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主管主办
据中国公路学会官网消息,2024年国际桥梁大会(IBC)奖相关评审工作于近日完成,由中国公路学会推荐的4座中国桥梁上榜,分别是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沙溪大桥、武夷山国家公园竹桥、福厦高铁泉州湾跨海大桥。
●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乔治•理查德森奖
●沙溪大桥——尤金•菲戈奖
●中国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竹桥——亚瑟•海顿奖
●福厦高铁泉州湾跨海大桥——西奥多•库珀奖(铁路桥奖)
据悉,国际桥梁大会(IBC)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西部工程师协会主办的具有颇高声誉的国际桥梁学术会议,在世界桥梁界具有广泛影响力,大会奖项设立于1988年,是桥梁界最负盛名的奖项,被誉为桥梁界的“诺贝尔奖”。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获奖的桥梁工程吧!
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乔治•理查德森奖
深中通道跨越中国珠江入海口,是集桥、岛、隧、海底互通于一体的世界级集群工程。项目控制性工程伶仃洋大桥为主跨1666米的悬索桥,创五项世界纪录,包括离岸海中悬索桥跨径最大、通航净高最高、海中锚碇体量最大、主缆钢丝强度最高、颤振检验风速最高,面临世界级的技术挑战。
建设理念:项目遵循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节能减排、让公众满意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设计力求简洁及韵律感,采用全线一体化的设计元素(晶体切面)。工程建造推行标准化、工厂化及智能化建造理念,确保内在质量优和外在品质美。
技术创新:为提升强台风频发区整体钢箱梁抗风性能,研发了“水平分流板+上中央稳定板+高透风率栏杆”的综合气动控制措施,将颤振稳定临界风速提升26%。为提高钢桥面板U肋与顶板构造细节的疲劳性能,研制了双面埋弧全熔透焊接接头,将该焊接构造细节的疲劳寿命较传统提高5倍以上。为解决主缆全寿命周期内的腐蚀疲劳问题,研制了6毫米直径2060兆帕高强锌铝稀土(镁)合金镀层钢丝,抗腐蚀性能达到热镀锌铝镀层的1.5倍以上。为解决全离岸海相淤泥区锚碇建设难题,创新提出了“锁扣钢管桩+工字型板桩+平行钢丝索”自平衡柔性围堰,实现了45天快速成岛。为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施工效率,首次研制了混凝土桥塔智能筑塔机,塔柱施工速度最高可达1.2米/天,减少高空现场操作人员近60%。
项目成就:伶仃洋大桥在抗风技术、钢桥面U肋焊接接头、高强耐久主缆、离岸锚碇建造、索塔工业化建造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有力推动了世界悬索桥技术的发展。
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供图)
沙溪大桥——尤金•菲戈奖
沙溪大桥,位于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全长1408米,是国高网莆炎高速公路的重要控制性工程,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主桥上部结构采用主跨176米的钢桁组合连续刚构,为目前世界上同类型桥梁最大跨径,丰富了山区大跨径梁桥桥型方案;应用大跨钢桁组合梁连续刚构桥结构体系,充分发挥了组合结构的优势;全桥为无预应力结构,更加轻盈、跨越能力更强,解决了传统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下挠、开裂等难题;从建设、设计、施工、管养全过程实现了BIM技术正向数字化全面应用,开创行业之首。沙溪大桥设计建设中,在钢桁架组合连续刚构桥新结构体系、缆索吊安装上部结构工艺应用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成功运用UHPC和免涂装耐候钢等新材料、BIM数字化设计新手段,彻底地解决了困扰桥梁界的大跨径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梁的开裂和下挠的病害,系统解决了山区特殊、困难交通条件下的钢结构加工、运输、安装等问题,提高了建设能力、节省了工程造价,并较好地解决了桥梁后期管养维护等问题,大大提高了桥梁的设计寿命,形成了具有自主创新的成套关键技术体系,实现绿色桥梁建设标准。沙溪大桥革新了大桥建设理念,填补了我国桥梁建设的诸多技术空白,为我国由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添砖加瓦。
此外,沙溪大桥的桥型结构获得国家发明专利,项目荣获中国公路学会颁发的2022年度《桥梁工程创新奖》二等奖、《交通BIM工程创新奖》设计一等奖和施工二等奖等。
沙溪大桥(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供图)
中国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竹桥——亚瑟•海顿奖
武夷山国家公园西大门,一座融合“山水竹韵”设计理念的竹桥横亘于秀美画卷之上。这座竹桥以竹子和钢材为主要原材料,在原有桥两侧,各建造一座桥宽约3.5米的竹拱桥,该竹拱桥贯彻“低碳、绿色、节能、环保”的建造理念,充分利用当地竹材的产业优势,实现了构件标准化制作和全预制快速拼装,不仅施工周期短,而且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很小,为当地打造一座特色景区“绿色桥梁”,推动了竹拱桥的技术进步。桥梁下部结构采用钢斜腿+板式墩的形式,每个桥墩伸出4个钢斜腿,支撑4根竹拱,竹拱根部与桥墩伸出的钢斜腿固结。上部结构采用5跨中承式连拱结构,每跨均为30米,全桥净长168米,其桥长为国内同类桥梁之最。上部结构所采用的毛竹总共约25100根,竹龄约为4–6年。拱圈是竹拱桥的主要受力结构。竹拱跨径为18米,其单个拱圈由30根外径8–10厘米的圆竹环抱而成。为避免竹拱桥受到雨水的侵蚀,在拱顶设置总宽约24米的屋顶,利用竹结构将左右两幅桥连成整体,屋顶的外形呈“W”形状,共长约164.2米。
依托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本项目创新采用了圆竹和钢材的竹拱桥组合结构,研究圆竹拱制作工艺和竹拱桥整体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变形控制技术,总结形成钢和圆竹两种材料组合的竹拱桥拼装施工成套技术,为未来景区、乡村等多领域特色桥梁建设提供了参照标准,更对以后竹加工产业链不断延长与深入有着里程碑意义。
中国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竹桥(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福厦高铁泉州湾跨海大桥——西奥多•库珀奖(铁路桥奖)
泉州湾跨海大桥全长20.3千米,设计时速350千米,是福州至厦门高速铁路的控制性工程和世界首座高速铁路跨海大桥。大桥紧邻既有泉州湾公路大桥,两桥并行对孔跨越泉州湾。主桥采用主跨400米钢–混结合梁斜拉桥,深水区引桥总长4.2千米、采用20联3×70米无支座整体式刚构桥。大桥于2017年9月开工建设,2023年9月建成通车。大桥创新采用流线箱形钢–混结合梁、无支座整体式刚构新结构、免涂装耐海洋大气腐蚀钢、石墨烯重防腐涂装体系、多联整体式刚构桥全悬灌施工新技术,适应了强风、强腐蚀、宽深海域、强地震带、并行既有公路桥等复杂环境,实现了结构轻量化设计和绿色低碳建设,保证了高铁列车平稳、舒适、高密度运行,将全球跨海大桥最高时速由200千米提升至350千米,实现了高铁桥梁技术新突破。大桥不设风屏障,可实现8级大风下高速列车不限速、11级暴风下不封闭交通,于2023年经受住了风力15级强台风“杜苏芮”正面登陆的考验,并通过了385千米/小时的海上高速行车动态检测,消除了长大跨海大桥“限速区段”。大桥开启了高铁桥梁跨海时代,打通了我国沿海高铁通道的重要节点,与既有公路桥双桥竞秀,灵动和谐,已成为泉州这座千年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和靓丽海上美景,福州、泉州、厦门三个发达城市实现了一小时交通圈。
福厦高铁泉州湾跨海大桥(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