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博

扫一扫,关注微博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主管主办

加入收藏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建筑业数字化转型

发布时间:2020/9/25 16:39:06 浏览次数: 作者: 管理员 来源: 本站

融合应用“互联网+”,助推建筑业数字化转型


中信工程设计建设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总经理  叶生贵


建筑业经过20多年的高速增长,已经发展成为年产值超过24万亿元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5000万人,业内企业超过10万家,市场规模巨大。但是,高速增长并没有实现“量变到质变”,长期存在监管不到位、市场不规范、企业效率低、信用不健全等痛点问题,亟待解决。在国家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环境下,建筑业传统模式已难以满足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急需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实现转型升级。


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互联网+”逐渐向传统行业渗透,与建筑业的融合走向纵深,BIM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建筑业逐步得到运用,为建筑业通过“互联网+”实现转型升级创造了良好的政策和技术环境。


本文以“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建筑业转型为研究内容,分析了建筑业融合应用“互联网+”实施转型的背景、现状,并提出了未来转型方向,以期为行业探索“互联网+”转型提供参考。


建筑业实施“互联网+”转型的背景


建筑业进入稳定增长阶段,传统模式已无法满足行业高质量发展需求,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与固定资产投资紧密相关的建筑业增长率也明显降低,年增长率由20%多降至十八大以后的10%以下。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7年4月印发的《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期间,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目标为7%,表明建筑业已经进入了稳定增长阶段。


微信图片_20200925163354.png


经过近20年的高速增长,建筑业总产值2019年已超过24万亿元,但利润增速从2012年开始下滑,2019年下降为约5%,行业利润率近10年来均维持在3.5%上下的水平,且行业能耗巨大,占全社会总能耗约三分之一。建筑业传统模式长期积累的一些突出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微信图片_20200925163357.png


一是监管不到位。行业监管方式带有计划经济色彩,重审批、轻监管,监管信息化水平不高,工程担保、工程保险、诚信管理等市场配套机制建设进展缓慢,市场机制在行业准入制度、优胜劣汰方面作用不足,严重影响建筑业发展活力和资源配置效率。


二是市场不规范。市场壁垒、竞相压价、钱权交易、挂靠串标、层层转包、拖欠工程款等违法乱纪和市场不规范的问题一直存在,风清气正、统一开放、体系完备、竞争有序的建筑业市场在我国尚未形成。


三是企业效率低。业内企业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低,技术 创新能力不足,同质化竞争过度,大多仍沿袭传统的组织结构和项目管理模式,粗放经营、以包代管,现场生产组织手段落后,资源调配效率低下,使得企业价值创造和管理效益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四是信用不健全。市场主体信用意识和契约精神缺乏,各方主体地位不平等,行业内信用体系建设的方式方法效用不足,信用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于建筑业发展需要,亟待进一步完善。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发展模式已无法满足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建筑业亟须寻求新的模式,实现转型升级发展。


“互联网+”为建筑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契机


2015年,ITA1024中国互联网技术联盟发布“互联网+”概念:“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平台、物联技术、智能化技术、大数据技术,把互联网和传统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新增值业务。同年,阿里巴巴研究院在《“互联网+”研究报告》中指出:“互联网+”的本质在于实现传统行业的在线化和数据化。


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行业之一,建筑业融合应用“互联网+”,通过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并与BIM技术、装配式建筑有效结合,可为工程项目建造过程中商务、技术、生产三条线提供准确、及时、可靠的数据,使工程建设各方充分共享各建设阶段的资源,有效解决设计与施工脱节、部品部件制造与现场施工脱节的问题,更好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消耗,改善劳动条件,控制工程成本,提高项目精细化管理水平,保证产品质量,实现高质量发展。“互联网+”为建筑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目前,在国家政策鼓励和行业推动下,BIM技术在国内建筑业得到迅速推广应用,建筑工业化也得到快速发展。此外,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人力资源储备丰富,在国内电商、物流、医疗等多个行业得到了较好应用,甚至对部分行业已经产生了颠覆性变革,为建筑业实现“互联网 +”转型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条件。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建筑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将走向纵深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 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正式将“互联网+”纳入国家顶层设计,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此后,国务院及各部委陆续发布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建筑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范围和领域将走向纵深。 


建筑业互联网应用现状与特点


从行业整体看,建筑施工行业的互联网应用刚刚起步,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中国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16)》显示,整个建筑行业的互联网应用从典型案例角度来说应用得比较好,但是从整体行业应用角度来看,建筑业的互联网应用则刚刚起步。目前,整个建筑行业包括行业监管与服务单位、施工企业,主要的互联网应用大都集中在传统的互联网应用方面,如实时通信、移动办公、在线审批等。从生产环节看,建筑行业的互联网应用还比较薄弱,虽然腾讯北京总部大楼项目、天津117大厦项目等国内比较典型的高精尖项目在互联网应用方面做了很多尝试,但从整体来看,目前绝大部分项目的互联网应用还很少。


“互联网+”主要政策文件一览表

微信图片_20200925163402.jpg


从行业价值链角度看,“互联网+”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招标采购环节,在设计、施工、运维环节以及全产业链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


在招标采购环节,业内企业应用“互联网+”构建平台化商业模式,改变传统的招标采购模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并对提升招采效率、降低招采成本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现有平台也存在开放度低、共享性差的问题。“互联网+招标采购”平台主要包括具有行业资源或渠道垄断资源的平台、市场化运作的传统招采平台以及大型集团企业的自建招采平台三类。其中,具有行业资源或渠道垄断资源的平台,以中国招投标网、地方政府招投标网为代表,这类平台主要服务于政府或国有投资项目招采,服务对象和内容较为单一、区域分割特征明显;市场化运作的传统招采平台,以中国建材网、盛丰建材网、找钢网等为代表,这类平台主要服务于建材和设备采购,经营品类范围有一定局,业务模式也较为单一;大型集团公司自建招采平台,以中建总公司的云筑网、中国中铁的鲁班网、万科的采筑网等为代表,这类平台主要服务于企业自身内部的集中采购,开放度不高。


近两年,建筑业的“互联网+”转型探索逐步渗透到产业链其他环节,甚至整个产业链出现了一批基于数字化、共享化的工程行业互联网平台。2017年5月,华建集团发布的虚拟设计院平台产品“云华建”,是全国首家建筑工程设计项目数字化协同平台,通过应用“互联网+”、物联网、云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虚拟、共享、自由”的互联网+设计新模式。2017年底,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开发推出的“大A工程网”,作为全国首家工程服务互联网平台,将互联网思维与传统工程行业产业链融合,集咨询方、设计方、建设方、采购方、施工方、监理方、融资方、运方等平台用户为一体,意在构建一个“1+N”工程全产业链协同服务生态圈。此外,业内部分专业技术服务公司如广联达提出数字建造平台、用友网络推出了建筑产业互联网采购+金融服务平台“筑云采”,也为建筑业的“互联网+”转型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该类平台目前尚处于概念研究、市场导入初期阶段,相关技术和业务模式尚未成熟,资源积累有限,市场效应还未形成,且多聚焦于产业链某个或某几个环节,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模式下各环节之间的割裂脱节状态。


微信图片_20200925163406.jpg

“互联网 +”背景下建筑行业发展新模式


“互联网+”背景下,建筑业转型方向与建议


在“互联网+”向传统行业快速渗透、建筑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日益迫切的背景下,建筑业应融合应用“互联网+”,以BIM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及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为支撑,以平台化思维为导向,有效集成业内人员、物流、资金、数据和技术资源,实现对工程从设计、生产、施工到运维的全过程、全要素、全参与方的数字化、在线化、智能化,创新发展模式,以业内大型企业资源和技术实力为依托,打造基于“互联网+”的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构建工程建设全产业链生态系统,形成行业发展新格局。


数字化


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的数字化,通过建立BIM智能构件系统,实现覆盖工程总承包(EPC)全过程建筑构件的标准化、数字化,具体而言,是把工程实体按分类标准和工艺流程分解为一系列标准化的构件,用统一的数字化语言来描述每个构件的物理和空间属性,以及关于构件设计、交易、施工、竣工和运维的数据;借助BIM技术和云技术,把构件变成一个数字模型——智能构件,最终实现工程总承包全过程数字化。通过智能构件实现工程全过程数字化,有利于统一工程语言,解决传统模式下工程建设产业链各环节信息割裂、脱节问题。


在线化


在线化,即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为企业提供BIM智能造云环境,实现智能构件在建筑业产业链的流动以及数据、服务在线化。资源在线化有利于打破地域的限制,准确、效地找到企业所需资源;服务在线化有利于打破时空的界限,随时随地的提供项目服务。通过行业资源、服务的在线化,让工程的采购方与人、材、机的最终供应方直接进行商业撮合,改变传统的“EPC总包-施工总包-施工分包-专业分包-劳务分包”的多级工程发包模式和设备材料的多级代理分销方式,大大减少甚至消除中间分包方和代理商,形成“EPC总包-专业分包或劳务分包”的一级发包模式和设备材料供应的直销模式,实现端到端采购。此外,在线化使行业数据得以有效沉积,有利于行业征信体系的建立和经验的累积,推动行业的健康生态发展,可较好地解决行业信用体系不健全、中间代理环节过多的问题。


智能化


通过智能化,实现智能构件库数据共享,企业间共创建筑业大数据中心,实现智能建造。以工程BIM模型、智能构为基础,基于工程工艺和流程的人工智能技术,智能输出与现场条件匹配的、可比选的资源匹配计划和施工组织计划;通过运用物联网技术,让智能构件、工程BIM模型适时与实际生产、运输、建造和运营情况进行交互,通过人工智能的分析和评估,输出解决方案或优化方案,实现智能化、高效率和精细化建造和管理,有利于解决传统模式下管理低效问题。


由于受传统业务模式及历史积累因素的影响,建筑业实施“互联网+转型”还存在颇多难点:一是地方市场保护、区域市场条款分割问题依然存在,全国统一开放的大市场未建立;二是行业发展新生态的形成,需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可能会产生来自不同利益相关方的阻力,建立新的市场秩序难度较大;三是BIM技术、装配式建筑在国内的应用并不完全成熟,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建筑业的应用尚未成熟,新模式的技术支撑力度不等。


因此,建筑业融合应用“互联网+”,向数字化、在线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不仅需要有利的政策环境和技术支撑,更需要行业内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业内企业与相关行业企业的跨界合作,打造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充分整合业内资源,最终构建一个开放共建共享、智能精准高效、工程语言统一、数据真实全面、信用完备公开、交易透明公正、供需直接匹配的工程建设全产业链生态系统,实现行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