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主管主办
伴随着外部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显著上升,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正经历着跨越周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不仅需要在新商业生态中重新定位,也需要在白热化、同质化的竞争中塑造并升级核心竞争优势,更需要在市场需求与新技术融合场景中再造第二增长曲线。
一季度行业发展回顾
2022年一季度,我们感受到外部冲击带来的不确定性更加强烈,从天强公司研究发布的思翔指数也得到了体现。一季度,全国勘察设计企业景气指数为73.5,信心指数为72.4,均低于荣枯线。2021年一季度以来,双指数均呈现出持续下滑的状态。建筑设计企业发展明显放缓,景气和信心指数创一年来新低,分别为64.6和64.1。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发展两极化趋势更加明显,发展差距逐渐拉大。一季度,大型企业景气指数为93.3,与上季度情况基本接近,超过中小微企业10个点。
经营低迷主要表现在新签合同以及现金流指标不尽如人意,新签合同额从2021年年初开始呈现持续下滑状态,新签合同额景气指数为87.3,较上年下降4.3个点,预计二季度,这个数据会更加惨烈。目前,疫情多地散发的状态带来流动受阻,业务下滑更加严重。天强5月份开始启动疫情影响调研,从第一阶段回收结果来看,30%的企业表示一季度营业收入与上年同期相比下滑50%以上,18.9%的企业表示新签合同额下滑50%以上,仅10%的企业表示新签合同额有所增长。
一季度,全国勘察设计企业资金表现持续走低,收现比(60.9)和现金流(64.1)两个指标得分均较大幅低于上季度水平。42.3%的企业表示收现比与上季度相比有所下滑,37.7%的企业表示遭受较大的现金流压力。疫情调研显示,40.5%的企业表示现金流只能维持2~3个月。
从竞争环境来看,企业也表示行业竞争加剧,企业经营风险增加。一季度,勘察设计行业竞争情况加剧,市场竞争形势(68.9)和市场经营风险(69.7)信心指数均低于荣枯线,超过30点。调研结果显示,44.8%的企业表示市场竞争压力加大,37.7%的企业表示市场经营风险升高,仅有不到6%的企业两项指标情况变好。
从调研情况来看,一季度行业发展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叠加疫情负面冲击,遭受了重压,对于设计企业的发展韧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面临的更大考验是应对问题的发展理念以及发展逻辑。
行业未来发展新赛道在哪里
当前,面临供给收缩、需求不足、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宏观政策重回稳增长,政策实施的节奏把握突出结构调整。2022年以来,国家发布系列举措推进经济稳增长,主管部门明确了行业“十四五”发展相关要点。对于行业发展而言,有几个方面需要引起关注。
应对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管理机制构建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意见》,高度概括了全国统一大市场战略的落地方法和举措,明确破除条块分割、区域垄断与地方保护主义。对于工程勘察设计行业而言,一些竞争力不强、主要依赖地方资源的企业将遭受较大冲击,只有真正有专长、有技术积淀、有创新能力、有品牌的企业才有机会在全国统一大市场比拼,这将倒逼企业打造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做厚护城河。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将指导各地区综合比较,找准自身功能定位,明确发力点,避免低层次重复建设和过度同质竞争,不搞“小而全”的自我小循环,这将要求各地区的产业发展向专精方向转型。相关都市圈城市群承载着优先开展市场一体化探索的责任,将迎来进一步发展机遇,对于行业企业而言,也将会面临着更加多样、系统化的市场机会。
应对新机遇的服务模式创新探索
4月26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召开,研究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明确提出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传统基础设施,同时从5个方面提出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系重点方向和内容。预计各地方、各区域将协同发力推进现代化基建体系建设,交通、水利、物流、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加速推进和落地,将提升全年基建投资规模。面对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无疑市场空间是增加的,但是要意识到机遇背后是建设逻辑、建设要求的改变。与过去4万亿元投资相比,这一轮提出的适度超前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要求,更关注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将进一步推广综合开发模式,政策也明确提出强化相关要素保障,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规范发展、阳光运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市政设施投资运营,对设计企业系统服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也对设计企业资本运营能力带来挑战。
高质量发展要求下更强化理念和技术创新
2022年5月,住建部发布《“十四五”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发展规划》,提出充分发挥勘察设计在工程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为推进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明确探索建立城市总建筑师制度,积极发挥设计作为智库的引领作用;强调设计品质提升,加强质量管控,促进设计大国向设计强国的转变。总体来看,“十四五”时期,行业发展要真正地去思考行业价值和作用的发挥,过去设计企业的服务往往只关注工程建筑物的建设,没有关注工程建筑物功能价值发挥。设计企业需要建立广义的全生命周期概念,以前端的策划咨询能力带动后端运营,立足于在服务城乡建设过程中推进服务创新、设计理念创新,打破过去传统的单模块、短周期服务模式,提供集成化、一体化高价值服务。我们过去一直提出工程设计是工程建设的灵魂,但实际上在整个工程建设链条的话语权却越来越弱,设计价值被低估,我们需要找到属于行业的第二增长曲线,需要新理念、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新力量的共同作用。
创见未来,需要哪些力量
面对新的发展周期,每家企业能否具有跨周期的能力,跃升到新的发展曲线中,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命题。新旧轨道切换窗口的出现,挑战就是机会,困境也可成为新突破的起点。
艰难时刻,苦练内功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外部冲击是暂时的,内在能力的不足,往往才是企业发展真正的瓶颈。不要浪费一场危机,外部压力往往能激发内部团结,这将是转型升级的机会。对设计行业而言,外部因素驱动的机会爆发式增长时代已经结束了。过去,各家企业为了应对外部市场机会的获取,往往会更关注效率。而现在,外部需求已经改变,更需要关注企业内部创新体系的构建。企业的本质是能力的结合体,业内企业需找准定位,并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进而培育出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这应该是每家企业持续不断、持续不懈的追求。
作为设计企业,需要重构内部的价值衡量与评价体系,以适应未来业务逻辑的改变。通过新的价值导向,引导企业的管理与运作体系转型升级,实现组织内部资源的有效集成、促进能力短板的逐渐补足,从而满足客户的需求、满足业务转型升级的需要、满足业务创新的要求。在此过程中,要不断解决团队持续成长的问题。处在大变局时代,团队能力的不断蜕变、升级是发展的需要,某种程度上也是生存的需要。通过建立起良好的工作协同机制,改变过去简单的通过各种各样工作协调的方式,提升组织的效能。只有具备了经过危机淬炼的韧性领导力和强劲组织力,才能迎接更值得期待的下一个发展机遇。
聚焦选择,锤炼灵活性
不确定时代,变化不可预知,要更高频地审视和调整战略,保持适应性。动态的战略适应性能够让企业更好地去应对外部变化,但是动态发展,并不是机会主义导向,而是要真正立足于企业资源、聚焦核心、构建差异化优势。在此过程中,既要保持战略定力,同时要建立动态、敏捷的组织能力以及相应的资源能力。经过多年的创新探索,已经能够感受到行业发展从过去的同质化到差异化,企业发展已经明显呈现分化的状态。部分传统设计企业往高价值增长路径转变——走向精专化,需要核心技术和产品策划能力;走向集成化,需要资本能力和整合能力;走向场景化,需要运营能力、策划能力和数字化能力;走向生态化,需要组织共生、赋能共赢和价值共创。而相当一部分的传统设计企业将会走向低价值增长,强化成本管控,通过高度标准化实现生产的规模化。
要有底线思维,更要积极创变
当下,我们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双重压力。短期内,很多业内企业面临的是如何生存下来的问题,需要确保充足的现金流,提高抗风险的能力,建立企业发展的底线思维。面向未来,立足于长期发展,要积极转变,从过去的经验主义中脱离,革新原有的运作逻辑、服务逻辑、业务逻辑,眼光向外,革新认知体系,向客户学习,加强与客户的深度互动,从客户痛点中挖掘新需求;向同行学习,学习优秀实践,推进内部提升;向未来学习,从未来趋势的研判中推进新产品、新服务探索。建立更有生命力的业务体系,需要改变供给逻辑,跳出传统的建设分段环节带来的边界束缚,用工程逻辑而不是设计逻辑,用价值逻辑而不是建设逻辑来思考、谋划问题。通过全过程工程咨询、工程总承包业务的推进,积累项目策划、项目管理经验,并通过对于项目把控能力的提升,积极推进新技术应用,打通数据孤岛,进而积累前期的策划能力和后期的运营能力,与数字、资本、信息等要素结合,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响应新的集成需求,实现价值实现方式创新。
深度不确定背景下,照着旧地图不会靠近新大陆。阻碍我们前进的恰恰是我们传统的路径依赖,任务导向型的模式成为我们创新突破的重要障碍。很多行业企业几经沉浮,有的还是借助相应的契机完成了转型调整,完成了蜕变与升级。今天面临的很多挑战和压力可能会在未来带给我们另外一种形态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例如新型城镇化、绿色低碳、数字经济。在压力之下切实推进业务升级、能力重塑、组织变革,是我们当下应有的姿态。(本文作者祝波善系上海天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