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主管主办
本刊讯 张颖 程莹报道 近年来,城市滨水空间的开发与提升愈发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建设市民休闲活动的滨水开放空间,促进消落带生态平衡,改善城市滨水环境,打造独具魅力的山水城市滨水空间,成为了各界特别关注的问题。
10月17日-18日, “山水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在重庆举行。论坛以“山水城市滨水空间品质提升”为主题,聚焦山水城市,汇聚国际智慧,从规划、设计、建筑、景观、环境到城市运营等多角度、全方位助力国际山水城市的颜值提升。
在开幕式上,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乔明佳发表致辞。他认为,把山水城市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打造山、水、城相依的独特城市风貌,营造宜居宜也宜游的环境,不仅是传统山水自然观和“天人合一”哲学观在城市发展中的体现,更是落实“生态兴则文明兴”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城市发展理念的鲜活实践。他表示,“两江四岸”作为城市山水之城的核心地带和城市发展的主轴,肩负着塑造重庆山水之城、美丽之地亮丽名片的重任。希望与会专家、来宾能为重庆“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建言献策,将城市建设中的山水文化演绎得更加鲜活、更加生动。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理事长施设在致辞中代表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对论坛的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他指出,近年来,城市空间的开发利用得到国际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进入新时代,重庆的城市发展也有了更高的目标,但山水城市也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和亟待解决的难题。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一贯引领企业发挥工程设计在工程建设中的先导和灵魂作用,很乐意为重庆市的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怎样的城市形态才更宜居宜业、更能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们究竟能交给下一代一座怎样的城市?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曹嘉明在致辞中指出,近3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建设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城市化率在40年里从17%到今日的接近60%,取得了全世界惊叹的成绩。但快速地发展、城市的加速扩张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思考。
在主题报告环节,原建设部副部长宋春华作了题为《整合滨水资源 打造活力空间》的主旨演讲。他指出,城市离不开水,它的本质是人离不开水。滨水地区往往是城市的发祥地,是最早开发交通、物流、仓储、商业和文化活动的地区,是城市的繁华和充满活力所在。然而经过历史性的开发建设,滨水地区已经成为城市的稀缺资源。
如何整合滨江资源、打造活力的空间?宋春华着重从六个方面提出了滨水空间的建议。一是主导调控。政府的主导调控,要以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为主要手段,政府要主导,就要抓好规划、抓好城市设计。二是绿色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滨水地区要率先解决水体污染的问题,还自然以清静美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要提高滨水地区的蓝绿空间比例,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及绿地率应高于其它地区。三是交通整治。结合交通整治,开辟开放的、连续的、共享的公共滨水公共空间,城市设计要抓住滨水地区的优势,营造出亲水、临水的特色空间。四是更新修补。要把滨水地区有机更新作为城市修补的重点。滨水地区作为城市复兴的重点会带动整个城市的更新,对营造宜居环境、拉动经济、提升现代服务业、重塑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质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五是城市立面。要处理好临江界面的整体城市立面和天际线。城市设计要组织好水线、岸线和建筑轮廓天际线,处理好它们与大背景山体景观的关系,以及大量背景建筑的高度、形式和色彩。六是公共艺术。发展滨水地区公共艺术,提升滨水地区的文化品位和艺术气质,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审美权益。
重庆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明就如何围绕山水城市推动可持续发展、打造生态的滨水空间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建立建设领导小组,统一研究和协调;二是由专业化大型国企总牵头分类处置,对区域内项目包装和分类处置;三是要用系统思想精准完善区域内基础设施,达到综合效益最大化。
“中国人很早就懂得了与水和谐共生的智慧,但在工业文明带来许多福利的情况下,也带来了无限的烦恼,如污染、洪涝、地下水位下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问题。”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俞孔坚在演讲中指出,当代水问题的发生具有综合性,单一目标导向的灰色工程难以解决问题、不可持续。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水问题解决途径就是还河流以完整的意义,这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包括交通、航运、生态廊道等一系列问题。他建议进行逆向规划,倒过来思考,生态优先、系统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的水生态基础设施。在综合设计方面,则与洪水为友,生态与遗产为底,富有诗情画意的生活界面,最后回到自然、回到水边。
如何在城市的滨水区将城市自然资源保护和高密度核心开发更新有机进行统筹考虑,凸显城市滨水界面的特色,展现城市IP的形象?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院长张俊杰就未来滨水高密度核心区的发展提出五项策略:第一,通过土地集约开发,实现土地和资本资源充分利用,提高土地价值产出;第二,在高密度核心区对立体空间最大化利用,充分打造立体公共活动空间;第三,通过利用复合业态激发全天候的功能,融合滨水空间和公共艺术,打造城市独特的魅力;第四,充分考虑滨水生态景观环境的营造,打造亲切宜人的亲水空间,注入可持续发展空间;第五,保持持续性长弹性开发,充分考虑城市更新和开发需要,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PCKK(太平洋咨询设计公司)国际业务部部长汤浅岳史在主旨演讲分享了日本都市再开发的案例。他将日本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个是关于基础设施更新,例如铁道再建设、场站再开发,城市发展如何去在其既有的价值上再创造,在既有的价值上建筑具有更高的高度。第二个考量的是如何去拥抱环境,如何节省能源,创造智慧城市。第三点则是城市的强韧性和可持续性。如何去保留城市的历史,同时又能够将都市再开发,将文化和记忆传承下去。随后,他以汐留的都市再开发项目为例,着重介绍了TOD,如何利用轨道交通建设带动城市的发展,与各车站场站周边的开发实现联动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重庆大学原校长周绪红从“结构工程师”角度,就如何实现建筑绿色化进行了探讨。他表示,建筑要实现绿色化,就要实现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三者之间的深度融合。一是政府引导,进行政策鼓励。制定“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实现建筑绿色化”的指导文件,指导产业发展。二是行业引领,进行工程示范。三是创新驱动,成果引领。建筑行业应加大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研发和技术落地,引领企业创新发展,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有山有水,就一定有桥梁。” 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邓文中在演讲中表示,一座桥是城市的一部分,桥的造型应该与城市的造型协调。桥梁设计有四项基本要求,即安全、实用、经济和美观。桥梁设计的目标是在满足安全和实用的前提下,在业主经济允许的范围内,设计一座最美丽的桥梁。一座桥如果要美的话一定要自然、简洁、原创、协调。其中,自然是指桥梁结构形成合乎自然;简洁就是没有负担;原创的定义是“自己的作品”,根据桥的要求和环境,设计最适当的方案;协调则是指桥形与周边环境的配合。
论坛还同期举行了5场分论坛,围绕“滨水空间规划设计”“滨水空间建筑与文化”“滨水生态景观”“滨水空间交通”“智慧城市运营”等山水城市建设专题展开多场行业间、大咖间的交流。
论坛由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中国建筑学会指导,山水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理事会主办,重庆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重庆市设计院、重庆大学、重庆市勘察设计协会承办,来自海内外相关专业高校、院所、科研单位以及国内相关部门、投资平台的负责人等近700人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