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博

扫一扫,关注微博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主管主办

加入收藏

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地方国资国企2020年成绩单来了

发布时间:2021/2/1 16:39:17 浏览次数: 作者: 管理员 来源: 本站

近期召开的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暨地方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会议透露:2020年,地方国有企业工作实现“十三五”圆满收官,国资国企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十三五”末,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资产总额和所有者权益分别为218.3万亿元和71.9万亿元,较“十二五”末分别增长82.1%、80.3%;“十三五”时期,国资系统监管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4%、10.7%。


2020年,地方监管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9.2万亿元,同比增长7.2%,实现净利润1.2万亿元,降幅从一季度的78.9%逐月收窄至全年的8.5%。2020年,国资系统有80家监管企业进入《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各地涌现出一大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


不断创新国企改革工作机制、持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积极稳妥推进混改、实施“双百行动”等改革专项工程……2020年,地方国有企业改革扎实推进。


目前,全国国有企业“三供一业”、市政社区分离移交和教育医疗机构深化改革基本完成,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完成94.1%,厂办大集体改革职工安置完成率超99.2%。33个地方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107家,在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地还持续推进国企三年降杠杆专项工作,多数地方完成了负债率较2017年降低2个百分点的目标。


2020年

地方国有企业工作实现“十三五”圆满收官

国资国企发展质量明显提升

这一年

各地方国有企业分别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

和小编一起来看

↓↓↓





北京

市属国企资产总额突破6万亿元


2015年底3.4万亿元,2017年底4.5万亿元,2019年底5.6万亿元……“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属国企资产总额逐年跃上台阶。记者日前从北京市国资委获悉,2020年市属国企资产总额已突破6万亿元大关。


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强监管。过去5年,北京市国资委提速国企市场化改革,培育高精尖产业,做好重点项目建设和重大任务服务保障,国有经济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成为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和“顶梁柱”。


改革提速,混改引资近2000亿


过去5年,北京国资国企市场化改革步伐显著加快,“混改”落地项目频频。“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属国企共实施混改企业900余户,引入外部资本近2000亿元,市属国有混合所有制企业在总户数中占比超过七成。


借力混改东风,一批企业已登陆资本市场。北京国资系统中,金隅集团、北京城乡实现一级企业集团整体上市,中信建投、北京汽车、绿色动力、铜牛信息、北控城市资源、大豪科技等企业先后IPO登陆上交所、深交所、港交所。市属国有持股企业天宜上佳、交控科技更是首批科创板挂牌上市企业。最新统计显示,2016年以来,北京国资系统新增上市公司达17家,目前市属国企上市公司数量已达69家,总市值超过1.5万亿元。


“不光当员工,咱还成了公司股东!”一家混改企业员工自豪地表示,员工持股试点让他干劲儿更足。聚焦治理、用人、激励“三大机制”,市属国企已有13家开展员工持股试点,北汽新能源、城建设计等23家国有科技型企业和上市公司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改革,27家企业实行职业经理人试点。市国资委出台一系列改革配套措施,通过市场化改革,激发企业经营管理者、核心骨干的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力。


“重组整合力度空前,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期间,国企战略性重组加速推进,先后有25家一级企业重组,国有资本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促使资源配置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


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批为人熟知的市属国企脱颖而出,北汽集团、首钢集团、北京电控、首农食品集团、北控集团、城建集团、建工集团、金隅集团等8家企业,其资产总额和营业收入均已双超千亿,比“十二五”末增加6家。北汽集团、首钢集团进入世界500强,15家北京国企跻身中国500强,北京国企的影响力再上新台阶。


创新驱动,加速培育高精尖产业


化解粗钢产能600万吨、煤炭产能600万吨,压缩水泥产能390万吨,一批低端低效产能实现有序淘汰退出;高端汽车板、电工钢、液晶面板、智能汽车,一批创新技术产品不断扩大市场份额。过去5年间,加速培育高精尖产业成为北京国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


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京东方液晶面板出货量全球第一,北方华创集成电路装备实现批量供货,燕东微电子8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将弥补国内产业链短板;节能环保领域,建工集团的环境修复产业市场份额持续领跑全国;污水处理领域,北控集团、首创集团处于国内绝对领先地位;高端装备领域,京城机电完成智通项目收购,积极布局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


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是引擎。为此,市国资委出台15条创新举措,力推市属国企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数据显示,2019年市属国企研究开发经费支出达349亿元,较“十二五”末翻了一番。


北京电控、京投公司、北汽集团等6家重点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已超3%,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平均研发强度达到8%以上。市属国企新产品销售收入、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8.3%、10.7%、13.6%,均高于全市水平。


在鼓励创新的政策引导下,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北京集成电路装备创新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相继组建,京东方柔性液晶屏、北方华创5G芯片刻蚀装备等一批国际领先创新成果持续涌现。“十三五”期间,市属国企共设立近500个研发机构,拥有各类研发人员7.6万人,获得科技奖项600余项,成为首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在去年召开的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首钢集团高性能低合金耐蚀钢系列钢种研制及应用成套技术等28个市属国企项目斩获殊荣,获奖数量再创新高,占奖项总数的18.2%,高端装备制造、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现代农业、智慧城市等领域最为集中。


国企担当,承担全市约四成重大项目


大兴国际机场建成通航、冬奥场馆高质量建设、副中心重点工程精益求精……“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属国企每年承担全市约40%的重大项目,成为首都建设的生力军。公交、地铁、环卫、自来水、燃气、排水等市属国企提供的公共服务,更为北京这座超大城市的正常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市国资委推动下,市属国企还全面实现党建工作要求写入公司章程,落实党委会前置研究讨论重大问题。依靠党建引领和组织优势,市属国企不仅凝聚力量服务保障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北京世园会等重大国事活动的举办,还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接诉即办、疏解整治促提升、物业管理、垃圾分类等民生事项中,进一步彰显出首都国企的使命担当。


据统计,为助力脱贫攻坚,市属国企累计向受援地区投资1125个项目,投资额超1800亿元,吸纳当地11万余人实现就业;“接诉即办”方面,46家市属国企全部接入市12345受理调度平台,综合成绩居全市前列;面对新冠疫情,大批国企干部下沉到社区一线,37家市属国企共减免约28.6亿元租金助力复工复产。


天津

市管企业净利润同比增长12.1%


天津国资国企改革以国企混改为突破口,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加强国企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相结合,给天津国有经济带来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2020年天津市市管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6%,净利润同比增长12.1%。


“‘混’和‘不混’确实不一样,‘改’和‘不改’也不一样。”出席发布会的市国资委主要负责人称。


截至2020年底,天津已累计实现20家市管企业集团层面混改。在2020年内完成5家市管企业混改──让渡天津信托77.58%股权引入上实集团,溢价率87.8%;让渡住宅集团51%股权引入上海建工,吸引上市公司进一步在津发起设立100亿元规模的城市更新改造专项基金;渤海银行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募集资金总额约为143亿元,渤海银行股票相继被纳入MSCI(明晟指数)中国指数、香港恒生指数、港股通股票名单;让渡资产整合后中环集团全部股权引入上市公司TCL科技并带动其北方总部落户天津,并将在津追加90亿元投资;让渡医药集团67%股权,引入上实集团、盈投控股。


这个“不一样”对天津药研院来说,确实是一目了然──


2018年8月混改签约落地,出让65%股权引入世界500强招商局集团,引入资金14亿元,转年的2019年底,天津药研院资产总额达20.21亿元,增长约48%,所有者权益13.84亿元,增长约207%。2019年,药研院科研投入同比增长53%,而2020年上半年,其科研投入增长了60%。


“10年内打造市值超千亿企业。”这是药研院制定的中长期战略规划,也正是锚定这样的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其科研投入力度不减,科研支出不降反增。


而对2020年8月份完成骨干员工持股试点的天纺进出口公司来说,其作为天津第二家混合所有制企业骨干员工持股试点单位,引入96人持股523万股,引入资金1914万元,企业内生活力跃然体现在2020年9月至12月交出的成绩单中──公司营业收入31.21亿元,同比增长31%;实现利润1649.75万元,同比增长102%。


目前,市管竞争类企业的混改从完成数量看,完成率达83%;从资产体量看,完成率达97%,具备混改条件的竞争类市管企业已基本完成混改。


发布会提供的资料显示,天津国有企业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三项制度”改革全面推开。截至目前,市管一级企业层面选聘职业经理人66名,269户二、三级企业选聘职业经理人648名,改革力度走在全国前列。


“混改是手段,目的是转机制增活力。”发布会上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说。


下一步,天津将在稳妥推进功能类子企业混改;支持和引导国有股东持股比例高于50%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引入持股5%及以上的战略投资者作为积极股东参与公司治理;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实施骨干员工与非国有股东同股同价持有股权等方面着力,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在“三项制度”改革方面,将在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全面推进用工市场化、完善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灵活开展多种方式的中长期激励上精准发力。今年,将全面完成市管企业和其他市属、区属企业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改革,到2022年,天津国有企业全面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在具备条件的企业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


黑龙江

国有企业营收同比增长5%


黑龙江省建投集团旗下建工集团鏖战15天建设龙江“小汤山”、农投集团紧急调拨1.1万吨玉米驰援湖北、地方国有企业累计新招用工37851人稳就业……2020年,疫情面前,黑龙江省国有企业站在攻坚克难的第一线,展现国资国企的担当和力量的同时,营收上再上新台阶——2020年,黑龙江省国资委出资企业预计实现营业收入80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5%以上,完成年初既定目标。


战“疫”所需 使命必达


2020年1月30日,黑龙江省政府紧急征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哈南分院,计划将其改造成为符合甲类传染病的救治医院——“小汤山”模式的疫情救治医疗中心,并将任务交给建投集团建工集团二建公司承建,要求医院改建工程必须在2月15日之前完成。


接到任务不到24小时,建工集团倒排工期,管理人员、施工人员主动请缨前往现场。挖掘机、推土机通宵作业,在昼夜不停的机器轰鸣中,所有“参战”人员,不惜一切代价,不讲任何条件,克服一切困难,终于在这场与时间、与生命的赛跑中,取得胜利。


戴上红袖标,站在小区出入口,协助社区完成出入人员排查登记、体温检测等志愿服务工作。农投食品公司的刘洪鑫在接到下沉到社区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后,第一时间报了名,及时与所在社区取得联系,直接为自己排上了“班”。


为了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黑龙江省国资委下发了《关于组织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的紧急通知》。接到指令后,刘洪鑫等广大国企党员干部主动请缨、迅速集结、冲锋在前。黑龙江省国资委共动员在哈系统党员干部2446名下沉到哈尔滨市320个社区参与疫情防控。


与此同时,为了把住高速路出口,黑龙江省交投集团在全省高速公路共设体温检测卡口192个,配合卫生防疫部门检测登记车辆127.61万台次,检测体温262.84万人次;运送机场及机组人员70896人次;护送哈尔滨火车站旅客16500名;为绥芬河边境口岸运送滞留边民3317人;点对点运送复工复产农民工499人;运送哈医大一院医护人员2566人次;护送援鄂医护人员987人。


勇担社会责任 积极复工复产


不减员还提前发薪,预付农民工工资1196.53万元。2020年3月份,黑龙江省建投集团龙建股份公司为稳定职工、稳定就业,各复工复产项目部提前给农民工发放工资,解决春耕资金需求,保障农民工就业增收。


据黑龙江省国资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中央“六稳”工作要求,黑龙江国资委研究出台了12条政策措施,支持因受疫情影响导致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可以通过与职工协商一致采取调整薪酬、轮岗轮休、缩短工时等方式稳定工作岗位。


黑龙江省国资委还印发了《关于国有企业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不裁员的通知》,对省国资委14户出资企业、13个市(地)国资监管机构明确提出了不裁员的要求,并指导企业统筹处理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生产经营与劳动用工问题,积极为稳定职工、稳定就业创造条件,为保民生、保就业发挥好表率作用。


随着复工复产脚步加快,各行各业逐渐热闹起来,但旅游业受冲击较大,短时间难有作为。黑龙江省旅投集团整合价值5000余万元营销资源,为黑龙江景区免费推出4个多月的“北国好风光·尽在黑龙江---黑龙江旅游景区推广季”活动,深度推介龙江旅游资源,为疫情后旅游复苏下好“营销先手棋”。同时充分发挥旗下“趣龙江”智慧旅游平台优势,为全省269家景区提供免费预约服务。为做好疫情防控,启动哈尔滨著名人文景点“师大夜市”分时预约系统,实行智慧化错峰限流,累计为黑龙江提供各类预约240余万人次,持续引领“预约旅游”新常态。


项目扎实推进 深化合作共赢


6月8日,黑龙江省政府与国务院国资委共同主办的“深化国企改革 助力龙江振兴”央地合作视频会议顺利召开,会上省政府、部分地市政府及企业与国务院国资委出资企业集团及所属企业共签署央地合作项目协议86个,总投资3185亿元。其中,省国资委7户出资企业签约10个合作项目,总投资219.9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36.09亿元。


黑龙江省国有企业不仅在项目谋划上大展拳脚,在项目落地上也实实在在。


2020年,黑龙江省新产业投资集团“一年七投”,七个生物质发电项目全部建成实现并网发电目标,产投集团新能源公司生物质机组装机容量达到270MW,跻身黑龙江生物质发电行业主力行列;建投集团前三季度在手合同订单802亿元,再创历史新高;交投集团13个百大项目建设红红火火;航运集团黑河港实现港口吞吐量65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1036箱,均创历史新高,作为内河港口,首次实现年集装箱吞吐量超1万箱的历史性突破;龙煤集团最大限度释放安全产能,从源头上提升煤炭保供能力。


据统计,目前,黑龙江省国资委出资企业已开工项目98个,累计完成年度投资229亿元,其中产业项目完成投资27.3亿元。加快推进百大项目建设,目前出资企业有26个投资项目被列入省百大项目,年度计划投资215.5亿元,已开工项目22个,完成投资110.2亿元,投资完成率51%。为黑龙江在艰难的2020年实现GDP由正转负贡献了国企力量。


江苏

省属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52.91亿元


极不平凡的2020年,江苏省国资国企工作再获突破。在1月20日召开的江苏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了解到,截至2020年年底,江苏省、设区市国资委监管企业全年实现利润总额1032.73亿元,同比增长7.8%。其中,江苏省属企业全年实现利润总额452.91亿元,同比增长2.42%。


“十四五”已经开局,国资国企如何再创辉煌?江苏省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兼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徐郭平在当天会上提及“改革”76次,点明未来5年江苏省国资国企工作的重点——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江苏省国资国企改革正不断向深水区破浪前行。


勇做大战大考顶梁柱


江苏省国资国企的2020年,几乎都是从抗疫开始的。


疫情防控冲锋在前,是国资国企义不容辞的责任。数据显示,为全力做好支援武汉、黄石各项工作,江苏省市国有企业累计捐款捐物超3亿元。其中,金陵饭店集团捐赠的10000只大肉包、3000份盐水鸭,成为江苏支援湖北医疗队在他乡奋战时“最香记忆”。


当疫情得到缓和,复工复产又需要国资国企的率先示范和精准帮扶。2020年2月20日,南沿江城际铁路率先实现全线复工,成为江苏省首条全线复工的重点铁路项目,提振了更多项目的复工信心。


形势越是吃紧,企业越需要资金的“及时雨”。“优惠政策、贷款早一点传达,企业就能够早一点受益。”江苏省联合征信一位负责人表示,江苏省开通的“受疫情影响小微企业融资绿色通道”,是全国首创的满足受疫情影响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省级平台。绿色通道运行半年来,获得贷款的小微和“三农”企业20453户,加权平均利率仅4.76%,有效缓解了部分小微企业的资金难题。


“2020年,高投集团管理资本规模、全年投资项目、上市企业数量均创历史新高。”据高投集团一位负责人介绍,集团全年投资支持了各类创新创业项目136个,集团投资企业实现了10家企业成功IPO、12家过会待发。高投集团还深度服务“强链补链”产业发展大局,新组建规模10亿元的江苏化工产业基金、规模15.57亿元的大健康成果贰号基金等,累计管理资本规模已达1127亿元。


奏响激发活力最强音


以改革激发活力、对冲压力,成为去年江苏省国资国企发展的主抓手。


混合所有制改革,在2020年发出最强音,华泰证券、徐工有限等第一批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取得明显成效。作为近3年来中国装备制造业混改第一大单,2020年9月22日,徐工有限与12家战略投资者和员工持股平台成功签订总额为156.56亿元的增资协议。


与混改同步,股权激励计划正为国企注入新的活力。2020年,江苏租赁146名员工获限制性股票股权激励,职务分别为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中层及资深人员、核心业务及管理人员,占员工总数约50%。将个人命运与公司发展牢牢绑在一起,江苏租赁为其转型发展创造了可持续、可预期的内部环境。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28.32亿元,同比增长27.50%;实现归母净利润14.14亿元,同比增长17.13%。


董事会建设,是国资国企改革的重要部分。健全外部董事反映重要问题和建议办理工作规程等管理制度,能更好发挥外部董事参与决策、源头把关作用。目前,江苏省国资委负责董事会建设的21户省属企业,专职党委副书记全部进入董事会,均配备外部董事,基本实现董事会结构“外大于内”。


国资监管效能能否进一步提升,将直接影响改革成果。对此,徐郭平坦言,江苏省国资国企以管资本为主推进职能转变还不到位。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江苏省修订印发的《省国资委出资人审批事项清单(2020年版)》,已累计取消、下放审批事项19项,保留15项,精简幅度达56%。


当好新发展格局排头兵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江苏省国有资本规模实力显著增强。截至2020年底,江苏省市国资委监管企业资产总额7.32万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2.15万亿元,分别较“十二五”末增长65.6%、64.3%。其中,省属企业资产总额1.89万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3448.06亿元,分别较“十二五”末增长72.8%、54.9%。


增长,得益于五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深化。坚持顶层设计引领,江苏省制定出台具有江苏特色的国资国企改革“1+N”配套文件91个,形成较为完备的国资监管制度体系。坚持以企业为主体,聚焦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等领域,充分激发微观主体活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一批江苏国企已跻身全国同行业前列,正向着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一流企业迈进。


徐郭平透露,目前,江苏省国资委正组织编制“十四五”全省国有资本布局与结构战略性调整规划,将对“十四五”期间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有关具体目标进行明确。发力点之一,是如何发挥其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带动作用。徐郭平提出,国企要积极适应国内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优化生产经营策略,加快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增加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服务的有效供给,加快培育更多更具影响力的名优产品,不断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同时,国资国企应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巩固深耕传统市场,持续拓展“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加快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外贸新业态,稳妥有序实施境外项目,提高境外投资项目收益水平,当好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排头兵。


浙江

省属企业营业收入突破万亿


2020年,浙江省属企业生产经营持续好转,主要经济指标再创历史新高。全年营业收入首次突破万亿大关,达1.14万亿元,实现利润总额445亿元,同比增长15.6%、10.6%;年末资产总额1.59万亿元、净资产6067亿元,同比增长17.6%、13.1%。


2020年的成绩为“十三五”画上了圆满句号。“十三五”时期,浙江省属企业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均达“万亿级”,利润总额站稳“400亿级”,分别是2015年的1.7倍、1.87倍、1.77倍,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年均分别增长13.3%、12.1%。


安徽

国资监管企业利润总额破千亿


2020年安徽国资监管企业营业总收入破万亿元,达10832亿元,同比增长11.1%;利润总额破千亿元,达1079亿元,同比增长1.1%,迈上了新的台阶。其中,省属企业实现营业总收入9228亿元、同比增长11.7%,利润总额866亿元、同比增长12.6%,均创历史新高。


去年,安徽省属企业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充分发挥了国资国企“主力军”“顶梁柱”作用。从“量”上看,省属企业营业总收入超年度目标628亿元,完成年度任务的107.3%;利润总额超年度目标97亿元,完成年度任务的112.6%。从“质”上看,省属企业利润增幅超过收入增幅0.9个百分点,“两金”占流动资产比重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平均资产负债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从“面”上看,28户省属企业全部盈利,实现“满堂红”,有12户企业利润总额超10亿元。与全国省级国资监管企业相比,省属企业营业总收入居第7位,利润总额居第3位,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方阵。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安徽省属企业主要经营预期目标为“一跨两冲”。“一跨”即营业总收入跨越1万亿元,“两冲”即利润总额冲击1千亿元、资产总额冲击2万亿元。此外,省属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不低于2.6%,其中工业企业不低于3%;省属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不高于60%,有关重点企业资产负债率要稳中有降。


山东

省属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7%


山东省国资委和省属企业认真落实中央和山东决策部署,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坚决“把疫情造成的损失夺回来”,全年经济运行呈现“低位开局、快速修复、稳步回升”的态势。根据省属企业财务快报,截至2020年12月底,23户省属企业资产总额35949亿元,同比增长10.6%;所有者权益总额11275亿元,同比增长9%;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总额5583亿元,同比增长9.2%。资产负债率68.6%,环比下降0.12个百分点,较年初下降0.82个百分点。省属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7286亿元,同比增长12.7%;实现利润706亿元,同比下降9.3%,考虑政策性疫情影响107亿元(免收高速通行费98亿元、房租减免9.1亿元),同比增长4.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25亿元,同比增长12.7%。上交税费总额738亿元,同比增长2.8%。


据介绍,山东省国资委组织起草了山东省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细化分解为106项任务,每项任务都明确了具体工作措施、完成时限、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同时,指导各市、各省属企业结合实际制定各自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截至目前,山东省属企业已全部完成方案制定工作,16市中已有11市正式出台,其余5市也都进入审议决策程序。


同时,山东省国资委将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国企“倒计时”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资产证券化、引进战略投资者、入股非公企业、员工持股等方式,深入落实混改三年(2019-2021)工作计划,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全年有248户企业完成混改或实施二次混改,吸引各类资本269.51亿元,混改户数占比达到68.9%。全年完成重大资本运营事项12个,资产证券化率56.77%。


广西

国有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9.24%


2020年,广西国资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稳增长,出台深化改革加强管理的“1+16”文件,制定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36条措施,以钉钉子的精神督促企业抓好整改落实,推动国资国企实现高质量发展。截至2020年12月底,广西国资委系统国有企业利润总额234.73亿元,同比增长19.24%。


经济效益实现新增长


2020年2月,因突发疫情影响,广西国资委系统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同比下降120%。自3月起,广西国资委积极作为、精准发力,累计实现利润降幅逐月收窄,特别是12月单月实现利润47.20亿元,环比增长163.15%。其中广西国资委监管的国有企业利润增速扭转了前11个月下滑局面,全年同比增长7.49%,其中实体经济效益增长尤为凸显。柳钢集团的5G+智慧工厂亿元级标杆应用项目落地,开启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新征程,促进企业创新增效;柳工集团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力促稳增长,国内工程机械整机销量同比增长40%,海外业务销量高于行业25个百分点,产品销往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港务集团的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0万标箱,既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重要阶段性进展,也是效益增长的重要途径;玉柴集团的国六发动机、广西南南铝的航空航天高端铝材等一批全国领先的高精尖技术和产品助推企业效益提升。


管理提升取得新成效


广西国资委系统国有企业控费增效明显,有效压降管理、销售、财务等期间费用,大幅低于营业收入增幅,百元营业收入费用支出同比减少0.84元,直接因此增加利润64.88亿元;治亏增效明显,有效开展亏损企业专项治理工作,全年共有350户子企业实现扭亏减亏,扭亏减亏金额达42.06亿元,子企业亏损面比上年下降24.21%,亏损金额比上年减少14.47%;总部机关化治理成效明显,调整优化集团总部机构和职能,切实解决机构设置不科学、定员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如广投集团总部部门由14个调减为11个、定员减少106人。


研发投入激发新动能


广西国资委将研发费用视同考核利润,引导企业研发投入连续三年保持高速增长,2020年广西国资委管理的国有企业累计投入研发费用51.33亿元,同比增长14.52%,研发投入创历史新高,有效激发企业发展动能,新产品产值达到227.39亿元,同比增长57.62%。玉柴集团、柳钢集团、柳工集团、汽车集团等企业是新产品产值增速明显,同比分别增长535.24%、132.27%、52.75%、32.32%;此外农投集团的南糖股份、林业集团崇左欧卡罗家居公司积极补齐短板、延伸产业链,新产品产值实现零的突破并不断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再上新台阶


广西国资委系统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全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再上新台阶,达到2,372.75亿元,其中广西国资委管理的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突破1,000亿元,达到1,131.85亿元。从单户企业看,北投集团、交投集团、柳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柳州市东城投资开发集团等企业是投资主力,11户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均超过5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为全区“五网”建设大会战、强首府战略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了项目与资金,带动产业链复工复产稳增长。


负债率管控展现新作为


广西国资委系统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68.69%,其中广西国资委管理的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70.96%,实现2020年年末比2017年年末降2个百分点左右的目标(下降1.91个百分点),负债率控制在近7年最低水平,既保证了自治区重大项目的顺利实施,也实现了对负债率的管控目标。支持国有企业盘活存量资产优化债务结构,完善国有企业多渠道资本补充机制,积极推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加快“僵尸”及特困企业处置;设置资产负债率警戒线和管控线,资产负债率超过管控线企业的商业投资列入负面清单;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资产负债率指标纳入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内容。


履行社会责任体现新担当


广西国资委监管企业在抗击疫情期间累计捐赠现金1.80亿元,捐赠各种防疫物资折款0.25亿元;减免房屋租金3.40亿元,惠及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10,578户;北投集团、交投集团减免高速公路通行费34.67亿元。建立国资国企线上线下立体消费扶贫体系,深化粤桂国资国企扶贫协作,通过提供资金、技术、金融信贷等多种方式,引导117家规模以上企业、2,400家小微企业落户贫困地区,引导各企业新投入扶贫资金5,641.6万元,帮助贫困地区销售农产品超4.48亿元,采购贫困地区农产品约1.78亿元。认真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广西国资委监管企业9.5亿元无分歧的欠款按时“清零”,5,960万元有分歧的欠款于2020年7月提前5个月“清零”,并建立防止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的长效机制。扎实开展稳就业工作,2020年全区国资委系统国有企业职工人数(不含劳务派遣人员,下同)26.51万人,同比增长4.09%,其中广西国资委监管的国有企业职工人数17.67万人,同比增长5.03%,为贫困家庭劳动力和大中专毕业生增加就业岗位2000多个。


党建与业务融合实现新突破


广西国资委强化党建和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管理的16家国有企业全部完成公司党委决策事项清单和党委前置研究重点经营管理事项清单报备。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持续加强党建责任制考核,构建企业党建和经营业绩双百分相乘的考核计分模式。开展规范经营投资专项巡察,加强国有企业反腐力度,支持驻委纪检监察组查处违纪违规案件。混合所有制企业和境外单位党的建设成效进一步显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进一步整治,为企业改革发展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氛围。


湖北

国资监管企业保持持续回升发展态势


2020年,湖北省国资监管企业资产规模稳定增长,营业收入实现正增长,工业生产总值大幅增长,经济效益持续回升。


一是资产规模稳定增长。2020年,湖北373户国资监管企业资产总额40568.35亿元,同比增长9.6%;所有者权益总额13652.68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19户省出资企业资产总额12520.68亿元,同比增长8.39%;所有者权益总额3940.24亿元,同比增长3.71%。


二是营业收入实现正增长。2020年,湖北国资监管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3727.81亿元,同比增长0.3%,实现正增长。省出资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1240.97亿元,同比增长9.65%。


三是企业月度利润大幅增长。2020年,湖北国资监管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80.49亿元,其中12月份盈利108.23亿元;省出资企业累计亏损10.78亿元,比1-11月减亏17.44亿元,全年亏损规模逐步收窄,过半企业实现盈利。


四是工业生产总值实现两位数增长。2020年,湖北国资监管企业累计实现完成工业生产总值899.97亿元,同比增长23.8%;省出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63.75亿元,同比增长27.20%。


五是上交税费持续增加。2020年,湖北国资监管企业累计上缴税费186.29亿元,省出资企业累计上缴税费76.73亿元。


六是重大项目建设加速推进。2020年,湖北国资监管企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614.9亿元,降幅收窄3.7个百分点;其中,市州监管企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148.22亿元,省出资企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466.68亿元。交通运输、高速公路、景区建设、铁路、机场等新增投资约1016.51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新增额的62.95%。


四川

国企实现营业收入2.5万亿元


截至2020年底,四川国企去年实现营业收入2.5万亿元,累计上缴税费5865亿元。


据介绍,四川全省国企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营收、利润分别是2015年底的2.5倍、2.3倍、1.9倍、2.6倍,累计上缴税费5865亿元,国有经济总量、固定资产投资、上缴税费均占全省的40%左右,成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顶梁柱”“排头兵”和“主力军”。


2020年,面对多重考验,四川省国资国企全力以赴抗击疫情,千方百计稳增长,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省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13.88万亿元、营业收入实现2.5万亿元、利润总额实现138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7%、8%、10.4%,“十三五”实现圆满收官。


云南

国资委出资企业累计收入同比增长12.43%


云南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十三五”以来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特别是2018年出台“1+1+X”三年行动方案,2020年出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若干意见,极大地推动了云南国有企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云南正在成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前沿,其发展空间巨大。


截至2020年12月末,云南省国资委出资企业资产总额2.93万亿元,同比增长17.59%;净资产9275.62亿元,同比增长27.78%;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5.46%,同比下降2.84个百分点。其中:独资及控股企业资产总额2.66万亿元,同比增长20%;净资产8216.60亿元,同比增长32.56%;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5.92%,同比下降3.29个百分点。


截至12月末,云南省国资委出资企业累计实现收入9359.19亿元,同比增长12.43%;实现利润241.21亿元,同比增长13.11%;实现利税459.00亿元,同比增长6.68%;上缴税费总额287.12亿元,同比下降2.71%。其中:独资及控股企业累计实现收入7434.55亿元,同比增长13%;实现利润150.46亿元,同比下降2.08%;利税总额308.03亿元,同比下降2.27%;上缴税费214.23亿元,同比下降2.61%。


截至12月末,云南省国资委出资企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24.57亿元,同比增长12.31 %。其中:独资及控股企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18.55亿元,同比增长16.45%。


进入新发展阶段,云南省委、省政府对27户省属国企改革发展思路“逐个过堂”,结合中央《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明确了每户企业的功能定位以及改革发展战略和措施,同时给予了更有力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如围绕打造五个万亿产业,依托昆钢控股、能投集团、农垦集团等企业现有物流产业平台,加快营销网络、冷链物流、跨境物流等建设,培育龙头企业,支撑万亿级现代物流产业发展;依托农垦集团、云天化集团,加快市场化改革和转型升级步伐,推进资源整合和品牌建设,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支撑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万亿级产业发展;依托昆钢控股、云锡控股、贵金属集团,推进钢铁、有色金属产业转型升级,支撑万亿级先进制造业发展;城投集团更名康旅集团,将其打造成为云南省旅游文化和健康服务两个万亿级产业的龙头企业,并赋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平台功能,实现城市更新改造和康旅产业、养老产业的融合发展,在前期已经注入世博集团、文投集团49%股权基础上,把云南省属企业所有涉及康旅方面的资产注入康旅集团,在“十四五”期间,云南省财政将对康旅集团增资,将注册资本增加至100亿元,今年省财政将完成对康旅集团直接注资2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对云南唯一的综合性投资平台公司——云投集团,力争年内打造成为世界500强企业。云南省财政对云投集团直接注资30亿元,2021年将其注册资本增加至300亿元;在金控集团股权注入的基础上,将戎合控股股权注入云投集团;由云投集团代表云南省政府与中国诚通签署总规模不低于30亿元的国企混改基金投资合作协议,推进央地合作,撬动社会资本,助力云南国企改革。


近期,云南省按照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正着手组建首期总规模不低于300亿元的国企改革发展基金,由云南省财政和省属企业出资,在基金“募、投、管、退”各环节有效发挥财政、省属国企、金融机构、民营资本的联动作用,共同助力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