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主管主办
12月17日,苏交科集团第二十届学术交流年会在南京设计中心隆重举行。本届会议以“智慧·绿色·平安——可持续交通”为主题,设主论坛和“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论坛(道路/桥梁)、公路规划设计技术论坛、绿色交通技术论坛、智慧平安交通技术论坛、城市轨道技术论坛、水利水运工程设计技术论坛、城市综合开发与规划设计技术论坛、交通基础设施全过程质量安全创新技术论坛”8个分论坛,邀请行业内外领导、专家、学者与苏交科集团技术骨干齐聚一堂,围绕论坛主题交流想法、探讨经验,为下一步的技术发展寻找方向、明确重点。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凌耀初、江苏省铁路办公室二级巡视员缪玉玲、苏交科集团总裁朱晓宁为大会致辞,集团首席工程师(道路材料)曹荣吉主持会议。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交科集团首席科学家张喜刚,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雯,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局副总工程师夏文俊,江苏宁沪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五峰山管理处处长徐卫东,南通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曹建中,南京市公共工程建设中心副主任郭志明,苏交科集团首席工程师曹荣吉、张宇峰、刘继兵、黄俊作主旨报告。江苏省交通运输厅科技处副处长郁海琛、南京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奚晖、宿迁市交通运输局总工程师宋学文、常州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欧阳云、宿迁市交通运输局建设管理处科员章鹏及行业、媒体代表出席会议。
领导致辞
苏交科集团总裁朱晓宁
朱晓宁对莅临苏交科第二十届学术交流年会的各位领导和嘉宾表示欢迎,对长期以来给予苏交科关心与帮助的行业主管领导、重要客户及合作伙伴表示感谢。他表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总书记在报告中多次强调要加快交通强国建设,苏交科作为交通运输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深感重任在肩。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苏交科持续推进技术发展与科研创新,并坚持举办年度学术交流会议。在具体落实中,主要围绕方向选择、创新驱动、开放合作及人才培养四个方面重点发力,稳步推进科技创新工作。
江苏省铁路办公室二级巡视员缪玉玲
缪玉玲表示,去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江苏也将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作为全省全局性重点工作、高质量发展“最迫切”的任务、“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军加以推进。苏交科集团学术交流年会的成功举办,紧密贴合了交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分论坛和新产品的发布,丰富了学术活动的规模和多样性。充分展现了苏交科人深耕技术、钻研产品的学术氛围,期待会议能够为行业发展贡献经验和智慧。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凌耀初
凌耀初代表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对苏交科集团第二十届学术交流年会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他表示,在全面深入学习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苏交科学术交流年会盛典既是交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育的一个重要平台载体,也是各方共同谋划创新驱动江苏交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在江苏交通不断创新实践的历程中,苏交科始终坚持应用导向,持续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深度融入交通创新发展,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希望未来,苏交科集团作为智囊、助手和直接参与者,能够与省交通运输厅共同努力,加快交通强国试点建设,保持江苏交通科技创新工作全国领先!
新产品发布
新产品发布环节,集团4位技术专家向与会领导嘉宾展示轻量化监测、新型环保道路材料、智慧港口系统研发及产业化、BIM正向设计产品最新研究成果和解决方案。
专家主旨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交科集团首席科学家张喜刚作《中国桥梁的发展与展望》主题报告,围绕中国桥梁的发展成就和不足、发展需求和挑战、发展方向和路径三个方面做重点介绍,并对苏交科桥梁技术发展提出建议,希望苏交科加快推动桥梁板块跃升发展,打造苏交科桥梁品牌。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雯作《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与跨界区域交通治理》主题报告,就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跨界交通需求、跨界交通治理的基本思路、南京都市圈为例的分析、上级政府干预和地方协商的跨界交通合作案例进行介绍。
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局副总工程师夏文俊作《聚焦高质量发展精雕细琢筑平安百年品质工程——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太湖隧道建设纪实》主题报告。
江苏宁沪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五峰山管理处处长徐卫东作《五峰山过江通道智慧高速管养技术研究》主题报告。
南通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曹建中作《关于提升高速公路项目设计、项目管理水平的思考》主题报告。
南京市公共工程建设中心副主任郭志明作《路桥隧绿色交通技术创新与实践》主题报告。
颁奖典礼及总结
本次大会设立8个分论坛,125个课题参与交流,共评选出27个三等奖,16个二等奖,8个一等奖。集团总裁朱晓宁为技术交流获奖者代表颁奖。
学术交流年会是苏交科人回顾总结、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旨在促进集团技术成果与项目经验传递,强化学术交流氛围,用智慧启迪学术热情。未来,集团将继续以开放的心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为进一步提升集团科技创新水平筑牢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