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主管主办
正本清源,设计企业信息化如何落地?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问梁军
《晋书· 武帝纪》提出:“思与天下式明王度,正本清源。”正本清源,是指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勘察设计行业信息化已经发展了这么多年,而且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涌现出很多典型的应用案例,为什么还要正本清源?因为从整体而言,设计行业的信息化确实比较落后。作为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最前线从业者,笔者从自身经历以及看到的行业现状、变化进行了若干思考,现抛砖引玉,与大家探讨。
行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什么是信息化?
这个问题应该是源头,而且是最基本的问题。为什么要提这么低级的问题?因为很多乱象都是基于这些最原始的概念而产生。例如,使用CAD软件设计图纸就是实现了信息化,建设了一套综合管理的MIS系统就是信息化,BIM设计就是信息化等等。认识不同、概念不同,做法就会千差万别。
一个比较学术的信息化定义是:“信息化是信息技术被高度应用,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从而使得人的智能潜力以及社会物质资源潜力被充分发挥,个人行为、组织决策和社会运行趋于合理化的持续的过程。”从这点来讲,前面列举的那些具体行为都可以认为是信息化,但如果在两者之间划等号,就过于片面,甚至有点混淆视听。笔者认为,信息化就是IT技术和产业改造具体行业,提升效率、优化结构的过程。对信息化的另外一个偏颇的认识是,很多企业或者领导认为信息系统应该是“终身负责制”,建设了一类业务系统可以一劳永逸、高枕无忧,殊不知,信息化是一个动态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信息系统都存在一定的生命周期,信息化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
提高认识 重视信息化
根据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设计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智力集中型的生产性服务业,从上世纪70年代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开始,信息化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在全行业比较中,设计行业的信息化程度位于倒数第二,略胜于农业。(表1)
注:根据中设协《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整理
一直以来,信息化在设计企业都是以辅助部门,甚至是边缘部门的角色存在,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从大部分企业的部门设置可见一斑。例如,信息化职能经常挂在办公室、科技质量部、总工办之类的部门,领导也非专职的;一些企业甚至成立了所谓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其实每年连一次专项会议都不开。从根本上讲,这是对信息化工作不够重视,所以《调研报告》将提高认识放在主要问题的第一位。对信息化没有深刻的认识,没有足够的重视,肯定不会搞好,甚至会陷入信息化就是要花钱的认识旋涡。
提高站位,深化认识,重视信息化,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源,只有思想上的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才会迎刃而解,技术从来就不是制约企业发展的根本原因。
一些迫在眉睫的工作
设计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也并非一潭死水,华建集团的“虚拟设计院”、中南设计院的“大A工程网”、理正软件公司的“理正云”等,都是IT技术与业务场景深度融合比较经典的案例。然而,大部分设计院目前仍处于办公自动化、还在论证业务系统是否该建阶段,这都是很明显的发展不平衡的特征。
每个五年规划,中国勘察设计协会都会发布行业信息化工作指导意见,例如,“十三五”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推进企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升集成应用水平;积极采用前沿信息技术,促进企业创新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主营业务技术升级;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保护知识产权;推进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和行业诚信管理信息化。信息化与业务发展充分融合,发挥信息化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云、大、物、移、智等新技术能够得到广泛应用,行业信息化水平普遍提高,促进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之间差距逐步缩小,实现业态创新。
图1 “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
如图1所示,对标国家《“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行业的差距更加明显。为了提升行业整体信息化水平,有些历史欠账需要弥补,迫在眉睫的工作必须要做,有了这些基础,未来的规划才能落地。
基础设施环境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坚实的基础设施,信息化应用无从谈起。构建一个完善的基础设施环境是企业发展信息化的关键。基础设施广义上包含数据中心资源、网络基础环境、基础应用(例如视频会议、安防系统等)、辅助系统(供电、空调、消防等)以及IT运维管理系统。根据企业规模不同,这些系统会有取舍,规范的做法是企业应该根据自身需求,构建必要的基础环境,如图2所示。
图2 企业信息化基础架构
办公自动化系统
办公自动化是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的第一步,在设计行业,很多企业更愿意建设一套功能较全的综合管理系统(或者称为MIS),既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又有其他的管理功能。这也是大部分设计企业目前的现状,基于投资的因素或者IT人员的因素,建设一套“大而全”的信息系统,从而认为已经完成了企业信息化建设。这类系统的特点是采取传统软件架构,可处理结构化数据、数据独立性高、使用方便、基于桌面程序、安全性强。
这种综合的MIS系统是大部分企业核心的信息化载体,培养了从业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互联网以及移动办公的发展,弊端逐渐凸显,如不支持移动办公、对海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无能为力、不能提供完善的决策支持功能等。
知识管理系统
由于图纸设计的特殊性,设计企业大都有比较完善的档案管理,在互联网时代,随着数字档案的普及,勘察设计行业的档案管理逐渐向知识管理演进。从管理对象、管理目的、管理流程和管理技术等方面分析,档案管理和知识管理都趋于一致,无论是档案管理还是知识管理,都应该是设计企业必须具备的信息系统之一。
更为重要的是,企业的知识管理不应作为一个系统进行设计和建设,而是作为一项业务来开展,必须全方位贯穿业务全过程,并且覆盖企业全员。因为知识管理是企业创新的源泉,通过知识的积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企业战略转型;是核心业务发展的保障,积累智力资本,为业务运营提供资源保障;是为领导提供决策的依据,基于先进的知识管理思想,创建学习型组织,培养企业文化,支撑并改善决策,从而实现价值效益。(图3)
图3 中国中元知识管理架构
业务协同系统
传统的设计模式存在着设计流程协调不畅、过程不可控;设计过程数据和文档无法追溯;设计经验及知识无法共享;多专业协作困难等问题。现阶段,设计企业的业务协同即设计协同系统,就是基于解决上述问题的初衷而开发的,为设计人员的作业过程和管理合规性提供了信息化平台,不仅实现了业务流程规范化、作业日志可留痕,而且可与知识管理系统、数字交付系统进行数据集成,优化管理环节,提高生产质量。
合理的协同设计系统至少应包含:企业内部的基础作业规则和制图模板;对设计过程的各项工作能加以约束或者控制;设计过程产生的中间信息与数据能够有效管控;能有效解决多专业因共享信息带来的冲突问题;对设计过程中的关键流程能够控制和管理。
数字交付系统
数字化交付的需求不仅有其出现的行业背景,而且也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首先,基于互联网对行业的渗透、社会整体效率的提升、政府主管部门的引导,电子审图、数字化交付已成必然的趋势;信息技术与行业深度融合,电子签名、数字加密、轻量化传输等支撑了数字化交付的落地。设计企业实施数字化交付,不仅解决了图纸归档迟缓、用印监管困难的问题,而且规范了作业标准,明晰了岗位职责,提升了出图效率。
以中国中元的数字化交付实践为例,除了实现上述功能外,对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也起到了一定作用,而且支撑了异地分支机构的出版需求,可谓一举多得。基本的功能和控制如图4所示。
图4 中国中元数字交付系统过程管理示意图
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快速落地的系统,也是支撑企业信息化更快更好发展的基础,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尚未进入应用系统集成阶段之前,这些必要的系统就成为了迫在眉睫的工作了。
新技术及应用的影响
当前,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并在改变着产业结构和业务模式,例如智能制造、智慧金融、新零售等,设计行业也不能独善其身。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等不断冲击着设计业务,里面不乏有商业宣传的因素,也有实实在在技术应用的场景。在这些技术名词“乱花渐入迷人眼”时,我们该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找到技术与业务的融合点,是基础工作之后的另一个挑战。
下面对几个热门的技术名词做简单分析,以供参考。
大数据
维基百科定义:大数据是超过当前现有的数据库系统或数据库管理工具处理能力,处理时间超过客户能容忍时间的大规模复杂数据集。百度词条定义:“大数据”是一个体量特别大,数据类别特别大的数据集,并且这样的数据集无法用传统数据库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还有其他关于大数据的定义,虽然含义不尽相同,但无不表达一个相同的观点:大数据强调的不仅是数据的规模,更强调从海量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即大数据的4V特性——规模性(Volume)、多样性(Variety)、价值性(Value)和高速性(Velocity)。
这样看来,大数据(Big Data)至少应该是PB级别的数据量,而且大数据有很多细分的处理技术,如HDFS(分布式文件系统)、MapReduce(分布式计算框架)、Hive(数据仓库)、Zookeeper(分布式协作服务)、Pig(数据流处理)等。和传统的MIS系统或者关系型数据库比较,大数据在处理的数据格式、处理速度、数据量等方面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数据并非通用概念,是有一定的使用场景的。
云计算
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服务等),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云计算具有抽象化、高可靠性、通用性、可扩展性、按需服务、廉价性、自动化、节能环保、超大规模和运维完善等特点。一般意义上,云计算分为三种模式,即IaaS、PaaS和SaaS,关于三种模式的区别如图5所示。
图5 云计算三种模式
云计算分为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公有云一般由大型IT服务商利用自己的基础架构,向所有用户提供云计算服务,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公共云中的服务,但不能长期独占,公有云提供的服务具有通用性;私有云是组织机构自己搭建基础架构,面向组织机构内部或特定客户,机构对自己的云计算平台具有自主权,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创新,私有云提供的服务具有针对性;混合云是指组织机构同时混合使用公有云和私有云,对私有云具有自主权,但对公有云没有自主权,组织机构可以在公共云提供的通用服务基础上,运用自己的私有云开发具有针对自己需求的混合云。
数据中台
数据中台是指通过企业内外部多源异构的数据采集、治理、建模、分析,应用,使数据对内可以优化管理提高业务,对外可以数据合作释放价值,成为企业数据资产管理中枢。数据中台建立后,会形成数据API,为企业和客户提供各种高效数据服务。数据中台整体采用云计算架构模式,将数据资源、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充分云化,并通过多租户技术进行资源打包整合并进行开放,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数据服务。数据中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统一采集、计算、存储,并使用统一的数据规范进行管理,将企业内部所有数据统一处理形成标准化数据,挖掘出对企业最有价值的数据,构建企业数据资产库,提供一致的、高可用的大数据服务。数据中台不是一套软件,也不是一个信息系统,而是一系列数据组件的集合,企业基于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基础、数据基础以及业务特点对数据中台的能力进行定义,基于能力定义利用数据组件搭建自己的数据中台,如图6所示。
图6 数据中台架构示意图
中台战略核心是数据服务的共享。中台战略并不是搭建一个数据平台,但是中台的大部分服务都是围绕数据而生,数据中台是围绕向上层应用提供数据服务构建的,中台战略让数据在数据平台和业务系统之间形成了一个良性的闭环,也就是实现应用与数据之间的解藕和紧密交互。
总结
笔者认为,搞好信息化建设因素很多,但对信息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肯定是第一位的,只有解决了思想的问题,其他问题才会迎刃而解。企业信息化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本文所总结的几方面内容是必须要有的,而且是需要尽快实施的。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再宏观全面的规划也需要基础完善才能落地,循序渐进方成始终。本文所述的技术名词不能代表全部,仅以此为例,通过对技术的阐述使从业者更加清晰地了解哪些是适合自己的,哪些是噱头,切勿人云亦云,以真正推动完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