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主管主办
CONTENTS
2021年11月 总第350期(1985年创刊)
01 保护传承城乡历史文化 打造人民诗意栖居之地
04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 张颖
05 两部门为超高层建筑立“新规”/ 谭梦琪
06 加强顶层设计 实现“双碳”目标——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政策综述 / 张颖
城乡建设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10 城乡建设中亟待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负责人回应社会关注热点问题 / 刘红伟 张颖
15 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任重道远——访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副理事长、传统建筑分会会长熊中元 / 郝莹
20 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 吕舟
24 中国城乡建设历史保护应关注20世纪建筑遗产的价值 / 金磊
28 传承历史文脉 讲述中国故事——“城乡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古代部分)”构建回顾 / 陈同滨 王琳峰
34 从《意见》看红色文化的保护传承——以新疆石河子市城市规划及改造实践为例 / 申作伟 张科栋 邵明垒 周靖东
40 城市历史文脉与场所精神的识别与传承——来自武汉的城市设计启示 / 肖伟 宋奕
46 城市遗产语境下的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以长沙市同仁里公馆群为例 / 田长青 邓世维 邓铁军
52 城市历史景观视角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传承——以邯郸市串城街南段规划设计为例 / 黄晶涛 刘晓宇 朱阳
57 基于价值呈现的遗址周边地带建筑高度控制研究——以金上京会宁府遗址为例 / 苏春雨
64 从《全国工程勘察设计统计公报》看行业发展 / 郭刚
69 三维设计云工作站破解企业数字化转型难题 / 立方数科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
72 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推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 / 郑琪
76 项目协同管理平台五大热点问题须关注——基于BIM的项目协同管理平台热点问题探讨 / 汪洋
78 设计院业财融合的架构和建议 / 周靖 戴韬 许婷婷
82 工程总承包项目联合体承包方式研究 / 王康 熊志杰 胡怡彰
86 BIM技术在公共建筑管线综合深化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 李正超 王会 熊纪朋
91 工艺设备与土建BIM三维协同设计研究 / 张涛
94 基于OmniClass的汽车工业建筑构建信息模型分类编码技术研究 / 李丰 柳林 范宏艳
99 钻孔数据标准化关键问题研究 / 唐正辉 李世明 潘荣建
102 基于工程量清单模式的工程造价管理 / 李兆伟
保护传承城乡历史文化
打造人民诗意栖居之地
在城乡建设中,如何写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这篇“大文章”,一直是近年来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近期,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我国自1982年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近40年以来,首次以中央名义专门印发的关于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文件。作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纲领性文件,《意见》一出台便引发了强烈反响。
中国数千年连续不断的文明史,留下了丰富而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然而,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大规模的城乡建设活动使大量历史文化遗产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城乡传统历史风貌正在悄然褪色。旧城改造和房地产开发给历史文化遗产带来的“建设性破坏”,以及“复古”浪潮对文化遗产造成“保护性破坏”,直接破坏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或者间接改变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的周边环境,给包括文物古迹、建筑群、历史地区在内的城市历史环境保护带来严峻挑战。此次《意见》对1982年以来我国城乡历史文化保护遇到的问题,在今天的社会发展条件下提出了解决方案,解决了到底要“保什么、由谁来保、怎么保”的问题,成为我国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由保护进入到保护传承、活态传承阶段的纲领性文件。
近年来,随着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我国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显著增强,保护和挖掘的科学化、管理的精细化、利用和展示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让大批文物、古迹、遗产“活”了起来。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留下了丰富的“家底”:137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48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6819个中国传统村落、970片历史文化街区、4.27万处历史保护建筑……
然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还有不少历史文化资源没有纳入保护名录,还没有做到要素全囊括、空间全覆盖;一些地方受制于认识理念、管理机制、财力保障等因素,“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这根弦绷得还不够紧,暴露出不少问题和隐患;一些地方对一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疏于保护,甚至为“给建设让路”而随意拆除,大拆大建、拆真建假,随意破坏传统风貌等现象仍有发生,给城乡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为避免文化遗产成为“文化遗憾”,必须树立“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的意识,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制度机制政策、统筹保护利用传承,做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用一百个尽心,做好这道“必答题”。
《意见》明确,到2025年,多层级多要素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初步构建;到2035年,系统完整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全面建成,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充分利用,不敢破坏、不能破坏、不想破坏的体制机制全面建成。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明、历史、传统精神的灵魂和载体。从“不敢破坏”“不能破坏”到“不想破坏”,我国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依然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形成强大共识和合力,才能确保各时期重要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系统性保护,保留城乡历史文化的记忆,让城乡生活更美好。
我们期待,未来的城乡,绝不是资本、权力随意揉捏的模型,乡村不再是荒芜的乡村、留守的乡村、记忆中的乡村,城市也不再是钢筋水泥的森林、历史文化的荒漠,而是人民“诗意的栖居”之地。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