要求,建筑师团队开展“为车、还是为人”的思考。通过改变传统城市街道宽马路、大组团、车型导向,在解决车行可达的同时,节约人均公共投入,以更少的交通出行获得更多的公共服务;增加人与人的会面与交往,促进社会分工协作与创新;将部分支路设置为“慢性与公交专用”,沿线补充一些缺失的公共设施、街头广场与口袋公园,使步行者、骑行者可快捷到达。
设计统筹
先天的技术优势和对需求的准确把握,是建筑师团队在EPC项目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根基,也是确保建设成果和设计意图的基础。该项目建筑师团队结合装配式建筑的特点,将技术标准、限额设计、工程量控制、预制部品库、BIM、卫生间模块,最终在信息化技术、优化分成作为项目管理的主要抓手。
户型标准化
通过户型标准化的手段,形成构件标准化、部品部件标准化,从而形成标准化构件库,传送到生产单位进行设备定型,为构件提前生产、供货,加快施工进度做准备。该项目从户型入手,在户型级配合理的基础上统一户型模数尺寸,标准化设计核心筒模块、厨房模块0701街区A地块51栋住宅楼中实现3种标准化交通核、11户型标准化种标准户型,7种厨房、7种卫生间模块。
立面色彩统筹流程图
立面多样化
结合小街区密路网、街道一体化设计理念,与城市设计团队合作完成用地规划、住宅、城市客厅和商街的方案整体统筹设计工作。结合A地块立面设计特点,通过对瓷砖反打工艺进行深入研究,对瓷板反打工艺在瓷板尺寸选型、瓷板排布方式等方面提出控制要点,实现了瓷板切割率和损耗率双降目标;梳理了现有产品及市场常用建筑材料,归纳出金木水火土五大类可集成的外饰面材料,对反打和干挂两种工艺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并在项目立面实际落地中应用。
立面样板墙
限额设计
该项目由产品建筑师团队制定技术标准的同时,结合技术标准对工程建筑师团队提出限额设计目标。与传统开发商对设计单位提出的限额设计指标不同,这种基于项目特点和设计标准的限额指标更加具体、有针对性、可操作性更强。同时,这个限额设计目标是动态调整的,随着项目的推进,产品建筑师会结合工程建筑师的设计成果进行二次评估和反馈,调整或提出新的限额设计目标。比如,地下储藏室空间调整、车库顶板采用虹吸排水系统等,优化成本近2%。
构件标准化
从构件种类、模具控制、构件重复使用率、瓷板控制、空腔标准化、纵肋界面构件库等方面,搭建构件标准化控制原则,形成构件标准化控制体系。控制单个构件重复使用的次数比例,反映了构件模具及生产的效率,体现工业化水平。最终,达到单个构件最高平均3254次重复率的标准化成果,构件的重复使用率已达到工业化高标准的水平。
此外,从裁切率、损耗率、装饰线条使用百分比三个指标,对外饰面进行成本控制。责任建筑师及建筑师团队统筹构件调配和安装,合理减少因外立面色彩调整带来的损失。相比传统项目,减少浪费约150万元。
设计标准
准确、清晰、完整的工程设计标准,是确保EPC项目造价整体可控的最有效依据,也是避免甲方、设计、施工各方扯皮的有效手段。该项目建筑师团队协助建设单位共同编制了针对项目的《城市设计导则》《低能耗居住建筑产品节能要求》《北京城市副中心住房项目(0701街区)户型标准化手册》《立面产品多样化技术手册》《保障房中心公租房产品手册》等,通过相应标准的确立,在提升设计完成度的同时,也确保了实施品质。
招采管理
作为北京市建筑师负责制的试点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制定了详细的符合建筑师负责制的招标采购、合同管理工作机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对提升项目招采业务、合同管理业务质量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
试点项目的施工和材料设备的采购、相关承包商和供应商的考察、招标文件和合同的编制、评标组织和评标委员会的组建、中标单位的确定等工作,原则上应由建筑师组织或参与。按照建设单位的委托,建筑师可作为招标人代表参与或主持招标、定标等工作;建筑师对不满足技术标准的材料设备具有技术上的否决权,并提出充足、专业的理由。
2021年,起草编制了《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施工类招采管理办法(试行)》《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施工类供应商管理办法(试行)》,将建筑师负责制相关内容纳入其中。特别是在招采制度中,明确了设计部门的对材料设备、专业分包工程中的设计标准、工程品质控制的管理要求,进一步强化建筑师负责制的主导作用:产品设计师团队在招标采购前,进行产品制定标准,明确产品体系;在初步设计阶段,监控落实建设单位要求。
项目进度表
合同管理
该项目充分体现建筑师负责制的职责权限,使其深入参与项目管理。该项目在合同管理方面开展了专项研究,将业务流程与建筑师负责制工作紧密结合,更好地发挥建筑师的业务专长,服务于项目建设。起草编制了《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施工类合同管理办法(试行)》,将建筑师负责制相关内容融入制度中。
合同的分类与招采工作分类保持一致,分为设计类、劳务分包类、专业分包类、材料设备类、机械租赁类、工程咨询服务类、行政办公类,工作流程与招采保持一致,这样可以对供应商的履约情况进行追踪,对比招标与合同执行情况,有助于建筑师对工程标准和品质的过程把控。
行政审批
建筑师团队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建筑师的专业优势和技术主导作用,代理业主报批报建服务工作,加强建筑师团队的综合协调与综合把控,探索提供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与服务。依托于工程总承包项目系统性分析重点工作,推进项目“一张图、四统一”,按图梳理全链条实施计划,再分解、再优化二级计划及各节点详细计划。具体工作内容包括:推进项目用地审批、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等;完成建设工程项目用地规划许可到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行政审批的流程资料梳理,已形成标准成果文件;梳理完成项目测绘、专项验收、竣工验收工作流程;编制报批报建流程图;清晰展现项目从主体授权到竣工验收备案每项关键工作的前后关系;绘制报批报建进度计划表,注明负责人和完成报批报建工作时间节点;按照每项工作再做工作分解;协调设计、招采、施工及部品相关工作计划。
目前,该项目已完成一会三函闭合,按照“多规合一”审批流程完成初审意见、建设用地测量报告、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立项核准等。
专项技术研发
该项目为装配式建筑,采用纵肋叠合剪力墙结构体系。针对各墙体,设计端开展基于模数协调、规格化空腔排布的纵肋叠合剪力墙预制墙体标准化设计,包含分布钢筋预制墙体、短肢墙预制墙体、预制暗柱和含边缘构件预制墙体等。通过墙体有序组合形成了标准化、系列化预制墙板,可有效降低墙板规格,提升建造效率,降低建造成本。
地暖模块卫生间整体底盘
装配式内装体系形成了六大类产品,水泥基模块地面实现了地采暖做法,整体100毫米厚度,饰面开放可兼容瓷砖石材等,并获得了一项实用新型专利;结构墙面采用局部双层板构造的做法,搭配薄型线盒,完成面35毫米厚度,有效释放了使用面积;内隔墙综合了轻钢龙骨隔墙和条板隔墙的优点,研发了轻钢复合式内隔墙,取得两项发明专利,有效解决了隔音、空鼓和钉挂等问题;卫生间采用排水管线与防水底盘集成工艺,有效解决了卫生间漏水问题;电气快装管线采用快装插头链接,大大提高了安装效率,并且实现工业化产品制造,规避了现场手工作业的质量隐患;集成厨房集合水泥基模块地面、瓷砖复核墙板和铝蜂窝集成吊顶,性能更优,整体内装体系离及产品,通过12个样板间测试,不断完善,目前已在副中心项目全面实施,并将在后续项目中推广。
隔墙板
绿色建筑设计
项目实施前,责任建筑师团队对项目进行绿色建筑策划,按绿色建筑设计要求分项细化、协同设计各方参与程度细化、数字设计BIM模型运用内容、材料选型库等,形成标准做法。该项目住宅达到绿色建筑二星标准,东西向住宅采用低能耗技术。施工过程中,研讨绿色建造政策、文件,掌握绿色建造施工阶段的要求,总结现有成熟做法,提出创新做法,结合装配式建筑构件工厂化生产、现场装配化施工。例如,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精细的构件生产和运输,达到构件不落地吊装,节省了倒运场地和能源消耗,通过创新实施方法,有效提高了绿色建造程度、高标准落地实施,并形成阶段性成果,最终形成了《绿色建造标准化手册》。
实体样板间
智能制造
项目采用纵肋底盒墙板自动化立模生产线,预制纵肋墙体。与其他工艺相比,成组立模工艺具有成型精度高、成型墙板使用材料范围宽泛、成型墙板结构形式适应性广泛、结构紧凑、节省空间、节约资源的优势。对于部分预制构件钢筋绑扎,采用全自动钢筋绑扎机器人,用于钢筋立模的布筋与自动捆扎。此外,采用了数控化智能化布筋、机械手绑扎技术,其中,智能化布筋解决了多种板型切换浪费大量时间的问题,双侧机械手绑扎技术按照八字绑扎的方法,一扣不落地全扣绑扎,既提高了绑扎质量,又提高了绑扎效率。项目团队还对“两边布筋中间绑扎”方式进行研发,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和空间利用率。
箍筋焊接机器人生产线
信息化管理
建筑师团队全过程应用BIM技术,将BIM模型作为项目的信息载体,通过BIM技术与技术管理、质量安全管理、成本管理结合,进行工程信息的集成,实现BIM与管理的集成化应用与部品管理系统打通,实现从构件设计到构件安装使用同一套编码规则、同一套二维码验证规则;结合EPC项目特点,以BIM模型为载体,关联设计、生产、施工全流程,使项目BIM模型数据统一在各阶段流转;BIM模型与现场进度、物料验收相结合、实现物料全过程跟踪,并对物料可溯源,使质量安全进一步提升;运用BIM模型版本对比功能,能够对任意两个版本进行BIM模型对比,实现变更位置、内容、变更工程量清晰可见等;通过BIM模型多专业合并,进行各专业空间位置模拟,各专业间空间问题一目了然,整改责任主体明确;通过统一BIM模型、统一的信息传递标准的标准化模式,基于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项目信息的集成管理,探索“一模到底”。BIM技术应用覆盖EPC项目策划、审批、设计、施工、招采、构件、运维各阶段,使BIM技术贯彻项目建设全过程,参建项目各方积极响应BIM技术应用、配合BIM信息化平台建立。
此外,该项目还借助BIM技术实施一体化管理。项目结合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技术特点和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的组织结构,建筑师团队在BIM正向设计的同时,引入部品生产端、施工安装端、造价咨询端、业主运维端的BIM人员,组成联合工程组。在利用BIM模型进行碰撞检查、提高施工精准度的同时,搭建基于BIM模型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使责任建筑师可以更高效地进行项目管理,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共享。
权益保障
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积极与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及北京市工程勘察设计协会配合,探索建立完善的建筑师负责制保险体系,推动试点项目的建设单位投保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设计单位投保工程设计责任险,实现建设流程保险全覆盖。
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专项设计方面
在传统设计施工模式中,专项设计由建设单位统筹管理,而在建筑师负责制下,建筑师需要全过程参与管理。然而,建筑师对专项设计施工顺序、造价控制缺乏经验,在合约管理方面介入深度有限,控制力度不足。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成立时间较短,供应链库尚在建设完善中,迫于进度延续了传统的分包模式,由分包单位提供深化设计图纸,建筑师团队对各专项设计进行审核确认。但分包单位从自身利益出发,以实施便利和增加成本为导向,建筑师反复审核,导致深化设计周期长、深化图纸版本多,专项设计呈现出的结果较为混乱,未能全面发挥建筑师前期参与控制的优势。
以铝板幕墙、磁板幕墙、金属屋面及外窗深化设计为例,由于项目实施各方面的原因,立面相关的分部工程为多家分包单位进行实施。在深化设计过程中,建筑师团队在审核深化设计图纸时发现各分包单位各自为政,互相不考虑施工工序,导致节点缺失、界面不清。于是,建筑师团队不断进行协调,结合施工工序提优化建议,组织各相关单位开会讨论,最终达成一致意见,最终完成深化设计图纸,避免了后期实施过程中产生拆改。
BIM运用方面
在项目设计初期,建筑师团队介入BIM正向设计,并与构件厂、项目部进行联动,完成基于BIM模型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一体化管理。由于EPC项目同步设计、同步施工,且北京市还未实现BIM图审工作,在BIM建模后管综碰撞调整周期长,为了匹配现场进度和图审工作,建筑师团队先按传统二维图纸出图,满足施工图审查需求,并同步进行BIM碰撞检查,但与现场施工需求相比还是相对滞后不符。
目前,市场无相应的设备可以随时查看模型,且现场施工人员操作习惯还是依赖于二维图纸,为满足现场施工需求,建筑师团队又将BIM模型转为二维图纸,既降低了效率,又无法直观反映现场问题。目前使用的BIM软件与国内的设计习惯不匹配,希望国产软件尽快普及,适应现有的设计流程,以缩短BIM正向设计周期。
建筑师能力方面
在建筑师负责制下,建筑师需要承担总体协调和总设计师的角色,对项目最终价值与品质起着关键作用。我国建筑业经过近30年的快速发展,传统被动设计和施工总包模式根深蒂固,建筑师在建设单位设计管理部门的范畴内进行设计工作,参与设计以外工作较少,有些领域可能不涉足,如专项设计管理、技术方案、成本控制、合约管理、施工质量安全等。通过项目实践,建筑师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提高,但覆盖面还是不足,全方位能力提升还需要时间和项目积累。建筑师要承担项目总体协调工作,不仅需要具备更为广泛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具备极强的服务精神和责任心,还要具备商务谈判、成本概念与投资控制能力。这些高标准、严要求,需要建筑师综合能力和素质全面提升。
建筑师负责制工作模式的进一步探索
通过北京城市副中心0701街区A2标段EPC项目建筑师负责制的试点,笔者发现,除了提升建筑师团队的综合能力外,还要有效打通设计–采购–施工各个环节,同时充分发挥建筑师在工程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全面提高建设工程质量,需要集团层面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2022年底,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进一步优化“A+EPC”的组织模式,在房山平各庄集租房项目中采用指挥部的管理模式,总指挥由责任建筑师担任,统筹技术、部品、工程、商务各版块,定期(每周)召开调度会,指挥部直接对建设单位负责,建筑师团队各全过程参与规划前期、设计方案、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专项设计管理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技术方案论证、部品生产和运输安装、现场品质控制等环节。通过这种管理模式的尝试,有效提高了建筑师全过程参与深度和技术管理水平,为后续建筑师负责制项目打下良好基础。最终,项目实现2天确定方案,4个月投入使用的快速建造模式。
在指挥部模式的基础上,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为提升一体化运营模式和进一步推动建筑师负责制成果,于今年对集团组织架构进行调整,对产品设计与工程设计进行整合,以实现前后端的连贯性。设置总监总师制,确定前期策划、EPC运营、技术、部品、财务五大总监,横向打通各业务单元,专业总师纵向串联各版块专业技术人员,打破专业技术设计、成本、施工间的壁垒,形成建筑师负责制的体制机制保障。通过这种机制,目的是让各个环节高效联动,使建筑师团队设计意图得到有效实施,发挥建筑师的技术优势和管控能力。
建筑师负责制推进建议
加快保障措施落地,推进高质量发展
未来,要继续推进现行工程建设组织模式和基本建设流程监管的改革,使基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建筑师负责制试行过程中有法可依,为项目落地创造进一步条件。一是简化合并规划审批流程,对规划许可阶段设计图纸技术审查实行告知承诺制,政府部门仅做程序合法性审查;二是进一步探索设计招投标的改革路径,重点对勘察设计招投标前置条件进行细化和研究,在不违反现行上位法的前提下,解决设计招投标程序滞后、程序倒挂等长期存在的问题;三是依托行业组织推进合理服务周期和工作量的测算,细化分项累计原则,明确建筑师负责制项目的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服务时限,保证建筑师服务团队合理工作周期,确保优质优价和质量安全,以保证设计方的合法权益以及建设方支付费用的依法合规。
强化业务培训,加强能力建设
建筑师从以往设计阶段的服务扩展到设计总包,直至项目全过程的设计加管理服务,需要建筑师加强服务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一是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总结已有建筑师负责制培训的经验,充分围绕试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编制修订培训内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包括试点项目应用指南、工程项目审批流程、技术规格书详解、设计保险承保指南、试点项目经验分享等,并对以上经验进行总结,相关部门或协会整理出台成册,形成具有指导性作用示范文件;二是推广建筑师全程服务的理念和方法,包括项目管理、造价咨询、招标采购、施工质量监管等;三是要加强对建设方、招标代理等其他项目参建方的培训。现阶段,设计单位对于政策的了解较为全面,而建设方、招标代理对于建筑师负责制的认识还不够普及。
创新设计、管理手段
未来,要加速推动行业技术创新和适用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创新。倡导BIM全正向设计,制定统一标准,打通设计、施工、运维数据流,减少冗余工作,节约建设成本;借助BIM技术,提高建筑师对项目的管控能力和在全产业链中的影响力;研究数字化的统一平台,实现测绘、设计、审查的互联互通,为下一步数字建筑智慧城市打好工作基础。
完善支持政策,引导建筑师工作
行政主管部门要逐步完善并优化实施建筑师负责制的政策环境。一是在发布《建筑师负责制应用指南》的基础上,继续优化并完善支持政策,调整监管模式,保障各项制度的切实落地;二是在现有整体框架和服务内容的基础上,为建筑师提供实操手册和工作模板,进一步细化、完善合同体系,解决建筑师与参建各方在多种工程组织模式下的责权利关系;三是结合试点项目实际需求及政策变化,逐步扩大培训范围,优化、丰富培训内容;四是针对施工图审查改革,研究制定技术仲裁程序。(本文作者王炜、艾旭、滕志刚、刘辉来自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