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博

扫一扫,关注微博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主管主办

加入收藏

数维基建设计大会成功举办,200+行业企业共建数字基建新生态​

发布时间:2025/5/20 17:12:46 浏览次数: 作者: 管理员 来源: 本站

5e2879206b4c808e25da43ceee695f9b.png


为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建设行业精细化管理深度融合,培育引领产业数字化发展、智能化升级的新质生产力,构建建设行业发展新模式,在北京科技活动周期间,建设行业人士齐聚北京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举办中国数字建筑大会等“AI+精细化管理”系列活动,聚焦人工智能与建设行业精细化管理融合,探索设计、施工、成本等全产业链核心场景应用,共商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新路径。


0c628c1c87e76860a4ab4e85040f190f.png

王琦


5月17日,一场聚焦基建产业升级的行业盛会 ——数维基建设计企业大会同期于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成功举办。本次大会由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中国市政工程协会、中国公路勘察设计协会指导,中国市政工程协会数字市政专业委员会、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联达”)主办,大会以《“AI+精细化管理 一体化应用拓展智慧基建新势能” 》为主题,200余位行业代表聚焦人工智能与精细化管理技术融合展开探讨。大会由广联达设计业务营销管理部副总经理王琦主持。


领导致辞:锚定转型方向


06cc7da8d4ac5e8580a4146d212d6104.png

卢英方


中国市政工程协会会长卢英方在致辞中表示,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是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社会的基石,当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仍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必须以数字化转型为核心驱动力,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升级。他强调,行业企业需把握战略机遇、强化技术创新、全力推进企业数字化建设,同时加强人才培养创新合作,打造数字市政新生态,推动市政行业高质量发展,合力建设更加宜居、韧性、智慧的城市。


f00e4fa64c6b25098343b5576dc1ad4b.png

李志军


中国公路勘察设计协会副理事长李志军在致辞中强调,如今的公路已不再局限于物理通道功能,更成为串联城乡发展、激活区域经济、承载民生福祉的重要载体。面对行业转型的时代命题,行业应以政策落地为契机,构建现代化行业治理体系;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夯实行业发展技术根基;以生态共建为路径,拓展行业价值新空间。只有全产业链凝聚共识、协同发力,将政策要求转化为具体行动,才能突破转型瓶颈。


主题分享:技术发展与行业转型场景


f6f9c4de553b1ff62be155b09ed89c66.png

任希岩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北京市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任希岩以《可持续性城市更新 建设智慧韧性城市》为主题作了分享。


他表示,可持续性城市更新需以 “城市体检” 为先导,依托大数据与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精准识别城市病,推进老旧小区、老旧街区持续更新、实施完整社区建设,强化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生态修复。在 新城建 与韧性城市建设方面,需通过智能化市政设施、智能网联车与车路协同、智慧社区等建设任务,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数治能力与韧性安全水平。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维度方面,智慧水务管道体检模拟修复运维一体化、大模型辅助规划方案生成等技术正在推动城市更新向精准化、智能化演进,也在支撑新城建和韧性城市建设。持续性城市更新与新城建、韧性城市建设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共同推动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


67145791d95e479941747d26d26ce524.png

张力


广联达基建产品部副总经理张力作了题为《国产一体化平台构建行业新质生产力》的主题分享。他指出,在数字中国战略背景下,城市更新、地下管网改造等领域对国产化、智能化设计工具需求迫切。广联达积极推动AI技术与基建设计融合,通过AI智能选线整合多源数据自动生成路线并优化。在BIM技术应用方面,广联达数维道路设计软件秉持 “一模到底” 理念,融合规范与智能算法,其通过构件级建模、多专业协同提升设计品质,保障数据全周期流转;设计造价一体化支持实时成本测算与限额优化;借助可扩展构件库与地域化模板,实现高精度施工图一键生成,提供全流程BIM设计方案。张力表示,未来广联达将紧扣国家战略,深耕技术创新,完善产品服务,携手行业伙伴推动建筑数字化转型,助力构建新质生产力。


重磅发布,开启管线设计新维度


在基建行业数字化变革的黄金机遇期,如何让基建设计更能满足业务与技术变化趋势下勘察设计企业的要求?


d1a4ee36207f5e9e452883b80e704329.png


在本次数维基建设计大会中,广联达发布了数维管线设计产品,依托全流程BIM技术构建“现状建模–智能评估–创新计算–设计交付”闭环。产品攻克管网数据智能识别难题,可一键生成现状管网模型,突破传统平差计算瓶颈,支持二次加压、减压等复杂场景,满足全场景修复设计需求,提升设计效率与数据沉淀能力,为城市地下管网改造提供技术支撑。


先锋企业共享数字化转型实践路径


62e506e2e73c8fc5b370bdc44cb6a766.png

方恒堃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数字智慧院院长方恒堃作了题为《BIM驱动下的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探索》的主题分享。


他表示,传统BIM软件在市政项目参数化建模中存在适配性不足、流程繁琐等问题,自主国产软件是破局关键。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于2021 年引入的广联达数维道路设计软件,以 “多专业一体化设计+数据无缝流转” 能力,在北清路等项目中压缩方案设计周期50%、提升成果交付质量。未来将通过 “平台+场景+生态” 合作模式,推动市政工程BIM正向设计全面落地,助力智慧城市建设与行业高质量发展。


fd579581aad3d628894dcbe35157807e.png

蒋鹏


合肥市市政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院长蒋鹏以《健康管网促宜居,智慧先行强韧性——抢占城市更新赛道先机》为题进行了分享。他结合合肥入选国家城市更新示范城市的政策机遇,分享老城区管网改造经验。通过数维管线软件实现现状管网数据快速建模开展方案改造,通过优化排水分区、新建及改造雨水管道等方式,借助模型法计算并结合三维可视化方式,直观了解改造前后成果,5年2小时降雨数据下,内涝面积、积水深度、不满足过流管道比例得到明显缓解。项目形成“数据建模–专业计算–三维协同–智慧运维”全流程方案,为城市更新中地下管网系统性治理提供了范本。


70600fa176489ed5b36ddc2b5197c2b3.png

吴军伟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数字工程设计院院长吴军伟以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项目为例,介绍了依托自主研发的SMEDI–BDBIM设计软件与广联达数维平台,实现路桥隧管多专业协同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他指出,传统翻模模式难以满足数字化交付要求,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项目采用广联达数维道路、数维管线等国产软件,实现了 “模型设计–出图–算量–交付” 全链条贯通。通过与广联达协同创新,以 “技术赋能场景 + 数据驱动交付” 模式,不仅破解了市政工程设计效率与精度难题,更以全生命周期数据资产化推动行业向智能化、标准化转型。


生态共建者说,共建数字基建新生态


在AI技术蓬勃发展、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入基建领域的时代浪潮下,一场聚焦行业未来发展的思想盛宴在本次数字基建大会生态对话环节精彩上演。该环节以《AI时代数字基建设计的生态共生》为主题,深度探讨行业生态发展方向,为数字基建领域的创新变革注入智慧动能。 


64bbfadc0e94ad08900d29436b6328a9.png


本次生态对话由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勘察设计》杂志社社长郝莹主持,来自行业内顶尖企业的8位重磅嘉宾参与了对话交流。


其中,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天津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以及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从市政设计领域出发,带来深厚的行业积淀与实践洞察;广联达数维基建产品部副总经理张力,则以科技企业视角,为对话注入数字化创新活力。


ef4188f3c2e9331389646be0857eefc8.png


嘉宾们以 “行业转型思路→技术落地经验→未来生态共建” 为主线展开深入交流。从行业战略层面的破局之道切入,剖析当前数字基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索转型路径;继而聚焦技术深耕,分享各自企业在 AI 与数字化技术落地过程中的宝贵经验;最后围绕生态重构,共商未来发展大计。


各位嘉宾结合自身企业发展现状与对行业的深度思考,各抒己见、碰撞思维火花。从对话中不难预见,数字基建行业的未来,必将是全生态链携手共建统一标准、共享技术红利的全新生态,通过多方协同合作,实现行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此次生态对话不仅为当下行业发展指明方向,更为数字基建领域迈向新征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49178630f190c80d87aa5b8dc73c952b.png


本次数维基建设计企业大会通过主题演讲、产品发布、案例分享等多元形式,展现了人工智能与基建行业融合的前沿成果,为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落地的思路与路径。


作为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推动者,广联达将以此次大会为新起点,持续深化与勘察设计企业、行业协会的协同创新,依托数维系列产品与技术生态,助力解决行业痛点。未来,广联达愿与行业伙伴一道,把握智能建造与城市更新的战略机遇,以技术赋能产业变革,共同书写智慧基建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