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博

扫一扫,关注微博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主管主办

加入收藏

中规院风景院:强党建引领,绘江山风景

发布时间:2022/8/17 17:07:25 浏览次数: 作者: 王忠杰 来源: 《中国勘察设计》杂志

2022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直属科研事业单位及园林绿化行业的“领头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和景观研究分院(以下简称“中规院风景院”)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的带领下,积极探索党建和业务相结合的支部工作法,在服务国家战略、创新转型发展、人才干部培养等方面,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推动高质量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发展。中规院风景院始终坚持将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统筹谋划,共同推进,持之以恒地推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双融双促”,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省市级奖项128项。其中,2021年荣获中央和国家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央和国家机关青年文明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先进基层党组织;2018年荣获北京市委、市政府授予的“首都民族团结进步奖先进集体”称号;2017年荣获全国妇联授予的“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2013年、2014年参与的中规院玉树灾后重建规划现场工作组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状”,获人社部、国家发改委、国资委、原解放军总政治部等四部门联合授予的“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先进集体”;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中规院“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称号,风景院团队是其重要技术力量之一。我本人被授予2021年度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创建模范机关先进个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先进基层党务工作者。


强化政治机关意识,建设学习型党支部,树立党建和业务融合发展的理念


微信图片_20220817170301.jpg

中规院风景院2022冬奥公园党建活动合影


中规院风景院将强化政治机关意识、走好第一方阵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持续推进学习型党支部建设和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制度,将每月第一个周一作为党支部组织生活日,每月第一个周五下午作为党小组组织生活日,开展经常性学习教育。党支部委员带头讲党课,2021年共讲党课10次,我本人讲了《学党史,回顾风景院历史,展望风景院未来》党课,副书记兼纪检委员、副院长韩炳越讲《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党课等。这些党课将政治学习与业务研讨结合起来,推动学用结合、学以致用。5个青年理论学习小组,2021年共开展学习研讨60次,教育引导党员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党支部丰富学习形式,组织青年职工参观党史国史教育展、打卡党史知识大赛、观看红色影片,推荐青年规划师参加“学党史、念党恩、跟党走”主题演讲比赛,取得优异成绩,推动青年理论学习提升工程深入落实,教育引导年轻干部持续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力量。


中规院风景院坚持“规划为民”的宗旨,组织党员干部深入一线,聆听社区居民的心声。组织设计团队开展街区更新进社区党建调研活动,选取三里河路、车公庄西路作为更新重点,调研社区居民需求。针对甘家口街道中存在的百姓活动空间不足、停车难、老旧小区改造等问题,提供更新优化方案,使原本单纯的道路绿化向城市绿色公共空间转变,得到社区街道的高度认可。


中规院风景院开展的“秉承初心、走近生活——北京市社区公园调研活动”,秉承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初心与使命,紧盯老百姓期盼解决的家门口公园绿地少等问题,选取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丰台区、朝阳区、石景山区等6个区的135个社区公园,基于社区公园的整体结构、空间构成、功能布局、人群活动、景观营造、艺术展示等多维专业视角进行现场调研,深入一线查找问题,并组织多次集体交流探讨,找准症结,分析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创新发展的建议,明确未来社区公园规划设计的重点与方向,为社区公园建设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指导。


微信图片_20220817170342.jpg

中规院风景院2022新春合影


中规院风景院党员干部理论联系实际,将学习成果积极转化为技术优势,参加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园林绿化、白浮泉遗址公园设计等20余项国际方案征集项目,并全部获得优胜。每年承担20余项科研课题和20余项标准规范的编制工作,出版书籍近10本,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中规院风景院坚持以党建带群建,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具有规划设计职业特点的党团群工妇活动。每年坚持开展“绿色中国行义务植树”活动,至今已延续14年,足迹遍布雄安新区千年秀林、北京城市副中心绿心、海淀北部绿心、南苑森林公园等国家重要战略地区。组织西柏坡风景名胜区调研与重温誓词活动、中关村公园设计走访与党建活动等,让党员职工在活动中凝心聚力,牢记初心使命。


中规院风景院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强化政治机关意识,坚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在规划设计实践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党支部认真总结“互联网+党建”、支部工作法、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破解“两张皮”等经验做法,被“旗帜网”“支部工作APP”等广泛宣传,充分发挥了试点示范带动作用。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党建和业务同向同行、同频共振


中规院风景院坚持党建和业务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在重大任务和推动业务工作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将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到雄安新区系列规划设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三角一体化、成渝双城经济圈规划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北京百万亩绿化造林、副中心绿心设计、冬奥公园规划设计、滹沱河生态修复、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等重大生态工程和民生工程中。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和持续不断的施工现场指导服务,让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落地生根,为城市区域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了技术支撑,获得了地方政府的高度认可。


微信图片_20220817170434.png

中规院风景院植树航拍合影


在雄安新区“千年秀林”规划及具体施工图设计和驻场施工工作中,中规院风景院技术团队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创新实验工作,设计千年秀林树木达2000万株,效果良好,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充分肯定,特别指出“千年秀林”要与千年城市一起成长。随后,中规院风景院团队又开始了3.5万亩“千年秀林”的规划设计工作,大家吃住在工地,昼夜奋战,决心在理念、方法上进一步创新,营建“千年秀林”2.0版,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对雄安新区优美生态环境的期望。


在冬奥公园的谋划、规划、设计、实施工作过程中,中规院风景院技术团队开展了长达三年的全过程伴随式服务,进行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挖掘、场地条件的数据收集及三维模拟,与首钢园充分融合对接、调研老百姓的真实需求。经过多轮方案比选,中规院风景院脱颖而出。更新之后的永定河左岸公共空间成为了北京冬奥公园的核心区,切实服务保障了冬奥,提升了冬奥赛区的环境品质。冬奥公园成为了奥运火炬传递第二站,也成为北京市西部城区最受市民欢迎的绿色开放空间。施工期间,设计团队全程驻场,与甲方一起研讨重点难点、与工人一起研究施工工艺、与同事一起优化细节,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待每一个节点,助力北京冬奥会举办期间展现出新的城市面貌。


在崇雍大街规划及具体施工图设计和驻场施工工作中,中规院风景院技术团队在挖掘文化、共同缔造、匠心营造、机制创新、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做了大量新的探索。在崇雍大街的1000多个日夜里,团队里的党员同志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感,带领大家克服了种种困难。为了和街道百姓打成一片,项目组吃住在工地,昼夜奋战,平衡多方利益,既是“技术人员”,又是“社会工作者”。历时三年,终于完成了项目从蓝图到落地的过程,实现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居民和公众的一致好评,崇雍大街项目也成为了北京街区更新的样板工程,北京市区两级领导多次考察并给予充分肯定。项目的推进过程充分体现了党的十九大“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的理念,在实践中尝试了多种方式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思路。未来,中规院风景院团队将进一步投入到后期管理维护、科普教育的工作中去,不断创新景观更新的新理念、新方法,为我国老城更新作出更多有益探索。


微信图片_20220817170514.png

2017年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

中规院风景分院助力可可西里申遗成功


中规院风景院坚持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直属事业单位的政治属性,积极服务部中心工作,平均每年投入70余位技术骨干,以专业的技术和贴身的服务,每年高质量完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办的各类课题研究、标准编制等任务50余项。近30年来,一批批风景人撸起袖子加油干,协助推进历届国家园林城市和园博会申报、评选等工作。经过20余年的实践与探索,园林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办实事、抓民生、树形象的有力抓手,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优质生态产品,成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的重要内容。各地通过园林城市建设,树立了生态文明理念,顺应了民心、民意、民愿,推动了城市绿色发展,提升了城市宜居品质。


中规院风景院先后主持了100余项风景名胜区规划工作。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76项,在持续不断地跟踪研究和实践中,形成了符合时代特征的规划理念和保护管理经验。自1982年我国正式建立风景名胜区制度以来,在丰富实践的基础上,中规院风景院全过程参与中国特色风景名胜体系的建立,承担并参与多项法规、国家标准及规章制度的研究与制定,为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中规院风景院持续的研究与实践推动我国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理念不断提升,探索出让具有公益性的风景名胜区在科学保护的前提下,能够同时拉动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新方法、新理念,为统筹风景区保护、建设与管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急难险重工作中锻炼干部,促进党务和业务能力双提升 


中规院风景院连续10年选派3位院班子成员和3位青年干部到新疆、宁夏、陕西等艰苦地区挂职。我本人和学习委员、副院长陈战是被授予“优秀援疆干部”称号;由于在维稳工作中的出色表现,我还被乌鲁木齐市委、市政府评选为“乌鲁木齐市优秀维稳工作者”。


中规院风景院10余年来投入60余人次持续参与北川、玉树、玛纳斯、塔什库尔干、舟曲、雅安等系列灾后重建任务,投入50余人次承担50余项新疆、西藏、青海等艰苦地区的规划设计工作。中规院风景院还主持了“青海可可西里综合考察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2014年—2017年间, 20余人次进入可可西里现场调研,其中4次11人次进入无人区。技术团队经历了1000多个日日夜夜、近万公里的高原考察行程,克服了海拔4800米以上的高原反应、在9级狂风中齐心协力支起帐篷等待救援、躲避凶狠的草原狼和饥肠辘辘的棕熊的攻击等困难,夜以继日地讨论技术路线、整理调研笔记、梳理资料数据,终于按时提交了完整的申报技术成果;完成了《青海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保护管理规划》的编制任务,并正式报送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担了《青海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环境整治规划》,为申遗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参与的《青海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资源调查、评价与规划保护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获得2018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微信图片_20220817170604.jpg

2021年扶贫援助

新疆阿克苏地区“送设计下乡”


中规院风景院发挥大院担当,履行社会责任,积极组织并参与公益服务,为贫困地区“送规划、送设计、送服务”,帮助地方重视生态保护工作,并协助地方利用独特的自然优势,通过合理的规划保护与建设发展,真正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为响应脱贫攻坚国家战略的嘹亮号角,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乡村振兴、共同缔造示范工作的重大部署,中规院风景院设计所团队开展了红安县柏林寺村乡村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工作。2018年-2020年,设计团队多次来到红安县柏林寺村驻场工作,组织当地村民对村内公共空间及村民房前屋后荒地进行绿化种植,改善村庄生态环境。中规院风景院还配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圆满组织共同缔造培训班,广泛宣传推广柏林寺村成功的经验做法。


中规院风景院积极参加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送设计下乡”活动,持续开展陕西黄陵县索洛湾村技术服务、新疆阿克苏乌什县万克库曲麦村和温宿县思源村规划设计技术援助、宁夏固原西吉县销河乡扶贫援助等多项技术扶贫工作。在新疆“送设计下乡”扶贫工作中选取的两个村庄均位于南疆地区,属于典型的少数民居聚居村,其中,托万克库曲麦村曾是全疆维稳重点村,项目地点偏远、背景复杂、开展难度较大。项目组冒着严寒和酷暑多次深入村庄踏勘调研,充分进行调研和座谈,掌握县、镇、村各级的关切和诉求,将规划与当地发展思路和布局充分融合,提出“党建+”的产业发展模式,并通过环境主题强化文化引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始终贯彻共同缔造理念,整个规划设计由项目组与村民共同完成,并通过图书捐赠、文艺汇演、邀请村民来北京等互动方式坚固友谊桥梁,激发村民的中华民族自豪感,从而使项目顺利推进,得到村集体和广大村民的一致好评。中规院风景院“送设计下乡”科技志愿服务队荣获中国科协2021年度科技志愿服务先进典型”荣誉称号。


微信图片_20220817170735.png

中规院风景院2021全民健身系列

体育活动合影


中规院风景院班子团结一心,努力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党建工作的内行人、干部职工的贴心人,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联合党工妇团,每年坚持组织广受职工好评的“全民健身体育活动”,强健职工体魄。为响应“就地过年”,班子成员及时关怀和慰问独自过节的员工,给他们送去温暖和祝福。2021年8月,为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大家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当职工发现家人与确诊病例同乘一趟高铁时,第一时间报告、主动隔离,避免人员流动构成潜在危险,为这场抗疫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为缓解员工焦虑,党支部建立“集中隔离小分队”微信群,大家在群里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共渡难关,形成了“风景院一家人”的温馨氛围。


中规院风景院成立43年来,始终秉持初心,以党建引领,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心系国家大事、勇于攻坚克难、敢于创新拼搏的党员干部队伍,将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到祖国各地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中,真正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将生态文明普及到每个人心中,为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无私奉献。眼底山河,胸中事业。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规院风景院将始终秉持初心,砥砺前行,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努力为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新篇章,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本文作者王忠杰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和景观研究分院党支部书记、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