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博

扫一扫,关注微博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主管主办

加入收藏

平庸建筑大行其道,如何抵制减少平庸设计建造?

发布时间:2022/3/17 15:01:01 浏览次数: 作者: 李海霞 来源: 《中国勘察设计》杂志

引言:永不消弭的“千城一面”与“自甘平庸”


记得有位老师每次出差都在朋友圈晒图,习惯从所在宾馆的窗口随手拍一张街景照片,标题为:猜猜这是哪个城市?照片中矗立的建筑多为形形色色的楼房,有办公楼、有住宅、有商场……因没有显而易见的地理景观和标志建筑,竟然好多次都分辨不出所在的城市,甚至连建造在南方还是北方都难以辨识。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千城一面”现象。


每个城市、乡村建设都会遭遇大量雷同、相似的现象,毫无特色及文化彰显,原有风貌、景观磨灭或全然不顾,传统的街巷格局、历史底蕴消失殆尽。这种现象并非我国现阶段特有,中国古往今来都存在大量快速复制的雷同建筑,相似的城市天际线和轮廓,这些建筑自甘平庸,缺少价值和意义,思想空间狭小甚至空洞,这也导致了“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的特色危机。


单调而乏味的城市形象无法让游客留下记忆,导致“低感知度”和“低辨识度”,从而形成基于到访者视角高度相似的城市或地区。甚至出现同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将其在北方地区开发楼盘的建筑设计图纸,不作任何修改地直接套用于南方地区的开发楼盘中,从而形成了现实中的“千城一面”现象。这些建筑作品,甚至称不上作品,丧失了个性,抄袭成风(一张图纸打天下),不分东南西北,不管江河湖海,更无关地域文化、场所精神,甚至建在山城重庆的房子也可以从平原城市中的设计图中直接照搬,没有考虑地形高差、竖向设计、气候地理,造成了严重的设计复制、抄袭现象,而且此风气一直未曾消弭。


建筑创作、建筑风格或者说建筑风貌,是建筑界长期热议的话题。城市与建筑风貌是城市外在形象和内质精神的有机统一,体现城市文化素质。为贯彻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筑方针,治理“贪大、媚洋、求怪”等建筑乱象,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表明对城市和建筑风貌的讨论从学术层面,上升到了社会、城市治理层面。该文件明确提到要积极组织开展建筑评论,促进建筑设计理念交融和升华,推进优秀传统建筑文化传承和发扬。


当下出现的千城一面、风格媚俗、品味低下、毫无特色、自甘平庸等现象,老百姓不满意、社会在诟病、业界在反思,都说明了城市和建筑风貌管理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不仅新建筑存在风格雷同、平淡无奇、平庸化设计的通病,连国内各个城市在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上,如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城市更新等工作,也存在模式、风格雷同,不合理的规划建设破坏了城市文化景观长期自然演变的机理。不少城市在推动老城的历史街区、老旧小区更新改造时,只做“穿衣戴帽”式的局部更新,使得老城区改造之后依然重回“千城一面”式的苍白形象。这些现象的背后折射出的设计上、理念认知上的误区和问题,值得业界深度反思和警醒。


释题:何为平庸建筑?


过去,建筑评论的笔墨和焦点都放在过度设计上,比如对丑陋建筑的评选(国内已有机构连续12年对建筑“评丑”)、对奇奇怪怪建筑的批判和质疑,这些无疑都是促进建筑创作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引导。但充斥在身边大量平淡、毫无特色的建筑,其实更不能视而不见,甚至习以为常。我们反对奇奇怪怪的建筑、评选丑陋建筑的同时,是否应该思索就在我们身边建成的大量的毫无特色、毫无艺术风格甚至千篇一律的建筑形态呢?中央强调为人民设计,但不意味着就是做一般化的设计,做平淡无奇、平庸化的设计。


那什么是平庸建筑呢?首先需要澄清的是,平庸建筑不等于平常建筑,如张永和先生曾经提出过平常建造,把设计实践的起点归于建造而非理论,并把建筑归结为“建造的材料、方法、过程和结果的总和”,从而形成一种思想方法。另外,平庸建筑也不是平民化设计。平民化设计,强调为普通老百姓设计建造的融化在生活中的建筑,更强调朴素、自然、真实、民主,为每个人设计的手法和理念,不代表廉价,是大家心目中的平民化。这两种都是值得提倡的好的设计路径和理念。


“平庸”,是指普通、寻常而不突出,总是依附如风。“平庸建筑”就是平淡无奇、毫不出众、无特色的建筑,包括追随化、模仿化、简单化的建筑。除了设计上的千篇一律以外,还强调建造过程中的粗制滥造、不精细、批量化的施工建造。另外,平庸不等同于中庸。中庸之道主张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反对用两种极端的办法与手段处理事情。中庸是孔子思想的基础和核心。平庸思想不同于中庸思想,平庸是一种保守、固化的思想,缺少发展观,虽然有平衡的成分,却忽视了发展的动态,有负面意旨。


那有人也许会问,本文提出的“平庸建筑”与此前热议的“千城一面”是不是殊途同归,是一回事呢?在城市表象层面上说,平庸建筑必然会导致“千城一面”的城市雷同形象,但平庸建筑这个提法更倾向于建筑、建造本身,是针对没有个性化、相似、效仿、雷同建筑的一种贬击,也是丧失地域特色,没有本土文化内涵和精神意义的一种特指。


缘由:大量平庸建筑为何大行其道?


一直在大江南北畅行无阻呢究竟什么原因会造成如此大量的平庸建筑很长时间?为何不断被诟病的问题总是反复出现?平庸建筑的成因当然是个系统问题,除了包括大众低俗的审美观、扭曲的政绩观以及混沌的设计业态等,还有重要的经济利益驱动。


首先,在中国城市发展的大背景之中,是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透过现象的思考,也能看到城市管理方面的误区。当前,城市建设中求速度、建筑风气中的人云亦云、追潮流等问题显现出来。城市规划标准的统一和手段的单一,尤其新建设的开发区、增量建设都呈现出规整、单调、统一的形态,这是风貌雷同的宏观背景所致。居住产品形式的趋同也是造成“千城一面”、平庸设计大行其道的一个重要原因。住宅覆盖面广,又是整个城市形态中占比最大的建筑类型,构成了城市风貌的基底。近年来,住宅产品、户型雷同化设计越来越广泛,高层密度也越来越趋势明显,同一房地产开发公司的产品、住宅类型为了节省前期费用、设计成本,甚至一点都不改动直接套用,从而加剧了无特色住宅形态的产生。


其次是设计价值取向问题,如只看重金钱,毫无艺术追求,自甘平庸的不良设计风气。平庸的背后是设计的贫乏,是建筑师职业精神的沦丧。相对短暂的建设周期是制约建筑向更高层次、精品迈进的重要因素。过多的设计任务与时间上的催促,令建筑师们没有条件花太多精力去推敲方案,业主对于快速完成项目的迫切之情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建设周期的缩短。建筑师们很容易迷失方向。在设计领域里,追求个人风格忽视服务对象、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美学品质、追求外在形式忽视功能内涵、追求艺术效果忽视生产成本等不良现象比比皆是。由于各种经济利益的驱使、大量商业化的运作,一座座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被无情摧毁,一处处文物保护单位被破坏,从而导致城市记忆的消失。因此亟须呼唤正确的、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审美观,这对摆正建筑师的位置、认清设计的专业职能、增进设计领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会大有裨益。


另外一个因素是建筑材料和建造工艺的趋同化。在传统建筑中经常发现,造成地方民居差异化最大的呈现就在于就近选址、就地取材、因材制宜。而现阶段城市建筑材料和建造方式的地域差异已大大消减。材料供应商供货渠道及配送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便捷、快速、可达,材料实现了量产和自由供应,模式化、装配化、普适性的建造模式加速了城市扩展和风貌上的趋同现象。


每个城市的建筑都与其本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建筑如何与所在城市的地方性相关联,如何对人类文明的普遍性和城市文化的特殊性有所贡献,以及建筑“属于谁、为了谁”等深层次的探讨,也许才是建筑作为一种存在的真正价值。建筑是人们居住和生活的空间,需要为使用者服务,但一些地标性建筑和特殊的建筑形式和装修形式,则还具备一种社会的影响和形式。


应对:如何抵制和减少平庸设计建造?


面对大量平庸设计建造的建筑不断涌现,深刻的反思刻不容缓。我们需要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眼前这种情况?如何能够避免它?要改变目前这种城市风貌和体验趋同所呈现出的“千城一面”“平庸设计”,以及本土文化特色缺失的现状,既需要城市管理者的适时干预和引导以及中国建筑师的自觉、自强,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反思。


首先,宏观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层面上应该注意关注城市尺度、城市肌理、城市文脉。如果突然大规模地改变城市生长的印记,破坏城市的肌理,那文脉将不复存在。城市风貌的管控不仅仅要关注建筑单体和建筑形态,源头还在于理性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以及政府决策。领导者、城市管理者也应针对地方特色有所作为。有时候虽然有了较为合理的规划和城市设计,但是决策机制如果随意改变原定的一些管控原则,就会对城市风貌产生很大影响。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没有一个理念,没有一个秩序,一个社会很难和谐统一地发展。城市(地区)的自然环境是第一要素。城市风貌管控不能离开这些自然条件,比如,江南地区的城市风貌肯定是江南水乡;重庆是山、水、城融合的城市;滨水城市青岛则是另外一种情调。每一个城市都有其特殊的城市基底、景观风貌和色彩,在城市设计层面上要加以引导和管控。每一个城市都应当通过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的创新,助推形成具有特色的城市风貌、多样的建筑景观、美观的城市街区以及富于活力的城市生活。


中观建筑设计层面,建筑师应该怎么做呢?首先,建筑师一定要有精神层面的追求,追求卓越、鼓励原创、拒绝平庸设计。何镜堂院士很早就呼吁:“我们应该结合国情,独立思考,把中与西两方面结合起来,做到既有国际视野又有中国特性,而且也有时代精神。”无论是规划师还是建筑师,都要对建设心存敬畏,鼓励文化自信。设计师应该树立正确的设计理念,更多的思考社会,以更好地反映人类之精神诉求,其中不断推陈出新,寻求跨界的方式中拓展新思路成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不甘平庸、拒绝浮躁”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贯穿设计始终的态度和理念。远离颠覆性的设计,踏踏实实做设计,争取每个设计都能有所突破。现在有的方案设计充满噱头和卖点,但建筑师更应该关注的重点还是人在空间里的感受,建筑内部的舒适性和方便性以及建筑与大环境的协调。所以,对于炫目的、雷同的、形式化的东西设计师应该避免,更应该扎扎实实地设计出一个适于人们舒适生活的建筑。


微观建筑细部、工艺建造层面,建筑风貌需要在设计和施工细节中体现,如果各个环节都是赶工和粗制滥造,风貌管控也就很难得到很好地落实。每一个建筑需要量身定制它的技术做法和材料工艺,做到精细化施工,杜绝粗制滥造。


最后,要加大优秀建筑设计的正面引导。面对一届又一届设计奖项的评选、评优,推出好的示范建筑,加强引导和宣传。表彰为建筑设计传承创新作出突出贡献、取得突出成绩的设计单位和优秀建筑师。如建筑行业内的评优是好事,是积极的引导。如何引导,如何以一个更高的欣赏水平、一个民族的文化水准进行评论,这个任务也是任重道远。防止片面追求建筑外观形象。风貌建设特别要强调积极的设计引导。所以,我们既不崇洋也不复古,要建设我们自己的、要有时代精神的建筑,这也是每一代人都应该有的责任和担当。要营造一个建筑艺术上允许百花齐放,施工上崇尚工匠精神的建筑氛围。互联网在引领和导向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互联网的评论环境是众说纷纭的,因此,严谨的、具有实践性的建筑评论工作更显重要。


好的建筑作品必然是地域、文化、时代的融合。决策者、设计者、使用者、民众、评论家作为建筑评价的“五方责任主体”,应该承担起“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发挥各自的作用,推动建筑审美、建筑评论及建筑设计水平更上一层楼。


城市建筑应该与城市的文明精神相呼应,与社会和谐的大环境相融合。城市建筑应当力求端庄大方、朴实稳重,给人以精神上的寄托。只要是用心设计、精细施工的建筑必定是独树一帜的,不是平庸之作,不是枯燥乏味的,更不会让走过、路过它的访客都没有任何印象和记忆。好的建筑让人心旷神怡,能带给人美好生活以及对未来多彩生活的憧憬。


后记


在本文付梓之时,惊闻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先生于1月20日离世的噩耗传来,心中难掩巨大的悲恸。陈志华先生是我在清华读书时乡土建筑教研室的知名教授,是讲授建筑理论的学者。他思想敏锐,以批判性的学术精神,为中国建筑评论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提倡创新,主张社会关怀和人性化,写作时间长达32年的《北窗杂记》是刊载于中国建筑媒体上内容最为丰富的专栏之一。这几天听到很多师友在缅怀追忆先生,常感觉陈先生比较孤傲,在系里独来独往。先生讲课,面容波澜不惊,内心惊涛骇浪。每堂课上,都必有两三次学生们发自内心的掌声响起。每到此时,先生只是稍作停顿,然后面无表情地款款叙述,娓娓道来。陈先生是指引学生形成观念和眼光的,伴随一生的老师。谨以此评论小文,深切缅怀先生对建筑评论的学术贡献和精神指引。呼唤建筑评论,借助大众媒体起到应有的作用,才能让平庸建筑不甘平庸,这也是当务之急需重审解决的议题。(本文作者为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李海霞)


参考文献

[1]李存东,修龙,何镜堂,等.“新时期城市建筑评论:当代中国城市风貌座谈会”会议实录[J].建筑实践,2021,(06):8-23.

[2]金磊.建筑评论要肩负时代使命与社会责任[J].建筑,2017,(12):55-56.

[3]李琳,黄昕珮.四议“千城一面”[J].中外建筑,2018,(10):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