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微博

扫一扫,关注微博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主管主办

加入收藏

持续创新成就卓越设计

——记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丁洁民

图片57.png

       丁洁民 现任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总工程师;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结构工程专业教授、研究员,中国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英国皇家资深注册结构工程师,中国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担任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设计分会副会长、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英国结构工程师协会中国分会主席等职。


       2016年12月30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了第八批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名单,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济设计”)总工程师、总裁丁洁民当选。

作为结构工程师,丁洁民长期在设计生产一线工作,专注于结构工程多个技术领域的研发,致力于持续创新以实现卓越设计,在超高层和大跨度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多项创新成果。

作为同济设计总裁,任职至今已18个春秋,他率领同济设计不断发展壮大,迈入全国领先行列,取得累累硕果。

图片58.png


上海中心大厦


“必须一直努力”


       从业近30年,丁洁民主持和参与的高层、超高层和大跨度建筑已经近百项。上海中心大厦、同济大学教学科研综合楼、深圳腾讯滨海大厦、2010上海世博会主题馆、援非盟会议中心、大连交通枢纽北站、常熟市体育中心体育馆……这些耳熟能详的标志性建筑,不仅获得了社会和大众的广泛好评,还赢得了国内外专业机构的高度认可,至今已收获45项国内外的重量级设计大奖。

       2016年,上海中心大厦荣获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IABSE)杰出结构大奖和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CTBUH)世界最佳高层建筑奖;2015年,日喀则桑珠孜宗堡(宗山城堡)保存与再生工程获得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奖金奖;2011年,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和西班牙馆荣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一等奖;2010年,同济大学教学科研综合楼荣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银奖,该项目早在2007年在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结构大奖评选中获得教育与医疗建筑类大奖,成为自1968年该奖项设立以来中国大陆地区第一个获奖项目……在长长的荣誉名单背后,是丁洁民和其团队对建筑结构设计持续不断的求索。“当你攻克一个重要的项目难题,以为你站在山顶上的时候,回头一望,另外一个更高的山头已经有人站立,所以你必须一直努力。”正是凭借这种信念,丁洁民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


图片59.png

2010上海世博会主题馆


“再大的困难我们也必须上”


       在工作中,丁洁民十分注重科研与生产、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项目实践中完成的科研课题,多次荣获国家、住建部、教育部以及上海市多项奖项。其中,《高层建筑钢结构成套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原建设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钢结构框架体系分析理论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获教育部科学进步一等奖;《高层建筑钢结构非线性分析理论》获原国家教委科学进步三等奖……

       2008年Gensler确定中标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方案设计后,经过综合实力权衡,同济设计被确定为中方设计单位进行施工图设计。作为项目的结构专业负责人,丁洁民首先想到的就是为这栋“超级工程”的攻坚克难申请课题,让严谨的实验和计算来为它的设计建造保驾护航。

2009年3月,上海市科委批准了由丁洁民牵头的“5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设计关键技术研究”课题。针对上海中心软土地基的超大超深基础工程设计、高效率的巨型结构体系和构造设计、气动力造型的巨型悬挂式幕墙结构体系和构造设计等一系列从设计到建造的结构关键技术和难题,他组织专项设计,有针对性地制定专项技术生产、研究路线,分课题数量创纪录地达到58项。最终,相关的分析研究在充分听取业内各方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取得了超高层设计建造技术的系统性成果,确保了上海中心整个结构工程顺利、高效的实施,并在后续4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超高层建筑的设计科研千载难逢,再大的困难我们也必须上。”这是丁洁民自2009年后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凭借这股冲劲和韧劲,他带领团队不断攻克设计难题,创造了多个行业第一。结合高铁站台建筑设计,他承担了“大跨度建筑钢结构设计施工技术深化研究”课题,系列研究成果亦已在全国许多高铁站工程设计与施工中得到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此外,他还积极参与行业规范编制、国际学术交流等相关工作,对推动行业技术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已出版专著3本,参与编制规范8本,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会议报告15次,获专利4项。


结构成就建筑之美


       合理的结构形态是力学规律的外在表现,以结构技术手段来参与建筑形态构成,能为大跨度建筑形态赋予合理的内涵、带来崭新的面貌。丁洁民的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沈祖炎曾这样评价他:“其结构设计作品在保持深入明晰的理性思考的同时,融入了丰富而简练的感性元素,努力追求建筑和结构的和谐统一。”

    “建筑和结构的和谐统一”正是丁洁民在设计工作中孜孜不倦的追求。

2005年承担北京奥运会乒乓球馆(北京大学体育馆)的设计任务时,因屋面为异型旋转复杂曲面而难以解析与建模,丁洁民和团队借鉴了工业制造领域较为成熟的NURBS找形技术成功克服了难题,这也是国内最早将NURBS找形技术运用到结构工程中的实际案例之一。之后,同济设计在十多个体育建筑和文化建筑项目中都采用了这一找形技术。2015年建成使用的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是国内最专业的音乐厅之一,它的双曲马鞍形屋盖结构也是采用了该技术来实现建筑造型、结构受力和声学控制的整合,是一次结构与建筑的精妙融合。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馆为上海世博会四大永久场馆之一,面对12万平方米的大跨度展览建筑,丁洁民带领团队对其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最终设计的新型双索+V形撑杆与钢桁架组成大跨度预应力钢结构体系,成功实现了126米×180米的单层无柱大空间,这也是当时国内跨度最大的展厅。这种结构的创新设计不仅充分体现了建筑方的设计要求,还减少了30%的用钢量,并对其中的关键节点构造、施工安装方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保证了项目的按时、顺利推进。

丁洁民在诸多的项目实践中,一次又一次地表达着他的建筑结构设计理念:“只有真正坚持建筑和结构相协调、美学和力学相结合、艺术与技术相统一,才能最终达到结构成就建筑之美、建筑展现结构之妙的美妙境界”。


要“做强”,而不仅仅是“做大”


       成立于1958年的同济设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积累和进取,如今已跨入国内特大型设计单位行列,成为国内设计门类最全、设计资质最多、设计能力最强的咨询设计单位之一。在丁洁民领军的十几年间,同济设计集团员工数量从原本的200多人发展到如今的3700多人,产值与规模也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连续多年在ENR中国工程设计企业榜单中名列前茅。这种质的飞跃与丁洁民一直坚持的发展战略密不可分:

       第一,坚持原创设计。同济设计长期以来积极对本土建筑设计特色进行挖掘和创造,这种坚持同时也依托于同济大学技术资源的支持。第二,坚持以人为本,以建筑设计为核心。同济设计长期以来对员工保有高度的人文关怀,重视个人工作条件和成长机会,注重作为龙头的建筑专业和其他各专业之间的交流与配合。第三,坚持适度产品研发。同济设计坚持对设计市场主导产品进行持续研发,全面和精确地把握市场需求和发展动向。这种具有前瞻性的创新研发能力,得益于同济设计长期以来科研、教学与实践紧密互动的品牌基因。“做大不是本质,企业要肩负起社会的责任,还必须要做强”。这是丁洁民一直强调的。如今,同济设计已经基本完成“做大做强”的初始积累阶段,在当下国内建筑设计行业市场转型、竞争格局转变的大背景下,丁洁民的领导与管理方针也一直紧跟时代形势,在快速发展中不断回应着来自各方的挑战,主动变通,应对变化,深化改革。“大环境的不断变化,既是对企业的考验,也为企业的持续变革和创新提供了契机,由此激发出的生命力才是基业长青的基石”。丁洁民将带领同济设计继续立足自身发展,持续地专精于高端精品项目,不断强化质量管理体系和完善人才体系建设;不放松同济人的精神核心——“进取”,本着终身学习的精神,坚守传承与创新的理念,在建筑设计新领域不断探索与追求。